標籤:

景德鎮元青花窯址概述

景德鎮元青花窯址概述 江西景德鎮 李一平   景德鎮制瓷歷史悠久,留下的瓷窯遺址可謂星羅棋布。在歷代瓷窯遺址中,元代窯址以全新的面貌展現在人們面前。當我們在元代窯址考察時就會發現,其裝燒瓷器的墊餅比宋代的大了、薄了,可知其裝燒工藝發生了巨大變化;遺物上的釉色增多了,它宣告了單一色釉的結束;同時出現了許多新的器型,如折腰碗,形形色色的高足杯,直徑近40厘米的大盤,高度超過40厘米的大瓶、大罐等;出現了嶄新的裝飾工藝,如青花、釉里紅、釉上彩等,其豐富的題材、精美的花紋在以往的窯址中都不曾有過。這一切都使我們強烈地感受到元代是景德鎮瓷器變化最大、進步最為顯著的一個時代。  根據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考古調查和文物普查資料看,景德鎮元代瓷窯遺址有珠山、湖田、落馬橋、太白園、戴家弄、觀音閣、四渡里、中渡口、曾家弄、銀坑塢、塘下、瑤里、麗陽、厲堯等處,其中以湖田、落馬橋與珠山三地最為典型(圖1),本文就這三處主要生產元青花的窯場作一概述。 湖田遺址  湖田窯位於景德鎮市東南約4公里的竟成鎮湖田村,是我國古代著名窯場,早在南宋時,著名學者洪邁在《夷堅志》里就介紹此地「乃燒造陶器處也」。遺址分布在南山大峰尖與南河之間的台地上,東起張家地,西至月光山,南始旗山,北到南河北岸,遺存面積40萬平方米。該窯場興燒於五代,歷宋、元至明代隆慶、萬曆間結束,是景德鎮延續燒造時間最長的窯場之一。1972年為配合湖田基建,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劉新園對窯址進行了系統調查,並作了清理、試掘。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到窯址作過勘察和調查。1985年起到2004年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先後在湖田進行過16次比較大的發掘,有9次出土了元代遺迹與遺物。綜合以上調查發掘的情況,湖田窯元代遺迹主要分布於烏魚嶺、龍頭山、獅子山、南河兩岸及湖田窯遺址陳列館周邊一帶。出土遺迹有窯爐遺迹、作坊遺迹、水井、排水溝等。出土器物以卵白釉瓷為主,還有黑釉瓷和一些青白釉瓷。器型有碗、盤、盞、碟、罐、高足杯、軍持、凈水碗和動物雕塑等。裝飾手法主要是印花和刻花,偶見剔花。紋飾有龍紋、魚藻、蓮池鴛鴦、潮水、牡丹、菊花、蓮花、桃花、梔子、瓜蔓、花果、獅子滾繡球等,並有印「樞府」銘文的折腰碗。 湖田元代窯址中的青花瓷,除龍頭山與南望石塢之間有一些出土外,主要分布在南河的南北兩岸。 南岸之元青花以大器為主,有大盤、大瓶、大罐等,其中大盤多作折沿和花口折沿,系元代出現的新造型。大盤的出土量也最多,約佔青花殘器的70%。這些器物的共同特點是:胎體厚重,紋飾繁縟,層次多,構圖嚴謹,繪製工整,青花呈色藍艷,即學界所說的「至正」型元青花,也有與卵白釉器型相同的折腰碗和小足盤。所見紋飾有雲龍紋、鳳穿花、雙雁、蓮池、鴛鴦蓮池、瓜蔓、牡丹、寶相花及雲肩紋等。北岸之元青花多為小酒杯、折腰碗、侈口小碗、高足杯,僅有少量的大盤、豆、綴珠罐等。其構圖自由,紋飾簡潔而疏朗,繪畫速度較快,為所謂「菲律賓」型。紋飾主要有菊花、梔子、蓮荷、鴛鴦蓮池、雁銜蘆紋等。 因湖田出土的元青花中未見有紀年標本,其燒造年代只能從地層疊壓關係中判斷。南河南岸和龍山頭的青花瓷之下均為卵白釉瓷的堆積,這些卵白釉瓷中出土的芒口印花碗、口徑26—29厘米的刻劃花盤等,都與朝鮮新安海底沉船中的器物一致,由於沉船中有墨書「至治三年六月一日」的木簡,故而可以推斷湖田窯的元青花是元至治三年(1323年)以後的產品。 落馬橋遺址   落馬橋元代窯址在景德鎮市中山南路紅光瓷廠院內,1980年基建時發現。景德鎮市考古人員進行了發掘,發掘面積近700平方米,距地面1.7米處出土元代遺物。元代堆積層出土有青花和青白釉瓷,還有少量的卵白釉瓷、釉里紅以及釉上彩瓷,和青花堆積在一起的還有褐胎實足小碗。青白釉器有雙耳瓶、葫蘆形小注、小足盤、高足杯、八角杯、觚及人物塑像等。其中雙耳瓶的種類較多,有天球瓶、葫蘆瓶、扁瓶等,並分別飾S形耳、環形耳、獸形耳、魚龍形耳。裝飾手法除葫蘆形小注為釉下褐彩裝飾外,其他均為印花和刻花裝飾,紋飾有梅、桃、花鳥、瑞獸和綴珠等。釉里紅器有荷葉形罐蓋、玉壺春瓶和繪鹿紋的小瓶殘片。紅綠彩僅見繪蓮或菊花的小碗。 青花瓷的品類非常豐富(圖4),除常見的碗、盤外,還有勸盤、耳杯、匝、蓋盒、鳥食罐、雙系小罐、大口罐、鋪首罐、雙耳瓶、長頸瓶、梅瓶、玉壺春瓶等。紋飾有菊花、牡丹、梅花、靈芝、葡萄、蕉葉、龍、鹿、孔雀、魚藻、人物故事等。此外,這裡還出了一些書寫文字的器物,有一研缽用八思巴文書寫姓氏,內容為「口宅端午置……」。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寫「頭青」「黃」「吳」「戴采」等文字的瓷柱和「辛巳」二字的瓷片,所謂「頭青」者,即頭等(上等)青料之意,我們從這件器物上不僅可以看到元代的上等青料是怎樣的呈色,而且還能獲悉景德鎮用鈷作彩料燒造的釉下裝飾在製造伊始就被人們稱之為「青花」。用青料書寫「辛巳」二字的瓷片,是確定這批元青花生產年代的重要依據。 經檢索「辛巳」在元代有兩個,一在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一在元惠宗至正元年(1341年)。那麼這批元青花是元代前期還是後期之物呢?在同一地層出土的青花標本中,有一件青花松竹梅紋平底碟,這類紋飾的平底碟在元大都後英坊後期的居住遺址里也有出土,據此可以確定落馬橋出土青花瓷片的「辛巳」應為至正元年。所以該地層中的青花器均為至正前期之物,比著名的英國大維德瓶的燒造時期稍早。 珠山遺址    珠山遺址在市區中心,為現代建築所覆蓋。1988年5月,景德鎮市區鋪設地下電纜,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在風景路(明、清御窯廠故址北端)發現一批造型奇特的瓷器殘片,其品類有青花、霽藍地白花、霽藍地金彩、孔雀綠、孔雀綠地金彩及卵白釉瓷等,器型有鼓形蓋罐、直口罐、桶式蓋罐、大蓋盒等,紋飾有雙角五爪龍紋,變形蓮瓣、雜寶、十字杵、鳳穿牡丹等,以雙角五爪龍紋數量最大,約佔總量的90%以上。據《元史》中禁止民間使用雙角五爪龍紋以及《元典章》中禁止民間使用描金、貼金的法令,可知該類遺物必為元代帝王專用之物,應是元官窯——浮梁磁局的產品。 該遺址出土器物均為少見的器型,特別是大蓋盒,其直徑32厘米,盒內正中凸起一圓柱體,柱體與器壁之間成一寬而深的溝道。柱體檯面無釉,柱體與器壁之間的溝道滿施白釉,外壁則有孔雀綠貼金、霽藍貼金、霽藍地白花和青花數種。對照清乾隆《欽定西清硯譜》,其造型與宋澄泥辟水硯相同,只是硯譜中的辟水硯沒有蓋。另外,景德鎮郊外宋墓曾出土與上述蓋盒造型一致的影青小蓋盒(盒蓋遺失),盒底柱體檯面正中印一「硯」字。因此可知直徑32厘米的大蓋盒應是瓷質辟水硯。 珠山的發現對認識元代高檔次品種有劃時代的意義,此批標本普遍質量高,做工考究,如製作難度比較高的八棱器物,琢器內部多有修胎,畫意精美,如以龍紋為代表的器物,龍身,龍抓,毛髮刻畫一絲不苟,相當飄逸。所用青料發生統一程度比較高。余品種如祭藍拔白都是相當罕見,也發色艷麗後宣德,成化都不能追,主流學術觀點推斷為官窯,官用是完全有科學推斷的。 該遺址出土器物均為少見的器形,特別是大蓋盒,其直徑為32厘米,盒內正中凸起一圓柱體,柱體與器壁之間成一寬而深的溝道。柱體檯面無釉,柱體與器壁之間的溝道滿施白釉,外壁則有孔雀綠貼金、霽藍貼金、霽藍地白花和青花數種。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長李一平 景德鎮陶瓷考古研究所  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於1989年6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該所設置在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祥集弄民宅內(景德鎮市祥集上弄11號、3號),下設辦公室,考古資料陳列館,田野考古工作室,屬正縣級事業單位。該所是研究景德鎮陶瓷遺迹和遺物及景德鎮陶瓷發展史的專門機構。  該所對景德鎮境內的十世紀——十七世紀古瓷窯遺址進行了全面的考察,為配合城市基建對珠山官窯遺址進行搶救性發掘清理。自1982年以來在珠山官窯遺址中發現埋藏落選貢品的場所,經過精細的發掘和夜以繼日的修復,獲得數千計難得的瓷器珍品。由於是窯址出土物,因而年代可靠、品類豐富,科學價值最高,成為收藏家、鑒賞家最權威的斷代標尺,為文化史學家提供最可靠的實物史料。  該所研究成果舉世矚目,一九八九年以來,先後九次應邀赴英國、日本、香港、台灣舉辦展覽,並出版《景德鎮珠山出土永樂宣德官窯瓷》、《景德鎮出土陶瓷》、《成窯遺珍》、《皇帝的瓷器》、《成化官窯重建》、《景德鎮出土明初官窯瓷器》、《景德鎮出土宣德官窯瓷器》、《景德鎮出土元明官窯瓷器》等大型學術圖錄。  一九九七年,該所還選送展品參加國家文物局在北京舉辦的《全國近年來重大考古發現彙報展》,一九九九年,該所考古成果被選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現》大型圖錄

附件

1009150851b93242604c1b1aff.jpg (38.45 KB)

2012-10-14 00:18

<!-- </div>-->

查看詳細資料

TOP

附件

<!-- </div>-->

UID

查看詳細資料

湖田南岸出土

推薦閱讀:

「景德鎮歷代官窯珍品大全」完美復原倍受追捧
清代景德鎮陶瓷興衰談
炫彩悅目 純色怡情||論藏彩瓷單色釉培訓景德鎮開啟
探訪景德鎮「瓷宮」 萬片陶瓷鑲成七彩宮殿
聖空法師要在景德鎮祝聖寺講課啦!

TAG:景德鎮 | 概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