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漆園廉吏故事之二:避居蒙城的名士——嵇康

漆園廉吏故事之二:避居蒙城的名士——嵇康

2010-06-18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國時譙郡銍(今濉溪縣臨渙)人,思想家、文學家、音樂家,官至中散大夫,人稱「嵇中散」。《魏書·嵇康》記載:嵇康本姓奚,會稽人,取稽字之上,加山作為姓。另一種說法,銍地有嵇山,因安家在山的旁邊,於是以嵇為姓。嵇康早年喪父,家境貧困,但勵志好學,對文學、玄學、音樂等無不博通,一生勤奮著述,有《嵇中散集》等。

蒙城老城的東北角,有一個很大的水塘,叫嵇坑,塘中有一個小土山,叫嵇山,山上建有一亭,叫嵇康亭。每當春夏之際,山上山桃花盛開,綠柳成蔭;水中碧荷溢香,隨風飄散;夜晚月照山頭,水色雲影,情趣幽然。因此,「嵇山夜月」為蒙城「八景之一」。魏晉名士、「竹林七賢」之一的嵇康,因憤世嫉俗,仰慕莊子,曾避居於此。

竹林七賢里,最有才情的,是嵇康。他英俊瀟洒,仙風道骨,有一次,他到森林裡採藥,樵夫誤以為仙人下凡,可見他有多飄逸。嵇康不像阮籍瘋瘋顛顛,他不但很少裝瘋賣傻,還有點正經八百。後人評說他才情雖高,明哲保身的功夫,卻遠遜阮籍。

當代學者余秋雨先生稱嵇康是「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愛的人物」。確實是這樣。嵇康在哲學上主張回歸自然,反對儒家虛偽的禮教;在政治上,不滿司馬氏集團,表現為剛腸嫉惡,鋒芒畢露;在文學上.倡導「心寫心聲不失真」,敢於提出問題,大膽發表見解,文風犀利,潑辣洒脫;生活上,尚奇任俠,厭惡官場仕途,先後避居于山陽、蒙城和洛陽附近。就是這樣一位才華橫溢、率真好義的稀世之才,在風華正茂時被司馬昭殺害,年僅三十九歲。

不畏強權

當時,司馬昭篡奪曹魏政權的大勢已成,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馬昭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極力攏絡當時的名士。司馬昭想拉攏嵇康,他卻跑到河東避居起來。司馬昭想請他出來做官,委以重任,他不僅不領情,還跑到郊野去打鐵、種菜。這讓司馬昭既恨之人骨,又拿他沒法。司馬昭想效法湯武(湯、武分別指的是商朝和周朝的開國君王商湯和周武王,他們通過革命,建立了新政權),以武力奪取天下,嵇康就批判湯武。司馬昭當時被封為晉王,每每自比周公,大力標榜提倡禮法,用所謂「人倫有理,朝廷有法」來約束一些讀書人,企圖通過禪讓篡位,嵇康就寫文章輕視周孔(因為周公和孔子都贊成商湯、周武王革命)。他強調道家的「自然」,揭露儒家禮法和維護禮法者的虛偽本質。他這種「批判湯武,輕視周孔」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否定「今王」——司馬氏。嵇康這些行為埋下了後來殺身的禍根。

與朋友絕交

嵇康得罪頭號權貴司馬昭還有另一件事。事情和嵇康寫給他的好友山濤的一封信有關。

山濤也是一個很大氣的名士,當時就有人稱讚他的品格「如璞玉渾金」。他與阮籍、嵇康不同的是,有名士觀念卻不激烈,對朝廷、對禮教、對前後左右形形色色的人,他都能保持—種溫和友好的關係。但他並不庸俗,又忠於友誼,有長者之范,是一個很靠得住的朋友。他當時擔任著尚書吏部郎,干著干著不想幹了,要辭職。朝廷要他推薦一個合格的人繼任,他真心誠意地推薦了嵇康。

嵇康知道此事後,立即寫了一封絕交信給山濤,山濤字巨源,因此這封信名為《與山巨源絕交書》。

這是一封很長的信,信中陳述自己不能任職的種種理由,他在信中寫到——

聽說您想讓我去接替你的官職,這事雖沒辦成,從中卻可知道你不了解我,也許您這個廚師不好意思—個人屠宰下去了,拉一個祭師做墊背吧?……

阮籍比我醇厚賢良,從不多嘴多舌,也還有「禮法之士」恨他。我這個人比不上他,習慣於傲慢懶散,不懂人情事理,又快人快語,一旦做官,每天不知會招來多少麻煩事!……我如何立身處世,自己早已明確,即便是在走一條死路也咎由自取,您如果來勉強我,那非把我推入溝壑不可!

我剛死了母親和哥哥,心中凄切,女兒才十三歲,兒子才八歲,尚未成人,又體弱多病,想到這些,真不知該說什麼。

現在我只想住在簡陋的房屋裡教育孩子,常與朋友們敘敘友情,說說往事,濁酒一杯,彈琴一曲,也就夠了。不是我故作清高,而是實在沒有能力當官,就像我們不能把貞潔的美名加在鬮人身上一樣。您如果想與我共登仕途,一起歡樂,其實是在逼我發瘋,我想您對我沒有深仇大恨,不會這麼做吧?

我說這些,是使您了解我,也與您訣別。

這封信很快在朝野傳開,朝廷也知道了嵇康不合作的態度。司馬昭殺嵇康已成必然,只是一時還不好下手,因為,嵇康不合作的態度雖然很明顯,但不能就任的理由說得也很充分。

奚落鍾會

一天,嵇康和他的好朋友向秀,正在大柳樹下打鐵,忽然看到一支華貴的車隊向他們駛來,「乘肥衣輕,賓從如雲」。為首的正是當時朝廷寵信的一個貴公子,叫鍾會。鍾會是大書法家鍾繇的兒子,鍾繇做過魏國太輔。鍾會對嵇康很敬畏,當初他寫完《四本論》後,很想讓嵇康看一看,又缺乏勇氣,只好悄悄地把文章塞在嵇康住處的窗戶里。現在他的地位已經不低.聽說嵇康在洛陽城外打鐵,決定隆重拜訪。

鍾會把拜訪的排場搞得這麼大,為的是向嵇康顯示自己的不凡,但嵇康根本就看不起這種趨炎附勢的貴公子。他掃也不掃鍾會一眼,招呼也不打,只顧與向秀埋頭打鐵,他掄錘,向秀拉風箱,旁若無人。

這一下可把鍾會推到了尷尬的境地。出發前鍾會向賓從們誇過海口:嵇康看到我這陣勢,會受寵若驚,絕不敢小瞧我。見此情景,賓從們面面相覷,鍾會悻悻地注視著嵇康和向秀,看他們不緊不慢地幹活。看了好久,嵇康仍不理不睬,他向賓從揚了揚手,上車驅馬,回去了。

剛走了幾步,嵇康卻開口了:「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鍾會哭笑不得,轉過頭來,皮笑肉不笑地說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我聽到所聽的而來,看到所看的而去。)

問和答簡潔而巧妙,但鍾會心中實在不是滋味,鞭聲數響,龐大的車馬隊回洛陽去了。

嵇康連頭也沒有抬,只有向秀怔怔地看著車隊揚起的塵土,心中掠過一絲擔憂……中國有句話:「只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後來的事確實應驗了這句話。但這才是率真的嵇康,正如山濤所言:「嵇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

為朋友慷慨赴死

嵇康還寫過另外一封絕交書,絕交對象是呂安的哥哥——呂異。本來呂異、呂安兩兄弟都是嵇康的朋友,但這兩兄弟突然間鬧出了一場震驚遠近的大官司。原來呂異看上了弟弟呂安的妻子,偷偷地佔了她,為了掩飾,竟給弟弟安了一個「不孝」的罪名上訴朝廷。

「不孝」在當時是一個很重的罪名,哥哥控告弟弟「不孝」,很能顯示自己的道德形象,朝廷也樂於藉以重申孝道。相反,作為被告的呂安雖被冤枉卻難以自辯,一個文人怎麼能把哥哥霸佔了自己妻子的醜事公佈於眾呢?而且這樣的事,證據何在?妻子何以自處?家族門庭何以避羞?

面對最大的無恥和無賴,呂安一籌莫展。在這種情況下,有口難辯的呂安想到了他心目中最尊貴的朋友嵇康,向他傾訴了一番。嵇康就是嵇康,拍案而起。呂安已因「不孝」被定罪,嵇康不知官場門路,唯一能做的是痛罵呂異一頓,宣布絕交。

這次的絕交信寫得極其悲憤,怒斥呂異誣陷無辜、包藏禍心;後悔自己以前無原則地勸呂安忍讓,對不起呂安;對於呂異,除了決裂,無話可說。

儘管他非常憤怒,但能做的事情卻很小:在一封私信里為一個蒙冤的朋友說兩句話,同時識破一個假朋友,如此而已。但僅僅為此,他被捕了。

理由很簡單:他是不孝者的同黨。

就在這時,司馬昭所寵信的鐘會又落井下石。自從受了嵇康奚落後,這位貴公子正苦於沒有機會出氣呢,於是向司馬昭道:嵇康,是一個卧龍,千萬不能讓他起來。陛下統治天下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擔憂的了,我只想提醒您稍稍提防嵇康這樣傲世的名士。您知道他為什麼給他的好朋友山濤寫那樣一封絕交信嗎?據我所知,他是想幫助別人謀反,山濤反對,因此沒有成功,他惱羞成怒而與山濤絕交。陛下,過去姜太公、孔夫子都誅殺過那些危害時尚、擾亂禮教的所謂名人,現在嵇康、呂安這些人言論放蕩,誹謗聖人經典,任何君主都是容不了的。陛下如果太仁慈,不除掉嵇康,就難以淳正風俗,清潔王道。

鍾會一走,司馬昭便下令:判處嵇康、呂安死刑,立即執行。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從大獄押往刑場。

刑場在洛陽東市。嵇康一路上神情木然,他想起了一生中許多奇異的遭遇。

他想起,他也曾像阮籍一樣,上山找過孫登大師,並且跟隨大師不短的時間。大師平日幾乎不講話,直到嵇康臨別,才深深一嘆:「你性情剛烈而才貌出眾,能避免禍事嗎?」

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遊學,有一天夜宿華陽,獨自在住所彈琴。夜半時分,突然有客人來訪,自稱是古人,與他共談音律,談著談著來了興緻,要過琴去,彈了一曲《廣陵散》,聲調絕倫。彈完便把這個曲子傳授給了自己,並且反覆叮囑,千萬不要再傳給別人。隨後這個人飄然而去,沒有留下姓名。

嵇康想到這裡,滿耳滿腦都是《廣陵散》的旋律。他遵照那個神秘來客的叮囑,沒有向任何人傳授過。一個叫袁孝尼的人不知從哪兒打聽到嵇康會演奏這個曲子,多次請求傳授,他也沒有答應。刑場已經不遠,難道這個曲子就永遠地斷絕了?想到這裡,他黯然神傷。

突然,嵇康聽到前面有喧鬧聲,而且鬧聲越來越響。原來,有三千名太學的學生正擁擠到刑場上請願,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讓嵇康擔任太學的導師。

嵇康望了望黑壓壓的年輕學子,感動了……身材偉岸的嵇康抬起頭來,眯著眼睛看了看太陽,便對身旁的官員說:「行刑的時間還沒到,我彈一首曲子吧。」不等官員回答,便對送行的哥哥嵇喜說:「哥哥,請把我的琴取來。」

刑場的高台上,嵇康坐在琴前,對三千名太學生和圍觀的民眾說:「請讓我彈一遍《廣陵散》。過去袁孝尼多次要學,都被我拒絕。《廣陵散》從今以後就要消失了!」

刑場上一片寂靜,神秘的琴聲鋪天蓋地……

嵇康彈畢,從容赴死。

這是公元262年夏天,嵇康三十九歲。

嵇康死後,葬於蒙城西北石弓山南麓(今屬渦陽縣)。他所著《嵇康集》十卷,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一定的地位。魯迅先生曾經校閱過《嵇康集》,並給予很高的評價:「嵇康的論文比阮籍的更好,思想新穎,往往與古時舊說反對。」

這位秉性剛直、敢說真話而被屈殺的魏晉詩人、音樂家和思想家,一直為後人所敬仰。為了紀念嵇康,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蒙城知縣淡如水建亭於嵇山之上,名嵇康亭,後毀。嘉慶十八年,知縣周鶴立重建一亭,後又傾毀。1962年,蒙城縣城關鎮再於嵇山上重新建亭,至今猶存。

推薦閱讀:

嵇康家誡
太師箴/嵇康
嵇康的妻子是曹林(曹緯)的女兒的可靠性有多少?如果可靠,曹林(曹緯)為什麼會把女兒許配給嵇康?
竹林七賢嵇康的《廣陵散》究竟因何絕跡?

TAG:故事 | 嵇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