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江采芙蓉》教學設計

《涉江采芙蓉》教學設計

一、設計思想

詩歌教學重在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賞鑒能力,激發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因此本課設計著重抓住學生的思維特點,找准切入點,從讀詩、品文、賞情、悟法入手,緊扣「四個一」,在教學中滲透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等多種語文思想,真正引領學生進入高中的古代詩歌鑒賞領域。

二、教材分析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高中《語文 必修2》第二單元《古詩三首》中

的一首。《古詩十九首》多是文人創作的詩歌,在中國古代詩歌的藝術手法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這首五言詩無論是在藝術上,還是在思想上都已經達到了十分純熟的境界,是一篇指導學生鑒賞古代詩歌的極好範文。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進入高中的古代詩歌鑒賞,對其要求及方法還很陌生,尤其前三課不是太簡單(如《詩經》篇章),就是太難(像《離騷》),或是太長(如《孔雀東南飛》),都只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古代詩歌的特點,這首詩歌才開始真正引領學生進入高中的古代詩歌鑒賞領域。新課標鼓勵學生作個性化解讀,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就此作些探索。

四、教學目標:

①通過朗讀教學,逐層深入地把握詩歌的情感;②運用聯想和想像描摹詩歌中的藝術畫面,進而揣摩詩歌的意境;③ 引導學生從意象領會詩中高潔的情懷,從而培養學生高雅的情趣和高潔的品格。

五、教學重點、難點

①抓住詩歌意象把握詩歌情境,培養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②通過朗讀和探究,揣摩詩中跌宕起伏的情感變化。

六、教具、課時安排:多媒體課件 一課時

七、教法學法

這篇課文,主要採用「激趣——感知——探究——拓展」的教學模式完成教學。引導學生通過聽、讀、思、議、寫的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以提高學生詩歌鑒賞能力。

八、教學過程:

(一)一個故事的導入,營造氛圍

播放《紅豆生南國》的曲子,在音樂的背景中教師開始講述「紅豆」的故事——(相傳,古時有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於高山上的大樹下祈望;因思念邊塞的愛人,哭於樹下。淚水流干後,流出來的是粒粒鮮紅的血滴。血滴化為紅豆,紅豆生根發芽,長成大樹,結滿了一樹紅豆,人們稱之為相思豆。因此古人常用它來象徵愛情或相思),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王維《紅豆》一詩,解析紅豆是思念的象徵,所以人們採擷它寄託相思之情。藉以引出在古詩中,詩人常以物寄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古詩十九首》中的名篇《涉江采芙蓉》去體會主人公借物寄情的方式,看他以何寄情,所寄何情。

(二)文學常識積累

《古詩十九首》是梁代蕭統《文選》「雜詩」類的一個標題,包括漢代無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詩。

清代沈德潛說「古詩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辭,一時之作。 大率逐臣棄妻,朋友闊絕,遊子他鄉,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顯言,或反覆言。初無奇 辟之思,驚險之句,而西京(西漢)古詩, 皆在其下。」(註:教師要對此進行淺析,讓學生初步體會到《古詩十九首》的文學價值。)

(三)一種深情的朗讀(主要解決下面兩個任務),初步把握情感。

1、文意疏通,引導學生翻譯詩歌

2、整體感知詩歌內容

(1)直接抒情的詞或句。

明確:憂傷

(2)詩中誰在憂傷?(啟發學生從多角度闡釋自己的觀點)

明確:

A 遊子在憂傷——這是一首遊子思念家鄉及親人的詩歌。

(首句說遊子採摘香花芳草欲送給對方;次說所思的人身在遠方,心愿難遂;最後說人各一方,憂傷難遣。)即:採蓮人、送蓮人、思鄉人同為一人——遊子

B 一種相思、兩地憂傷

閨中女子採摘芙蓉想要寄給「所思」的男子,同時推己及人想像那位男子也在「還顧望舊鄉」思念自己,他發出「長路慢浩浩」欲歸不得之嘆。這樣理解與下文「同心而離居」一句相應,相思是兩個人共同的感受。即:採蓮人與送蓮人為女子,思鄉人是女子所想、所思的遊子。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一種相思、兩地憂傷」的情境,可做相應的拓展延伸,如:白居易《邯鄲冬至夜思家》,讓學生明確這種推己及人的想像在古代詩歌中的作用。

小結:詩中把客觀實際與主觀想像完美結合,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虛實結合的手法,其作用是使情感更濃郁。

教師總結:至此,學生已經初步把握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和情感。播放朗讀音頻,讓學生來深入品味詩歌的情感。

(四) 一類人、景、物關係的探究(主要完成下面兩個任務),深入掌握主旨。

1、物與人的關係

(1)詩歌中提到了哪些意象?

明確:芙蓉、蘭、芳草

(2)這些意象有何特徵?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這些意象的特徵,可以引出相應的實例。)

如:「芷蘭生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孔子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離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

物(意象) 人

蘭 ———— 孔子

芙蓉 ———— 屈原

蓮 ———— 周敦頤

小結:這些意象所表現出來的特徵,與人物的內在品質相關。由此也我們可以大膽的猜想,詩歌中所選用的意象和主人公的品質也存在著聯繫。

教師歸納:詩歌中意象的總體特徵是美好的,能表現出主人公的品質是高潔的。

我們把這種藉助意象傳達內心情感的手法叫做——借物傳情。

為了鞏固學生對此的理解,可做相應拓展。賞析王安石的《梅花》和陳毅的《青松》。讓學生明白詠梅、詠松的目的在於抒發自己的情懷和志向。從而認識到主人公藉助芙蓉、芳草等事物慾傳達出其美好情懷。

2、探究事與情的關係

問:由詩歌的主要內容可以概括出詩歌寫了件什麼事?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

情感?

明確:主要寫了採摘芙蓉這件事,表達了主人公的思念之情。而這種藉助採摘植物來表達自己感情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我們把這種手法叫做——借事傳情。(可舉相關例子讓學生了解在古代有很多類似的採摘植物表達自己情感的事例,如:折柳送別表達的是自己對親人的留戀、祝福之情;折梅寄人表達的是對人的相思、祝願之情。還可引入《古詩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樹》一詩,來對比閱讀,體會這種手法)

(五) 一項詩歌特點的賞析,感悟詩歌的本質。

1、 賞境

問:詩歌構築出一幅怎樣的畫面?表現出了何種意境?(讓學生用優美的富有詩意的語言描述出文中意象構築出的畫面,以提高學生的想像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歸納:這是一幅清新、美麗、自然的畫面,加之主人公美好的情感,形成了純潔、高雅的意境。

2、賞情

朱光潛在評論此詩歌時說它看起來很直率,但實際上很曲折。而這曲折恰恰體現在跌宕起伏的情感上,該如何理解?

采芙蓉(熱情、欣喜)——欲遺誰(傷感)

望舊鄉(希望)——路漫漫(惆悵)

同心(幸福、喜悅)——離 居(絕望)

小結:實質上,詩歌雖然你篇幅短小,但是內容無限。小詩中常常能孕育豐富的情感。引李端的《閨情》讓學生體會此詩中情感由寂寞到欣喜再到惆悵的變化過程,並以此啟發學生寫作避免平鋪直敘。

(六)總結

引古人對《古詩十九首》的評價來總結全文,讓學生了解其深遠的藝術價值。

「文溫以麗,意悲而遠,驚心動魄,可謂幾乎一字千金。」

——鍾嶸《詩品》

「興象玲瓏,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動天地」

——胡應麟《詩藪》

「實五言之冠冕也。」 ——劉勰《文心雕龍》

(七)作業布置

把此文改寫成一篇散文,以遊子的身份抒發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300字左右。

(八)板書設計

芙蓉 采芙蓉

借物抒情 借事傳情

采芙蓉(欣喜)—— 所思在遠道(失落)、

望舊鄉(熱切)—— 長路漫漫(憂傷)、

同心(欣慰)—— 離居、終老(絕望)

跌宕起伏

九、教學反思:

巧妙地從情感切入,強化詩歌的誦讀,注重優美語言的詮釋,緊扣詩歌的意象,補充拓展詩歌的內容,不僅較好的解決了教學重點、難點問題和抽象問題,擴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強化了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好的達到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三個方面的教學目標。

推薦閱讀:

對「對分課堂」的幾點看法及自我反思
教學設計中的教學目標分析
從《背影》教學設計看語文三維目標達成
《難報三春暉》教學設計

TAG:設計 | 教學 | 教學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