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琳:換個視角看大乘-反思 「印順法師」

一切圍繞著大乘的探討,其中沒有什麼比搞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大乘更為重要的了。

既然一切言說都是假說自性,又既然佛陀教法是於離言自性起假說自性,那麼對大乘的理解,就還原為一個「如何說」的問題。從人本抉擇的角度轉到佛本「如何說」的角度,考察佛經是如何「說出來」的,對佛法聖道的理解也就隨之變成一種言詮方式的探討,即教乘是一個「怎麼說」的問題。而大乘乃至一切佛陀聖教法義的如實知見只有在捨棄人本立場、不再固守凡夫位的如其所見後才有可能顯現。

佛本的角度,意味著跳出凡夫化思維,轉到佛陀立教的本懷立場上。佛陀本懷在法華經中以「唯有一乘,於一說三,無二無三」之完整知見得以宣暢。法華法式所表達的本懷觀,是對教乘的完整判攝,其內涵的對治、引導、開顯教詮法門,以融貫開合性的殊勝力用,引令眾生開示悟入。法華經作為「經中之王」的地位,就在於它提供了研判全體佛教的完整性尺度,即以法華法式而為佛教詮釋學立法。——這樣,佛法就不僅應當被理解並表述為佛教正法,而且應當被理解並表述為完整性的佛教正法。脫離佛教的完整觀討論大乘,不但說不清楚什麼是真正的大乘,反而只會降低問題的意義。從完整本懷觀的立場上抉擇把握大乘法義,正是印順法師所推薦的「以佛法研究佛法」,以三法印為佛法教量的佛教研究原則,也是佛教義學隨順於佛教教詮的正確詮釋原則。

按照法華法式的理解,如來教法,從總相上一相一味——「唯有一乘」,即在本位上都是非安立諦的離言法性,而在教位上卻是方便的安立。其「於一說三」的安立意趣,是以一乘為究極,內在地攝持著安立諦的三乘教法,由此佛教各個教乘在學位上顯現為本質關聯的各個方面,構成一個有機整體。學位作為雜染所攝性,意味凡夫以執著為性,使聖教於學位之勝用,首先必為對治性。而其所詮表之明方便,隨其眾生根性類別,既有「有二有三」的肯定性表詮,也有「無二無三」的否定性遮詮,還有隨順教位「於一說三」和本位「唯有一乘」的詮顯。如般若教以「無二無三」的明方便的所執性法詮指學位之不可得,唯識教以「於一說三」的明方便的依他起法詮指教位緣起性,如來藏教以「唯有一乘」明方便的圓成實法詮指本位真實性。

從佛陀的完整本懷觀出發,再進入教乘問題,對大乘的理解就會有所不同。認識到佛教的完整安立性,認識到一乘是一切教乘的合法性來源,是三乘一切勝用價值生成的根據,就會自覺地把一乘看做大乘和一切聖道不可或缺的本質性。因此,對大乘的理解,首先必須把一乘作為一個必要條件引入進去,尋求從本位建立大乘之根據,並從教位意義上開出大乘來。

佛陀出世說法,以一味一相之教,引導一切眾生成佛。從這樣的合目的性上觀察,大乘就不能不是一個成佛過程中動態轉依的過程,一個不斷以其自身規定性所引起的否定運動——以一乘為根本依,攝受一切教。其轉動法輪者,大乘者是也。如此,才把握到了大乘這個概念的實質。

再者,「唯有一乘」雖通過「於一說三」外現為阿含教、般若教、唯識教與如來藏教,但它們又都內含著一乘,為一乘所攝。它們都是以本位佛教為根本依,以教位佛教為直接依,在學位上所施與的不同對治法。而教位佛教,所具開而能合,合而能開之融貫力,能引導學位轉依歸入本位一乘。「諸乘諸道皆入摩訶衍」,全體佛教融貫為一體。

大乘之大,就在於其融貫開合性,在於它是一個以「於一乘說三乘」的法式含攝一切教乘,而具融攝三乘力用的成聖之道。依於「於一說三」的大乘轉依之道,使「有二有三」和「無二無三」成為「生無自性」的「有」「無」消長,而轉舍學位一切業識執著,成就「無二無三」之「相之永無性」,即轉得「唯有一乘」之「勝義無自性」。大乘之道使三乘五乘都成為一乘意義上差異的內在發生,成為唯有一乘意義上的完整整體。完整性通過融貫性實現,此非教位佛教莫之能為。

傳統大乘小乘的分判是學位意義上的,般若教、唯識教、如來藏教之為大乘,就在於其以顯了的方式點明了三位說之深密真實義,即以明方便隨順了本位佛教和教位佛教。這種學位性大乘僅以言詮分別的方式隨順了三位教說的真實義,可視之為隨大乘。真實的佛說是本位一乘的離言言說和教位斷盡二障之無分別教說,是要在教位清凈的依他起意義上給出的,故可說,教位佛教才是真大乘。

大乘最本質的規定性就體現在對三乘的揚棄中,融貫教乘於完整之一體。如果說,小乘的言詮順應了人的世界的確定性,那麼,大乘的言說則是對學位教乘的肯定的否定以及否定的肯定。也即是說,大乘是對教乘自身的否定之否定,並且其自身否定,是作為引導環節、轉依環節的否定,其開顯的規定性是否定地建立起來的對一切世間法的超越。實際上,成佛之道,就是在大乘的平台上,轉舍三乘,轉得一乘。

從完整本懷來看,所有的教法都有著甚深的意趣。明方便、暗方便、意趣,顯義、深密義,構成了完整性的教詮法。佛陀一切教法都是本位性的一乘,也都是教位性的大乘。以學位教法之明暗方便隨順悟入佛教完整本懷,通達融貫性的方便性、意趣性和究竟義三個方面的理解,才能把握到佛教完整性的本質。融貫性的「有二有三」就是阿含教,融貫性的「無二無三」就是般若教,融貫性的「於一說三」就是瑜伽行教,融貫性的「唯有一乘」就是如來藏教。

從這種意義上,凡夫認為的大乘、小乘只是在學位明方便上迥然有別,在本位之究極真實和教位之意趣、以及學位暗方便上卻無二無別,它們都從佛陀本懷開出,究其實質,皆為一乘,而方便施設,各有妙用,無礙其在本質上平等平等。在佛陀本懷意趣上,只有完整的一乘和一乘意義上大小乘乃至三乘的方便言教。只是到了凡夫的學位上,才有大乘和小乘的絕然分別(不同的是,大乘是別相的完整一乘教)——是凡夫的分別心看不到一乘實相,才造成了大小乘的隔斷。

阿含教雖沒有以明方便揭示其自身學位性的本無性,但在對治世間道上仍然是「以楔出楔」的一分學位對治法,其深密義仍不失為教位引導法和本位的開顯法。阿含的根本所依是一乘,從而也就本質地成為大乘,而遮蔽一乘的阿含教之學位詮釋才是小乘。

既能認識到三乘別相教(大乘丶小乘丶人天乘)的差別相,又能認識到它們一乘實性的根本相,對佛陀教法才有完整體認。對佛教意趣才有如實、中道的認知,否則既認識不到真正的三乘,也認識不到真正的大乘。

從佛陀立教本懷,先有一乘之離言法性,後有大乘之分別所起行相,再有三乘假說詮表之安立。從佛陀度生本懷,一切教乘都要通過大乘回歸一乘所行境界。如果沒有大乘,小乘和一乘乃至一切教乘都不得成立:一乘無以開顯,三乘得不到到位的詮解。既壞了三乘,也壞了一乘。如此,佛陀大教何得建立?

所以,回到佛陀完整本懷的詮釋路線,不僅要回小向大,也要回大向一。而這取決於對大乘特殊意義的認知。

推薦閱讀:

大乘無量壽經解 受菩提記第四十四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三八集)  2003/2/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38
佛說一切如來真實攝大乘現證三昧大教王經 卷第十
鍾茂森: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凈平等覺經(第十四集)
龍藏 · 大乘單譯經

TAG:視角 | 反思 | 法師 | 大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