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16~20) - 然然媽的博客

影響孩子一生的36種好習慣(16~20)

第16種習慣自我管理(1)只要我去學習,就是為了認識自己,而不是為了教育別人;我一貫認為,在教別人之前,首先要充分認識自己。——盧梭在一個人感到自己是別人注意的中心時,他的頭腦會很不像樣地膨脹起來,忘乎所以,妄自尊大。——高爾基一個人能不能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印度雷繆爾集團總經理,哈佛商學院的MBA,倫敦商學院、歐洲INSEAD商學院、瑞士國際管理髮展學院、中國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等多所商學院的訪問教授帕瑞克博士曾經說過:「除非你能管理"自我』,否則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東西。」帕瑞克是這樣理解管理的發展歷程的:管理最初關注的是「通過機器增加工作成功,提高工作質量」,接著是「通過人力增加工作成果,提高工作質量」,現在的重點則應是「如何通過工作發展自我」。在哈佛商學院接受兩年MBA教育成為標準的「哈佛產品」之後,帕瑞克回到了印度。最初的幾年,他始終希望做得更多,幹得更好,不斷獲得「進步與成功」,但同時,他變得越來越焦慮。他發現周圍那些能幹的、成功的商界人士,也包括他自己,都處在極大的壓力之中,他們把自己局限在狹小的生活領域內,既不健康又不快樂。帕瑞克認為,學校教育經常教我們怎樣去管理他人和事物,卻缺少教育我們怎樣去管理自我。因此,這位博士把一半時間用於在全世界講授自創的「自我管理」課程,他認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發現自我。在帕瑞克的生活中,他經常採用集中訓練來管理自己。儘管他全年都在全球到處飛行,卻仍可以精力充沛、平和平靜。這也許就是自我管理的好處吧。自我管理在管理界非常受重視,對於孩子來說,自我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走上社會前,必須會進行自我管理。目前,德國的中學已經開設了項目管理課程,而且是非常正規的課程,目的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處理自己的事情、班級的事情甚至是師生關係、人生選擇,等等。也許,父母也得開始重視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了。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能力的提高,活動範圍的擴大,他會意識到需要管好自己,也就是自我管理,但是,許多孩子由於經驗太少,缺乏自我約束的意識,在自我管理上往往表現得不盡如人意。許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出國留學,而出國留學恰恰需要孩子有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有專家認為,中國學生的問題不是智力問題而是管理的問題。大部分學生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一旦離開父母生活,他將無法很好地管理自己。清華經管學院MBA辦公室主任錢小軍說:「作為一個中學生的母親,我一直從小教育我的孩子第一有愛心、第二有責任心。當然還有就是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我同學的孩子今年高考也考進了清華,我發現這些孩子其實都是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強的孩子。因為每個人都是24小時,一樣的時間,有的學生學得很輕鬆,但有的孩子學得很累,效果還不好。」如果父母能從小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管,自己的生活自己安排的自我管理習慣,就能增強孩子行動的獨立性、目的性和計劃性,這對於孩子今後生活的幸福和成功無疑是有巨大的幫助的。孩子的自我管理,有個從被動到主動,從低級到高級,從不自覺到自覺的發展過程。隨著年齡的增長和年級的增高,孩子的自我意識水平也不斷增強,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及自我管理水平也隨之提高。那麼,作為家長,怎樣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好習慣呢?建議一: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生活。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一個獵人,打獵時撿了幾隻剛出生不久的小獅子,就把它們帶回家中精心餵養。這幾隻小獅子慢慢長大了,它們生活無憂無慮,有吃有喝,自在幸福。當然,它們都關在籠子里,獵人給他們設計的籠子也是溫暖而舒適的。沒想到,一不小心,一隻小獅子從籠子里跑了出去,獵人到處尋找也沒有找到。而其他幾隻呢?還在受著保護。一天,那個獵人外出打獵後再也沒有回來,習慣了被餵養和保護的小獅子們最後被活活餓死了。而那隻當年跑出去的小獅子呢?它已經變成了一隻野獅子。它獨自在野外時,餓了自己找食吃;渴了自己找水喝;受了傷,它學會了用舌頭舔傷口;遇到敵人,它知道怎樣保護自己。正是這種獨立的、不依靠別人的習慣,使它在大自然的環境里順利地活了下來。第16種習慣自我管理(2)能不能在生活中管好自己,這是自我管理能力中最重要的。如果孩子無法管理自己的生活起居,我們很難想像他能夠管好其他事情。在這一點上,國外的一些父母做得相當好。比如,韓國人比較喜歡周末全家出遊。不管孩子多大,哪怕只有兩三歲,父母都會帶上他。而且,父母都會讓孩子自己走,自己去照顧自己。有時,小孩子爬累了,走不動了,家長們也很少抱起他們,而只是在一邊等他們休息一會兒再接著走。韓國父母認為,應該從小就鍛煉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這樣孩子才會學會自我管理。而中國的很多父母,往往對孩子照顧有加,使孩子常處於「中心地位」:東西亂扔了,大人來收拾;衣服穿髒了,大人立即洗。這樣的孩子一旦離開父母就無法生活了。因此,做父母的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實踐,在實踐中學會積累經驗,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平時要注意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識,例如,讓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進櫃里,作業做完後收拾書包等,久而久之,他會學會約束、控制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習慣。建議二:教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孩子上學以後,父母要教給孩子有關學校生活的常識,要求孩子愛護和整理書包、課本、畫冊、文具;學會削鉛筆,使用剪刀、鉛筆刀、橡皮和其他工具,並 許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不會整理書包,書包里亂得像「紙簍」,家長只好每天幫他整理。事實上,孩子形成這種毛病主要原因就是家長包辦一切,未能培養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在上學前的這段時間裡,家長要讓孩子自己整理圖書、玩具,收拾書包和生活用品,以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當孩子進入小學後,父母還要注意不要替孩子做作業或者檢查作業——孩子應該自己去做這些事情。一旦父母幫助孩子檢查作業了,孩子不但自己不檢查作業,反而覺得這是父母的事情,對學習的興趣也會降低。還要注意的一個問題是,當學習與其他方面產生矛盾時,孩子應怎樣處理。比如,一個愛好課外閱讀的孩子,在做作業與看書方面往往會產生矛盾。父母要引導孩子把重點放在做作業上,在作業完成的基礎上,允許孩子看一些課外閱讀的內容。再比如,如果孩子是一名學生幹部,當他的學習和工作發生衝突時,他如何來協調這兩方面的矛盾呢?在這個時候,父母就應該教育孩子想出一個既不耽誤學習,又能當好學生幹部的好辦法來,這也是自我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建議三:讓孩子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在艾森豪威爾10歲時,他父母讓他的兩個哥哥在聖誕節前去遠足,卻堅決不同意他去。艾森豪威爾感到十分憤怒,他衝到屋外,捏緊拳頭在蘋果樹上猛擊。他一面哭一面打,雙拳血肉模糊都沒感覺到。最後,艾森豪威爾被父親拖回家中,但是,父親並沒有呵斥他。這時,母親進來給他塗上止痛藥,並紮上繃帶,但是,母親也沒有安慰他。又恨又怒的艾森豪威爾倒在床上大哭了一個小時。直到他平靜後,母親才進來對他說:「能控制自己情緒的人要比能拿下一座城市的人更偉大。發怒是自我毀傷,是毫無用處的,需要好好克服。」母親的告誡深深地印在了艾森豪威爾的心中。在76歲時,艾森豪威爾寫道:「我一直回想起那一次談話,把它看做是我一生中最珍貴的時刻之一。」遇事不如意或遭遇突發事件時,孩子往往會表現出情緒不穩定,或者是大喜大悲,或者是做事不顧後果,容易衝動。而善於自我管理的孩子就知道情緒是怎麼回事,情緒的體驗是什麼,應該怎樣去正確釋放自己的情緒等。比如,有些孩子喜歡罵人,說髒話。他們雖然知道罵人、說髒話是不對的,每次罵人、說髒話以後也常常後悔,但是由於已經習以為常,所以總無法控制住。針對這種情況,父母要教育孩子正確對待與他人的摩擦。許多孩子的罵人其實是對自己受到傷害的一種情感宣洩。例如:東西被他人偷走,自己被他人踩了一腳,等等。父母應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態看待與他人之間的摩擦,讓孩子學會寬容他人的過失。父母可以和孩子達成一種協議,當孩子在氣憤、想發泄時,父母用某種事先約定好的語言或目光暗示孩子,讓孩子及時冷靜地想一想,考慮如何文明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從而去掉不文明的語言習慣。有一位脾氣非常暴躁的男孩,他的父親為了幫助孩子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想出了一個辦法。這天,父親把男孩叫到一面牆壁面前,對男孩說:「孩子,爸爸知道你脾氣不太好,這也不是你希望的。但是,罵人,脾氣不好會影響到別人。這樣吧,從今天開始,你感到自己要發火的時候,就在這面牆壁上貼個圖標。」然後,父親給了小男孩一疊圖標。一周後,牆壁上果然貼上了許多圖標。一天晚上,父親指著牆壁對男孩說:「孩子,你看到自己的壞脾氣了嗎?」男孩不好意思地低下了頭。父親說:「從現在開始,如果你一天不發脾氣,你就從牆壁上撕下一個圖標。」第16種習慣自我管理(3)第一天,男孩堅持不住還是發了火。第二天,男孩居然真的沒發火。這周內,男孩居然有三天沒發火。一個月後,牆壁上的圖標都被撕掉了。那天晚上,父親又把孩子叫到了牆壁前,對男孩說:「孩子,現在你已經學會了控制自己的脾氣,這非常好。你看看,以前你發脾氣的圖標雖然被你撕下了,但是,圖標的痕迹還在。這說明你每次發完脾氣之後,不管是給他人還是給自己都將帶來不可磨滅的傷害。」男孩慚愧地笑了笑。從此以後,男孩很少再發脾氣了。由此可見,家長只有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孩子才能逐步糾正發火、罵人、說髒話的不良習慣。當然,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找到適當的宣洩方法。如:鼓勵孩子把不高興、不愉快的事件告訴父母或其他人,以緩解心中的不快;教孩子不要輕易流露自己的情緒,激動的時候應該在心中默數「一、二、三」;鼓勵孩子自我隔離來達到冷靜;培養孩子樂觀的性格和幽默感,等等。建議四: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在北京舉行的國際心理學大會上,澳大利亞專家莫尼卡?屈斯克 孩子能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孩子如果沒有自我控制能力,就會盲目行事,很難干好與自己的發展密切相關的事情。例如,一名中學生成績很好,但由於迷上了電子遊戲,便整天泡在電子遊戲機室里打電子遊戲,一發不可收拾,而耽誤了功課,學習成績每況愈下,最後每門功課不及格,導致被學校開除。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可」、「否」的觀念,讓孩子明確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事先在腦海中有一個判斷是非好壞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孩子才能認識到自己行為是否正確,才能學會控制自我。父母不妨通過制定家庭規則來指導家庭成員共同遵守。例如,進別人房間前要先敲門;晚上不能太晚回家;未經家人同意不能在外留宿;下棋、玩遊戲要按規則決定勝負;說錯話或做錯事時要禮貌道歉;看電視時不要干擾別人。即使家長違規也要自覺受罰,讓孩子懂得規則的嚴肅性。當然,父母在制定規則的時候,要跟孩子講清楚為什麼要這樣,比如,未經家人同意而在外留宿會讓家人擔心,這樣孩子會比較好接受。如果孩子不太情願,父母可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孩子簽訂協議,把家長需要達到的教育目標轉化為孩子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行動,這有利於孩子自我約束意識的形成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使孩子更好地適應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總之,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要注重把對孩子外在的約束力轉化為他們內心的自我控制的能力。建議五:教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現在社會上亂七八糟的東西很多,一些網站、報紙、雜誌、電影、錄像、圖書等中都有不健康的內容,這些不健康的內容很具有誘惑性,會腐蝕青少年的心靈。父母要經常跟孩子討論什麼內容是健康的,什麼內容是有毒害的,以提高孩子的鑒別能力,讓孩子自覺抵制不健康的東西。社會上有一些不法分子專門騙孩子的錢,誘惑孩子走歪門邪道,甚至拐賣孩子。比如,有的騙子誘惑孩子賭博,有的用講故事的方法散布封建迷信或淫亂思想,有的向孩子兜售搖頭丸等毒品,有的在孩子單獨行動時,以認識孩子父母或親友、帶孩子出去玩兒等為由拐騙孩子……家長要給孩子分析這些社會現象,告訴孩子這些壞人、騙子的真實面目,教育孩子在遇到這類事時,一定動腦子想一想,絕不能跟陌生人到任何地方去;如果是認識的人也表示要回家告訴爸爸媽媽,如果有人強制幹什麼就大聲呼救。回家以後要跟家長說清楚,還要跟老師彙報。另外,父母要告訴孩子,對於陌生人問路或者請求幫助尋找丟失的東西之類的事情應保持警惕,不要輕易相信,這往往是犯罪分子誘騙孩子的策略。讓孩子知道任何人包括警察和消防員,在未得到孩子監護人允許的情況下,都不能將他們帶走。因此,對於自稱是警察、消防員等人要帶人時更要提高警惕。一般來說,生活中難免會遇到水災、火災、地震、觸電、溺水、車禍、迷路、遇上壞人等特殊事件,因此,父母從小就應該讓孩子知道:著火了怎麼辦,迷路了怎麼辦等,讓孩子知道火警電話「

第17種習慣抵抗挫折(1)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海明威從失敗中培養成功。障礙與失敗,是通往成功的兩塊最牢靠的踏腳石。若肯研究它們,利用它們,便沒有別的因素更能對一個人發揮作用。——戴爾?卡耐基「秋風起……天氣漸漸冷了,樹葉漸漸黃了落了。」「被雨打折了的向日葵,天晴了,它仍舊向著日,美滿地開花,美滿地結實。」「……白蓼花,紅蓼花,經了許多雨,許多風,紅的仍舊紅,白的仍舊白,不曾吹折它的枝,洗褪它的顏色。秋!這樣光明鮮艷的秋!」這是著名文學家沈尹默寫的一首詩《秋》。這首詩不僅描繪了秋天的景象,而且蘊涵著豐富的哲理。秋天是豐收的季節,也是萬物蕭條的季節。就好像人生,有成功的高潮,也有失敗的低谷。綜觀歷史的進程,我們就會發現:整個人類的歷史,其實就是高潮與低谷的更替,一個朝代由興盛走向衰敗,改朝換代後,必然又是一個文治武功的太平盛世。歷史就是在低谷與高潮、興盛與衰敗的交替中向前發展的,絕望的黑夜後面總是燦爛的黎明。一個人的一生註定既有高潮也有低潮,既有峰頂也有低谷;不可能永遠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也不可能永遠背時背運、道盡途窮。所有的困難都有盡頭,只要一個人拼力攀登,就可以更快地到達頂峰;只要一個人主動奮鬥,就可以更快地突破逆境。海倫?凱勒是美國著名的聾啞作家,她在兩歲的時候就被病魔殘酷地奪走了視覺、聽覺和說話的能力。看不見、聽不見、不能說話,這對於一個兩歲的孩子來說,真可謂是生活在三重苦難的地獄中。但是生活並沒有拋棄凱勒。正當她的父母為她將來的生活憂愁時,幫助他們的天使出現了。一位家庭女教師來到她家,教會了小海倫如何與人打交道,如何表白自己。海倫在老師的幫助下,刻苦學習,最後考上了著名學府——哈佛大學,用自己不健全的身體為她的人生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她還在老師的無私幫助下,在全世界旅行,並獻身於幫助聾啞人的教育事業。遭遇挫折是人生必經的坎。當挫折來臨的時候,我們沒有選擇,只能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實並做自我調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紀的教堂遺迹,上面留有一段題詞警策人心:「事必如此,別無選擇。」消極逃避可能毀了一個人的生活,也許會使這個人的精神崩潰。「事必如此,別無選擇」,即使貴為一 所謂挫折,是指事情不如預期時的情境與感受。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挫折經驗,也有不同的表現。對幼小的孩子來說,他想要玩具,媽媽卻把它收起來了;或者他想吃肯德基,媽媽不允許,這些都可能導致他有受挫折的感受。面對挫折時,年幼的孩子通常是以哭鬧或發脾氣的方式表現出來。對學齡期的孩子而言,挫折感的來源就與幼兒不一樣了,他們可能是遇到困難無法解決,或無法達成預期的目標,例如希望能考個100分,結果只考了80分,這時候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表現出的則是生氣、沮喪、覺得丟臉等情緒反應。事實上,對於孩子來說,挫折的發生是無可避免的,那麼,父母該如何幫助孩子戰勝內心的恐懼,成為解決問題的能手呢?父母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呢?建議一:父母要樹立挫折教育意識。許多父母都認為,幼小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應該對孩子保護有加,挫折會讓孩子感到痛苦和緊張,不應該讓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孩子。其實,一個人受點挫折,尤其是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處。孩子遭受挫折的經歷有利於培養現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於發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於豐富知識,提高能力。故家長應正確看待挫折的教育價值,把它看成是磨鍊意志、提高適應力的好方法。當然,如果父母一味地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專門讓孩子參加一些以吃苦教育為主的夏令營,或者參加一些探險、到邊遠窮山村去體驗的活動等,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只能說是挫折教育的一個方面。第17種習慣抵抗挫折(2)事實上,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在體驗中學會面對困難並戰勝挫折,培養孩子的一種耐挫折能力。它不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會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獨立、勇氣、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養。也就是說挫折教育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讓孩子吃點苦、受點挫折,而是時時地、潛移默化地從各方面著手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有挫折教育意識的父母可以把自己事業和家庭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不如意告訴孩子,讓孩子對挫折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為孩子正確對待各種挫折和不如意樹立榜樣。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對生活的熱愛、執著、不怕困難的態度和堅強的意志,是孩子面對挫折的最強有力的精神支柱。建議二:讓孩子學會自己生活。有這樣一個例子:一個美國孩子摔倒了,母親說:「寶貝,自己站起來!」然後用鼓勵的眼神望著孩子,直到孩子自己站起來;一個非洲孩子摔倒了,母親沒有說話,只在孩子旁邊反覆模仿摔倒並站起來,以無聲的實際行動教孩子自己站起來;一個中國的孩子摔倒了,母親馬上跑過去,扶起孩子,不停地說:「寶貝,別哭,摔著沒有?」有的母親還直跺地面:「都怨地不好,讓寶寶摔倒了,媽媽打地,寶寶乖!」於是,孩子不哭了。將來成長的孩子中,美國的孩子獨立堅強,從小就學會了照顧自己,再富裕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也會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養活自己;非洲的孩子也能自己照顧自己,從小就離開父母去闖世界;而中國的孩子似乎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傘」中,無法獨立生活。進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使孩子在現實生活中具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能獨立面對挫折,較好地解決問題。美國人對孩子的教育是值得借鑒的。美國教育專家認為,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就是要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美國的孩子從小就單獨擁有自己的房間,自己活動,鍛煉獨立生活能力。很多美國大學生都是自己去掙錢來交學費的。孩子成家的時候,父母往往也只送上一個祝福,而不像中國父母那樣要為兒子買房子、為女兒置辦嫁妝等。因此,我們的父母應該從小就鍛煉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從兩三歲開始就可以讓孩子獨立睡眠,要求孩子自己吃飯、入廁、穿衣服、整理床鋪、收拾玩具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讓其打掃房間、替父母買東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獨立解決問題,自己掙錢來花等。父母對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產生分歧,這樣不利於孩子的培養。只有從小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來,提高抗挫折能力。建議三:給孩子設定一些挫折障礙。每個人都經常會遇到困難和挫折,對於孩子來說,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要遇到苦難、阻礙,如果孩子平時走慣平坦路、聽慣順耳話、做慣順心事,那麼一旦他們遇到困難,就會不習慣,從而束手無策,情緒緊張,容易導致失敗。所以父母不妨在平時學習和生活中有意地給孩子設置些障礙,以此來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例如,在外出遊玩的時候,媽媽和4歲的兒子一起去爬山,山路高低不平,對於4歲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難走的。但是,媽媽卻有意識地讓孩子跌跌撞撞地走,直到孩子踩到一顆小石子摔坐在地上,媽媽才對孩子說:「呀,摔倒了?勇敢的孩子要自己站起來哦!」在設置障礙時,父母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組織障礙性活動,這樣既有利於提高孩子的適應能力,增強其韌性,同時又不會超過每個兒童的心理承受限度。例如,對於幼小的孩子,如果孩子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父母不要馬上拿給他,而要讓孩子動腦筋,想想怎樣才能拿到物品。對於稍微大一些的孩子,可讓他參加各種勞動,在勞動中體驗生活的艱辛;也可讓孩子多參加集體遊戲,在遊戲中讓他體驗到失敗和不如意等。建議四: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和挫折。有的孩子在逆境中易產生消極反應,往往會垂頭喪氣,採取退避的方式。要改變這種現象,就必須在孩子遇到困難時,教育孩子勇敢面對挫折,向困難發起挑戰。例如,當孩子登山怕高、怕摔跤時,就應該鼓勵孩子說:「別怕,你行的!摔一跤算什麼?」「你真勇敢!」當孩子一次次戰勝困難時,他們便會增添勇氣,激起戰勝困難的願望,害怕的心理就會消失,自信心就會增強,這時孩子會認為自己行,自己可以克服困難,抗挫折能力也就培養起來了。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和挫折有沒有具體的方法?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曾經教給家長們一個叫做「第17種習慣抵抗挫折(3)「調整」指的是一種心理上、情緒上的調整,是為了幫助孩子認識到「困難並不等於絕境」。例如,8歲的桐桐在數學比賽中失敗了,媽媽是這樣「調整」桐桐的心態的:「我知道考得不好你心裡很難受,但是,你的其他課程考得非常不錯呀。」「挑戰」指的是給孩子一種心理挑戰,讓他學會在不高興的事情中看到快樂的一面。例如,媽媽繼續安慰桐桐:「一次考試不好,心裡確實不好受,但是,媽媽知道你是一個上進的人,我知道不管在什麼考試中,你都試圖考得更好,媽媽相信你在下次的數學考試中就能考好的。」「承諾」指的是用承諾的方式幫助孩子看到生活更為廣大的目的和意義。例如,媽媽對桐桐說:「你覺得考得不好讓媽媽很失望,但是,媽媽一直是以你為榮的。不管你考得怎樣,只要你認真去考了,媽媽都為你感到驕傲。」通過調整、挑戰和承諾,桐桐明顯地感覺好多了。事實上,鼓勵孩子克服困難和挫折的關鍵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努力和行為作出正確的評價,讓孩子也能夠正確評價自己的行為和結果之間的關係。建議五:在孩子失敗後,溫情地鼓勵孩子生活中的不如意太多了,對孩子來說,家人的溫情與支持是信心的來源。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我們多麼希望孩子能一切順利,但是挫折卻像影子一樣跟隨著孩子的一生,我們只好把它當做生活里正常的一部分,以一顆平常心去對待。因此,當孩子面對挫折的時候,父母更應看重孩子的心靈,用溫情去溫暖孩子,對孩子進行引導,避免挫折對孩子的心靈造成傷害。例如,在《請給孩子鬆綁》一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當陳元的父親得知陳元與國際奧賽失之交臂的消息後,他很能體會女兒的傷痛,但他不能幫孩子找替罪羊,於是他寫了一封簡訊壓在陳元的書桌上,然後去機場接陳元,他深深地懂得應該幫女兒恢復情緒。沒有經歷過奧賽層層選拔步步攀登的,很難體會其中的艱苦。陳元花了好幾年的時間來準備奧賽,數不清的日日夜夜,做了數不清的題,忍受了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的那麼多艱難困苦,頂住了那麼多考場之外的壓力。但是,她的汗水和心血,以及親人、同學、教師們揪心的焦慮,如今只有一瞬間,彷彿都付之東流了。這就是競爭。競爭往往是殘酷的。陳元在七輪理論考試中發揮出色,但在四次實驗中卻發生了一次失誤。陳元後來說,那次實驗是所有考試中題目最容易的一次。那次實驗的時間定在晚上。陳元說,當時不知是怎麼一回事,走進實驗室,腦子裡忽然覺得一片空白。她說她不習慣在晚上做實驗,她從沒有在晚上做過實驗。她面對那道實際是最容易的題目沒有寫下一個字。這當然就成為她不能入選國家隊的理由。當她在距國際奧賽僅一步之遙的地方卻又失之交臂了。這對於一個16歲的涉世未深的女孩子來說,無疑是一次重創。她會感到痛心,感到悲傷,感到難過。她在機場見到爸爸的時候,淚流滿面。父親見到女兒時,表面上很開朗地笑著,其實他的心情也很沉重。陳元回到家裡,把自己關進熟悉的書房,她第一眼看到的,是爸爸放在桌上的信。我們的女兒:我們像歡迎凱旋的英雄一樣歡迎你的歸來。因為你沒有失敗,你已經竭盡了你的最大的努力,你是勝利者。沒有進國家隊,這是遺憾,但你從中得到的經歷,得到的鍛煉,得到的啟迪,你所認識的社會,認識的人生,遠比你進國家隊的意義要豐富得多,寶貴得多,這是你人生的一個新的起點。你會經得起挫折、委屈,你會因此而奮起,而攀登你人生的又一高峰。記得你念小學時,從瀏正街小學轉到了修業小學,在瀏正街所受的委屈,那段經歷,激勵了你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奮發努力,可以說,那是你人生道路上的財富。同樣,在合肥科大的這段經歷,更會激勵你在即將開始的大學生涯(甚至去國外學習)拼搏進取,因為你經受了挫折,你已經懂事了!你的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永遠是你的後盾,你溫馨的家,永遠是你休息的港灣。

第17種習慣抵抗挫折(4)

後來,當有人問起陳元在集訓隊的具體情況,問起她究竟是因為什麼而沒有入選國家隊時,陳元的父親及家人都是很簡單地回答說,因為陳元在做實驗時發生了一次失誤,陳元沒有能經受住那種近於嚴酷的考驗。雖然,陳元的父親心裡想的,比這要多得多,複雜得多。但他不能也不願意替陳元尋找任何開脫的理由,一切都只能由她自己承擔。他這是從陳元的長遠考慮,希望她能正確對待這次失敗,學會適應挫折,他希望能真正把一件壞事變成好事。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當孩子在遭到困難和挫折的打擊後,父母一定要用自己的溫情去鼓勵孩子,讓孩子及時地樹立信心。穆尼爾?納素夫在《願你生活更美好》一書中說:「孩子犯錯誤的時候不要埋怨他們,也不要奚落他們,應該幫助他們從失敗走向勝利,幫助他們找到光明,特別是在他們處於十字路口的時候。」建議六: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靈活應變是指能夠因應各種環境及狀況而作適當的調適,同時還能充分掌握自我,沉著而不失理智。這是孩子處理困難和挫折的重要能力。培養應變能力,隨時準備行動,把握機會或解決問題,可以幫助孩子變得更果斷。有一個女孩,遇到父母因急事沒有回家,不知所措的她竟然在門外等候了近6小時,如果不是被鄰居發現並領回家中,很可能就在門外過一晚上。事後,隔壁鄰 這個孩子在回家的時候,發現父母不在家,她居然只會在門口等,而不知道去鄰居家,或者給親戚打電話。如果不是鄰居及時發現了她,說不定她真會在門外凍上一個晚上。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缺乏應變能力?提高孩子的應變能力真的是太重要了。一個只有5歲大的外國小女孩,在一個大雪紛飛並且完全與外界失去通訊聯絡的晚上,成功地幫助母親分娩了一個男嬰。假如小女孩在這種意外情況下只會哭、只會怕,後果將不可想像,但是,她能夠靈活應變,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這是需要中國父母深思的。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有意識地加強對孩子應變能力的培養。一是培養孩子適應自身生理或心理變化的能力,如身體的某個部位不舒服能及時告訴成人;心裡有煩惱時,知道向父母或知心夥伴傾訴。二是培養孩子適應周圍環境變化的能力。比如,應該知道早晚氣溫不同,應該注意保暖;應該知道出門要帶什麼東西;應該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會發生什麼情況等。三是培養孩子對突如其來事件的應變能力。如遇到突然停電時,怎樣去點蠟燭、開手電筒;遇到陌生人問路,應該怎樣避免被騙;遇到煤氣泄露怎樣去控制;著火了知道用滅火器澆滅,迅速轉移易燃品等。四是培養孩子對不同事物做出不同反應的能力。如要相信他人,但是,對於陌生人,或者心存不良的人又要採取提防的心理;如果父母生病了應該怎麼辦,老人生病了應該怎麼辦,等等。這些都要教孩子去判斷。只有培養孩子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遭到任何緊急情況才會將損失降到最低程度,爭取到最好的結果

學習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孩子將要不斷地經歷學習、工作、取得經驗、再學習這樣一個循環往複的過程。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並不完全取決於他的智力水平,很大程度上是取受制於這個人怎樣使用他的智力。對於孩子來說,如果他有良好的使用智力的習慣,他體現出來的能力也是超乎想像的。也就是說,只要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智力天賦並不高的孩子也能夠取得很好的學習成績,也能夠在學習中取得成就。學習的習慣有句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正說明耐心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心理學上,耐心屬於意志品質的一個方面,即耐力。它與意志品質的其他方面,如主動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關係。第18種習慣耐心(1)耐心是一切聰明才智的基礎。——柏拉圖耐心和恆心總會得到報酬的。——愛因斯坦不會做小事的人,也做不出大事來。——羅蒙諾索夫無論何人,若是失去耐心,就是失去靈魂。——培根要有耐心!不要依靠靈感。靈感是不存在的。藝術家的優良品質,無非是智慧、專心、真摯、意志。——羅丹有句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這正說明耐心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心理學上,耐心屬於意志品質的一個方面,即耐力。它與意志品質的其他方面,如主動性、自制力、心理承受力等有一定的關係。齊白石是中國近代畫壇的一代宗師。 年輕時候的齊白石就特別喜愛篆刻,但他總是對自己的篆刻技術不滿意。他向一位老篆刻藝人虛心求教,老篆刻家對他說:「你去挑一擔礎石回家,要刻了磨,磨了刻,等到這一擔石頭都變成了泥漿,那時你的印就刻好了」。於是,齊白石就按照老篆刻師的意思做了。他挑了一擔礎石來,一邊刻,一邊磨,一邊拿古代篆刻藝術品來對照琢磨,就這樣一直夜以繼日地刻著。刻了磨平,磨平了再刻。手上不知起了多少個血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礎石越來越少,而地上淤積的泥漿卻越來越厚。最後,一擔礎石終於統統都被「化石為泥」了。這堅硬的礎石不僅磨礪了齊白石的意志,而且使他的篆刻藝術也在磨鍊中不斷長進,他刻的印雄健、洗鍊,獨樹一幟。漸漸地,他的篆刻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一位自考畢業的女孩去應聘一家外貿公司經理秘書。但是,公司卻給她安排了一個行政部文員的職位。女孩想了一下,覺得只要自己耐心做好文員的工作,一樣很好。於是,她就答應了。女孩的工作是負責接待客人和複印、列印等瑣事。同事們總是把一些需要複印和列印的文件一股腦兒堆在女孩的桌子上,然後告訴她哪些需要複印、哪些需要列印、每種各需要多少份。女孩總是耐心地記錄著各種要求,然後仔細地做。有好幾次,女孩的認真檢查避免了公司的損失。因此,女孩真的被提拔為經理秘書了。女孩是這樣對人說的:「工作雖然簡單,但是只要有超凡的耐心和細心,就會取得成功。」耐心被認為是一個人心理素質優劣、心理健康與否的衡量標準之一,也是孩子未來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培養孩子的耐心不僅對他在學習上有幫助,而且對他今後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影響。但是,孩子畢竟是孩子,許多孩子都不夠有耐心。只要想到了或者聽到了,他們便要求立刻兌現。否則便不停地糾纏、吵鬧,直到父母滿足他們的要求為止。這其實並不奇怪,因為孩子的耐心並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需要後天的培養。當孩子不停地用哭鬧強迫父母滿足他的要求時,父母要沉得住氣,一定要注意對孩子進行耐心訓練。只有父母付出耐心才會培養出孩子的耐心。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耐心的習慣呢?建議一:家長要做好榜樣。許多孩子沒有耐心,是因為家長自己做事也是虎頭蛇尾。所以,要想讓孩子有耐心,父母首先要有耐心地去做每一件事情。比如,晚上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學習。當孩子不斷地起身、坐下時,做父母的要堅持看書,孩子見父母能夠耐心地看書,也能受到一些感染。另外,父母在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先跟孩子約好這件事必須耐心地做完;如果沒有完成不僅需要補上沒做完的,而且還得再增加時間來處理相關的事情。這樣,孩子就能夠有計劃地去做事,也能夠在一定的時間內耐心地把事情做完。建議二:讓孩子明白耐心的重要性。父母一定要讓孩子明白,耐心執著是成功的秘訣。著名生物學家童第周的父親為了讓童第周從小就明白耐心的重要性,讓他能夠執著地學習和做事,特意給他題了「滴水穿石」的條幅,告誡童第周世界上沒有穿不透的頑石,只有沒有耐心的人。父親去世後,大哥安排童第周到寧波師範預科學校讀書。只讀了一個學期,童第周就提出要考當時全省著名的效實中學。哥哥對他說:「效實中學是用英語講課的,你的英語根本不行,肯定考不上的。」童第周卻認為「滴水能夠穿石」,只要自己耐心學習,肯定能夠考上的。為了準備考試,童第周堅持自學英語,每天除了吃飯外很少離開書房。終於,童第周考上了效實中學。在效實中學,童第周又用滴水穿石的精神,使自己的成績從剛入學的倒數第一上升到了全班第一。這就是因為童第周對耐心學習有深刻的理解。第18種習慣耐心(2)家長要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時就要有耐心。孩子做錯了事,要給他講道理,耐心地告訴他錯在哪裡。不要不分青紅皂白地打罵;就是拒絕他的不合理要求,也要讓他心服口服。建議三:讓孩子學會等待。孩子畢竟是孩子,他們似乎沒有多大的耐心,只要想到一件事情,他們總是希望立刻去做,否則便會不停地糾纏。媽媽正在廚房裡做蛋糕,小慧心在一邊看著媽媽不停地忙碌。看見媽媽拿出香香的巧克力和新鮮的水果。小慧心說:「媽媽,我要吃蛋糕。」媽媽說:「蛋糕還沒做好呢,媽媽要把粉調好,再加入慧心最愛吃的巧克力和水果。」3歲的小慧心仍然糾纏媽媽:「我就想吃蛋糕!我就要現在吃!」媽媽有些不耐煩了:「蛋糕還沒做好怎麼吃呢?你怎麼這麼不聽話呀?」小慧心開始討價還價:「那我要吃巧克力,吃水果!」媽媽說:「你吃了巧克力和水果,媽媽還怎麼做蛋糕呀?」「我不管,我現在就要吃!」小慧心開始耍賴起來。媽媽無奈,只好讓小慧心先吃巧克力和水果。現在,慧心已經上小學了,但是,她做事似乎永遠都是三分鐘熱度,想的時候好好的,真要做的時候,總也坐不住。事實上,父母如果從小教孩子學會等待,不事事都滿足孩子的要求,孩子的耐心就會慢慢被培養起來。剛剛吃完晚飯,媽媽正忙著收拾東西時,7歲的雨帆就開始叫道:「媽媽,我要到公園去玩。」媽媽說:「等一下,等媽媽收拾完東西一起去。」「不要,我要現在就去,你回來再收拾吧。」雨帆開始堅持。「不行,做事情就要一件一件做,媽媽要先收拾完才能跟你一起去。你先等一會,看一會今天的報紙,媽媽很快就收拾完了。」這時候,雨帆已經拿起報紙看起來了。等媽媽收拾完東西走到客廳的時候,發現雨帆已經看得津津有味了。原來,他看到了一篇自己喜歡看的小故事。可見,遇到孩子沒有耐心的時候,父母一定要堅持,不能因為孩子的要求而作出讓步。如果父母每次都是只要孩子一要求就作出讓步,孩子得到的經驗就是「媽媽總是聽我的,我想怎樣就可怎樣」,那麼,孩子就會越來越沒有耐心。當然,父母也不可以用生硬的態度來命令孩子,如「不行,你給我等著」,這樣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因此,聰明的父母應該讓孩子明白,等待是有原因的。建議四:從身邊的小事來培養。在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可以用來培養孩子的耐心。例如,洗碗、擦桌子、收拾房間等。剛開始,孩子會漫不經心地邊做邊想玩,這時家長可以站在一邊督促孩子,讓孩子用心地去做,直到他把碗洗乾淨、飯桌擦乾淨、房間收拾整潔。要讓孩子明白,任何事情都要耐心去完成。在經歷過小事的鍛煉後,家長應該再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點障礙,為孩子提供一些克服困難的機會。因為耐心是堅強意志磨鍊出來的,越是在困難的環境中,越能鍛煉孩子的耐心。這時,父母要鼓勵孩子做事不半途而廢。孩子經過努力完成一件事時,父母應當及時給予表揚,強化孩子耐心做事的好習慣。建議五:三分鐘耐性訓練。如果孩子對學習沒有耐性,總是沉迷於玩耍當中,父母可以試試其他的方法。安吉娜?米德爾頓在《美國家庭的卡爾?威特教育》一書中介紹了一種「三分鐘」耐性訓練法,這種方法被證明是訓練孩子耐性的好方法。皮奈特是一個缺乏耐性的孩子,他只愛看電視和玩遊戲,對書本不感興趣。一天,父親拿著個沙漏,告訴他說,這是古時候的鐘錶,裡面的沙子全部漏下去時,整好是三分鐘。皮奈特想玩玩這個沙漏,這時父親說,以沙漏為計時器,你和爸爸一起看故事書,每次以三分鐘為限。皮奈特很高興地答應了。第一次,皮奈特果然靜靜地坐下來聽爸爸講故事。但事實上他根本沒有留意看書,而是一直看著那個沙漏,三分鐘一到,便跑去玩了。但是皮奈特的父親沒有氣餒,他決定多試幾次。這樣數次之後,皮奈特的視線漸漸由沙漏轉移到故事書上了。雖說約定三分鐘,但三分鐘過後,因為故事情節吸引人,皮奈特聽得特別入神,他要求延長時間,但父親堅持「三分鐘」約定,不肯繼續講下去。皮奈特為了早點知道故事情節,就自己主動閱讀了。在這裡,皮奈特的父親用了一種循序漸進的訓練,對孩子進行了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實際上是通過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使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專註於某一對象,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習慣,也就提高了耐性。三分鐘的時間,正好適合孩子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後立即打住,這樣不僅使孩子覺得父親守信,而且還利用了孩子的好奇心,引發了他主動學習的動力。當然,培養孩子的耐性父母要有耐心和恆心,不要試了一兩次後覺得沒效果就放棄了。第19種習慣專註(1)天才就是不斷的注意。——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庫維注意是我們心靈的惟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俄國教育學家烏申斯基要想使自己成為一個注意力很強的人,最好的方法是,無論幹什麼事,都不能漫不經心!——前蘇聯心理學家普拉托諾夫專註是指一個人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於某一事物的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與否直接關係到一個人的某項工作或事業是否能夠取得成功。學習專註是所有學者的共同特徵。著名的科學家牛頓就是個注意力高度集中的人。牛頓一生中的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實驗室度過的。每次做實驗時,牛頓總是通宵達旦,注意力非常集中,有時一連幾個星期都在實驗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實驗做完為止。有一天,他請一個朋友吃飯。朋友來了,牛頓還在實驗室里工作。朋友等了很長時間,肚子很餓,還不見牛頓從實驗室里出來,於是就自己到餐廳里把煮好的雞吃了。過了一會,牛頓出來了,他看到碗里有很多雞骨頭,不覺驚奇地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於是,牛頓又回到了實驗室工作。牛頓注意力高度集中到了做實驗上,竟然會忘記自己有沒有吃過飯。正是這種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使牛頓在科學的領域建立了豐碩的成果。著名物理學 一個人只有專註於一個目標,才能在這個目標上取得成功。法國著名作家巴爾扎克年輕的時候,曾經營出版、印刷業,但由於經營不善,他的企業破產了,並欠下了巨額債務。債權人經常半夜來敲他的家門,警察局發出通緝令,要立即拘禁他。那時的巴爾扎克居無定所,後來實在沒有辦法,在一個晚上,他偷偷地搬進了巴黎貧民區卜西尼亞街的一間小屋裡。他隱姓埋名,躲進這間不為外人所知的小屋子裡。周圍的難民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位有些落魄,卻躊躇滿志的年輕人,他終於從原先浮躁不安的心境中平靜下來。他坐在書桌前,認真地反思著,多年以來,自己一直游移不定,今天想做做這,明天又想改行做別的,始終沒有集中精力來從事自己最喜歡的文學創作。想著想著他頓悟,驀地站起來,從儲物櫃里找出拿破崙的小雕像,放在書架上,並貼了一張紙條:「彼以劍鋒創其始者,我將與筆鋒競其業。」拿破崙想用武力征服全世界,他沒做到,而巴爾扎克卻要用筆征服全世界。果然,巴爾扎克在文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一個人做事一定要專註。今天想當銀行家,明天又想做貿易家,後天又想成為藝術家的人,註定一生無所適從,一事無成。對於孩子來說,培養做事專註的習慣,也會對他的一生產生重大的影響。兒童教育專家M.S.斯特娜認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種專心的習慣,才有可能在日後對自己的事業全身心投入,不會被其他事情所干擾。注意力是人對一定事物指向和集中的能力,它在各種認識活動中起著主導作用。「注意聽」是聽覺對聲音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看」是視覺對所觀察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想」是思維活動對有關問題的指向和集中。不管做什麼事,只有保持注意力,聚精會神,才能事半功倍。注意有四種品質,即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轉移,這是衡量一個人注意力好壞的標誌。注意的廣度也就是注意的範圍,它是指人們對於所注意的事物在一瞬間內清楚地察覺或認識的對象的數量。例如,研究表明:在1秒鐘內,一般人可以注意到4—6個相互間沒有聯繫的字母,5—7個相互間沒有聯繫的數字,3或4個相互間沒有聯繫的幾何圖形。注意的穩定性指一個人在一定時間內,比較穩定地把注意集中於某一特定的對象與活動的能力。例如,當孩子在看漫畫圖書時,可以連續1小時集中注意力,而對同學的干擾不放在心上。這就表明他看漫畫時,注意的穩定性比較好。一般來說,只要一個人的目的性明確,對活動的重要性有所認識,注意的穩定性就會比較好一些。當然,這也需要這個人有相當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事實上,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善於克制自己、約束自己的人,比自由散漫、難於控制和約束自己的人更容易保持穩定的注意力。第19種習慣專註(2)注意的分配是指一個人在進行多種活動時能夠把注意力平均分配於活動當中。比如,你能夠一邊看書,一邊記錄書中的精彩語言;媽媽能夠一邊炒菜,一邊聽新聞。注意的轉移是指一個人能夠主動地、有目的地及時將注意力從一個對象或活動調整到另一個對象或活動上。例如,在你看完一個有趣的電視節目後,隔壁的姐姐要給你來講解數學的解題思路,如果你能迅速地把注意力從電視節目中轉到解題當中,你的注意轉移性就不錯。每個少年的注意品質都是不一樣的,有些人注意廣度比較好,有些人注意穩定性比較好,有些則是注意分配和注意轉移比較好,這些差異都是因人而異的。良好的注意品質既要求我們能夠持久地穩定注意,又要求我們能夠主動迅速地轉移注意。注意力分散是孩子的一個普遍問題。父母要認真對待這個問題。孩子的注意力有一個發展的過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齡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孩子的年齡、性格和其他個性。例如,五六歲的孩子,其注意力只能維持15分鐘左右。而八九歲的孩子則可以維持半小時左右。一般來說,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太穩定的,往往對什麼事都感興趣,注意力容易隨興趣轉移;同時,孩子的注意範圍較小,注意受情緒影響較大,注意分配能力也較差。針對孩子的這些特點,父母要幫助孩子克服這些困難。培養孩子的專註力十分重要,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應該把孩子的專註力激發出來。當孩子做某事時,應要求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並幫助他排除外界的干擾;讓孩子對感興趣的問題不斷尋根問底,深入思考;讓孩子在興趣廣泛的基礎上,選擇最著迷的對象深入下去,父母應有意識地強化孩子這方面的興趣。那麼,如何培養孩子專註的習慣呢?建議一:給孩子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孩子的注意力與周圍的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要孩子在學習時注意力集中,父母就應該給孩子一個安靜的、無干擾的學習環境,孩子的房間布置不要有太多刺眼的干擾物,物品的擺放也要整齊有序。如,孩子的房間牆壁上除了張貼公式、拼音表格外,不應布置圖畫或照片等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以免使孩子被無關的刺激所吸引;書桌上除了擺放文具和書籍以外,不應擺放其他與學習無關的東西,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孩子學習或做作業時,父母應拉上房間的窗帘,不要開電視或收音機,以免打擾孩子學習;在孩子學習時,家長之間最好也不要說話,以免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大人的對話上,而不專心學習。另外,一旦孩子開始學習,父母最好不要和他說話,也不要在孩子周圍走來走去或者詢問孩子學習進展的情況,這些都會干擾孩子的學習。許多父母常犯的錯誤便是要求孩子在房間里學習,自己卻在客廳里看電視,並且將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有些父母甚至自己還打麻將,這不僅會影響孩子學習時的專註程度,而且會給孩子帶來其他不良的影響。有一位父親的做法很值得家長們學習。這位父親每天花1小時陪孩子學習。在這段時間內,父親和孩子一起學習,孩子做作業時,父親就閱讀書籍。並且,父親允許孩子在做作業時有不懂的問題請教父親。久而久之,父親不在的時候,孩子也會定時學習,並且非常專心。可見,只有父母儘力排除使孩子分心的因素,孩子才會集中精力學習,養成良好的習慣。建議二: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作業。一般來說,老師和父母嚴格要求在一定時間內完成的作業,孩子會集中精力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因此,父母應該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認真完成作業,然後讓孩子適度地放鬆。根據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的孩子的注意力穩定時間是不一樣的,5-10歲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達20分鐘;10-12歲的孩子能集中25分鐘;12歲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時以上。硬是要讓一個10歲的孩子60分鐘坐在那裡去專註地完成作業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父母要根據孩子的年齡,要求孩子在相應的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力爭保質保量地完成作業。如果孩子的作業量超過了孩子注意力穩定的時間,應該讓孩子分割作業,一部分一部分地來完成,這樣不僅有利於集中孩子的注意力,而且能夠使孩子的學習有張有弛,提高學習效率。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中途休息,長時間地讓孩子做作業,甚至在孩子的旁邊嘮叨沒完,容易使孩子產生抵觸心理,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注意力自然也不能集中。研究表明,開始學習的頭幾分鐘,一般效率較低,隨後上升,15分鐘後達到頂點。根據這一規律,可建議孩子先做一些較為容易的作業,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時間做較複雜的作業,除此之外,還可使口頭作業與書寫作業相互交替。第19種習慣專註(3)建議三:給孩子玩的時間。8歲的小剛最近非常苦惱。原來,小剛剛上小學一年級,爸爸對他的管教就嚴格多了。由於一年級的功課較少,而且很簡單,許多都是小剛在上幼兒園的時候已經學習過的,因此,小剛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總是做得很快,也不怎麼出錯。可是,爸爸卻不這麼想。每當小剛做完作業要出去玩的時候,總被爸爸一把抓住:「又要去玩了!作業做完了沒有?」爸爸嚴厲的訓斥讓小剛很生氣,他大聲地叫道:「當然做完了,不信你看!」小剛把自己的作業遞給了爸爸,但是爸爸並不看,他拿起作業本對小剛說:「這麼多題目你一下就做完了?肯定會有許多錯誤,你好好檢查一遍,半小時後再給我檢查!」半個小時過去了,小剛根本沒有檢查他的作業,他認為自己做的肯定是對的。結果,爸爸檢查的時候發現小剛在抄答案的時候居然把7抄成了2!爸爸生氣地一把拽過小剛說:「你看看!這叫做好了?只知道圖快,只知道玩!給我重抄一遍!」於是,小剛每天玩的時間就這樣給剝奪了。這種情形經常發生在每個家庭里,父母總是希望孩子能夠固定在書桌上認真學習,而且花在學習上的時間越多越好。事實上,玩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的天性沒有得到滿足時,他是不可能專註地做其他事情的。事實證明,小剛在以後的日子中,慢慢學會了有意拖延時間,讀書、做功課的時間故意拖得很長。明明半小時能夠完成的功課,他要花上一個半小時甚至兩個小時。為了取悅父母,他學會了在學習時走神、發獃、玩鉛筆等。事實上,家長們也許誤解了專註的含義,專註是指在一定時間內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必須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對於孩子來說,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並不是一件好事。比爾?蓋茨的父親威廉?蓋茨就非常重視給孩子一定的遊戲時間。他平時沒有太多閑暇時間,因此,就讓比爾?蓋茨的外祖母陪他一起做遊戲,尤其是做一些智力遊戲,如下跳棋、打橋牌等。玩遊戲時,外祖母總是對小比爾說:「使勁想!使勁想!」她還常常為比爾下了一步好棋而拍手叫好。這些遊戲都極大地激發了比爾?蓋茨的專註力。建議四: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很重要,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往往並非智力落後,而是由於注意力渙散,精神集中不起來。我們知道,對於學生來說,聽講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在上學初期不能形成良好的聽講習慣,即他以後的學習生涯會遇到很大困難。因此,家長要在學前多與孩子一起看看書,下下棋,玩玩拼圖遊戲,這些活動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進行的,對培養孩子的有意注意很有益處。例如老師上課的時候,孩子必須注意聽老師所講的內容。但是,許多孩子往往對老師所講的內容不感興趣,因此注意力渙散,不能專心聽講。針對孩子的這種情況,父母要教育孩子聽老師講課的重要性,教孩子努力找出老師講課有趣的地方,提高自己聽課的興趣。如果老師講課確實不怎麼有趣,很難提起孩子的興趣,這時候,父母不妨教孩子從聽課的目的性等方面去考慮。比如,告訴自己,聽了這堂課,下次考試就能考得好一些,或者,教孩子告誡自己,如果今天能把這位老師枯燥的課認真聽下來,表明自己的控制能力是非常強的。這都可以促進孩子的有意注意。少年大學生郭震是這樣來控制自己的注意力的。他的方法就是「追老師」。郭震是這樣解釋的:「珠子穿成串,才能更好看,學知識也是這樣。課堂上,老師講課是一環扣一環的,有一環理解不好,課後就是花雙倍的時間,也很難補上。長此下去,就會越來越落後。所以我要求自己做到思 郭震舉了個例子:「有一次上課的時候,同桌跟我逗著玩,搶走了我的鋼筆,還扭我的手臂,我可真火了,正想回擊,突然想起,不能打斷思路。於是,我盡量忍耐住,沒耽誤聽講,也沒有影響別人。由於課堂上聽講效果好,做作業很省力,我就有了很多時間自學。從初二開始,我自學高中的數學課程,提前考入了大學。」郭震這種「追老師」的方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有意注意的鍛煉。許多父母給孩子交代事情時,生怕孩子沒記住,總是重複好幾遍,直至孩子感到厭煩,這就容易使孩子在聽別人說話時漫不經心,無法一次性地抓住別人所講的主要內容,習慣於不斷重複。因此,父母對孩子交代事情時最好只講一遍,讓孩子在第一遍聽的時候就集中注意力,抓住父母所交代的內容,這樣不斷的訓練可以提高孩子集中注意的能力。第19種習慣專註(4)建議五:與孩子一起玩注意力的遊戲。遊戲能夠引起孩子極大的興趣,能夠讓孩子的注意力在一定時間內保持高度集中。斯特娜夫人與女兒維尼夫雷特就經常玩「注意看」的遊戲。遊戲是這樣的:斯特娜夫人一手抓住五六根彩色的髮帶,在女兒面前一晃而過,然後問女兒,自己手中的髮帶有幾根。開始的時候,速度比較慢,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去注意看她手中的髮帶。後來,速度越來越快,到最後只是眨眼間的事。剛開始,女兒輸的次數比較多,後來女兒猜對了,就反過來考媽媽,媽媽反而輸得更多。這種注意看的遊戲就是用來培養孩子的注意力的。因為孩子要在遊戲中取勝,他必須在一定的時間內努力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遊戲上,剋制著不讓自己的注意力分散。那麼,父母如何激發兒童遊戲的興趣呢?(1)興趣是保持專心的首要條件,父母要為孩子提供豐富的、有趣的遊戲材料,激發兒童遊戲的興趣。(2)根據一定的目的,有計劃地向孩子提供遊戲材料,切忌把材料一古腦兒地堆在孩子的面前,讓他們東抓抓西摸摸,缺乏遊戲的目的性。(3)遊戲內容要有梯度,由簡單到複雜,滿足孩子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要。(4)遊戲時間不宜太長。適度地調換遊戲內容,有利於培養孩子的專心,一次活動不要提供過多的玩具。(5)孩子遊戲時不要有意干擾,不要在孩子玩得高興時給他們吃東西,或要他們幹些不相干的事,這樣既掃了他們的興,又中斷了他們的活動,容易造成孩子的不專心。建議六:讓孩子在一定時間內專心做好一件事。常聽有些父母說:「我的孩子做事效率低,做作業動作慢,一邊寫一邊玩。」父母要注意培養孩子在某一時間內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對於家庭作業父母要幫他們安排一下,做完一門功課可以允許休息一會兒,不要讓孩子太疲勞。有些父母覺得孩子動作慢,不允許孩子休息,還嘮叨沒完,使他們產生抵觸心理,效果反而不好。孩子學習的最大「敵人」就是注意力渙散。有的孩子在做作業時,腦海里想到的是電視機里正在播放的他們最感興趣的動畫片。有的孩子做作業時,無意識地東張西望,心猿意馬,擺擺這,觸觸那。有的甚至是一邊看電視,一邊做作業。很多父母 因此,父母要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要讓孩子一邊學習一邊做其他事情。建議七: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一般都不愛閱讀,因為閱讀需要長時間地集中注意力。父母應該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這樣可以讓孩子在較長的時間內集中精力來閱讀,有利於提高孩子注意力的穩定性。當然,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應該先讓孩子多閱讀他比較感興趣的書籍,當孩子的注意力可以穩定在一段時間內了,父母再引導孩子閱讀其他健康的有意義的書籍。只要孩子愛上了閱讀,孩子就能集中注意力做其他事了。建議八:訓練孩子的注意力。比較專業的注意力練習就是玩「圈字遊戲」。這種遊戲可以訓練孩子注意力的廣度、穩定、分配和轉移四個方面的品質。例如,請在下面給出的數字中,把4後面第二個數字全部打圈。295413358778964312557968312549755123565945641236346647596969524452596300255263359156936982452365023665253622602369500787943463216164620741852963596246897122456879854254845855678457845784585478744741849057695849284649221248749214159282546879887892702346598727602485976278732387807871729875787419986763543021512934596760988763543251724327098765436789087551223424221249563275621489632589631470758582890709170960874756515629561545656048657173279870907081728904217890135406132152165213221324868974563541205206206024895375684502189745123034658778965412258965412301894531269870258930545105789125420248521356779201021548105423635421488457295752648984095969628599258559365父母也可以自己製作幾個這樣的圖表讓孩子訓練,相信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就會提高的。為了提高孩子玩這種遊戲的興趣,父母也可以準備兩張一樣的圖表,與孩子一起玩,並計時計分數,這樣孩子就會比較喜歡玩這種遊戲,注意力也就不知不覺地提高了。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為感覺綜合失調引起的,父母就應該帶孩子到專門的地方,通過特殊的運動器械和醫療器械,由專業人員指導孩子進行感覺綜合訓練。第20種習慣觀察(1)觀察和理解的樂趣是自然界賜予的最美好的禮物。——愛因斯坦在觀察的領域中,機遇只偏愛那種有準備的頭腦。——巴斯德所謂天才,不過是一種以非習慣性的方式觀察事物的能力而已。——詹姆士應當細心地觀察,為的是理解;應當努力地理解,為的是行動。——羅曼?羅蘭羅丹告誡其學生、著名詩人里爾克的訣竅是這樣一句話:「觀察吧,除了觀察還是觀察!」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的知覺。它是通過眼睛看、耳朵聽、鼻子聞、嘴巴嘗、手觸摸等去有目的地認識周圍事物的心理過程。在這當中,視覺起著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過視覺這個渠道進入人腦的。翻開名人傳記,你會發現,人類歷史上,尤其是科學發展史上的成功人物大都具備優良的觀察力: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從孩提時代起就喜歡對各種事物進行仔細觀察,力圖透過現象看本質,把不懂的地方徹底弄明白。有一次,他在狂風中衝出門外,一會兒順風前進,一會兒逆風行走,目的就是要實地觀察順風與逆風的速度差。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就是從觀察教堂里吊燈的搖曳開始,經過實驗研究,發現了擺的定時定律。英國發明家瓦特,從燒開的水頂動壺蓋的觀察中琢磨出蒸汽機的基本原理,引發了一場深刻的資本主義工業革命。偉大的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從小熱衷於觀察動植物,他曾注意過花的不同顏色,並試圖用不同顏色的水去澆灌花以開出不同的花朵;他曾到南美觀察那兒動植物的生長習慣,經過數年的積累和20年記觀察日記,終於完成了《物種起源》。達爾文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警,只是在覺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並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我國明代名醫李時珍,幼年時就愛觀察各種花卉、藥草的生長過程,細緻地察看它們如何抽條、長葉、開花,花草的每一處細微變化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這種細緻的觀察和記錄,使他得以糾正古代藥草書中的很多錯誤,而寫出流芳百世的《本草綱目》……可見,人的智力活動是從觀察開始的,觀察是智力活動的門戶。一個觀察力強的人能從一般人認為是司空見慣的事物中發現奇蹟。一個觀察力弱的人即使進入寶山,也可能空手而返。蘋果落地,火爐上的水壺蓋被水蒸氣掀開,這些都是人們十分熟悉的現象,但牛頓和瓦特卻由此分別發現和發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蒸汽機。商品在資本主義社會裡是最常見、最普通的現象,是資本主義的經濟細胞,是每個人整天接觸的東西,但馬克思卻以敏銳的眼光發現了剩餘價值學說,第一次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構成了「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基石」。雖然這些偉大的發現和發明並不是這麼簡單,但是觀察力強的確是他們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國外一位科學家說:「一個觀察力強的人步行 觀察力既是人通過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觀事物的能力,也就是孩子完成學習任務的必備能力。孩子學習知識需要從觀察開始,即使是間接地從書本上獲得知識,也離不開眼睛、耳朵等感官的觀察活動。許多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原因就是觀察力極差,從而導致思考能力和判斷能力低下,由此可見,培養孩子的觀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那麼,怎樣培養孩子觀察的習慣呢?建議一:指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孩子在觀察當中,往往目的性不明確,喜歡憑自己的興趣觀察那些自己感到好奇的事物。事實上,孩子的觀察任務,直接影響觀察的效果。觀察目的越明確,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觀察也就越細緻、深入,觀察的效果就越好。指導孩子明確觀察目的,不僅要教育孩子樹立觀察的意識,認清觀察對於發展自身智力的好處,而且要教育孩子在觀察任何事物時,都要有明確的目的,即觀察什麼,為什麼觀察。例如,父母和孩子一起去公園,父母若沒有要求孩子觀察確切的東西,回來後問孩子,孩子往往回答得不如意;如果父母明確地要求孩子觀察公園裡的湖泊,孩子就會比較全面地描述湖泊,包括湖面的情況,周圍的環境。因此,父母指導孩子觀察事物時,可以隨時指定一種觀察對象,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對於幼小的孩子,可以通過看圖說話來訓練觀察力。看圖時不要僅僅讓孩子自己去看,父母也要參與進來,與孩子一起觀察,並指點講解,讓孩子隨著父母的講解進行有目的的觀察,如,圖中畫的是什麼地方,有什麼事物,圖中的人物在做什麼,當時是什麼時間,天氣怎樣,人物的神態怎樣,為什麼要做這些事等。通過這樣的指導,孩子就能夠得到觀察目的性訓練,更快地掌握觀察的要素。第20種習慣觀察(2)對於年紀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讓他觀察做飯、做菜的全過程;觀察公園的山水、花草等;觀察居住地的環境等。為了提高觀察效果,父母可以要求孩子邊觀察邊用語言描述,父母則對孩子的描述進行評價,看觀察得是否仔細、描述得逼真。這樣讓孩子有目的地去觀察事物,定會提高孩子的觀察力。建議二:培養孩子的好奇心。當代著名物理學 一個人對各種事物的好奇心越強烈,就越具有探索的眼光。如果一個人對周圍的事物都熟視無睹,就不可能發現新事物。正如愛迪生所說:「誰喪失了好奇心,誰就喪失了最起碼的創造力。」一位男孩問父親:「爸爸,為什麼咱家陽台里的花和卧室里的花的葉子顏色不一樣呢?」父親為了讓孩子更深刻地明白其中的原理,特地找來碘酒,給孩子做了一個實驗。他把碘酒滴在經過光照的葉子上,葉子變成了藍色。父親對孩子說:「這是因為葉子上有個光合作用的產物——澱粉。」然後,他把碘酒滴在沒有經過光照的葉子上,葉子的顏色保持不變。父親告訴孩子:「這就是光合作用,陽台上的花經過陽光的照射,葉子上產生了澱粉;而卧室里的花由於缺乏陽光的照射,就沒有產生澱粉。對植物來說,空氣、水和陽光都是必需的。」由此,孩子學到了許多知識。這位父親的聰明就在於及時抓住了孩子的好奇心,通過實際行動讓孩子感覺到觀察的重要性。建議三:教孩子通過觀察去驗證所學的知識。在有些地方,傳說蛇能夠把青蛙吸進嘴裡吃掉,到底是不是這種情況呢?吉林省永吉縣口前鎮某生物小組的同學們對這個情況進行了觀察和驗證。他們抓來了青蛙和蛇,在不讓兩種動物受驚嚇的情況下將它們放在了一起,然後進行了細緻的觀察。同學們發現,蛇機敏地向青蛙靠近,在相距一尺左右時,蛇停住不動了,但是蛇的舌頭卻吐出了嘴外。青蛙像是發現了什麼,直盯著蛇的舌頭,當蛇再次把舌頭伸出來的時候,青蛙立刻撲向了蛇。這時,蛇突然張大了嘴巴,把青蛙叼在了嘴裡。原來,青蛙的眼睛善於看到閃動的東西,蛇不斷晃動舌頭讓青蛙誤以為是蟲子在飛,於是撲向了蛇,正好上了蛇的當。同學們通過驗證觀察學到了許多課外的知識。因此,在現實生活中,當孩子學了新的知識後,如果對某些內容持有懷疑的態度,父母這時不要直接告訴孩子答案,因為答案太死板,孩子接受起來比較機械。事實上,可以讓孩子通過實驗觀察自己去尋找正確的答案,這樣不僅可以鍛煉孩子的觀察力,而且孩子從中學到的知識會更多,記憶會更深刻。當然,在觀察之前,父母應該教孩子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好充分的準備,可以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在觀察的時候就會主動地去認識事物、觀察事物。因此,在要求孩子觀察某個事物時,可以讓孩子先做準備,特別是知識上的準備,比如,在孩子觀察貓的習性時,讓他先看一些貓的相關資料,這樣有利於孩子根據已有的知識去辨別事物,取得有效的觀察效果。建議四:讓孩子有計劃地觀察事物。父母要幫助孩子擬訂觀察的計劃,讓孩子明確觀察的對象、任務、步驟和方法,有計劃、有系統地進行觀察。焦滌非在念小學三年級時,一次跟父親來到鐵路邊。平時很愛觀察的焦滌非發現鐵軌是一節一節連接在一起的,而且兩節鐵軌連接之處都有縫。他想,為什麼不用一根長長的鐵軌卻在連接處留下一道道縫子呢?於是,他就問父親,父親答道:「因為鋼鐵會熱脹冷縮,如果用一根長長的鐵軌或接頭處不留縫隙,那麼鐵軌在炎熱的夏天就會膨脹變形,七拱八彎的,火車就會出軌。」焦滌非聽後,仍感疑惑難解。於是父親說:「若不信,可以自己測量測量。」在父母的支持和幫助下,焦滌非通過觀察測量發現,溫度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氣溫每下降 讓孩子觀察的事物應該從簡單到複雜、觀察的範圍從小到大、觀察的時間從短到長,這樣有計劃地指導孩子觀察事物,有利於逐漸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例如,父母可以鼓勵孩子自己種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觀察其變化,並寫觀察日記,父母則不斷給以指導。這樣,孩子由於在觀察過程中充滿了興趣,因此,往往可以觀察到豐富的內容,效果很好。再比如,父母可以讓孩子觀察父母怎樣做菜,然後讓孩子一邊觀察,一邊學著做。這樣,孩子不僅提高了觀察力,而且還鍛煉了動手能力。第20種習慣觀察(3)建議五:在觀察後對孩子進行提問。許多孩子觀察後就把觀察的過程放在一邊,這時,如果父母能夠在孩子觀察後進行提問,不但可以檢查孩子觀察的結果,而且可以促進孩子確定觀察的內容和重點。有一個12歲的孩子非常喜歡養鴿子,父親允許了。男孩非常高興,從此他天天觀察鴿子的習性。三個月後,父親想對孩子的觀察能力進行檢查,於是,他問男孩:「你堅持每天在觀察鴿子嗎?」男孩說:「是的,爸爸。」「那麼,你肯定觀察了鴿子的生長發育過程,現在我來問問你。」「好的,爸爸。」男孩顯然非常高興,因為他觀察的事物終於有人感興趣了。父親問:「你觀察到鴿子每隔多少時間產一次卵?」男孩回答:「差不多一個月產一次卵。」。父親問:「那麼每次產卵產幾個?」男孩回答:「兩個。」父親問:「鴿子產完卵要不要孵卵,一般是雌鴿還是雄鴿來孵卵?」男孩回答:「雌鴿來孵卵,不過,我好像看到雄鴿也孵過卵,是不是雌鴿雄鴿接替孵卵的?」父親問:「孵卵一般需要多少時間?」男孩回答:「20天左右。」父親問:「剛出殼的小鴿子有什麼特點嗎?」男孩回答:「小鴿出來的時候很弱小,閉著眼睛,羽毛還沒長好,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父親問:「那小鴿子怎麼進食的?」男孩回答:「小鴿子剛孵出來的時候,不會自己找食物吃,都是大鴿子餵給它吃的。」父親問:「大鴿子是怎麼喂的?」男孩回答:「大鴿子好像先自己嚼碎了再餵給小鴿子吃。」通過這種發問,父親不僅檢查了孩子的觀察能力,而且啟發了孩子應該觀察事物的全過程,在觀察過程中注意細節,講究方法。建議六:教育孩子觀察與思考相結合。觀察力是感知與思考的結合,只觀察而不思考是不會有新奇的發現的。丹麥天文學家第谷花了30年的時間來觀察行星,他的觀察非常精確,但是,由於思維能力不佳,他沒有從大量的觀察材料中得出科學的結論。後來,德國天文學家開普勒做了第谷的助手,他經過嚴密的思考,從大量的觀察資料中發現了行星運行的橢圓形軌跡。在培養孩子觀察能力的同時,父母要引導孩子在觀察中積極思考。只有在觀察的同時積極地思考,孩子才會更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去觀察。下面是一位12歲的孩子寫的一段觀察磚頭的內容:一塊磚頭,長不過一尺,寬不過半尺,厚不過二寸,有稜有角。建築工作用它蓋豪華的酒家,它不會趾高氣揚;用它修廁所衛生間,它不嫌臭;把它鋪在馬路上,讓汽車在上面行駛,人們在上面踐踏,它從不喊苦叫累。……磚頭是平凡的,是偉大的。這個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是善於思考的,他把磚頭比喻成了人,以評價一個人的眼光來評價這塊沒有生命的磚頭,從而悟出了一個平凡的人也可以成為一個偉大的人的道理。可見,生活中,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多提問,可以要求孩子問父母、問老師,甚至是問陌生人,然後通過不斷的觀察去找答案,並抓住事物的本質。父母要鼓勵孩子在觀察之後進行整理,把獲得的材料做必要的分析和綜合,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建議七:教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記錄觀察結果。達爾文從小就對動植物很感興趣,喜歡觀察動植物。年幼的達爾文出於對觀察的興趣,已經對自己搜集的標本做了一些簡單記錄,有的還附有簡單插圖。有一天,舅舅看了達爾文的摘記後,對他說:「只做摘記是不夠的,你要把自己當做一個畫家,但不是用顏色和線條,而是用文字。當你描述一種花,一種蝴蝶,一種苔蘚的時候,你必須使別人能夠根據你的描述立刻辨認出這種東西來。為了搞好科學研究,你必須進一步提高你的文字表達能力,要像莎士比亞那樣用文字描繪世界、敘述歷史、打動人心。」第20種習慣觀察(4)聽了舅舅的話,達爾文專門準備了一個記事本,在以後的觀察中每次都把觀察結果認真地記錄下來,並加入了自己的想法。20年後,達爾文根據多年來的觀察記錄寫出了進化論的著作,成為世界著名的生物學家。觀察後要對觀察的結果有所記錄,這不僅是對觀察的總結,也是鞏固知識點,積累知識的一種好方法。隨著觀察材料的不斷積累和豐富,簡單的隨感式摘記顯得過於簡單,就需要寫觀察日記來總結觀察結果。因此,父母要教孩子在觀察的過程中記錄相關情況,在一個階段後,對自己的記錄進行整理,從而概括出觀察的結論。記觀察日記可長可短,字數不定,形式自由。例如,孩子觀察養蠶時可以這樣記錄:×年×月×日,小蠶破殼而出;×月×日,第一次蛻皮;×月×日,第二次蛻皮;×月×日,身由黑變白;×月×日,蠶身由白變亮;×月×日,開始吐絲織繭;×日繭成;×日繭破蛾出;×日雌雄蛾子交配,×日產卵。經過一段時間後,孩子事實上已經記錄了蠶的生長發育過程,這是非常珍貴的觀察材料。建議八:教給孩子一些觀察的方法。正確的觀察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提高觀察的效果。從不同角度觀察事物,會獲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觀察事物必須掌握的方法。常用的觀察方法有:1.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直接觀察是讓孩子親自去觀察,以獲得第一手資料;間接觀察是在他人直接觀察所獲資料的基礎上,進行分析、概括,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2.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全面觀察是讓孩子對某個事物的方方面面都進行觀察,以求得比較全面的認識;重點觀察是讓孩子根據特定的目的和要求,對某個事物的某個方面做有針對的重點觀察,這樣可以對事物的某個方面有比較深入的認識。3.自然觀察和實驗觀察自然觀察是讓孩子在自然的條件下觀察事物;實驗觀察是讓孩子在人為的實驗條件下進行觀察,如觀察物理、化學等現象。4.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長期觀察是讓孩子在較長的時間內,對某個事物進行系統的觀察;定期觀察是讓孩子在預定的時間內對事物進行間隔性的觀察。觀察對象不同,觀察目的不同,都要求孩子事先考慮好用什麼樣的觀察方法,有時則是幾種方法同時使用。因此,父母要教給孩子一些觀察方法,讓孩子正確地觀察事物。

發佈於2008年08月31日 16:53 | 評論數(0) 閱讀數(363)

推薦閱讀:

看到一生將要發生哪些「災禍」,心都涼透了!
享受一生的奇文
人的一生註定會遇到兩個人,一個驚艷了時光,一個溫柔了歲月
這一生,一定要背下的10首宋詞!
八字若帶「建祿」星,一生變化起伏波濤涌,卻能平安度過像做夢!

TAG:孩子 | 習慣 | 博客 | 影響 | 好習慣 | 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