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這樣學(二)內功篇《黃帝內經》

中醫這樣學(二)內功篇《黃帝內經》   第一節 《黃帝內經》何處來  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我曰:加我數年,十有五以學《黃帝內經》,也就不虛度幾年矣。  學中醫從哪裡開始學?學中醫就要從《黃帝內經》開始學。我二十一歲才開始讀《黃帝內經》,以前上學時,逛書店的時候也路過過《黃帝內經》,拿起來翻了一下,一看是文言文,也不知道是講什麼的,就放下了,從那就再也沒有看過。直到看到羅大倫博士講的《古代的醫生》才知道《黃帝內經》是講醫學的。  我就趕緊上書店買了一本,當讀了第一篇時就喜不自勝,什麼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男子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原來古人早就知道我們人的生長發育規律,女子七年一變化,男子八年一變化,而生長在科技時代的我卻不明白。要不是讀了《黃帝內經》,可能今生都不知道這些道理。讀了《黃帝內經》之後,感覺上學時學的實在太小兒科了。《黃帝內經》所講之事真的是聞所未聞。  我當時在無錫打工,無錫有一泉,被稱為天下第二泉。而我看了《黃帝內經》之後,給我的第一感覺就是此書乃天下第二經。我們在修身篇說過天下第一經是《易經》。但是《易經》是八卦組成的象,我們看不懂。而《黃帝內經》是用文字把天地的奧秘給我們講解了出來,雖然其中講解的有的我們還理解不了,但是已經比《易經》更容易讓我們了解天地人。可是就這麼牛的一部書,我們卻不知道作者是誰。  你到書店買任何一個版本的《黃帝內經》其作者都是佚名。我們從這部書的名字上面就可以知道寫這部書的作者不可能把自己的名字寫在上面。因為它叫《黃帝內經》,很顯然是在告訴我們是黃帝所著,如果作者再寫上自己的名字那不就矛盾了嗎。如果作者把自己的名字寫上面,假如作者叫張三或者李四,那這本書應該叫《張三內經》或者《李四內經》,就不叫《黃帝內經》了。  問題的關建是作者真的寫出自己的名字,那我們就真的感覺《黃帝內經》假了。因為《黃帝內經》的主角就是黃帝和以岐伯為首的那些大臣。如果作者寫出自己的姓名,那不就是告訴大家《黃帝內經》是他瞎編的了嗎。但是據史料記載黃帝和岐伯最偉大的功績就是戰勝了蚩尤,並未記載他們在一起創作了一本醫學巨著。所以大多數人一致認為此書非黃帝和岐伯所著。那這本書是誰作的呢?  可以肯定的是此書絕非一個人,也非一代人所能創作出來的。由於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誕生了諸子百家。而醫家也是百家之一。所以很多人認為《黃帝內經》是春秋戰國時期集合各國醫家共同創作出來的。這是一個很有可能但又絕不可能的事情。我們知道諸子百家的老大,在那個時期都是叱吒風雲的人物,史書都是大書特書。如果有一國集合那麼多的醫家創作一部醫學巨著,史官怎麼會捨得不記載。還有一點是,如果是某國組織創作的,怎麼會捨得不署下自己的國或名來表明自己的功績。呂不韋讓手下那幫吃飽沒事幹的食客共同創作一部史書,書成之後取名《呂氏春秋》,而自己壓根就沒參加還署上自己的大名,來表明是自己的功勞。  其實問題最主要的是集合再多的醫家也創作不出《黃帝內經》。假如沒有《黃帝內經》,而我們現在集合全國的名醫來創作一部《黃帝內經》,他們能創作出來嗎?答案顯然是不可能。因為現在沒有一位醫家能完全讀懂《黃帝內經》。讀都讀不懂,又怎麼會創作的出來。可能你認為我們現在的醫家沒有古代的牛。那我們把古代的名醫扁鵲、華佗、張仲景、葉天士、徐靈胎、黃元御等等,讓這些中醫史上的牛人們共同創作《黃帝內經》,他們創作的出來嗎?答案也是不可能。因為這些牛人們也不能完全讀懂《黃帝內經》。醫聖張仲景的偶像扁鵲夠厲害了吧,看了《黃帝內經》也只寫了那麼一小點的讀後感《八十一難經》。《難經》在《黃帝內經》面前那就是小弟弟的小弟弟。相反這些醫家們的醫術卻也都是從《黃帝內經》中來。無論是我們集合縱向的還是集合橫向的名醫都不能創作出《黃帝內經》,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們只是醫家,沒有包天括地的胸懷。沒有那個高度和寬度,那他就寫不出於天下醫理無所不包的《黃帝內經》。  我們知道《易經》於天下萬物無所不包,而《易經》的作者流傳了下來,分別是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大聖人。這三位大聖人用其無所不包的胸懷寫就了無所不包的《易經》。假如《易經》的作者沒有流傳下來,我們肯定會猜測《易經》是算命先生所寫。因為《易經》的主要功能就是占卜算卦。同理,我們大都認為《黃帝內經》是醫家所寫,因為《黃帝內經》就是講治病的。  但是《易經》卻是三位大聖人所寫,當然了這三位聖人個個都會算。要是不會算,那也就說明他們不懂《易經》,既然不懂,又怎麼能創作出來《易經》。我們都知道文王非常的能算,其實孔子也非常的能算。孔子有一弟子叫商瞿,年紀很大了還沒兒子,可把他媽給急壞了。商母認為生不齣兒子是女人的問題,就決定給他家小商再娶個小老婆。孔子無奈,就給商瞿算了一卦,結果算出商瞿四十歲後會有五個兒子,就告訴商母不要擔心,果然商瞿四十歲後生了五個兒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也是個神運算元。  寫《易經》的是三位聖人,他們也會算命,也可以說是算命先生,但卻不僅僅是算命先生,而是聖人兼職算命。同樣的道理,寫《黃帝內經》的人也一定是聖人,不過是聖人兼職治病。  其實《黃帝內經》從何而來,在《黃帝內經》里就能找到答案。  在我們人類誕生之初,除了解決吃穿的問題外,最先要解決的就是疾病問題,因為疾病直接威脅著我們人類的生命。我們都知道我們中國地大,在上古時期人口也是相當的少。人少地多,個個都是地主。所以那時候的國家不像現在這麼難治理。而領導人最先要解決的就是老百姓的疾病問題。每一代的領導人都以研究醫學為首要的政治任務。就這樣代代研究,代代積累,到了黃帝時期,大臣們給黃帝講解醫學知識,由史官記載整理編寫而成《黃帝內經》。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在《黃帝內經》里,黃帝每次向岐伯問到寶貴的知識的時候,岐伯都會說:「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黃帝內經》十幾萬字,在古代那就屬於一部巨著。那是一個只能拿著小刀在竹簡上刻字的時代,出版一本書真的很困難,所以在造紙術沒發明之前的書,字數都很少。也就史書字數多,卻也寫的非常言簡意賅。在寫書那麼困難的時期,《黃帝內經》確實沒必要寫這麼一句話。既然寫了,那這句話的真實性就非常的大。從岐伯的這句話我們就可以知道醫學知識是那個時期的領導人代代相傳下來的。  在《黃帝內經》里,岐伯還提到一本書,這本書叫《太始天元冊》。一看這書名就知道是記載天地開始的秘密的。而這些秘密老百姓是悟不出來的。這本書也只有皇家才有,不過這本書已經失傳了,只有寥寥數語記載在《黃帝內經》里。  《黃帝內經》還提到幾部醫書,有《上經》、《下經》、《揆度》、《奇恆》等。這些書由歷代領導人研究醫學積累總結而成,也是黃帝的教科書。有一次岐伯給黃帝講課的時候,由於黃帝問的那個問題比較簡單,教科書上有,岐伯對黃帝說:「在經有也。」我當時看到這句話時沒弄明白什麼意思,後來才明白,原來是岐伯告訴黃帝「:經書上面有,你自己去看」。就好比我們上學時,問老師一個問題,由於問的問題教科書上有,老師告訴我們:教科書上有,你自己去看。  有時岐伯給黃帝講的非常精彩,黃帝聽的高興就會情不自禁的站起來向岐伯稽首而拜(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而黃帝的這一動作也只有史官在一旁親眼所見,才會這麼如實生動的記錄下來。    第二節 岐黃論治未病  一門醫學的偉大之處,不是它多麼的能治病,而是它怎樣能讓我們不生病。  我們的傳統醫學中醫其經典著作《黃帝內經》開篇就告訴了我們不生病的秘密。  《黃帝內經》是黃帝和他的輔佐大臣共同探討天地人之間的奧秘。以天地之理,解人身之秘。以人身之秘,愈人身之疾。在黃帝的這些大臣中以岐伯最為有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被黃帝拜為天師。黃帝為君,岐伯為臣。岐伯的職位相當於內閣首輔,國務院總理。臣輔君以治天下萬民。  黃帝開篇就向岐伯問了一個全天下人都關心的問題,就是為什麼有的人長壽,有的人短命的問題。長壽是因為身體健康,短命是因為身體不健康。正常情況下人是處於健康狀態的,不健康那就不正常了。為什麼不正常了?因為生活不正常了。  岐伯就拿長壽之人的生活規律和短命之人的生活規律進行對比,來向黃帝解釋長壽和短命的問題。我們人的生活也就是吃、喝、玩、睡、另外就是上班干點活。我們要想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就要有一個良好的生活規律和習慣。不良的生活絕對會給我們的身體造成傷害。  岐伯說:長壽之人,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我們如果能按岐伯說的長壽秘訣去做,那我們的身體絕對倍棒。 我們先說飲食有節。俗語有云:病從口入,禍從口出。我們大部分的病都是吃出來的。如果我們能管住我們的嘴,我們絕對能少生很多病。很多人都是飲食無節,暴飲暴食,多飲多食,胡飲亂食,吃起來只顧著自己爽,吃到肚子里首先就傷了胃。所以我們常說:十人九胃。大家在一起閑聊,一提都是幾十年的老胃病,比比看誰的胃傷的深,傷的很。什麼胃痛、胃脹、胃酸、胃不舒服,天天吃斯達舒都不行。  尤其是現今社會,有了冰箱、冰櫃。雖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但是卻也深深的傷了我們的胃。特別是夏天,天氣炎熱,大家總想吃點涼的降降溫。逮住冰淇淋、冷飲就大吃大喝起來了,當然啦,你是爽了涼快了,可你也把胃給涼壞了。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的理中湯、瀉心湯證,都是冰箱惹的禍。自從學醫,明白一些醫理之後,四年來,無論夏天有多熱,我都沒吃過冰淇淋,有時親戚朋友給我買冷飲我都放溫了在喝,因為我知道我屬於陽虛體質經常感冒,吃了涼的只能更虛更沒有抵抗力。  我們的脾胃為後天之本,居中,乃人身之樞紐。其實一個人無論生了多重的病,只要能吃能喝就無大礙。但是無論生了多小的病,不能吃不能喝也會變的嚴重。經云: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一定要養護好我們的胃。我們的脾胃一旦傷了,就會出現很多併發症。中醫理論認為,我們的腎水通過脾上升以濟心火,心火通過胃下降以交腎水。這樣水火濟濟,我們人身才會上不過熱,下不過寒,全身舒適溫和。脾胃就是水火交濟的樞紐和道路。如果脾胃傷了,樞紐也就不轉了,道路也就壅堵了,水火也就不能濟濟了。腎水不能上濟心火,上部火焰不滅,就會出現口腔潰瘍,口舌生瘡之類的火熱病。心火不能下交腎水,下部寒冰不解,就會出現拉稀、痔瘡之類的疾病。  脾主升,胃主降。我們吃寒涼的食物,傷了脾胃,胃氣就會上逆,生痰生飲。我們很多人都有慢性咽炎,咽喉有痰咳也咳不出,咽也咽不下。中醫稱之為梅核氣。就是因為脾胃寒涼,胃氣上逆生痰壅堵於咽喉造成的。我本來就陽氣不足,脾胃虛寒。一直都有慢性咽炎,有一次難受的厲害,就去看了醫生。我一看那個醫生給我開的方子,原來是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里的半夏厚朴湯。這個湯是降胃氣的,是中醫治梅核氣的專方,這位醫生也就按套路給我開了這個方子。三劑葯吃下去沒任何效果。為什麼呢?因為我是脾胃寒,胃氣不降才生的咽炎。這個方子只降胃氣,並沒有去掉我的脾胃之寒,所以無效。我那時剛學醫,只認識那個方子,還不懂治病。後來略懂了一些醫理,我給我自己開了一些溫熱的藥物,才治好我的咽炎。  我們一定要飲食有節。脾胃一傷,什麼怪病都會出來。我們只是說了因寒而傷的一面,當然還有因熱而傷的,只不過因寒而傷的比較多些。所以我們養生,一定要先養好我們的脾胃。   黃帝內經講的是至理名言: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但問題又出來了,我們人往往做不到「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所以我們往往不能「形與神俱」。有的人到中年,就百病從生。  人的行為是由精神控制的,一個人如果不能淡泊人生。是難以做到「不妄作勞」的。因他整天就想這世上名利啊這些東西,心那裡安靜的下來。所以道教講性命雙修。自己的身體需要調理,精神也需要修行。這樣才能實現真正的健康啊。  還有這個「病從口入,禍從口出」。管住自己的嘴巴是非常重要,可是問題又出來了,人要管住自己的嘴巴非常不容易。老子說,自勝者強。我就常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老是吃太多。所以有些東西道理好懂,可是怎麼才能做到,那太不容易了。  當然,如果理真正理解透了,也是有助於幫助自己管住行為的。   第三節 岐黃論春夏秋冬  我們中國有這個世界上最偉大最隆重的節日---春節。到了春節我們就辭舊迎新進入了新的一年,到了春節這一天無論你是誰,無論你在幹啥,都會高高興興、喜氣洋洋的過好這一天。因為過好了這一天也就預示著在新的一年有一個好的開始。  那我們為什麼會按「年」過呢?而不是按月過,每月都過一個「春節」?因為過一年我們就經歷了一次生死。每一年世間萬物都是一次重生。每一年也都是一次輪迴。為什麼會這麼說呢?  因為一年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萬物在春夏秋冬里生長收藏。也就是從生到亡,也就是一次生死。到了第二年還是春夏秋冬,生長收藏。萬物又是一次重生,也是一次輪迴。  我們在第一篇修身篇里講過春夏秋冬造就世間萬物。世間萬物也都在順著春夏秋冬生長。比如植物該生葉時生葉,該開花時開花,該結果時結果,該枯萎時枯萎。動物,像候鳥,季節一變,該遷徙時就遷徙了。都是在順著春夏秋冬。  而我們人由於具有主觀能動性,該生葉時不生葉(該起床時不起床),該枯萎時不枯萎(該睡覺時不睡覺)。都是在逆著春夏秋冬生活。這樣的生活又怎能會不生病。經云: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痾疾不起。所以我們要順從著春夏秋冬去生活。只是我們大都不太明白春夏秋冬是怎麼一回事,也就不知道該怎樣順著春夏秋冬去生活。我們不明白,可是有明白人。下面我們就以熱烈的掌聲有請岐伯天師給我們來講一講春夏秋冬那些事兒。  岐伯說: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卧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則少。  一年十二個月,春夏秋冬各三個月,分別是孟仲季三個月。春三月主生髮,天地都釋放出勃勃生機使萬物欣欣向榮。春暖花開,那也是人間最美的景象,真的是最美人間四月天。  萬物都在生髮,我們人也要向外生髮。要想生髮就要順天而生。春天,白天慢慢的變長,黑夜慢慢的變短。太陽落山越來越晚,升起的卻越來越早。所以我們要順著太陽進行作息晚睡早起。早起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生髮。生命在於運動,但又不可劇烈運動,早起後要穿著鬆散的衣服悠閑的進行散步(廣步於庭,披髮緩形)。只有輕鬆自在才能更好的生髮。  把我們的一生比喻成一年的話,那我們的青少年時期就是春天。青少年就是我們的生髮時期。在這個時期就要無憂無慮,輕鬆快樂的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生髮。童年的孩子就天真活潑,無憂無慮只知道玩,生髮的就很快。青少年時期是學習的好時候,但不能施加過大的學習壓力,這樣他們的天性就生髮不出來。  春天是一個生髮的季節,我們不能阻礙萬物的生髮,我們要賜予而不能掠奪(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只有這樣做,才能順應春氣,才是真正的養生。如果我們不順應春之氣,不能正常的生髮,就會傷了我們的肝陽。肝陽不能生髮出來,到了夏天心陽就不足,就會寒涼(夏為寒變),長的也就不會旺盛(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卧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瀉,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夏天就一個字熱。由於天氣熱,水就蒸發的快,水蒸氣到了天空遇見冷空氣就變成雨降落到地面,形成天地交泰。這個時期要水有水,要溫度有溫度,萬物都使勁的往外生長,都非常的茂盛(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  夏天,晝長夜短,我們要晚睡早起。天氣太熱,都很討厭那火辣辣的太陽,到處找涼快的地避暑。其實夏天就應該經歷酷暑,使我們的陽氣長的旺盛起來,要能夠出些汗(使氣得瀉,若愛在外)。陽加於陰是為汗,不能出汗,證明陽氣不夠旺盛。經云:夏暑汗不出者,秋成痎瘧。如果夏天陽氣長不起來,就會傷心(心陽不足),到了秋天收藏的時候,由於陽氣不旺就會收藏一些冷氣,形成痎瘧之疾(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到了冬天,天氣寒冷,陽氣更虛的時候,病情就會更重(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卧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瀉,奉藏者少。  秋天,天氣慢慢轉涼,沒有了夏天的悶熱。涼主降,天之氣開始往下降,水蒸氣蒸發不上去,天氣清爽,萬里無雲(天氣以急,地氣以明)。  秋天,天氣開始往下收。我們也要順天而收,要早點睡。要想收的好,就要生髮的好,還要早起。岐伯用了一個很恰當的比喻,像雞一樣作息(與雞俱興),雞一般黃昏的時候就睡了,天不亮就醒了。  夏天是所愛在外,秋天我們要把我們的所愛收回來(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秋天是肺主令,我們只有收斂神氣,才能使肺氣更好的下降。我們要通過肺把我們夏天長養的陽氣收藏到體內。如果陽氣不能收藏下來,在上面就會傷了肺(逆之則傷肺),因為肺為嬌臟,喜涼不喜寒更不喜熱。  秋天不能把陽氣收藏到體內,到了冬天體內陽氣不足,體內虛寒就會形成泄瀉之疾(冬為飧瀉,奉藏者少)。就和我們吃了寒涼的食物會拉肚子是一個道理。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春夏秋冬,就冬天最靜。天氣寒冷,萬物都藏了起來,很多動物也都冬眠了(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因為萬物生長靠太陽,冬天的時候,離太陽的距離比較遠,萬物失去了生長的適宜溫度,溫度過低,萬物要藏起來保暖,避免寒氣的傷害。  冬天,天寒地凍,大自然的陽氣已經很弱,我們自身的陽氣就顯得非常的寶貴,這時萬萬不能傷了我們自身的陽氣(無擾乎陽)。我們洗臉洗手都要用熱水,吃飯要吃熱的食物,通過外界給我們補充陽氣。而不能接觸外界的寒涼之物傷了我們的陽氣(去寒就溫)。  生命在於運動,很多人有做運動的習慣,但是冬天是不能做劇烈的運動的。劇烈運動之後會出大量的汗,出汗就是陽氣的外泄(陽加於陰是為汗),會損傷我們的陽氣。冬天我們做一些輕微的運動,身上感覺溫暖就行了(無泄皮膚,使氣亟奪)。  很多人都喜歡早起,早起做做運動感覺這樣會使身體很健康。春夏秋冬,唯一不能早起的就是冬天。冬天的早晨氣溫是很低的,我們都知道熱脹冷縮,冬天早晨氣溫過低會使我們的血管收縮變細,就會容易堵塞,出現腦出血之類的疾病。所以老年人冬天就更不能早起。  冬天晝短夜長,太陽早早的就下了山,我們也要早點睡,然後等到太陽出來之後在起床,保護我們體內的陽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天一定要藏好陽氣,如果藏不住就會傷了我們的腎(逆之則傷腎),到了春天就會有痿厥之疾。冬天就是在儲存能量,能量儲存不足,到了春天生髮的時候能量跟不上,就像花草生長的時候沒有營養會枯萎一樣,產生痿疾。陽氣儲存不足就會寒冷,產生厥疾。所以冬天不能閉藏,春天就會有痿厥之疾(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春夏秋冬造就了世間萬物,給了萬物生命,也結束了萬物的生命。萬物順其而生,順其而亡。周而復始,年復一年。春夏秋冬就是萬物的根本所在(夫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死生之本也,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我們人亦是天地間一物,也是春夏秋冬所生,也要順從春夏秋冬而生活,與萬物共存天地之間(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  我們的肝對應春天為少陽,我們的心對應夏天為太陽,我們的肺對應秋天為太陰,我們的腎對應冬天為少陰。  逆了春天的生髮之氣,我們的肝就像一顆種子,因為不能發芽,造成種子發生了內變(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  逆了夏天的長養之氣,我們的心氣就旺不起來,心氣很虛少顯得很空洞(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  逆了秋天的收降之氣,陽氣之熱降不下去,在上面就會傷了肺,就像被火燒焦一樣(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  逆了冬天的收藏之氣,陽氣降不到腎裡面,腎沒有陽氣的溫煦上升之力,就會寒而下沉(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我們要順著春夏秋冬的規律去生活。也只有順著春夏秋冬去生活才有健康的身體。  經云:從四時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為內格。唯聖人從之,故身無痾病,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然也,然也。   第四節 岐黃論陰陽應萬象  我們在第一篇修身篇里講過,日月給了地球五氣,日月五氣造就了天下萬物。日月就是陰陽,五氣就是五行。也就是說陰陽五行造就了天下萬物。  經云:夫陰陽五行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天下萬物皆陰陽所生,陰陽化生天下萬象,天下萬象也難逃陰陽。對我們來說最大的象就是天地。天地也是陰陽所生。  黃帝說:積陽為天,積陰為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陽氣輕清上升而為天,陰氣重濁下降而為地。陽中有陰,天亦有濁氣而下降。陰中有陽,地亦有清氣而上升。天之氣下降,地之氣上升,天地交泰而造就天下萬物。天地是運動的,是活的,不是死的。  現在經過科學的解釋,我們都非常科學的知道雨是怎麼來的。其實古人早就知道雨是怎麼來的。而且還很科學。  經云: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清陽上天,濁陰歸地。  地之清氣上升,到了天空變成了白雲。天之濁氣讓白雲變成了烏雲凝聚成水珠變成雨降落到地面。就這樣地之清氣上升,天之濁氣下降而成了雨。雨是地上的水,蒸發後降落而生,所以雨出地氣。雲是天上的濁氣聚合而成,所以雲出天氣。清陽具上升之性,所以上天。濁陰具下降之性,所以歸地。  人乃一小天地(為什麼是一小天地,我們後面再講)。天地都是清陽上天,濁陰歸地。那我們人身上也是清陽上天,濁陰歸地。我們人頭為天,足為地。在我們身體內清陽之氣上頭,濁陰之氣下足。所以我們的腳永遠都是臭的。  我們的臉三天不洗也不會有臭味。我們的腳就是天天洗,穿新襪子新鞋它還是臭,就是夏天光著腳丫子穿著脫鞋它也臭。我們的腳臭就說明了我們體內的濁陰之氣在向下走。如果一個人的腳不臭,可能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這個人很健康,體內濁氣很少。另一個就是身體很不健康,體內濁氣降不下來,被堵在了上面。還有一些人的腳非常的臭,那就是因為體內的濁氣太多了。正常人的腳應該是有一些微臭。  我們健康之人的體內都是清陽上升,通過上竅排出去,有些人的頭汗還會有些 清香之氣。然後濁陰之氣下降,通過下竅排出去,所以我們拉的屎都是臭的,撒的尿也都那麼的夠味。特別是愛吃肉的人,拉的屎就更臭了。因為我們都知道肉類比蔬菜類含的毒素(也就是濁氣)要多的多。所以肉類食物我們不要多吃。當然如果你排的大便很臭,那證明你的排毒功能還是很強的。  經云: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實四肢,濁陰歸六腑。  由於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正常情況下我們的上竅是不會有特別的味道的。但是有些人有口臭之病,那就是因為濁陰不能出下竅,而跑到上竅來了。我們人身清陽之氣隨脾而上升,濁陰之氣隨胃而下降。口臭之病大都因為胃氣不降,所以治療口臭大都應從胃著手。  這就是以天地之理,解人身之秘,然後以人身之秘,愈人身之疾。這就是中醫。是不是和西醫很不一樣?學西醫的一輩子也不會明白這些道理。因為他們從不認為人和天地還能扯上關係。西方人不懂,可我們中國人懂。我們老祖宗寫的《黃帝內經》基本上都是在講天地,講春夏秋冬,講陰陽五行。  我們只有懂了天地,然後按照天地之理去養我們的身體,才會更健康。  經云:惟賢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臟。   陰陽化生天下萬象,可是卻各有分工,陽氣輕清化無形之氣,陰氣重濁化有形之物。  經云:陽化氣,陰成形。  陽為熱,陰為寒。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人體陰陽是平衡的。當陰勝的時候是陽氣少,身體就會寒冷,是陽病了,這時要補充陽氣讓身體達到陰陽平衡。體質寒的人喜歡夏天不喜歡冬天。因為夏天天氣炎熱,陽氣旺能給他的身體補充陽氣去抵抗寒氣,身體比較舒服。  當陽勝的時候是陰氣少,身體就會發熱,是陰病了,這時要補充陰氣讓身體達到陰陽平衡。體質熱的人喜歡冬天不喜歡夏天。因為冬天天氣寒冷,陰氣旺能給他的身體補充陰氣去抵抗熱氣,身體也比較舒服。  中醫就是通過調節人體的陰陽去給人治病的。  經云: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  但是寒熱在人體各有所傷。陽化氣,陽為熱,所以陽傷人體之氣。陰成形,陰為寒,所以寒傷人體之形。傷了氣,就會痛。傷了形,就會腫。  經云:寒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  冬天天氣寒冷,我們很多人的手就會被寒氣所傷,凍的腫的跟饅頭似的。這就是寒傷形,形傷腫。但是腫了之後又會痛,這是形連累了氣,也就是形傷了氣。  經云:先腫而後痛者,形傷氣也。  有時我們感覺我們身上某些地方,開始有些痛,不久就長了個腫塊,又紅又腫又痛。這就是熱傷氣,氣傷痛。後來又腫了起來,那是因為氣連累了形,也就是氣傷了形。  經云:先痛而後腫者,氣傷形也。  中醫治病就是先辨其寒熱,看其腫塊是被寒所傷,還是被熱所傷。辨清了寒熱,然後在對症下藥。  對於冬天愛凍手凍臉的人,我個人認為是其體內陽氣少,不足以抵抗寒邪,用大熱純陽之四逆湯去治療應該比較好。   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我們人,一頓不吃飯就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渾身無力。當吃飽了飯的時候卻感覺自己渾身都是使不完的勁。這說明食物能給我們提供能量,補充體力。  那食物給我們提供什麼樣的能量呢?  當我們又累又餓的時候,我們都會說:我累的沒一點氣力了。為什麼力前面還要加一個「氣」字。因為我們的力確實是「氣」給的,所以叫氣力。氣力足時就像充滿了氣的皮球,一拍就會彈很高。在干體力活的時候都會深吸一口氣,然後氣沉丹田,這樣氣足使出來的勁就會很大。氣是看不見的,是無形的。所以食物能給我們提供無形的能量。  有無形就有有形,無形是看不見的氣,那有形就是看的見的肉了。有的人吃多了消耗不掉就變成了多餘的肉。可以肯定的是「胖"絕對是吃出來的。如果不相信,可以看一下改革開放前的中國人的影像資料,你絕對很難找出幾個胖子。因為那個時期物質匱乏,全中國大部分家庭也就過年開次葷,平時吃的絕對是五穀雜糧而且還不一定能吃飽。所以減肥有兩大秘訣---管好自己的嘴,走好自己的腿。做好這兩條沒有減不下來的肉。這也說明了食物給我們提供了有形的能量。  有形為陰,無形為陽。所以食物都具有陰陽二氣。  經云:陽為氣,陰為味。  每一種食物都有氣和味。  每一種食物根據氣味的多少也分陰陽。  經云: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  比如大蒜和辣椒。大蒜氣重,出上竅。吃了大蒜之後會辣心,對眼睛不好傷眼睛。心和眼睛都在人體上部。辣椒味重,出下竅。辣椒辣兩頭,吃了辣椒之後嘴裡辣,肛門也辣。  食物不論是味重,還是氣重,都能給我們提供能量。  經云: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化生精,氣生形,精食氣,形食味。  讀了上面這句經文,估計你一定被繞暈了。什麼氣味形精,又是歸,又是化,又是生的,比繞口令都繞。要想理清它們之間的關係就更不容易了。  首先看味歸形,我們吃多了的食物,過剩的能量不是轉化成了高度(身高)就是轉化成了寬度(體重)。也就是說味改變了我們的形,這就是味歸形。  然後是形歸氣。形充了才會轉化成氣,氣才會旺。一個面黃肌瘦的人,絕對沒有好氣色,因為他形都未充,又怎麼能會氣旺。只有體胖形充,面色紅潤才叫好氣色,才是氣旺。這叫形歸氣。  最後是氣歸精。形也充了,氣也旺了,可是還有很多剩餘的氣怎麼辦。就好比車也有了,房也有了,可是還有很多剩餘的錢一樣。那就要把剩餘的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所以我們的身體也會把多餘的氣轉化成精儲存其來。這就是氣歸精。  挨過餓的人應該有一種感受,就是餓過了頭卻又感覺不到餓了。那就是因為我們儲備的精在發揮作用。我們通過消耗我們體內儲備的精,讓其轉化成氣,來給我們提供能量。這就是精歸化,化生氣(經文是化生精,我個人認為應該是化生氣,不知是不是歷代傳抄有誤),氣生形。當然如果一直的就這麼餓著,就會耗盡我們的精,最後油盡燈枯而死。  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精盈則氣充,氣充則神旺。三者,敗其一則病,敗其二則危,敗其三則死。  中醫治病就是用藥物的精氣神,來調理我們人的精氣神。  經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  如此而已。   第五節 岐黃論天人合一  俗語有云: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這句話說明了動物有一個共性,就是大都具有五臟。為什麼呢?  按照科學的解釋,每一個孩子體內都會有父母的遺傳基因,這些基因造成每一個孩子大都會具備一些父母的性格和形體特徵。遺傳基因這一科學理論大家也都非常的認可。  我們知道天下萬物皆天地所生。也就是說天地是萬物之父母。根據遺傳基因這一科學理論,天下萬物應該具備天地的遺傳基因,也應該具有天地的性格和特徵。其實確實如此。  那天地都有哪些基因呢?  我們講過日月給了地球五氣,這五氣就是春夏秋冬之氣和大地之氣,也就是這五氣造就了天下萬物。我們老祖宗把這五氣濃縮了一下,給它一個簡稱就是金木水火土,稱之為五行。天地也就這五個基因。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孩子都不可能完全的繼承父母的基因。一對夫婦生五個孩子,這五個孩子的性格和長相絕對都有差異。也就是說這五個孩子各自具備了父母的一小部分基因。  同理,天下萬物也是各自具備了天地的一小部分基因。天地也就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基因。這五種基因化生了五類動物。  《黃帝內經》是這樣記載的,秉春之氣,化生了毛蟲(這裡的蟲是動物的意思,可不是蟲子的蟲)。毛蟲也就是身上長毛的,比如獅子、老虎,因為春天萬物剛剛生髮,所以就產生了帶毛的動物。毛蟲的首領就是麒麟(麟為毛蟲之長)。因為麒麟是神獸,數量少還看不見,所以老虎成了獸中之王。真是山中無麒麟,老虎稱霸王。  秉夏之氣,化生了羽蟲。羽蟲就是身上長翅膀能飛的,也就是鳥類,因為夏之氣屬火,火是向上的,所以就產生了帶翅膀的,在天空飛的鳥類。羽蟲的首領就是神鳥鳳凰(鳳為羽蟲之長)。鳳凰浴火重生。  秉秋之氣,化生了介蟲。介蟲就是身上長了盔甲的,比如螃蟹,因為秋之氣屬金,金是堅硬之物,所以就產生了帶堅硬盔甲的動物。介蟲的首領就是烏龜(龜為介蟲之長)。烏龜也是神物,相當的長壽。  秉冬之氣,化生了鱗蟲。鱗蟲就是身上長了鱗的,基本就是魚類,因為冬之氣屬水,所以就產生了帶鱗的,在水裡游的動物。鱗蟲的首領就是見首不見尾的龍(龍為鱗蟲之長)。龍一般都住在水裡,也能飛天。龍王都在河裡、江里、海里。  秉大地之氣,化生了倮蟲。倮蟲就是身上裸露的,比如人,身上既無羽,也無甲,更無鱗,只有身上的個別重要部位長了一些毛。因為大地之氣屬土,而土是裸露的,所以就產生了身上裸露的動物。倮蟲的首領就是人(人為倮蟲之長)。  麒麟、鳳凰、烏龜、龍、人,都非世間凡物。但只有人秉五氣之全(因為土生四象,具有春夏秋冬之氣),可以與天地並列,合稱三才。根據上天賦予的才智去改天換地,主宰世間萬物。  五氣化生了天下所有的動物,分別是毛、羽、介、鱗、倮五類動物。這就是動物的由來,絕不是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進化過來的。  西方人和中國人研究天地萬物的方式是不一樣的。西方屬陰,陰是縮小的。所以西方人都是在實驗室里,放在顯微鏡下,然後發現了一個非常小的東西---基因。他們認為是基因決定了一個人的性格和命運。  我們中國人在東方屬陽,陽是放大的。所以我們中國人悟道都是在山上,高處,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觀察到日月星辰,春夏秋冬對萬物的影響。認為是日月給了地球春夏秋冬造就了天下萬物。把日月和春夏秋冬以及大地用陰陽五行來表示。也就是陰陽五行決定著天下萬物的命運。所以我們中國人用陰陽五行去給人算命絕對是真的,不是迷信,這裡不做過多的解釋,因為不是一句兩句能解釋的清楚的。  當然了中醫用陰陽五行理論去給人治病也絕對不是迷信。這個我們慢慢解釋,會讓您弄明白的。  岐伯說:善言天者,必應於人。  既然人是天地的遺傳體,具有天地的基因。那我們就先談談天地,看看人是怎樣和天地相應的。   天有日月生陰陽,陰陽一變為四象---春夏秋冬。  春夏秋冬是天地的四臟。這四臟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圓,也就是太極圖,這個圓不停的循環就形成了我們的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各有一項功能,分別是生、長、收、藏。  我們人是天地生的,具有天地的基因,也就有天地的四臟---春夏秋冬。  在我們人體上對應春天的臟是肝,對應夏天的臟是心,對應秋天的臟是肺,對應冬天的臟是腎。  肝心肺腎是人體的四臟,是人體的春夏秋冬,分別負責人體的生長收藏。  我們都知道人體是五臟六腑,現在才四臟,還有一臟呢?  天下萬物都離不開土,因為土能夠承載他們,給他們提供所需的營養。這叫土生四象。所以我們人體上也有一個對應土的臟---脾。脾通過消化食物給我們身上的其他四臟提供營養,給我們的身體提供能量。  心肝脾肺腎就是人的五臟。這五臟就像種在人體內的五顆種子,在人身上生了根,長了枝幹,開了花,也結了果。  首先在人體的東方種下了肝這顆種子,長出的枝幹是筋,開的花是人的手指和腳趾(肝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在人體的上部結了兩個果就是人的眼睛(在竅為目)。喜歡吃青色的帶有酸味的營養料(在色為青,在味為酸),釋放出的能量是風(在天為風),有點暴脾氣愛發怒(在志為怒),發怒的時候愛大聲的呼喊(在聲為呼)。  如果肝這顆種子病了,它長出的枝幹筋,開的花爪,結的果眼睛就會有一種病態。如果我們身上的筋,爪,眼睛病了可能病根就在肝上。  在人體的南方種下了心這顆種子,長出的枝幹是脈,開的花是像花兒一樣的臉色(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在人的上部結了一個果就是我們的舌頭(在竅為舌)。喜歡吃紅色的帶有苦味的營養料(在色為赤,在味為苦),釋放出來的能量是熱(在天為熱),性格開朗好脾氣(在志為喜)整天樂呵呵的(在聲為笑)。  如果心這顆種子病了,那脈、臉色、舌頭也就會有一些病態。如果我們身上的脈,臉色、舌頭病了那我們就要治療我們的心。  在人體的西方種下了肺這顆種子,長出的枝幹是皮,開的花是我們的汗毛(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在人體的上部結了一個果就是我們的鼻子(在竅為鼻)。喜歡吃白色的帶有辛味營養料(在色為白,在味為辛),釋放出來的能量是燥(在天為燥),平時比較鬱悶滿懷悲傷(在志為悲),一悲傷就哭(在聲為哭)。  如果肺這顆種子壞了,那皮、毛、鼻子色澤也就都不好看了。如果我們的皮、毛、鼻子病了,那病根可能就在肺。  在人體的北方種下了腎這顆種子,長出的枝幹是骨,開的花是頭髮(腎之合骨也,其榮發也),在人體的上部結了果就是我們的耳朵(在竅為耳)。喜歡吃黑色的帶鹹味的營養料(在色為黑,在味為咸),釋放出來的能量是寒(在天為寒),有一缺點膽小(在志為恐),受點傷就呻吟不休(在聲為呻)。  如果我們的骨頭增生了,頭髮白了,耳朵聾了可能就是我們的腎不強壯了。  在人體的中央種下了脾這顆種子,長出的枝幹是肉,開的花是嘴唇(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在人體的上部結了果就是我們的口(在竅為口)。喜歡吃黃色的帶甜味的營養料(在色為黃,在味為甘),釋放出來的能量是濕(在天為濕),沉默寡言滿懷憂思(在志為思),當憂思的時候就會唱歌(在聲為歌)。  當我們的口、唇、肉發生病變的時候,可能問題就出在我們的脾上。  以上就是我們人體的形成,是由五臟化生了我們的皮肉筋骨脈和眼耳口鼻舌。   我們經常說五味、五色、五臭、五聲、五液。聲色臭味液都是五個,為什麼?  因為這都是五臟所生。  肝是人的春天,春天萬樹吐綠,百花盛開,就一個字美。所以肝主五色。  這五色在肝為青,春天花草樹木都吐綠,其色為青。  在心為赤,夏天炎熱像火一樣,其色為赤。  在脾為黃,脾為土,土是黃色,其色為黃。  在肺為白,秋天落葉蕭蕭下,一片空白,其色為白。  在腎為黑,冬天寒冷屬陰主黑暗,其色為黑。  心是人的夏天,夏天炎熱,陽氣暢旺。所以心主五臭(也就是五種氣味)。  這五臭在肝為臊,春天草開始生髮,愛吃草的動物一般都臊氣,其臭為臊。  在心為焦,夏天如火,萬物就像被燒焦了一樣,其臭為焦。  在脾為香,脾為土化萬物,香氣醒脾能增加食慾,其臭為香。  在肺為腥,秋天萬物枯萎,開始腐化,其臭腥。  在腎為腐,冬天腐化萬物,其臭腐。  脾是人的消化器官,消化吃入的食物,食物都是有味道的。所以脾主五味。  這五味在肝為酸,春天沒長成的果實和長成的果實都有酸味,其味為酸。  在心為苦,夏天為火,燒焦的東西都苦,其味為苦。  在脾為甘,脾為土,秉土氣而生的都含有糖分,其味為甜。  在肺為辛,秋天果實成熟,成熟的果實都會向外散發氣味,辛是向外散的,其味為辛。  在腎為咸,冬天萬物封藏,腎主藏,大海藏江河之水,海水都是鹹的,其味為咸。  肺是人的秋天屬金,金屬是發聲的,肺又主氣,任何聲音都是通過氣發出來的。所以肺主五聲。  這五氣在肝為呼,肝的情志是怒,人怒的時候都會大聲呼喊,其聲為呼。  在心為笑,心的情志是喜,人高興的時候就笑,其聲為笑。  在脾為歌,脾的情志是思,人有所思的時候都會情不自禁的唱歌,其聲為歌。  在肺為哭,肺的情志是悲,人悲傷的時候就會哭,其聲為哭。  在腎為呻,腎的情志是恐,人恐懼的時候呻,其聲呻。  腎是人的冬天,冬天為水,液就是水的另一種狀態。所以腎主五液。  這五液在肝為淚,肝開竅於目,其液為淚。  在心為汗,陽加於陰為汗,汗是陽氣的外瀉,血汗、血汗,汗又是血變的,心主血,其液為汗。  在脾為涎,脾開竅於口,口裡流出來的就是涎,其液為涎。  在肺為涕,肺開竅於鼻,鼻子里流的就是涕,其液為涕。  在腎為唾,腎水上濟,在口裡產生唾,其液為唾。  以上就是五色、五臭、五味、五聲、五液的由來。  五臟皆有性情,肝之情怒,心之情喜,脾之情思,肺之情悲,腎之情恐。喜怒悲思恐是為五情,這五情是緣何而起呢?  肝為春天,春天的時候陽氣開始旺盛其來,可春天咋暖還寒,寒氣不讓陽氣旺,好比一個人想做官,你阻止他,不讓他做,他就會怒。所以肝主怒。  心為夏天,到了夏天陽氣旺盛了起來,好比一個人終於做了官,他肯定高興,就會喜。所以心主喜。  脾為長夏,長夏之時陽氣既不升,也不降,好比一個人做了官,既不陞官,也不降官,他就會思考到底為什麼,就會思。所以脾主思。  肺為秋天,秋天陽氣開始往下降,慢慢減少,好比一個人被降了官,肯定悲傷,就會悲。所以肺主悲。  腎為冬天,冬天陽氣已經沉到了地下,天氣寒冷,好比一個人做官違了規被罷了官判了刑,肯定害怕,就會恐懼。所以腎主恐。  這就是五情的由來。   心秉夏之氣所生,五行屬火。  脾秉長夏土之氣所生,五行屬土。  肺秉秋之氣所生,五行屬金。  腎秉冬之氣所生,五行屬水。  我們都知道春天生夏天,夏天生長夏(也就是大暑小暑,夏秋之間,火在上,水在下,陰陽交蒸而生濕,濕乃土之氣,天氣悶熱為長夏五行屬土),長夏生秋天,秋天生冬天,冬天生春天。春夏秋冬,循環相生,生生不息,一年又一年。  我們把五行和春夏秋冬的相生對應一下,五行的相生順序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生就是這麼來的。  有生就有克,生是補其不足,克是制其太過。相生相剋,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  經云:所謂四時之勝者,春勝(勝就是戰勝,也就是克的意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春天萬物生髮,需要水和溫度。長夏天氣濕熱,春天能吸收長夏的濕熱,所以春勝長夏。  冬天天氣乾燥寒冷,長夏的濕熱能抵抗冬天的燥寒,所以長夏勝冬。  夏天熱,冬天的寒能勝夏天的熱,所以冬勝夏。  秋天天氣涼爽,夏天的熱能勝秋天的涼,所以夏勝秋。  春天天氣溫暖,秋天的涼爽能勝春天的溫暖,所以秋勝春。  把五行和春夏秋冬的相剋對應一下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這就是五行相剋的由來。  五行的生克就是五髒的生克,五髒的生克就是五行的生克。五行生剋是中醫的基本理論。中醫基本就是按照這一理論去治病的。五行相生相剋好明白,但是要靈活運用有有點難,這要不斷的深入學習,實踐運用。  我們常說五臟六腑。五臟我們講過了,那六腑是怎麼生的呢?  天下萬物皆分陰陽,五行也分陰陽。  陽木為甲,陰木為乙。陽火為丙,陰火為丁。陽土為戊,陰土為己。陽金為庚,陰金為辛。陽水為壬,陰水為癸。  五臟配五腑。臟腑像一對夫妻互為表裡。臟為陰在里,腑為陽在表。  肝與膽互為表裡,肝為乙木,膽為甲木。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  脾與胃互為表裡,脾為己土,胃為戊土。  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  腎與膀胱互為表裡,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  五行各一,只有火分君相。心與小腸為君火,心包與三焦為相火。心包為陰相火屬臟,三焦為陽相火屬腑。  五臟六腑其實是六臟六腑。   肝秉春之氣所生,五行屬木。   心秉夏之氣所生,五行屬火。   脾秉長夏土之氣所生,五行屬土。   肺秉秋之氣所生,五行屬金。   腎秉冬之氣所生,五行屬水。   我們都知道春天生夏天,夏天生長夏(也就是大暑小暑,夏秋之間,火在上,水在下,陰陽交蒸而生濕,濕乃土之氣,天氣悶熱為長夏五行屬土),長夏生秋天,秋天生冬天,冬天生春天。春夏秋冬,循環相生,生生不息,一年又一年。   我們把五行和春夏秋冬的       六臟六腑合在一起是人的十二個器官,這十二個器官基本上主宰著人的全身。那這十二個器官在人體內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在《黃帝內經》里,有一篇名篇就是《十二臟相使論》,此篇相當的經典,是岐伯和黃帝談論十二臟在人體內的職責。  我們的身體就像一個國家,十二臟就像這個國家的官員,共同努力來把這個國家建設的繁榮富強。  首先一個國家要有一個當家做主的,也就是要有一個國君。國不可一日無君,所以國君這個職位非常的重要,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在人體內最重要的一個器官就是心。如果我們的心不跳了,那基本上也就掛了。所以心就是我們身體的君主,但是做國君有一個必備條件就是要英明,如果不英明那這個國家就亂了。  岐伯說: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岐伯又說: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以此養生則殃,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一個國家有君就要有臣,最大的臣就是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宰相。宰相要統領百官以輔佐君主治理天下。宰相就是最大的管家。做為管家,對家裡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要了如指掌的。在我們身體上無處不到,無孔不入的就是氣。肺主氣,氣到哪,肺就管到哪。所以肺就相當於宰相。  岐伯說: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一個國家有文臣就要有武將。做為一個將軍要有勇有謀有脾氣還得是暴脾氣。在人體內最有脾氣的就是肝。因為肝主怒。將軍的職責就是保衛國家的安全,消滅一切危害國家安全的因素。人體內的肝就有解毒的功能,像將軍一樣消滅一切危害我們身體健康的毒素。所以肝就是我們身體的將軍。  岐伯說: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一個國家,人員眾多,在生活中,可能因為某些事情感覺自己吃了虧,而自己又擺不平,也不肯善罷甘休,就要找國家來給評評里,主持一下公道,所以一個國家就要有一個主持公道的法官。作為一個法官就要為人正直,辦事不偏不倚,讓大家認為他辦的事「中」。還要敢於說真話,說實話,不怕得罪任何人,這就需要做法官的人有膽量。所以膽就是我們身體的法官。  岐伯說: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一個國家得有一個強大的根,這個強大的根就是非常平凡的天下百姓。一位偉人曾有感而發的說:得民心者得天下。可見最有力量的就是天下的萬民。但是擁有力量的老百姓卻在社會的最低層。在我們身體內的最底層也有一個擁有無窮力量的器官,那就是腎。我們都知道如果一個人的腎一虛,基本上這個人也就痿了。一個人如果摘除了一個腎,那他今生就在也沒有力量了。因為腎就是我們力量的源泉。  岐伯說: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我們看宮廷劇的時候,都會看到在皇上身邊有一位貼身大太監。他們的職責就是皇上不高興的時候,想著法的讓皇上高興。皇上高興的時候,陪著皇上高興。他們的服務態度就是---一切為了皇上,為了皇上一切,當然只為眼前這一個皇上。所以皇上要下聖旨,他們就會成為使者,迅速出馬。在我們身體內也有這樣一位使者,就是心包。心包就是護衛心的。中醫有心不受邪,心包代其受邪的說法。也就是說心包就是心的貼身太監。它就負責太監的職務。  岐伯說:膻中者(膻中就是心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就是要解決國民的溫飽。那就要有一個管糧食的官員,來保證全國百姓不餓肚子。在我們身體內也有一個管糧食的官員為我們的身體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這個官員就是我們的脾胃。  岐伯說: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很多生活用品。比如我們打電話需要手機,看電視需要電視機,洗衣服需要洗衣機。這些生活中所需要的機,就要有工廠來給我們生產。我們的身體也需要很多生命必須的元素,來保證我們的健康。在我們身體內,是否也有一個工廠給我們生產身體所必須的元素呢?這個還真有。那就是我們的小腸。  岐伯說: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我們現在都很喜歡網購,因為有強大的物流能把我們喜歡的物品送到我們手上。我們生產出來的商品可以通過條條大道在全國各地之間流通。在我們身體內也有一個物流,把我們所需要的元素進行分類傳送。負責這個的就是我們的大腸。  岐伯說: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  每一個國家都會有行政等級的劃分。一個國家的政策的實施都要通過各級行政機構進行傳達實行。在我們人體內也有行政等級的劃分,被分為上焦,中焦,和下焦。這就是六腑中的三焦。三焦在人體內的功能就像各級政府從上到下毫無阻礙的傳達國家的政策一樣。  岐伯說: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歷朝歷代都有一項非常重要的工程就是水利工程。水災在所有的天災中那也是數一數二的。上古時期有一個人還因為治水有功得了天下,那個人就是大禹。禹他爹也是治水的,因為沒把水治好被領導給拿下了。禹就接替他老爹的班接著治水,可謂是子承父業。禹他爹治水的辦法就是堵,結果越堵越嚴重。但是大禹很聰明,他用疏的辦法,把水疏通到大海,讓水有所歸,有所藏,這樣水就不會泛濫成災了。在我們體內也有一個讓水有所歸,水有所藏的器官就是我們的膀胱。  岐伯說: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以上就是我們人體的十二臟在我們人體內擔任的官職。這十二官,任何一位官員出了問題我們的身體都無法健康的運轉。  由於我們個人的私慾,造成我們的各位官員超負荷的工作,最後卻都身患疾病。  首先是我們的君主心,國家這麼大,什麼心都得操,由於操心過度得了心臟病。  皇上累,宰相更累,大大小小的事都得管,把宰相肺累的都得了氣管炎。   將軍肝天天得上戰場,戰的都成了脂肪肝,最後成了不治之症肝硬化。  不論大事小事都去打官司,累的法官膽也上了火,得了膽囊炎。  整天胡亂吃喝,把管糧倉的脾胃也累成了糖尿病。  整天瞎折騰,把我們的國之根本老百姓腎都搞的傾家蕩產,得了腎虧之病。天天吃治腎虧,不含糖的六味地黃丸都不行。  所以我們不要讓我們的十二官太勞累,他們健康我們就健康。  岐伯說: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誠哉是言也。   天有陰陽,人亦有陰陽。  最能代表天的陰陽的就是白天和黑夜。白天為陽,黑夜為陰。但是陽中有陰,陰中有陽。  白天為陽,上午太陽上升,陽氣開始旺盛,氣溫逐漸升高,所以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太陽開始下落,陽氣減少,陰氣增加,氣溫開始下降,所以下午為陽中之陰。  黑夜為陰,上半夜太陽在地球的另一面繼續下落,氣溫一直降到最低,所以上半夜為陰中之陰;上半夜太陽在地球的另一面開始上升,氣溫開始回升,所以下半夜為陰中之陽。  岐伯說: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  白天和黑夜合在一起是一天。其實一天就是一年,一年就是一天。  下半夜氣溫開始回升,就像春天天氣變暖,下半夜就是一年的春天。  上午氣溫迅速升高,就像夏天天氣變的炎熱,上午就是一年的夏天。  下午氣溫下降,就像秋天天氣變的涼爽,下午就是一年的秋天。  上半夜氣溫迅速下降,就像冬天天氣變的寒冷,上半夜就是一年的冬天。  春夏秋冬和白天黑夜對應一下,就是夏天和秋天為白天,夏天為上午為陽中之陽,秋天為下午為陽中之陰。  冬天和春天為黑夜,冬天為上半夜為陰中之陰,春天為下半夜為陰中之陽。  那為什麼要弄明白春夏秋冬是屬陰還是屬陽呢?  因為四時之病皆有所屬。  岐伯說: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施針石也。  以上是天的陰陽,那人身的陰陽和天的陰陽又是怎樣相應的呢?  我們知道除了人,其它動物都是爬行的,在爬行的時候他們的背是朝天、朝陽的,腹是朝地、朝陰的。所以他們的背為陽,腹為陰 。雖然我們人是直立行走的,但我們的背也是為陽,腹也是為陰。  我們五髒的分部是---肝腎居下,在腹部;脾居中,在中部;心肺居上,在胸部也就是背部。  所以肝腎在腹屬陰,心肺在背屬陽。腎為冬天為陰中之陰,肝為春天為陰中之陽,心為夏天為陽中之陽,肺為秋天為陽中之陰。  岐伯說: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陽、表裡、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人外為陽,內為陰。那陰陽在人體各自起著什麼樣的作用呢?  岐伯說: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  陰陽就像一對夫妻,丈夫為陽主外,妻子為陰主內。  丈夫陽剛雄壯在外打拚掙錢養家,讓一家人衣食無憂不受別人欺辱,這就叫衛外而為固也。有些愛感冒的人就是因為身體的丈夫陽不足,不能夠衛外而為固,讓風寒之邪輕易而入造成感冒。愛感冒的人就要補補陽氣。  妻子溫柔賢惠在家相夫教子,料理家務讓丈夫能夠在外安心工作。而且還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把丈夫掙的錢儲存好,等到家裡用錢的時候能夠不差錢。這就叫藏精而起亟也。  妻子在內,丈夫在外,就好比丈夫在外守護著妻子,妻子在內驅使著丈夫在外掙錢養家。  經云:陰在內,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陰陽像一對夫妻,但是只有夫妻恩愛互幫互助,這個家庭才會和諧幸福美滿。如果夫妻感情不和,那這個家庭就會破裂。我們人身的陰陽和夫妻一樣,如果不和那我們人也就病了。  經云: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陰平陽密,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我們人身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右手右腳為什麼比左手左腳靈活。這個我們也可以用陰陽來分析一下。  我們面南而立,在我們的左邊為東方,在我們的右邊為西方。太陽從東方升起,從西方落下。所以東方屬陽,西方屬陰。陽者上升,陰者下降。龍上騰,虎下行。所以東方為青龍,西方為白虎。  我們人身是左青龍,右白虎。左半身為陽,右半身為陰。陽者上行其精並於上,左半身的上部得到的陽精最多,左上部是我們的左眼和左耳,所以我們的左眼比右眼明,左耳比右耳聰;陰者下行其精並於下,右半身的下部得到的陰精最多,右下部是我們的右手和右腳,所以我們的右手比左手靈活,右腳比左腳靈活。當然了我們一般感覺不到左耳目比右耳目聰明,但右手足比左手足靈活卻很好感覺。  岐伯說: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  帝曰:何以然?  岐伯說:東方陽也,陽者其精並於上,並於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精並於下,並於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俱感於邪,其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以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其實懂得了陰陽,也就懂得了世間萬物。  陰陽悟懂了就會感覺很簡單,悟不懂就會感覺很玄。   第六節 生理病理和醫理  幾年前,在讀《易經》的時候,看到伏羲創先天八卦,文王創後天八卦。  先天八卦是天地主政,後天八卦是水火當權。  八卦為什麼從先天變成了後天?  天地為什麼會從先天的天地主政變成後天的水火當權呢?  《易經》是這麼解釋的: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這句話我當時卻百思不得其解,一直困惑了我很久,直到我看了《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之後,才豁然開朗。  簡單的解釋一下就是天為陽,陽中含有陰,這一陰就生成了水降到了地面;地為陰,陰中含有陽,這一陽生成了火熱上升到了天上。  天中之陰下降,地中之陽上升,就這樣一升一降一運動,天就變成了火,地就變成了水。八卦就從先天的天地主政變成了後天的水火當權。  天地就這樣一升一降一運動,從先天變成了後天,生成了水火,生成了萬物。這就是天地的生理,萬物的生理。  我們人的誕生和天地的誕生一樣,有先天和後天。  先天就是我們在娘胎里未出生的時期,後天就是我們出生落地之後一直到死。  在娘胎里我們從一顆受精卵到變成人形這一過程是怎樣生成的呢?  天一生水,我們的腎臟為水,也就是我們的人體先生成我們的腎臟。所以腎為先天之本。  地二生火,我們的心臟為火,生了腎之後接著就生了我們的心。  天三生木,我們的肝臟為木,生了我們的心之後接著生了我們的肝。  地四生金,我們的肺臟為金,生了我們的肝之後接著生了我們的肺。  天五生土,我們的脾臟為土,最後生成了我們的脾。  我們上節說過是五臟生成了我們的皮肉筋骨脈和五官口鼻眼耳舌。也就是說一個受精卵根據天的生理生成了我們的五臟,然後五臟生成了我們的形體。  我們的五臟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太極圖。  肝腎為太極圖的陰魚,腎中藏有真陽,陰魚的魚眼就是真陽。  心肺為太極圖的陽魚,心中藏有真陰,陽魚的魚眼就是真陰。  陽升陰降,心中藏有真陰,真陰初降而生肺,降之極為沉而生腎,腎中含有真陽,真陽初升而生肝,升之極為浮而生心,然後心中之真陰再下降···,腎中之真陽再上升···,循環不息,如環無端,形成了一個圓運動,也就是一個太極圖。這就是《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為陽,地為陰。又,陰生陽,陽生陰。所以,天生水,地生火。這個可以理解。  但,何謂成之?是不是天生的水要落到地上,地生的火要跑上天空?  又,為什麼是天一對地六,地二對天七?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為陽,地為陰。又,陰生陽,陽生陰。所以,天生水,地生火。這個可以理解。  但,何謂成之?是不是天生的水要落到地上,地生的火要跑上天空?  又,為什麼是天一對地六,地二對天七?  -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這裡的一二三四···九十,我個人認為應該表示的是序數,就是第一個生的是水,第二個生的是火,第三個生的是木,第四個生的是木,第五個生的是土,這是五行生的順序,一二三四五代表生的序數,但是還未長成,就好比我們人剛出生,還未成年。  水是從天上開始生,到了地上就「長成」了,叫著地六成之。但是長成也有順序,生的序數用了一二三四五,長的序數就用六七八九十來表示。所以天一對地六,地二對天七。這是我個人的理解,不知對否。   以上是五髒的圓運動。  我們在上節講過,我們人體有六臟六腑。其實我們的六臟六腑都在這個圓運動里。  天之陰陽根據其多少各分為三份,從初生到旺極,陽分為少陽、太陽、陽明,陰分為少陰、太陰、厥陰。也就是三陰三陽。  天之陰陽,在天化氣,在地成形。  天之陰陽分為三陰三陽在天而化六氣,此六氣就是春天的風氣,夏天的火氣和暑氣,長夏的濕氣,秋天的燥氣,冬天的寒氣。也就是風火暑濕燥寒。  在地成形,是為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行和六氣是陰陽在天地的不同表現。所以陰陽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天為熱(火氣和暑氣都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五行配六氣就是風木、熱火、濕土、燥金、寒水。  火分為君火和相火。  三陰三陽配五行六氣就是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太陽寒水。  經云:人秉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天地之氣就是六氣。人秉這六氣生成了六條經脈。  這六條經脈就是厥陰經、少陰經、少陽經、太陰經、陽明經、太陽經。  經脈從足到手,所以又分為足經和手經。六經就成了十二經。  每一條經脈都與一個臟腑相連,經脈如電線,臟腑如儲電瓶。十二經脈構建了我們人體的電網。  十二臟配十二經就是足厥陰肝經、手厥陰心包經,  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足少陽膽經、手少陽三焦經,  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  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足太陽膀胱經、手太陽小腸經。  十二經在一年應十二個月,在一天應十二個時辰。每條經脈在一天之中獨旺一個時辰,順著十二時辰去養我們的十二經十二臟很多講養生的都講過,我們在這就不多說了。  我們講一下這十二經在我們人體內是怎樣運動的。  根據六臟與六腑互為表裡的理論,我們看看經脈是怎樣互為表裡的。  肝膽互為表裡,足厥陰經於足少陽經互為表裡。  心包與三焦互為表裡,手厥陰經與手少陽經互為表裡。  腎與膀胱互為表裡,足少陰經與足少陽經互為表裡。  心與小腸互為表裡,手少陰經與手太陽經互為表裡。  脾與胃互為表裡,足太陰經與足陽明經互為表裡。  肺與大腸互為表裡,手太陰經與手陽明經互為表裡。  簡單概括一下就是厥陰經與少陽經互為表裡,少陰經與太陽經互為表裡,太陰經與陽明經互為表裡。  陰陽是升極而降,降極而升。  陰中有陽,陽者上升,所以陰經是先升後降,  足厥陰肝經上升,手厥陰心包經下降。  足少陰腎經上升,手少陰心經下降。  足太陰脾經上升,手太陰肺下降。  陽中有陰,陰者下降所以陽經是降極而升。  足少陽膽經下降,手少陽三焦經上升。  足太陽膀胱經下降,手太陽小腸經上升。  足陽明胃下降,手陽明大腸經上升。  我們總結一下六臟六腑的升降就是脾升胃降,肝升膽降,腎升膀胱降,小腸升心降,大腸升肺降,三焦升心包降。  脾胃居中,肝膽心腎大小腸膀胱肺三焦心包在四維,組合在一起就像一個車輪子。脾胃為車輪之軸,其他臟腑為車輪之輪。  旋轉軸可以使輪運動,脾升胃降,肝腎大小腸三焦都隨脾而升,心肺膀胱膽心包都隨胃而降,這是黃元御的理論。  轉動輪也可以使軸旋轉。  軸旋轉於內,輪轉動於外,軸和輪能夠正常的運動就是中醫的生理。  軸不能旋轉,輪不能轉動,軸和輪壞掉了就是中醫的病理。  我們用醫術把壞掉的軸旋轉,壞掉的輪轉動就是中醫的醫理。  我們用天地之理解剖了我們的身體,知道了我們身體的組成結構及其運動的規律。  西醫是用手術刀和眼睛去解剖和觀察人體的組織結構。  我們中醫是用意念去悟透我們的身體,達到治病的最高境界---意的境界(醫者意也)。  下面我們用《傷寒雜病論》里非常經典的兩個經方來解釋一下中醫的生理、病理和醫理。   人身的正常運動就是輪軸運動,也就是一個太極圖。  由於我們飲食不節,起居無常,又不避天之賊邪,造成身體有損,不能正常運動。如果傷了軸,軸不旋轉,輪也就不能轉動。如果傷了輪,輪不轉動,軸也就不能旋轉。軸輪一體,壞其一都不能形成正常的圓運動。  中醫常說的一句話就是脾乃後天之本。為什麼呢?  因為脾胃就是我們身體圓運動的軸。  我們知道一個車輪的轉動全靠車軸的旋轉來帶動。我們人身的正常運動也全靠我們的脾胃來帶動。脾胃每時每刻都要不停的旋轉消化食物來給我們的身體提供能量,讓我們體內的車輪能夠正常的轉動起來。  脾秉太陰濕土所生,其性濕。胃秉陽明燥氣所化,其性燥。脾胃都屬土,土化萬物,脾胃主消化食物。脾為濕土,胃為燥土,脾不偏濕,胃不偏燥,燥濕相濟才能正常的消化食物。  脾本濕,濕中有寒,胃本燥,燥中有熱。我們的脾胃只有在寒熱適中的時候,才能正常的消化食物。如果偏熱,胃的燥氣增加就會善消,我們就會餓的快吃的多,但是脾的濕氣就會減少,脾氣約結,造成吃的很多可是卻吃不胖。嚴重的就成了糖尿病。  如果偏寒,胃的燥氣減少,脾的濕氣增加,就會造成脾不磨胃不消。脾主升,胃主降,一升一降,脾胃這個軸才能旋轉。  現在脾胃被寒氣所傷,不能旋轉了。脾不能升就會下降,形成下利之疾。胃不能降就會上升,形成嘔吐之病。寒氣傷了脾胃就會上吐下瀉,仲景稱之為霍亂。  仲景說:病有霍亂者何?嘔吐而利,是名霍亂。 但霍亂怎麼治呢?  仲景又說:霍亂,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理中丸是有党參、白朮、乾薑,甘草組成。仲景說的是寒多不用水者,也就是說這個病是因為寒造成的,又說了不用水,也就是說患者不渴不想喝水,這個說明體內不需要水,體內有水也就是有濕。如果體內燥熱就會大渴引飲。所以這個病的主要病因就是寒和濕。我們要想恢復脾胃的正常生理功能讓其旋轉起來就要去掉脾胃的寒和濕。  理中丸里的乾薑乃大熱之葯,用來去脾胃之寒,白朮燥脾胃之濕,脾胃既然病了肯定會虛,用党參、甘草以補脾胃之虛。葯僅四味,卻能去脾胃之濕寒,復其升降旋轉之性。這是運軸行輪之法。  現今社會有了冰箱、冰櫃,我們的脾胃更容易被寒氣所傷,生活中有很多人都是理中丸證,如果再發展發展可能就變成瀉心湯證了。 舉報 | 54樓 | 打賞 | 回復 | 評論   我們講了軸不旋轉,下面我們講一下輪不轉動。  脾為軸,為後天之本。講輪呢,我們就講一下先天之本腎。  腎為太極圖陰魚的魚頭。魚頭上有一個魚眼,這個魚眼就是腎中的真陽,也就是腎氣。腎乃作強之官,我們的力氣的來源就是腎,在生活中出力的事比較多,所以我們的腎比較容易虧虛。由於廣告的作用,估計小學生都知道六味地黃丸治腎虧。但是六味地黃丸大部分患者吃了都不一定有效。為什麼?  因為六味地黃丸只補腎中之陰,不補腎中之陽。  腎雖然以陰為主,但卻要靠腎陽來發動它。我們在出力的時候不僅消耗了腎陰,也消耗了腎陽。要補腎一般都要陰陽雙補。而六味地黃丸只補腎陰不補陽。六味地黃丸是宋朝名醫錢乙發明出來治療小兒先天不足,發育遲緩的方子。  其實六味地黃丸是從醫聖張仲景的腎氣丸中來。腎氣丸,一看這名字就知道是治腎的。仲景非常的明徹我們的臟腑,根據腎的生理構造創作出腎氣丸。  腎氣丸是有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葯組成,也稱八味腎氣丸,八味地黃丸。比六味地黃丸多了桂枝、附子兩味葯。這兩味葯在方子里的份量雖不大,但在方子里的重量卻很大。因為這兩味就是陰魚魚頭上的魚眼,就是腎中之陽。沒有這兩味葯,腎氣丸就不能稱之為腎氣丸。  腎氣丸在仲景的《金匱要略》里治療的疾病主要和小便有關,如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  腎氣丸即治小便多,又治小便少。在我們人體內肝為春天司疏泄。腎氣不足,水不能生木,肝氣就不足,就不能正常的疏泄。  腎水不足,就會消耗大量的肺金來生水,肺金的津液不足就會渴,所以腎氣丸用山藥來補肺金。水不足就不能生木,所以腎氣丸用山茱萸來補肝木。最不足的就是腎水,所以用大量的地黃(地黃八兩,山藥、山茱萸各四兩)來壯腎水。這些都是陰。陰中需要一點陽來蒸騰溫暖它們,所以用了一點附子(只用了一兩)。  通過腎氣丸補足補腎陰、腎陽,使我們的肺金能降,肝木能升,車輪能夠轉動起來,病症自然也就消失了。   第七節 岐黃論風  夏天有風不熱,冬天無風不冷。風有時是個好東西,有時卻又不好。但無論什麼時節,必不可少的就是風。風隨時節而至,春分刮東風,夏至刮南風,秋分刮西風,冬至刮北風。一年四季,風隨季節而變,時節一變,風向就變,這叫風生萬物。  仲景說:夫人稟五常,因風氣而生長。風氣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風有時很溫柔(輕風),有時很兇猛(狂風),無處不到,無孔不入。當我們的身體因虛弱而出現「孔」的時候,風就會隨孔進入我們的身體。因為風善行而數變,在我們體內又沒有固定的家(風無常府),所以在我們體內到處亂竄,竄到哪病到哪。  風進入我們人體之後,由於我們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會產生不同的病症,可以說是哪裡虛哪裡病。但有些病症可能不是風的病症,但卻是風引起的病症。經云:風為百病之長。就是這個意思。  風會對我們人體造成很多種疾病,黃帝就舉了其中最常見的幾種疾病向岐伯詢問其中致病的原因。  黃帝問曰:風之傷人也,或為寒熱,或為熱中,或為寒中,或為癘風,或為偏枯,或為風也,其病各異,其名不同,或內至五臟六腑,不知其解,願聞其說。  黃帝的意思是說:風對我們造成的疾病,可能是寒熱,可能是熱中,可能是寒中,也可能是癘風,甚至為偏枯,還有可能就是風,這些病都不同,有的傷的很深會傷及五臟六腑,但是我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希望夫子(岐伯)能給我講明白。  岐伯大才被黃帝拜為天師,無所不知,無所不曉,就給黃帝一一做了解答。  首先岐伯給黃帝講解了風為什麼會給我們造成寒熱。  岐伯說:風進入我們人體之後,藏在我們的皮膚之間,即進不到我們的體內,又出不到我們的體外(內不得通,外不得泄),可是風又不是個乖娃娃,到處跑(善行而數變),向外跑就會沖開我們的腠理而感到寒冷(腠理開則洒然寒),向里沖就會使我們的腠理緊閉,好比我們睡覺時蒙著被子睡又悶又熱(閉則熱而悶),風在我們皮膚之間時而向外跑,時而向里沖,形成了寒熱之疾。   風氣還會造成寒中、熱中。  熱中、寒中的中指的是我們的脾胃,因為脾胃屬土居中央。  風氣中了陽明經脈(胃脈)而入於胃,陽明經起於承泣穴在目下,風氣就會隨經脈上行而入於目,風氣疏泄,會把經中之氣泄出去,但是如果被傷的人吃的胖脂肪厚,腠理緻密,風氣就會泄不出去,風氣鬱住陽明經腑之陽,就會生熱,成為熱中(其人肥則風氣不得外泄,為熱中而目黃)。  脾胃濕熱之氣上升到眼睛就會使眼睛發黃(脾胃屬土,土色黃),我們的小便顏色是黃的就是脾胃之濕熱下傳造成的。  如果被傷的人吃的瘦,風氣很容易就泄了出去,陽明經腑之陽氣就會隨風氣而外泄變寒,成為寒中(人瘦則外泄而寒,為寒中泣出)。  肝開竅於目,肝之液為淚,眼中之氣隨風氣而外泄就會流眼淚(泣出)。  氣血在我們人體內是流通無阻的,但是當風氣進入我們人體後,風氣會阻礙我們人體衛氣的運行,因為風氣和衛氣都屬氣,走的是同一條道。既然在一條道上,肯定會爭道相撞,風氣與衛氣相干,就會造成道路擁堵,肌肉一擁堵就會形成一個腫塊,腫塊一潰爛就形成了瘡癘(與衛氣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膹月真而有瘍)。好比在同一條道路上一輛車往西行,一輛車向東走,結果在這條道上撞了造成了交通事故,車越撞越多,事故越來越大最後這條道就癱瘓了。因為是風氣造成的瘡癘,所以稱之為癘風。  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被風氣所傷就會有不同的風病。酒是熱性的,喝過酒之後,由於酒的熱性,會造成我們人體出汗,風的本性也是向外疏泄發汗,酒也發汗,風也發汗,喝了酒之後傷了風,那汗就往外發個不停,就像漏了一樣稱之為漏風(飲酒中風,則為漏風)。  剛洗過頭之後中風為首風,用熱水洗過頭後,頭部汗孔張開中了風,風氣留在頭部,成為首風。(新沐中風,則為首風)。  房事之後中了風,則為內風,因為房事後,精氣外泄,里氣內虛,風氣直接中於內部稱為內風(入房汗出中風,則為內風)。  中風時間久了,就會傷及內部而為腸風飱泄,如果還在外部腠理,風性疏泄,汗泄不止就會成為泄風。   第八節 岐黃論痹  由於太陽的無窮能量,給了地球溫度,讓地球有了春夏秋冬,天地萬物皆生活於春夏秋冬之中。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只是溫度的不同,溫度從冬天的低溫到夏天的高溫,從夏天的高溫到冬天的低溫,溫度的變化讓地球產生了六種氣,這六氣就是我們前面講過的六氣---風火暑濕燥寒。  風火暑濕燥寒生成了天下萬物。疾病也是萬物之一,只不過在人身上和其它動植物身上,是不好的東西,會危害人和其它動植物的生命,但也是風火暑濕燥寒所生。  所以黃帝說: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於風火暑濕燥寒。  黃帝一句話說出了疾病產生的原因,就是生於六氣。  中醫治病就是調節人的六氣。  西方人不懂六氣,他們用科學技術觀察到疾病都是病毒病菌造成的,所以他們治病的方式就是殺菌滅毒。菌殺了毒滅了,可是造成菌毒的環境六氣沒有變,疾病依舊會複發,所以我們都知道西醫治標不治本,就是這個原因。  中醫就不同了,在中醫生眼裡沒有病菌也沒有病毒,只有六氣---風火暑濕燥寒。是六氣給病毒病菌提供了生存的環境,改變了六氣也就改變了菌毒的生存環境,菌毒失去了其生存環境自然也就完蛋了,疾病也就沒有了。這就是中醫治本的原因。  疾病可能是六氣中的一氣所生,也可能是六氣中的幾種氣合在一起所生的。  我們這節談論的痹病就是幾種氣合在一起所生的。是那幾種氣呢?咱們看岐伯和黃帝的問答。  黃帝首先問岐伯:痹是怎麼生的呢(痹之安生)?  岐伯會答的也很簡潔明了。岐伯說:是風氣、寒氣、濕氣,這三種氣合在一起產生的(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痹,也就是閉塞不通的意思。上節我們說了風氣在人體內與衛氣相干就會造成堵塞,現在又加入了寒氣和濕氣,寒氣能使氣血冷縮凝固,濕氣濡潤粘滯,三氣合在一起就更加閉塞不通了,就形成了痹。  風、寒、濕三氣各有特點,風善行,寒凝滯,濕濡粘。痹雖然是風寒濕三氣合在一起所生,但是如果風多的話,這個痹就具有風的特點善行,為行痹(風氣勝者為行痹),也就是在人體內到處跑,今天在這,明天在那,沒有固定的部位。  如果寒氣多的話,就具有寒的特性凝滯不通,不通則痛,這種痹病會很痛,為痛痹(寒氣勝者為痛痹)。  如果濕氣多的話,就具有濕的特性濡粘,濡粘在什麼地方就待在什麼地方了,成了著痹(濕氣勝者為著痹)。  所以痹就分為行痹、痛痹和著痹。   痹會存在於我們身體上的哪些地方呢?  我們前面講過,腎生骨,肝生筋,脾生肉,心生脈,肺生皮,五臟生成了我們的皮肉筋骨脈。  骨立起我們的體干,筋束縛我們的關節,脈以流通我們人身的氣血,肉以培其部分,皮在外包裹我們的血肉之軀。  我們的身體就好比一座房子,骨是混泥土,筋是混泥土內的鋼筋,鋼筋混泥土構成房子的主幹,肉是建房子的磚頭,脈是壘磚頭用的的沙灰,皮是房子外在的粉刷塗料。皮肉筋骨脈是我們身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所以風寒濕之氣就容易傷我們的皮肉筋骨脈。  風寒濕之氣傷在皮為皮痹,傷在肉為肉痹,傷在脈為脈痹,傷在筋為筋痹,傷在骨為骨痹。骨痹則重,筋痹則不能屈伸,脈痹則血凝而不流,肉痹則氣血不能滋養肌肉而麻木不仁,皮痹則氣血之溫氣不能到達皮膚就會寒。  皮肉筋骨脈內與五臟相連,病久了就會傳於五臟,皮痹不已就會傳於肺為肺痹,脈痹不已就會傳於心為心痹,肉痹不已就會傳於脾為脾痹,筋痹不已就會傳於肝為肝痹,骨痹不已就會傳於腎為腎痹。  如果痹已經傷及到了五臟那就已經非常嚴重了。痹在皮毛在外部比較容易治療(其留於皮膚間者易已),在筋骨間者就比較嚴重了,筋骨間的疾病都會比較疼(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比如風濕性關節炎也就是痹病而且還是痹在筋骨間,遇見陰冷潮濕的天氣就會痛,如果治不得法就會成為伴隨終生的頑疾。如果痹在五臟就更難治療了,病在五臟一般都會要人命(其入臟者死),因為五臟是人的根本所在。猶如樹之根,樹沒了枝葉依舊能存活,要是沒了根很快就枯萎了。所以我們生了病一定要及早治療,等到傷及了臟腑在去治療那就來不及了。  岐伯說: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也就是說病在外容易治療,越往裡越難治療,等到傷及到五臟六腑基本也就無藥可救了。  養生也就是養我們的五臟,我們中國武術比如太極拳都屬於氣功,修鍊的是我們的五臟。外國人習武煉的都是外部的肌肉,其實肌肉越發達死的越快,因為他把五臟之真氣提到了外面,裡面卻非常的虧虛,又怎麼能會長壽。  我們都知道運動員體格都很健壯,肌肉也很發達,但是我們也都知道運動員一般都不會很長壽,就是因為他們過早的過量的消耗了體內的五臟之氣,縮短了他們的壽命。   在我們人體內滋養著我們的臟腑和皮肉筋骨脈的就是氣和血,其實我們人體最主要的就是氣血,要是沒了氣血,我們人體也就報廢了。  黃帝說:人之所有,氣與血而。可以看出氣血在我們人體內的重要性。  西醫是科學的,科學都是認實理的,講的是有理有據,眼見為實。而血看的見,氣看不見,所以西醫認為人體內只有血,沒有氣。  那我們人體有沒有氣呢?  我們知道,當我們的生命快要掛掉的時候,都會說:我快不行了,就剩最後一口氣了。意思是說:我一沒氣,就掛了。  沒有誰在死的時候說:我就剩一口血了。可見是氣對我們的生命有多重要。  所以中醫在治療快要斷氣的危重病人的時候,都會用到一味補氣的葯。這味葯就是中國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而且都想得到卻又不容易得到的人蔘。  人蔘氣血都補,但補氣之力遠大於補血。  張錫純說:化學家實驗參之成分,謂其中含有灰色糖質,其補益之力在此,不知灰色糖質者,乃人蔘之所以能滋陰補血也。至人蔘補氣之力,實倍於補血,特其補氣之良能無原質可驗,東人(日本人)遂不信其補氣之力。即其卓卓名醫豬子氏,竟謂人蔘征諸病床上之實驗,若在病危急時毫無作用,惟數日或數周間接續服之始覺營養稍佳。夫人蔘為救危扶顛之大葯,原能於呼吸之間挽回人命,豬子氏猶昧而不知甚矣,醫學之難也。  可見氣看不見,就連人蔘的補氣成分也看不見化驗不出來。但氣卻又真實地存在著。  那我們人體內的氣血是怎麼產生的呢?  我們前面講春夏秋冬的時候說過,是土生四象,也就是說春夏秋冬離不開大地。  我們人體內的大地就是脾胃(脾胃居中屬土),脾胃消化食物化生氣血,滋養著我們體內的春夏秋冬---肝心肺腎。  也就是說氣血乃脾胃所生,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原。  脾胃消化食物化生的精華滋養著肝心肺腎,這些精華在肝為血,在心為神,在肺為氣,在腎為精。中醫講肝藏血,肺藏氣,心藏神,腎藏精。為什麼呢?  腎為我們人體的冬天,冬天寒冷,封藏萬物,萬物都被寒氣凍得凝固住了,比如水成了固體冰。脾胃化生的精華到了腎,被腎的寒氣封藏凝固成了固體---精,所以腎藏精。  肝為我們人體的春天,春天溫暖,解封萬物,在冬天被凍成的固體冰也化成了液體水,脾胃化生的精華到了肝,被肝的溫暖升發成液體---血,所以肝藏血。  心為我們人體的夏天,夏天炎熱,蒸騰萬物,液體的水被蒸騰成水蒸氣成為氣體,脾胃化生的精華到了心,被心的炎熱蒸騰成氣體,但這個氣為氣中之清氣也就是---神,所以心藏神。  肺為我們人體的秋天,秋天涼爽,收降萬物,夏天蒸騰出去的清氣被收了回來,脾胃化生的精華到了肺,被肺的涼爽收降成清濁相混的氣體也就是---氣,所以肺藏氣。  這就是我們人體精神氣血的由來。  精是儲藏起來的固定資產不能動,神是我們的精神主宰也不能動,所以傷精傷神的病都非常嚴重難治療。  我們人體內不停流動的就是氣血,我們人身也就是氣以煦之,血以濡之而已。  氣血充灌著我們全身,那氣血會不會被風寒濕三氣所傷而為痹呢?  氣衛外而為固稱為衛氣,血在體內營運不息稱為營血。  黃帝問:營衛也能痹著嗎(營衛之氣,亦另人痹乎)?  岐伯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也就是脾胃消化食物化生的),在脈中運行,滋養著五臟六腑(循脈上下,貫五臟,絡六腑也)。因為肝藏血,人睡覺的時候血歸於肝,肝開竅於目,肝受到血的滋養眼睛視力才好(肝受血而能視),我們的足能夠行走,手掌能夠握物,手指能夠捏東西都是因為血液的滋養才能靈活的運動。血被風寒濕所傷就會凝而不流形成痹病。  岐伯又說:衛者,水谷之悍氣也(也是脾胃消化食物化生的),其氣比較彪疾滑利,不能行於脈中,而在皮膚之中,分肉之間活動散居於胸中腹部。由於衛氣比較彪悍,風寒濕之氣降不住它(不與風寒濕氣合),所以不能為痹。  簡單的概括一下就是溫柔善良(營血)被人欺,所以病痹,彪悍兇猛(衛氣)人人怕,所以不病痹。   痹是病,是病就得有病症,人還分個男女,那病症也肯定不止一個,所以痹也有好幾種病症。  黃帝問:痹,有的痛,有的不痛,有的麻木不仁沒感覺,有的寒,有的熱,有的乾燥,有的濡濕是為什麼呢?  岐伯就一一給黃帝做了解答。  岐伯說:痛是因為寒氣多,寒氣能使血脈冷縮凝澀,冷縮凝澀就會不通,不通則痛(有寒故痛也)。  其不痛不仁沒感覺是因為病的時間長了,經絡不通,氣血不能流通到生病部位滋養其病位,病位部分可以說已經死掉了,死掉了那也就不仁沒知覺,感覺不到痛了。就好比一棵樹的一些枝幹得不到營養乾枯了。  其寒者是因為病人體質偏寒,陰氣多加重了病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病位處就會寒。  其熱者是因為病人體質偏熱,陽氣多,病氣為陰氣,陰陽相互抵抗就會發熱(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熱)。  其痹濕重者是因為病人體內水濕過多,與病氣相感,故汗出而濡濕也。   第九節 岐黃論痿  我們知道世間的花草樹木缺少了營養和水分就會枯萎,而我們人缺少了「營養和水分也會枯萎」成為痿病。  我們前面講過五臟為我們身體的根本,化生了我們的軀幹---皮肉筋骨脈。只要五臟健康,我們的身體基本就不會有太大的疾病。  因為五臟是儲存能量的地方。臟者,藏也,其氣象地,藏精氣而不瀉,滿而不能實。腑者,化也,其氣象天,傳化物而不藏,實而不能滿。  我們每天都要吃飯和排便,我們剛吃了飯之後胃裡實而腸中虛,食物通過胃消化了之後進入腸中,這時則腸中實胃裡虛,所以六腑是實而不能滿,五臟是滿而不能實。  我們的五臟把六腑消化水谷化生成的精華儲藏起來,為我們的身體提供生長所需要的營養。可是如果五臟壞掉了,不能儲存能量了,或者五臟直接「枯萎」了,自身儲藏的能量也枯乾了,那它化生的皮肉筋骨脈也就跟著枯萎了,也就是內部五髒的枯萎造成了外在軀體的枯萎。  所以黃帝問岐伯:五臟能使人生痿病是為什麼呢(五臟使人痿何也)?  我們知道夏天天氣炎熱,如果十天半月不下雨,大地就非常的乾旱,莊稼花草之類的植物不耐乾旱就會枯萎,也就是說是由於天氣的熱造成大地的乾旱沒了水分植物才枯萎,這叫陽耗陰。  而我們人體也會由於熱消耗體內的水分津液而枯萎,形成痿病。  在我們人體內肺主化生津液。這要聯繫到我們人體的氣化,我們的人體的氣化就好比蒸饅頭,蒸饅頭要把饅頭放到鍋里,鍋里加上水,然後蓋上鍋蓋,把鍋放到火上燒。火把水燒開之後,水會變成水蒸氣上升到鍋蓋,由於鍋蓋是涼的會把水蒸氣變成水降到鍋里。  我們的肺就是鍋蓋,腎為水臟就是鍋里的水,水要用火燒開才能變成水蒸氣上升到肺,所以腎中的真陽就是火,腎中的真陽非常重要,要是沒了人體的氣化就不能正常地運行了。腎中的真陽把腎水蒸騰到上焦形成水蒸氣如霧一般,所以上焦如霧,下焦腎是水,所以下焦如瀆,中焦脾胃乃氣水之交,所以中焦如漚。  水蒸氣遇到肺的涼之後變成津液下降灌溉著我們的五臟六腑,所以才不痿。  如果肺被熱氣所傷變熱了,水蒸氣就變不成津液灌溉五臟就會痿。  所以岐伯說:肺者,臟之長也,心之蓋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肺鳴,鳴則肺熱葉焦,故曰五臟因肺熱葉焦,發為痿躄,此之謂也。  肺熱能引發五臟之痿,其實肝心脾腎自身熱氣過旺都能生痿病。  岐伯說: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  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為筋痿。  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為肉痿。  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為骨痿。   心主脈, 脈裡面流的是血,脈要靠血來潤養,如果血虛不足以潤養血脈就會產生脈痿。《本病》(內經里提到的古書)曰:大經空虛,發為肌痹,傳為脈痿。  肝主筋,人的陰器乃筋之所聚,房事太過,精氣外泄,宗筋失養,發為筋痿。《下經》(內經里提到的古書)曰:筋痿者,生於肝使內也。  脾主肉,如果生活工作的環境濕氣比較大,濕氣就會侵入身體,居於肌肉之中,使肌肉痹而不仁,發為肉痿。《下經》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  腎主骨,人勞動的時候,遇見天氣大熱,造成體內熱而渴 ,熱渴乃陽氣之旺,陽氣內侵舍於腎臟,腎為水臟,水不勝火,就會骨枯而髓虛,發為骨痿。故《下經》曰:骨痿者,生於大熱也。  萎病主要是因為體內熱氣過旺,造成體內陰津虧虛,不能潤養軀體。  所以治痿病就要補充體內的陰津,而我們體內陰津的補充就要靠我們的脾胃消化食物來化生。胃之經為陽明經,才有了治痿獨取陽明。  黃帝問岐伯治痿為什麼獨取陽明(論言治痿獨取陽明,何也)?  岐伯說:陽明胃主消化食物,為五臟六腑之海,化生氣血潤養宗筋,而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沖脈為經脈之海,氣血旺盛,滲灌溪谷,與陽明經共同潤澤於宗筋,而陽明經多氣多血之經,氣血旺盛為諸經之長,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陽明虛則氣血不足,宗筋得不到潤養就會馳縱,帶脈不能收引,諸筋鬆懈,足痿不能行走。所以治痿獨取陽明。
推薦閱讀:

黃帝內經原文(十九)
[內經]怒傷肝的機制研究
心與大腦-黃帝內經的高科技與精神
(2)黃帝內經 十
養生大道:張其成講讀《黃帝內經》

TAG:中醫 | 黃帝 | 內功 | 黃帝內經 | 內經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