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第八講 五行學說與中醫學(17-8)
中醫入門——第八講 五行學說與中醫學(17-8)
「閃閃星1978的個人圖書館」整理&收藏,http://www.360doc.com/userhome/2206147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的應用,就是用五行的特性和生克乘侮的變化規律,具體地分析研究及解釋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並指導著臨床診斷與治療。
一、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係
1、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五行學說,將人體的內臟分別歸屬於五行,以五行的特性來說明五髒的生理功能。木性可曲可直,條順暢達,有升發的特性;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有疏泄的功能,故以肝屬木。火性溫熱,有炎上的特性;心陽有溫煦的功能,故以心屬火。土性敦厚,有生化萬物的特性;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有運化水谷,輸送精微,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之功,故以脾屬土。金有清肅、收斂的特性;肺具有清肅之性,肅降之功,故以肺屬金。水性潤下,有寒潤、下行、閉藏的特性;腎有藏精,主水之功,故以腎屬水。
2、說明五臟之間的相互關係。五髒的功能活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著的。五行學說用五行生剋制化的理論,來說明臟腑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
五臟相生的關係:肝生心就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濟心;心生脾就是火生土,如心陽以溫脾;脾生肺就是土生金,如脾能益氣以養肺;肺生腎就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肅下行以助腎水;腎生肝就是水生木,如腎精可化肝血,等等。
五臟相剋的關係:肺金清肅下降,可抑制肝陽的上亢;肝木的條達,可疏泄脾土的壅滯;脾土的運化,能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的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的太過。
此外,五行學說還將自然界的五方、五時、五氣、五味、五色等與人體的五臟、六腑、五體、五官等聯繫起來,說明了人體與外在環境之間相互聯繫的統一性。
二、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五行學說不僅可用以說明在生理情況下臟腑的相互關係,而且可以說明在病理情況下,臟腑間的相互影響。五臟在生理上相互聯繫,在病理上也必然相互影響,本臟之病可傳至他臟,他臟之病也可以傳至本臟,這種病理上的相互影響,稱之為傳變。用五行學說來說明五臟疾病的傳變,可分為相生關係的傳變和相剋關係的傳變。
1、相生關係的傳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兩個方面。「母病及子」是指疾病的傳變,從母臟傳及子臟。如腎屬水為母臟,肝屬木為子臟,若腎精不足,累及肝臟而致肝血不足,則形成肝腎精血不足;若腎水不足,不能涵養肝木,則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也稱「水不涵木」,均屬於母病及子的範圍。「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是指疾病的傳變,從子臟傳及母臟。如肝屬木為母臟,心屬火為子臟,臨床上常見的心肝血虛和心肝火旺,都屬於子病犯母的範圍。
2、相剋關係的傳變。包括「相乘」和「相侮」兩個方面。相乘是相剋太過為病。一種是由於一方力量過強,而致被克的一方受到過分的克伐;另一種是由於被克的一方本身虛弱,不能承受對方的克伐。如以木和土的相剋關係而言,前者為「木乘土」,後者為「土虛木乘」。相侮,又稱反侮,是反克為害,一種是由於一方太盛,不僅不受克己的一方所克制,而且對克己的一方進行反克;另一種是由於一方的虛弱,喪失克制對方的能力,反而受到被克一方的剋制,導致反克的病理現象。如肝病傳肺,又叫木侮金,也稱木火刑金,是由於肝火偏旺,影響肺氣清肅而出現的反克病理變化。
此外,五行學說還認為,按相生規律傳變時,母病及子的病情較輕淺,子病犯母時的病情較深重;按相剋規律傳變時,相乘時的病情較深重,相侮時的病情較輕淺。正由於疾病的傳變有其一定規律,所以掌握了傳變規律,能有效地指導臨床。但疾病是複雜多變的,取決於各種因素的變化,並非一臟有病,其他臟皆受影響,因此必須根據病情具體分析,決不可拘泥。
三、用於診斷和治療
1、用於診斷。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內臟有病可以反映到體表,出現色澤、聲音、形態、脈象等方面的異常變化。
古人云「有諸內者,必形諸外」,《靈樞·本臟》亦曰:「視其外應,以知其內臟,則知所病矣。」因此在臨床診斷中,可以綜合四診所得材料,根據五行歸屬及其生克乘侮的變化規律,來推斷病情。如臨床見到面色青,喜食酸,脈象弦,或煩躁易怒者,可推斷病在肝臟;見到面色赤,口苦,舌紅,脈洪數等,可診斷為心火亢盛,等等。
2、用於治療。首先,可用於控制疾病的傳變。疾病的傳變,多見一臟受病,波及他臟而致疾病發生傳變。因此,治療時除對所病本臟進行處理外,還應根據五行生剋乘侮規律來調整各臟之間的相互關係,有太過者瀉之,有不及者補之,以控制其傳變,利於恢復正常的功能活動。如肝氣太過,木旺必克土,則應先健補脾胃以防傳變,即「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金匱要略》)。
其次,可以確定治療原則和方法。臨床上運用相生規律來治療疾病,其基本治療原則是補母和瀉子,即「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難經·六十九難》)。所謂補母,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虛證,如腎陰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陰不足,其治療可以補腎水以生肝木。所謂瀉子,主要用於母子關係的實證,如肝火熾盛,有升無降,可採用瀉心火以助瀉肝火。
根據相生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補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等。
臨床上運用相剋規律來確定的治療原則是抑強扶弱。
抑強可用於相剋太過,如肝氣橫逆,木旺克土,犯胃克脾,出現肝脾不和、肝胃不和之證,治療原則應以疏肝、平肝為主。
扶弱可用於相剋不及,如肝木虛弱,木不疏土,影響脾胃健運,則治宜和肝為主,兼顧健脾。
根據相剋規律確定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製水法、佐金平木法、瀉南補北法等。
此外,五行學說還可用於精神療法以治療情志疾病。情志生於五臟,五臟間有著生克關係,所以情志間也存在這種關係。故在臨床上可以用情志的相互制約關係來達到治療目的。
總之,五行學說在臨床診斷和治療的運用,有效地指導了臨床實踐。但需正確掌握五行生剋的規律,並根據具體病情進行辨證論治。
推薦閱讀:
※內家拳的入門標誌、真腿功不傳之秘…
※心理學入門100條,教你怎麼去看懂人心
※子(4)【祐之預測:八字快速入門100講第40講】
※蔡昔瓊《四柱入門輔導》第一課
※[轉載]書法入門十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