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文物精品(一)孫瀛洲先生捐獻

故宮博物院作為中國最大的國家級博物館,自1949年以來,曾先後大量接受私人捐獻的文物。20世紀50、60年代,孫瀛洲先生將自己珍藏的三千多件文物捐獻給故宮博物院,豐富了故宮的收藏,特別是在故宮新入藏的陶瓷類文物中,孫瀛洲先生的捐獻品首屈一指,不但數量大,而且品質精,其中不乏名窯珍品。1956年孫瀛洲先生受聘於故宮博物院專門從事古陶瓷的研究及鑒定工作。他生前曾將自己的鑒定經驗加以總結並發表,同時熱情培養青年一代文物工作者,為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和培養博物館界人才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了緬懷孫瀛洲先生為故宮博物院、為中國古陶瓷研究所作出的傑出貢獻,我們特從其捐獻的眾多陶瓷珍品中遴選出60件舉辦展覽,以示紀念。

孫瀛洲(1893-1966年),河北冀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古陶瓷收藏家、鑒定家,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早年在北京「同春永」等古玩鋪學徒,聰明好學,在學徒期間積累了豐富的文物基礎知識。1923年在京開辦「敦華齋」古玩鋪,因經營有方,並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收藏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從而成為當時著名的古玩經營者。他對經手的文物仔細觀察、記錄,綜合比較,找出規律,逐漸積累起豐富的鑒定經驗。後將經營方向集中在中國古陶瓷方面,從晉唐名瓷、宋代五大名窯瓷器到明、清官窯瓷器無不涉獵。尤其對明清瓷器情有獨鍾,大量購藏,並進行深入研究。為了解明清瓷器的製作工藝,探索鑒定其真、贗的規律,他甚至多次到景德鎮仿燒明清瓷器。 1956年,孫瀛洲先生受聘於故宮博物院專門從事古陶瓷研究、鑒定工作。在20世紀50、60年代,孫先生曾先後數次將家藏文物3000餘件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充實了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僅陶瓷一項即佔2000多件,其中明代成化鬥彩菊碟紋杯等25件珍貴瓷器被定為一級文物,孫先生因此獲得了國家的獎勵。 更值得一提的是,孫先生在故宮博物院工作期間,憑藉自己豐富的文物鑒定經驗,尤其是在古陶瓷鑒定方面所具備的高深的造詣,對故宮博物院所藏陶瓷進行了重新鑒定。他生前還熱心培養了一批文物鑒定人才,有的已成為當今古陶瓷鑒定的「泰斗」。至今一談到孫老,凡曾與其共事者,莫不感到受益匪淺。在故宮陶瓷組工作人員的協助下,孫先生曾對古陶瓷鑒定經驗進行總結,先後發表了《試談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官窯瓷年款》、《元明清瓷器鑒定》等有關瓷器研究及鑒定的論文8篇。文章中所歸納的鑒定經驗至今仍對古陶瓷鑒定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耄耋之年憶恩師 耿寶昌

孫瀛洲先生(1893-1966年)是20世紀中國著名的陶瓷學專家,是集收藏、鑒賞、學術研究於一身的知名人士,是文物界、博物館界的先輩之一。他畢生從事古代陶瓷及其它類工藝美術品的收藏和鑒定、研究工作,重點在古陶瓷方面。他名溢四海,在世時即被同仁們譽為「老法師」、「宣德大王」。 孫老秉性豪爽,思想開明。1950年為支援抗美援朝,他義賣了一批珍貴文物,所籌款悉數捐獻國家。1956年,他支持社會主義建設心切,毅然將其精心收藏的各類文物精品3,000餘件全部捐獻給故宮博物院,其中僅陶瓷一項,當時定為國家館藏一級品的就有23件。這番愛國的驚世義舉為許多收藏家、鑒賞家望塵莫及,孫老受到了國家的獎勵與表彰,並作為文物界愛祖國、愛文化、愛文物的時代先驅之一而名傳千古,永載史冊。孫老捐獻的陶瓷大部分入藏故宮博物院,其中有70件由故宮博物院調撥支援其它地區20個兄弟博物館,為中國博物館事業作出了貢獻。同時為了弘揚祖國文化,進行中外文化交流,也有一些捐獻品贈與了於我國友好的國家永為友誼的紀念。 今年是孫瀛洲先生110周年誕辰,為紀念他對祖國文博事業無私的突出貢獻,故宮博物院特從其捐獻的2,000件陶瓷中選出250件出版大型圖錄,再從這250件中選出163件隆重舉辦《孫瀛洲捐獻陶瓷展》,以饗社會各界讀者和文物愛好者。

對孫老探研歷代古陶瓷之功力的驗證,莫過於他捐獻的陶瓷精品,而上述圖錄正是他捐獻的2,000件陶瓷的珍品縮影,其中的宋代哥窯弦紋瓶、元代紅釉印花雲龍紋高足碗、明代成化朝鬥彩三秋杯等均為絕世佳品。其它明永樂、宣德、成化、弘曆各朝乃至終明一代和清代歷朝官窯瓷器也多為鮮見之物。孫老捐獻的其它不同質料的工藝品(如犀角、竹、木、牙、玉石、圖章、古璽之類等等尚有千件),有待於今後再行展出。 孫老於1956年應聘到故宮博物院任研究員,1964年被選為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他生前一直是王治秋局長、吳仲超院長的摯友,時相過從,情感甚篤。 孫老不愧為近現代中國古陶瓷研究領域的首席先輩,其學識淵博,造詣高深,令人敬佩不已。早在20世紀30年代,孫老已對歷代陶瓷了如指掌,能準確地鑒別宋代五大名窯以及元至明代永樂、宣德、成化、弘治等朝的瓷器。例如,對宋代官、哥窯之鑒定,他僅用手指掐瓷器的圈足就可作出判定,令人欽佩折服。他對成化鬥彩的鑒定亦十分獨到。此外,他還一直關注清康熙、雍正、乾隆朝的琺琅彩瓷,並作過廣泛而深入的收藏與研究。孫老畢生研究所寫的一些遺作未曾發表,今將隨之刊出面對讀者。 除對文物進行研究、鑒定、徵集外,孫老對專業知識的傳授毫不保守,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門生有幸於1936-1945年投師孫先生,學習陶瓷專業,獲益良多;解放後又有10年時間(1956-1966年)得與孫先生共同在故宮博物院研究陶瓷,受益匪淺。1956年應聘到故宮博物院後,孫老對文博業研究人才的培養更是鞠躬盡瘁。他不僅支持並參與徵集文物若干萬件,充實了故宮藏品,還帶頭對院舊藏文物一絲不苟地逐一甄別、鑒定,發掘了多件被湮沒的珍品。工作實踐中他為故宮博物院培養、提攜了不少老、中、青年專業人員,如馮先銘、葉喆民二先生都曾受業於孫先生。幾十年來其門生不知凡幾,當中甚至包括一些國外學者,如英國研究中國陶瓷的著名學者白蘭士敦(A.D.Brankston),1936年初來中國時年紀尚輕,他就教於孫先生研究明初永樂、宣德朝青花與永樂的甜白釉瓷,回國後撰寫的《明初景德鎮瓷考》一文的學術價值至今仍被看重。另有日本人山順吉、法國人杜伯斯等都曾作過孫老的學生。20世紀60年代,孫老對上海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等兄弟博物館也貢獻良多。 1956年始,孫老致力於陶瓷鑒定經驗的理論總結,撰寫了多篇闡述精闢的文物鑒定、辨偽論文,其中見於《故宮博物院院刊》的有:《試談汝哥二窯》、《試談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官窯瓷器年款》;見於《文物》的有:《元卵白釉印花雲龍八寶盤》、《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別》、《明嘉靖青花魚藻罐》、《瓷器辨偽舉例》、《元明清瓷器鑒定》的上篇和續篇。對於明代成化等各朝瓷器的款識,孫老高度精練地總結出歌訣,對國內外陶瓷界有極大的指導意義,被廣為引用,並輯入香港、台灣出版的叢書或大型圖書中,萬古流傳。 為銘記孫瀛洲先生對文物事業的貢獻,北京市早已將他曾於1923年開設的「敦華齋」的店堂招牌作為老字號名店的標誌高懸於琉璃廠文化廳中。原匾額系清末文人陳寶琛撰,現為趙朴老所書。

故宮博物院在紀念孫老110周年誕辰之際舉辦《孫瀛洲捐獻陶瓷展》意義重大,又與《銘心絕品--兩晉隋唐法書名跡特展》同時開幕,相互輝映,傳為巧合佳話。老師九泉有知,亦當深為慰藉。筆者作為從師學習廿載深受教益的門生,雖年已82歲,尚有機會能為先師110周年紀念的展覽與出版圖書盡綿薄之力,十分有幸。感念師恩,略輟數語,以慰師魂。

懷念孫瀛洲先生 葉佩蘭孫瀛洲先生是在「文革」中去世的。三十多年來我們一直懷念著他,懷念他的音容笑貌,懷念他的一言一行,懷念他的無私奉獻。 當年,孫先生將家藏三千多件文物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其中瓷器就兩千多件,有的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更有國內外少見的孤品,如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官窯洗和哥窯爐,明洪武釉里紅盞托、宣德青花夔龍罐、成化鬥彩三秋杯等等,這些藏寶令我們大開眼界,使我們知道了什麼是哥窯的聚沫攢珠,什麼是宣德青花的蘇泥勃青,什麼是奼紫嫣紅……孫瀛洲先生捐獻的文物為國家的博物館事業、為弘揚民族傳統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節選)

吾師瀛洲先生 葉喆民我的老師孫瀛洲先生曾是古玩行的老闆,他開辦的敦華齋古玩店在當時的北平城是頗有名氣的,那是因為先生不僅深諳經營之道,對於文玩古物的鑒定在京城古玩界也是有口皆碑的。1956年以後先生陸陸續續將鋪子里的箱底都無償地捐獻給了故宮博物院,其經濟價值在當時就是天文數字了。然而,在我的記憶里,先生絕不像一個有錢人,他總穿一身素衣,古稀之年受聘於故宮之後,每天上下班都擠公共汽車,就連到上海出差也只是在街邊排擋里吃點餛飩了事。因此很多人還嘲笑先生寒酸,可誰又知道他除了那些價值連城的古玩之外還有大筆的房產,連替他收房租的人都要拿個麻袋裝錢呢! 先生在故宮期間憑藉他數十年經營鑒定文物的經驗,幫助國家整理搶救了無數精美的文物珍品。聽其言,觀其行,使我們這些後生小子受益匪淺。雖然先生在古陶瓷研究領域德高望重,卻從不擺專家的架子,尤其對年輕人更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同時還要求我們一定要做到「三多」--多看、多問、多記,只有這樣才能進步和提高。記得我初到故宮時便跟隨先生清理庫房裡的文物,並逐一鑒定、登記,先生要求我拿每一件瓷器的時候都要先輕敲器身,確定沒有損傷之後再拿,而且拿的時候要手托器物的底部,將之置於胸口才行。因此直到今天,我從沒有傷及任何一件瓷器。 先生曾經有過一個綽號叫「宣德大王」,行里人都傳說,孫老可以閉上雙眼,僅憑手摸就可以分辨任何一件宣德瓷器的真偽。這種說法雖是玩笑,卻也可見先生對於陶瓷鑒定的極高造詣。其實先生看東西是非常認真細緻的,很多請他鑒定文物的人都知道,先生看每一件東西都要翻來覆去地斟酌很久,而且並不急於下結論,只是把存疑的地方一一指出且有理有據,讓物主自己去把握。同時他也告誡我們做學問一定要謙虛謹慎,講話行文要留有餘地,世上無絕對,沒見過不等於沒有,妄言是治學之大忌。 在學術研究上,先生一貫講究深入淺出,從實踐出發,學以致用,並總結了很多瓷器鑒定的竅門,這些寶貴的經驗在今天依然是我們辨真偽、斷年代的主要依據。最典型的要算先生總結的年款口訣了: 「大」字尖圓頭非高。 「成」字撇硬直到腰。 「化」字人匕平微頭。 「制」字衣橫少越刀。 「明」字窄平年應悟。 「成」字三點頭肩腰。

短短几句歌訣將成化官窯款識間架結構的特點準確地表述出來,既朗朗上口,又便於記憶,對於搞陶瓷鑒定的人來說絕對是一字值千金。另外先生還以《元明清瓷器鑒定》為題撰寫了論文,發表在1965年的《文物》期刊上,文稿曾被香港《大公報》連續轉載,可惜文革期間先生受到衝擊,加之年事已高,直到先生去世,此論文僅完成了明、清部分,這也是他老人家最大的憾事。 如今,我也早過古稀之年,可回想吾師瀛洲先生的音容笑貌便不禁哽咽。憶先師孫瀛洲先生

憶先師孫瀛洲先生 王莉英

孫瀛洲先生是我步入工作崗位後有幸師從的第一位老師。他既是開導教誨我學習與研究中國古陶瓷的啟蒙老師,更是我從事古陶瓷專業四十多年來始終追慕、景仰不已的終生老師。今逢先師110周年誕辰,回憶跟從先師學習、工作的時日,先師的音容笑貌和操行風範歷歷在目,永志難忘。 1956年秋,我到故宮博物院陶瓷研究室工作的第一天,從馮先銘先生的介紹中得知,就在這一年,孫瀛洲先生已將畢生辛勞搜集的三千多件文物捐獻給故宮博物院。我望著孫先生,心中油然生起敬仰之情。 當我在慈寧宮陶瓷館第二次見到孫先生的時候,他微笑著,透過圓形黑邊眼鏡的上隙處看著我說:「年青人大有作為,好好地干。」使我頓感親切,備受鼓舞。而後,先生又對我說:「博物館工作最重要的是文物安全,千萬不能損傷文物。」隨即,他示範地將一件文物展品小心地放入展櫃,又穩當地擺好。就這樣,孫先生言傳身教的「文物安全」第一課使我切記心間,警醒一世。 1957年,由陳萬里、孫瀛洲先生指導陶瓷研究室全體成員對院藏陶瓷文物的年代、窯口、真偽逐件鑒別,再據其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劃定等級。雖然作為古陶瓷鑒定的專家,孫先生的意見有一言九鼎的權威,但在工作中,先生非常謙虛,每鑒定一器,都客氣地請陳萬老先看,做評價,再聽取大家的意見,然後談自己的看法並加以討論,最後才做出鑒定結論,必要時,看上三五日後才拍板定論。記得在整理永樂白釉器時,一件純白釉帶暗花脫胎碗原定為永樂器,先生仔細看過後,提出年代有疑,對大家說:「先放在一邊,存疑,再多看看。」我們隨先生反覆看了三日後,先生方給大家揭謎:「這種白釉脫胎碗,胎體過薄,手摸口沿邊緣有鋒利感,暗花紋樣不及永樂真器流暢自然,是後仿品。」孫先生一貫實事求是而又謙虛謹嚴的作風深深地感染著我和同事們,我視其為畢生楷模。 「在工作中學」是孫先生向我傳授的學習之道。在陶瓷館陳列工作中,先生時常指點我如何把握器物特點。一次,站在明宣德青花的展櫃前,先生教導我觀察宣德青花色料的特徵,告訴我這是用進口青料畫的,青花色澤濃艷,濃重處藍黑色上有鐵鏽斑點,微凹不平,銹斑濃的地方深入胎骨並有錫光。我看過後,指點擺在一側的青花纏枝花卉梅瓶問先生:「這件青花上也有黑褐色斑,也是用進口青料畫的嗎?」先生說:「這件青花上的鐵質斑沒深入胎骨而浮在釉上,是黑褐色的,不顯錫光,是用國產青料畫的。」又說:「你要仔細地看,對比地看,反覆地看,有鐵質斑的地方用手摸一摸是否下凹不平,就能弄明白。」我遵循先生的指點看了多日,終於對明早期進口青料與國產青料的呈色特徵有所感悟,深記腦際。在庫藏品整理定級的工作中,先生像上述那樣的細緻傳授頗多。我在做好鑒定劃級卡片記錄的同時,也記錄下先生講授的知識要點,還畫些簡圖幫助記憶。先生看了我的筆記很是高興,鼓勵我說:「不錯,學習就是要這樣,隨學隨記,幫助記憶。」又告誡我:「學習中要多看、多比、多問,要虛心,有恆心,有信心。」先生歸納傳授的這「三多」、「三心」研習經驗使我受益匪淺,終生受用。 為了更快更好地培養專業隊伍,20世紀60年代初,吳仲超院長提出由老專家帶徒弟的培養計劃,自此,我正式成為孫先生的學生。先生制訂了「工作中傳授與業餘時間傳授並舉」的教學方案。先生帶我去琉璃廠古玩店上課。講課中先生再三強調:「鑒定陶瓷器時,一定要多方面仔細地看,切不可就其一點不及其餘地下結論,這是鑒定的大忌。」先生講授的關於造型、胎質、釉質、紋飾、款識等同時並用的鑒定要領是陶瓷器鑒定的法寶,必將世代沿襲承傳。 在先生家上課的日子裡,先生在生活上的簡樸無華,在事業上的勤勉誠摯,都給予我極深的印象。他每晚必讀書或撰寫文章,我所見先生讀過的《陶雅》、《陶說》、《飲流齋說瓷》等書中,字裡行間先生用紅色小楷批寫的不同見解或甄訂比比皆是,顯現出先生勤于思索、刻苦鑽研的精神。先生利用業餘時間撰寫的學術文章《成化官窯彩瓷的鑒別》、《我對早期青花原料的看法》、《試論明代永樂、宣德景德鎮官窯瓷年款》、《瓷器辨偽》以及《元明清瓷器的鑒定》等皆是先生畢生經驗的提煉,句句千鈞。 先生對我們的學習要求甚嚴,期望甚高。每次上課,先要回答先生的提問,溫習前一課的內容。答對時,先生點頭微笑,答不出時,先生則眉頭緊皺,嚴肅地批評:「不用心啊!」我低垂了頭,無言以對,先生隨即又語重心長地責勉說:「學習要勤奮、要刻苦。你年輕要努力學,聽不懂的要問,要多問。」並常常勉勵我:「各行各業都出專家,多數是男同志。你要努力學習,成為中國的女陶瓷專家。」面對先生的期望和鞭策,我下定決心,一定要做出成績回報先生。 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奮鬥,我被評聘為故宮博物院的研究員。現雖已退休,但於中國古陶瓷的研習並未休止,仍致力於中國古陶瓷學會的日常領導和學術交流組織工作,並受聘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我恪守先生身體力行的「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的人生準則,努力做出更多的成績,以告慰先師的在天之靈。

青釉雙系罐東晉高7.2cm,口徑5.4cm,足徑5.7cm罐斂口,鼓腹,卧足。內外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到底。釉層開細碎片紋。肩部對稱置二半環形系,並飾暗劃弦紋3道。該罐造型飽滿,裝飾簡練,是東晉青瓷中的典型器。

越窯青釉劃花盤 唐 高4.0cm,口徑14.0cm,足徑6.2cm盤撇口,深弧壁,坦底,圈足。內壁刻劃8片荷葉紋。通體施青釉。唐代越窯青釉器不僅釉面精細,造型也極為生動優美。此瓷盤充分發揮越窯青釉「捩翠融青」的特色,盤形又略仿荷葉形狀,是越窯青瓷中不可多得的一件佳作。

邢窯白釉碗 唐 高3.9cm,口徑15.2cm,足徑6.5cm碗敞口,唇邊,斜壁,玉璧形足。通體施白釉。胎質潔白細膩,造型規整,釉色雪白瑩潤。如此精美的白瓷在當時非普通百姓所能使用,應為上層人物所用之器皿。唐代白瓷生產在北方發展迅速,與南方的青瓷相呼應,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龍泉窯青釉瓶 宋 高15.0cm,口徑5.8cm,足徑5.0cm瓶盤口,長頸,鼓腹,圈足。通體施青釉,釉層較厚,釉色均勻。此瓶器形雖小,但造型規整,釉色瑩潤,為南宋龍泉青瓷的代表作。龍泉窯為宋代著名瓷窯,但北宋和南宋因燒造工藝不同,器面釉色亦明顯不同。南宋時期龍泉窯燒造的「梅子青」使中國青瓷的燒造進入了鼎盛期

耀州窯醬釉花口碗 宋 高4.2cm,口徑18.0cm,足徑5.8cm碗呈花口狀,深腹,圈足。通體施醬釉。耀州窯是宋代北方的一座著名瓷窯,以青釉刻劃器物著稱於世,醬釉瓷器是此時出現的新品種,系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僅次於青瓷。此件醬釉花口碗釉色勻凈,造型線條流暢。

定窯白釉劃花葵瓣式洗 宋 高4.0cm,口徑10.6cm,足徑7.2cm洗呈8瓣葵花式,口鑲銅邊,圈足。內底刻劃荷蓮紋,外底陰刻「聚秀」2字,字體清秀,系燒成後在流傳過程中由後人所刻。迄今為止,已發現的帶銘文宋代定窯瓷器或標本數量很多。銘文的刻劃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在燒窯前刻劃,見有「官」、「尚藥局」、「喬位」等,此類相對來說數量較少;另一種是瓷器燒成後進入宮廷或官府,人們再在瓷器上刻劃銘文以示其用途,見有「奉華」、「德壽」、「壽成殿」、「皇太后殿」、「內苑」等。刻「聚秀」銘者目前所見僅此一例,「聚秀」或為宮中殿堂名。

官窯葵瓣口洗 宋 高3.8cm,口徑11.8cm,足徑8.6cm洗口呈6瓣葵花式,斜腹壁,圈足。外底殘留5個支釘痕。在燒造過程中,因洗的自重作用,洗底被支釘略微向上頂起。通體施粉青色釉,釉面開交織如網狀的片紋。宋代官窯青瓷因以「紫金土」配胎,致使胎中氧化鐵含量較高,燒成後胎呈鐵黑色。在高溫燒成時,由於釉層熔融稍向下垂流,器物口沿處的釉變薄,隱露的胎骨呈紫黑色,故有「紫口」之說,官窯瓷器即具有這種特徵。「紫口」與開片這些自然天成的現象反而消除了單一的青釉在視覺上的單調感,並具有古樸凝重之美。

推薦閱讀:

故宮牌匾上竟立著一支箭,兩百年來無人摘,卻見證了滿清的恥辱
皇上新年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啥?
本宮當年那麼美,你怎麼就學不會?
(轉)故宮傢具點評69——矮圈椅
台北故宮史前玉器【龍山文化玉琮 牙璧】

TAG:文物 | 故宮 | 先生 | 精品 | 捐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