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霞道人中國古代相人術(11)
06-19
從人的眼色去識人夫色見於貌,所謂征神貌色徐疾,為神之徵驗,征神見貌,則情發於目目為心候,故應心而發。故仁,目之精,愨然以端心不傾倚;則視不回邪;勇,膽之精,嘩然以強志不怯懦,則視不衰悴。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未能不厲而威,不怒而嚴。孜勝質不精,則其事禾遂能勇而不能怯,動必悔吝隨之。是故直而不柔則木木強激訐,失其正直,勁而不,精則力負鼎絕臏,失其正勁,固而不端則愚專己自是,陷於愚戇,氣而不清則越辭不清順,發越無成,暢而不平則盪好智無涯,蕩然失絕。是故中庸之質,異於此類勇而能怯,仁而能決,其體兩兼,故為眾材之主。五常既備,包以澹味既體咸酸之量,而以無示為御;五質內免,五精外章五質澹凝,淳耀外麗,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心清目朗,粲然自耀。[注釋]征神,從外貌形象認識人的風采。愨,謹慎的意思。曄,光輝燦爛、繁盛之貌。木,即木強,用來形容人雖木卻很倔強。力,即有力。愚,即愚蠢。越,印消散某種界線。盪,過於放蕩奔放。中庸之質,劉邵所說之中庸,不同於儒家之中庸,他指的是全材之人。澹,就是過於淡泊而顯得毫無味道。[解析]前面講的形容聲色,現在我們談「情味」,即從人的眼神中去挖掘人的內心世界;以達到認識人的目的,。征神是從人的外貌認識人的風采。劉邵認識人,非常注重人的眼神的觀察。用現在的話說: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所以我們認識人必須從觀察眼神入手。劉曬註:「目為心候,故應心而發,心不傾倚,則視不回邪;志不怯懦,則視不衰悴」。這一段指明內心與眼神的關係。觀眼神來認識人,孟子說的最清楚:「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b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觀其眸子,人焉瘦哉?」了是眼珠明亮,眊是眼珠不明。從眼神的反應即可知內心的正或不正。當我們一邊聽其聲音一邊觀察時,心口不一的人則目光昏暗閃爍,而心口如一的人則眸子明亮。通迫細微觀察眸子,我們可以判斷人的正邪、強弱忒假。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明朝洪武二十五年,捕快捉到七個盜匪,皇太孫允炆觀後說到其中有一人不是盜匪。朱元璋問為什麼,他回答說,那個人的眼神明亮,仔細觀察便可知。眾人皆誇他聰明。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在某一方面很有才能,這種人稱為偏材。而另一種人在各個方面都有造詣,稱為全材。如果一個人各個方面都略知一二,但是樣樣不精沒有特長,則這類人就不能叫人才了。我們暫且把它叫做偏中之偏。這種人往往事事都不易成功。偏中偏包括以下幾個情況:(一)木德之偏:骨直而不柔,柔中過分倔強,不是真正正直的人。(二)金德之偏:一味蠻幹缺正勁。(三)土德之偏:沒有自知自明,剛愎自用,變成愚蠢之人。(四)火德之偏:氣明朗而不清順,遇事不能正視,機會在手中消失。(五)水德之偏:過於放縱,好智無涯,失於放蕩。中庸之質的全才聖人,其備了仁義禮智信五常,采五暉之光,超越了凡人的思維,但看起來卻平平淡淡,無任何特別之處,其實鋒芒內存,可謂是大智若愚。一旦得到發揮,則為上等的棟樑之材。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金銀器 | 金銀其相——中國古代金銀器賞析(二)
※3、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被流放貶謫究竟有多慘?
※宋元明清時期的古人是怎麼熬過夏天的?
※古代聖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