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亞洲金融論壇「大咖」重鎚押注粵港澳大灣區

以「引領增長 啟發創新:放眼亞洲至全球」為主題的2018亞洲金融論壇,1月15至16日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完滿落幕,逾3000名金融及商界的官員和人士參與,而會上設有投票環節,與會者普遍相信,中國經濟開放與體制改革,以及「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等倡議,會是中國經濟今年的最大增長動力,其中「粵港澳大灣區」更是「大咖」們重鎚押注的焦點。

(來源:FX168財經網)

香港前任財政司司長、南豐集團董事長及行政總裁梁錦松出席2018亞洲金融論壇時表示,香港有三大優勢,包括「一帶一路」、 「粵港澳大灣區」,以及人民幣離岸中心,認為香港在大灣區及國家戰略中可扮演曼哈頓及舊金山的角色,指出曼哈頓代表的是企業及創意產業中心,舊金山則是生物科技中心,兩者共通點均是人才的中心,認為香港擁有在「一國兩制」之下的制度優勢,香港所採用的普通法仍為國際投資者所信賴。此外,香港另一優勢則是人才中心,認為在這方面香港可借鏡舊金山,由於生活模式的考慮,谷歌有40%的員工居住在舊金山,認為香港有自由、多元、國際化和安全,另外也有較好的教育及醫療,所以認為除了保持制度上的優勢,也應增強吸引更多人才到香港。此外,香港可拓展境外人民幣投資工具,增加使用人民幣投資結算的吸引力,建議可研究在港交所(00388)發行以人民幣計價的股票及商品;另外也可以發行更多人民幣計價的保險產品,以及通過證券化推出以人民幣計價的迷你零售投資產品,和可開發離岸人民幣風險對沖工具。

滙豐控股(00005)行政總裁歐智華(Stuart Gulliver)在論壇上表示,綠色債券對銀行業是機遇,但發行成本高,發行量異常低,因此認為政府應該參與發行綠色債券,指出目前全球市場發行規模數百億美元,但需求或達到數萬億美元,市場供不應求,強調香港能夠參與「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而且擁有龐大資本市場,法律系統完善,相信未來發展具有優勢,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為銀行業帶來收入增長機會,而匯控近年也積極在珠三角發展,包括去年末位於前海的證券公司已開業。

摩根大通亞太地區副主席李晶在論壇上認為,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 中的角色,除了一直扮演的融資中心角色,同時亦是區內的知識及創新中心,但同時表示「粵港澳大灣區」需要中央政府支持,在貨幣、移民政策等方面作出協調,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有三種不同貨幣,三種不同的習俗,不同的移民政策及不同的政府,也有隱藏的屏障,不容易在三種不同的貨幣之間來回兌換,專業人士也不如他們希望般容易流動,因此認為這方面仍需要中央政府支持,以提升大灣區內11個城市間的協調和合作。

星展中國董事總經理兼企業及機構銀行部中國區大型及中型企業主管鄭思禎出席論壇後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小型企業數目多,企業類型也較廣泛,存在龐大金融服務發展機遇,因此該行已於當地進行應收賬款融資及供應鏈融資,並為此建立自動化電子平台。

至於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出席論壇時表示,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今仍然是重要的人民幣離岸中心,認為在下一步人民幣國際化中,香港的角色可進一步增強跨境人民幣的計價及融資功能,另外也可豐富人民幣利率和匯率產品,支持內地的「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等發展戰略等,並進一步促進內地與海外資金的融通。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副總裁朱民在論壇上,對於香港如何捕捉並且利用好「粵港澳大灣區」等歷史機遇,認為重要一點是讓香港能夠看到中國內地有一套全新經濟發展戰略,並且能驅動未來全球發展,指出在數據上來看,過去15年當中,香港對美出口商品貿易總量上升近五成,但與此同時,香港出口到中國內地的服務幾乎保持一樣或者是不變,這就是一個問題,認為香港應該大力發展香港特色服務業方面做更多工作,而這正是一個趨勢性發展。

金管局總裁:香港擔任內地跳板角色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也算是「互聯互通」的一種呈現。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論壇上引述數據指出,67%中國內地對外直接投資目的地是香港,部分是以香港為跳板,轉至其他國際城市,認為這些內地投資公司大可以直接投資倫敦、紐約,也沒有法定要求他們要先取道香港,這正顯示香港有本身的法制和地理優勢,有信心即使內地持續開放,香港仍然能擔任內地的跳板角色。

(陳德霖 來源:FX168財經網)

在論壇上,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指出,中國內地不需另一個上海、深圳,香港能用獨特的方法為內地解決問題,中國內地仍需要香港,指出香港不是要把不同的金融系統之間的厚牆給打破,現在還不是把這些牆打破的時候,這些牆還會存在很長時間,但同時表示在「互聯互通」之前,在中國內地市場和國際市場之間有一個玻璃牆,而這樣一種「互聯互通」並沒有說把這個牆徹底推倒,而是把這個牆高度降低了,這樣香港和內地之間交易高度就降低了,可以非常容易進行互相握手、互相交流,但雖然降低了,但還沒有降低到零或者水面以下;在下面會有一道小小的閘門,但是閘門以上的海域或者水面,可以進行非常自由的交流,可以使用這樣一種機制和途徑開展投資。

(來源:FX168財經網)

亞洲金融論壇「大咖」們紛紛重鎚押注「粵港澳大灣區」,源於2017年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並且上升到國家層面,成為另一個新的發展機遇。

11城市GDP1.36萬億美元

從地理概念上看,大灣區是由一個海灣或相連的若干個海灣、港灣、鄰近島嶼共同組成的區域,指出當今世界,發展條件最好、競爭力最強的城市群,也集中在沿海灣區,其中,東京灣區、紐約灣區、舊金山灣區是世界公認的知名三大灣區,以開放性、創新性、宜居性和國際化為其最重要特徵,具有開放的經濟結構、高效的資源配置能力、強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發達的國際交往網路,已成為帶動全球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引領技術變革的領頭羊,由此衍生出的經濟形態稱之為「灣區經濟」。

「粵港澳大灣區」是包括港澳在內的珠三角城市融合發展的升級版,涉及廣東的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東莞、中山、江門及肇慶9個城市,並且加上香港及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人口超過6700萬,面積約為5.59萬平方公里,與克羅埃西亞面積相當,合計本地生產總值達1.36萬億美元,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增速,與澳大利亞相當。此外,灣區內的內地城市2015年的利用外資額約256億美元,佔全國利用外資總額的五分之一,是國家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可以說明大灣區對國家經濟發展,既重要也具戰略意義,銳意與日本的東京、美國的紐約及舊金山3大世界知名灣區爭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基本確立世界級城市群的框架,到2030年經濟總量,達4.62萬億美元,超越東京灣和紐約灣區,成為全球經濟總量第一的灣區,其中,基建互通是大灣區首要工作,除了航運物流,還有海空航線、快速交通等,形成綜合交通系統,預計總基建投資達一萬億元人民幣。

事實上,國家發改委、廣東省政府、香港特區政府、澳門特區政府,2017年7月已共同簽署了相關框架協議,為大灣區建設確立了行動綱領、重點任務和建設藍圖。根據《框架協議》,合作重點主要圍繞7個方面,包括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提升市場一體化、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構建協同發展現代產業、共建宜居優質生活圈、培育國際合作優勢,以及建設重大合作平台

《人民日報》海外版文章早前指出,港澳的獨特優勢除體現在金融及服務體系之外,還體現在其經濟要素流動的高度自由性及與國際接軌的法律體系;在大灣區城市群的建設中,香港可以繼續發揮內地與世界「超級聯繫人」的作用。此外,粵港澳灣區城市群有助於降低三地的市場准入門檻,促進生產要素在三地的自由流動,有助於改善香港的社會環境和結構性矛盾。

港特首:結合廣東城市突破土地不足發展限制

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早前表示,香港土地有限使得發展受限,但大灣區提供很大的機會,讓香港結合廣東省的城市,共同合作,在不競爭的前提下發揮協同效應,達至雙贏局面,指出目前廣州、深圳發展高新科技,佛山,中山等地仍發展製造業,香港則可以在資金、創意、人才的自由流動、完善的法制、仲裁、融資等方面發揮,強調大灣區發展是國家非常重要的倡議,大灣區內集合了全國最具國際性的城市,而且共佔全國國民生產總值12%,香港在一國兩制的優勢下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指出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及最大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因此在風險管理及資產管理等方面擁有極大的優勢﹐並且提到廣東及香港有共同的目標,推動創科發展,希望香港能成為大灣區的創新中心,為一帶一路帶來貢獻。

香港前任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曾指出,香港擁有一流的世界知名大學,匯聚人才和專才,作為重要的國際金融、航運和貿易中心,香港能提供各項配套,助灣區內企業「走出去」,接觸國際市場;澳門是國際旅遊休閑中心,亦是國家與葡語系地區商貿合作的主要平台;深圳在科研及產業創新方面發展速度驕人,是5500多間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包括騰訊(00700)及華為等的所在地,可成為灣區內的科研基地;而廣東省的產業體系比較完備,製造業基礎雄厚,可成為大灣區的製造業中心。此外,香港金融服務業優勢明顯,作為具領導地位的國際金融中心,資本市場的實力毋容置疑,在私募基金市場方面的發展亦是亞洲區內的翹楚,香港金融服務業可在多方面推進大灣區發展,包括香港擁有與世界市場緊密互動的豐富經驗及成熟的金融基建,監管制度和標準亦與西方類同,並獲得國際認可,區內計劃「走出去」的企業可先以香港作為立足點,在與西方監管接軌的情況下輸出服務,金融科技的發展就是一例。另外,香港資本市場穏健成熟,可以為企業提供全面的投融資選擇,並可吸引環球投資者,指出香港可在傳統的首次公開招股或債券市場以外,積極發展和研究開發多元化的金融平台和產品,好像非上市企業股權交易平台,或是在香港市場比較掌握大灣區創新企業的信息或業務的情況下,設立針對這些企業特點的第三板等,認為要先強化大灣區金融服務的互聯互通,開發更多的融資管道和跨境金融服務去配合區內企業的發展,而兩地政府和監管機構可制訂更多的優惠政策,進一步促進大灣區內的金融服務合作,指出如果要徹底「互聯互通」,便要把各種有形或無形的障礙清除,長遠而言如果可建立一個廣泛應用的區域性平台,便能降低香港與大灣區進行實體及電子商貿的交易成本,需要一個像香港投資推廣署的機構,為區內企業尋找或配對合作夥伴,幫助企業解決營商難題。

香港前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早前指出,香港作為國家在粵港澳大灣區當中最國際化的城市,在大灣區建設中,香港當充分發揮國家在《港澳專章》所賦予的獨特定位,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實現協調發展,並作為雙向開放的平台,與大灣區城市拓展國際領域,配合國家一帶一路策略。

金融服務業方面,港府正依據上述《港澳專章》的定位,從以多方面配合和支持大灣區發展規劃。首先,香港在金融產業方面的優勢和經驗,將可與大灣區內不同的產業優勢互補,開拓新商機。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可支持相關的離岸人民幣結算、融資及資金管理需要;隨著深港通、滬港通及基金互認安排先後落實,市場上可供選擇的人民幣投資產品無論在數目和種類方面都大為增加,是理想的人民幣資金和風險管理平台。

第二,香港與世界市場緊密互動的豐富經驗及成熟的金融基建,可助大灣區內的企業走出去,鼓勵大灣區內企業於香港成立企業財資中心,以進行集團內部的資金管理及風險管理活動;以及在香港設立專屬自保保險公司,以提升風險管理能力效益。

第三,香港的資本市場穩健成熟,首次公開招股(IPO)集資實力強健,可以為大灣區內的企業提供全面的投融資選擇,並可吸引全球投資者,而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正探討設立新板的可能性,從而為更多類型的發行人提供融資平台。

譚志源表示,為推動大灣區的金融合作,港府會強化與大灣區金融服務的互聯互通,開發更多的融資渠道和跨境金融服務去配合區內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港府會爭取放寬港資金融機構進入大灣區的門檻、研究如何令大灣區內資源分配更具效率,例如降低香港與大灣區內其他城市進行實體及電子商貿的交易成本,優化和提升區域營商環境。

此外,《港澳專章》明確支持加大內地對港澳開放力度,推動內地與港澳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升級。香港會透過《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安排》)的進一步開放,讓業界進一步開拓內地包括大灣區城市的市場,深化兩地在不同產業上的共同發展和合作。就此,工業貿易署與國家商務部有常設機制就如何推進《安排》和落實現行開放措施進行溝通﹐並且與內地就投資和經濟技術合作相關領域商討擴大和優化《安排》。其中,就旅遊業而言,「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地處中國南大門,擁有豐富的旅遊資源,具有優厚條件發展成為世界級旅遊區。香港作為多元化的旅遊目的地,將會繼續鞏固與內地各省市,特別是大灣區城市的合作,進一步推動一程多站旅遊的發展,港府會繼續支持香港旅遊發展局與大灣區城市建立合作平台,聯手開發更多一程多站旅遊產品,同時鼓勵香港旅遊業界把握大灣區的發展機遇,開發更多到大灣區的旅遊產品給香港市民及一程多站的旅客。

(來源:FX168財經網)

廣東省港澳辦副主任黃鍛煉早前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和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冀打造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粵港創新圈和香港青年創新創意基地,持續推動粵港合作創新計劃,以及推動深化改革創新,促進兩地在技術、人才、產業等深度融合﹐強調廣東省政府非常重視大灣區發展,並做了大量準備,從399個大項目中挑選約100個項目,加強與香港的對接。

深交所持續探索大灣區資本市場跨境合作

另一方面,深圳也積極捕捉「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其中深圳交易所下一階段該所將布局「一帶一路」市場,繼續研究推進跨境股權合作,並借「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東風,持續探索粵港澳大灣區資本市場跨境合作,研究如何有效利用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及珠三角地區創新經濟發展優勢,實現粵港澳金融競合有序、協同發展,也將持續探索粵港澳大灣區金融科技發展的新思路,為一帶一路建設、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提供支持。

此外,深圳市正在籌備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天然氣交易中心,此交易中心的定位是立足「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向西南地區、中南地區、東南沿海和東南亞,而作為深圳市唯一的管道天然氣經營者,深圳燃氣為大灣區天然氣交易中的籌備提供前期的分析研究等支持。

另外,被認為將在未來替代石油能源的可燃冰,可望在「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實現產業化開採。國土資源部、廣東省政府和中石油集團三方聯手在「粵港澳大灣區」推進天然氣水合物開採的產業化和商業化,並著手研究規劃相關產業。

國際4大會計師行之一、普華永道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或將成為經濟發展重要引擎,進一步推進粵港澳經濟融合,為香港製造業帶來全新機遇,指出隨著國家經濟起飛,內地的工資水平及生產成本不斷提高,加上服務業擴張,不少於內地設廠的香港商人也因為經營壓力增加,陸續將廠房遷離或進行升級轉型,認為港商應專註發展高增值及高科技的製造業,把握「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規劃的機遇。普華永道認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構成全國經濟發展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以及科技產業創新中心,實有助支持「一帶一路」建設戰略,加強區內資金、物流、科技及人才的流動,把經濟發展進一步幅射到內地省份,以至周邊國家和地區,帶領珠三角地區的港商進入全新時代。

另一家國際4大會計師行之一畢馬威,與香港總商會的最新聯合調查,訪問了港、深、廣大灣區內614位企業管理層,當中68%的受訪者表示,認為貿易和物流行業最受惠於大灣區發展,其次分別為金融服務62%和創新科技研究60%;八成受訪者支持該區整體發展,深圳受訪者最積極支持計劃;對於大灣區規劃的成功因素,65%受訪者認為政府支持為最關鍵的因素,其次分別為法規的一致性、基礎設施的支持以及稅務優惠等。另外,調查發現,大灣區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包括不同區域內的保護主義(60%)、政府之間的內部管制系統(53%),以及過度依賴政府的預見和規劃能力。此外,受訪者之中亦有特別關注中央政府在制訂大灣區政策的角色,希望政府能夠通過減少競爭,以及利用現有優勢去協調大灣區的發展,亦增加資金、貨物及人才自由流動的政策。


推薦閱讀:

一封歐亞混血兒給全世界亞洲女性的公開信(轉載)
大國賭場--東北亞複雜局勢的根源
漢陽鐵廠號稱亞洲第一,為何清政府還要大量進口鋼鐵?
安思遠的市場效應能持續多久?(紐約亞洲藝術周戰報之二)

TAG:金融 | 亞洲 | 港澳 | 粵港澳大灣區 | 深度 | 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