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問十分 | 怎樣挽回世道人心?
圖 | Ryo Takemasa
內心的苦樂,每個人都是知道的。片面地追求物質與娛樂,內心深處的快樂越來越乾涸,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了,也希求改變。這個時候,社會大眾對佛法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佛法本身也具有凈化人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責任和使命,所以四眾弟子要加倍努力建設佛教,向社會釋放正能量。
——學誠法師
師父,最近越發感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本質上是一種交換,或者說和諧的關係很大程度建立在平等交換的基礎上。我覺得人與人之間不該是這樣的,可又應該是怎樣呢?
網友
學誠法師
因為每個人都以「自我」為出發點,所以就會帶來這種苦。修行就是要幫助我們逐漸去發現、淡化乃至消除內心對自我的執著,贏得無比廣闊、自在、圓滿的人生境界。自己先做到了,再去幫助別人。
師父,有時候很煩,很討厭自己,覺得自己很無能、不優秀、對不起父母。該怎麼辦?
網友
學誠法師
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學習、不斷改變、不斷成長的過程,沒有哪一刻是「結果」。讓自己一直在前進的路上,就不會害怕摔倒。如果不這樣去看待,內心沒有方向,當我們遇到挫折時,狀態低落時,就會生出抑鬱、自我否定的情緒,看不到希望。
師父,什麼是真正的恆順眾生?
網友
學誠法師
恆順眾生,就是順著眾生的根機、喜好來教授佛法,傳播佛法。很多人把恆順眾生理解成為無條件的聽話,這是大糊塗、大誤解。初學者應親近善友,依師聽聞,建立正知見,培養自己的佛法修養——高遠的願力、推己及人的慈悲、能分辨善惡的智慧。
法師,假如因為自己的一些煩惱和痛苦求佛菩薩,然後菩薩加持滿願了,不是應該感謝和感恩菩薩嗎?這不就叫還願嗎?就算不是菩薩,而是普通人幫助過你了,也應該謝謝吧?為什麼正信佛教不講許願還願呢?
網友
學誠法師
這是世間人情交換的心理,而且對佛法的認識歪曲和膚淺。佛菩薩不會因為你求什麼就給你滿願,也不需要回禮和感謝,他要給眾生的是究竟的解脫,而眾生報恩的最好方法就是依教奉行。要想得到佛菩薩真正的加持、感恩佛菩薩的幫助,需要去學習,了解佛法的真實內涵,而不是許願還願。
師父,許願還願這種說法也是一種精神的慰藉和寄託吧?
網友
學誠法師
是的,因為這種行為順應了大眾的需要,所以才會傳播得這麼廣泛。但如果一直停留在民間信仰的層面,讓人誤以為佛教就是拜拜菩薩,祈求保佑合家平安、工作順利,求財求子等,膚淺又迷信,就得不到佛法真正的利益——遠遠超過這些的,更好、更究竟的東西。
師父,有什麼方法可以挽回世道人心?現在已經沒有古人那樣的教育了,有的只是賺取更多錢的方法,哪裡還有快樂。
網友
學誠法師
內心的苦樂,每個人都是知道的。片面地追求物質與娛樂,內心深處的快樂越來越乾涸,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了,也希求改變。這個時候,社會大眾對佛法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佛法本身也具有凈化人心、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的責任和使命,所以四眾弟子要加倍努力建設佛教,向社會釋放正能量。
師父,弟子仰仗佛菩薩垂憐,加持,不棄,新成為在家修行居士。對一切生活中,或人或事,若有所求所請,皆做到儘力而為,為何卻做不到摒棄慾望?請師父開示!
網友
學誠法師
修行不是要我們摒棄慾望,而是要培養我們更高遠、更清凈、更廣大的慾望:善法欲、出離心、菩提心。人人皆有慾望,每個人都是被慾望驅動著生活的,因為大家都想離苦得樂,所欲的都是自己認為好的、快樂的。佛法是告訴我們這些快樂不究竟,隨時有失去的危險,讓我們求更究竟的快樂。通過學習教理,建立起佛法的人生觀、價值觀,認識到了佛法的好,自然那些浮淺的慾望就會淡化,轉而追求更高的理想。
師父,弟子受了五戒,每當需要應酬酒肉飯局時就異常矛盾。一群人坐在那裡吃吃喝喝,而我卻「格格不入」。師父,談的事情也搞砸了。
網友
學誠法師
過於強調自己的標準,無形中樹立起了一道牆,把自他隔離開來。你看不慣別人,覺得別人影響了自己,結果就是別人也看你奇怪,故作清高。如果能夠嚴於律己,寬以待人,自己持戒,但不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看待別人,而是理解尊重對方,也就能換來對方的理解和尊重。
精選自2016年11月27日學誠法師微博
推薦閱讀:
※相處秘則 教你讀懂男人心事
※人心只一拳,別想得太大,再大的傷痛,要邊走邊忘,煩惱不過夜,健忘才幸福
※猶太人心照不宣的10大賺錢術,再窮也要站到富人堆里!
※人性 人心 人情
※【品味女人】精緻眼線迷人心智 輕輕鬆鬆勾住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