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諸子精華:縱橫家

雄辯四方的晏嬰晏嬰(?一前500年),宇平仲,山東高密人,齊國上大夫晏弱之子。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歷任齊靈公、庄公、景公三朝,是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司馬遷將其比為管仲,推崇備至,用「不辱使命,雄辯四方」八個字來形容他的外交活動。折衝樽俎春秋中期,諸侯紛立,戰亂不息,中原的強國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齊國的形勢,便派大夫范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范昭。席間,正值酒酣耳熱,均有幾分醉意之時,范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您給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待臣道:「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范昭接過侍臣遞給的酒,一飲而盡。晏嬰在一旁把這一切看在眼中,厲聲命令侍臣道;「快扔掉這個酒杯,為主公再換一個。」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是各自用個人的酒杯。范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范昭是故意這樣做的,目的在於試探對方的反應如何,但還是為晏嬰識破了。范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現在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時候,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范昭認為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現在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晉平公因而放棄了攻打齊國的打算。靠外交的交涉使敵人放棄進攻的打算,即現在「折衝樽俎」這個典故,就是來自晏嬰的事迹。孔子稱讚晏嬰的外交表現說:「不出樽俎之間,而折衝千里之外」,正是晏子機謀的真實寫照。出使狗國,故進狗門晏嬰不但在迎接外國使節的時候做到了堂堂正正,而且在出使外國之時,每次也能態度決然,隨機應變,不辱使命。春秋末期,諸侯均畏懼楚國的強大,小國前來朝拜,大國不敢不與之結盟,楚國簡直成了諸侯國中的霸主,齊相國晏嬰,奉齊景公之命出使楚國。楚靈王聽說齊使為相國晏嬰後,對左右說:「晏平仲身高不足五尺,但是卻以賢名聞於諸侯,寡人以為楚強齊弱,應該好好羞辱齊國一番,以揚楚國之威,如何?」太宰一旁言道:「晏平仲善於應對問答,一件事不足以使其受辱,必須如此這般方可。」楚王大悅,依計而行。晏嬰身著朝衣,乘車來到了楚國都城東門,見城門未開,便命人喚門,守門人早已得了太宰的吩咐。指著旁邊的小門說:「相國還是從這狗洞中進出吧!這洞口寬敞有餘,足夠您出入,又何必費事打開城門從門而入呢?」晏嬰聽罷,笑了一笑,言道:「這可是狗進出的門,又不是人進出的門,出使狗國的人從狗門出入,出使人國的人從人門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來到了人國呢,還是狗國呢?我想楚國不會是一個狗國吧!"守門之人將晏嬰的話傳給了楚靈王,楚靈王聽罷,沉思了一會兒,才無可奈何的吩咐打開城門,讓晏嬰堂堂正正地進入了楚都。霸業因時而興晏相國來到了館舍,楚國大臣為他洗塵接風,席間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首先發言道:「齊自太公封國建邦以來,煮鹽墾田,富甲一方、兵甲數萬,足可以與楚匹敵。為什麼自齊桓公稱霸中原之後,曇花一現,再不能領袖諸侯了呢?以齊國國土之寬廣,人口之眾多,國家之富庶,加上晏相國您的才智,怎麼就不能再崛起中原呢?反而向我楚國結盟,這太讓人費解了。」晏嬰回答:「識時務者為俊傑,通機變者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於諸侯之後,諸侯連年征戰,春秋五霸迭興,齊國稱霸於中原,秦國威振於西戎,楚國稱雄於荊蠻之地,這一切固然有人為的因素,可大多數靠的是天意。先前以晉文公的雄才大略,尚且逃亡四方;秦穆公霸於西戎之後,文治武功盛極一時,其死後子孫衰弱,再也難振往日之雄風;就連你們楚國也自楚莊王之後,亦常受吳晉二國的騷擾,困苦不堪。難道只有齊國衰弱不成?今日齊國前來交好結盟,這只是鄰國之間的友好往來罷了。你作為楚國名臣,本應通曉"隨機應變』這四個字的含義,可怎麼卻也問出這樣愚蠢的問題呢?」良臣死社稷,不死昏君下大夫臉紅著退了下來,身旁的上大夫不服氣地質問道:「平仲您自以為是隨機應變之士,然而齊自內亂以來,齊臣為君死的不可計數,而您作為齊國的世家大族,卻不能討伐叛賊,或棄官明志,或為君王而死,您不覺得羞愧嗎?為什麼還留戀名譽地位遲遲不肯離去呢?」晏嬰正色反駁道:「做大事的人,不必拘泥於小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我只知道君主為國家的社稷而死時,作臣子的才應該與之同死,而今先君並非為國家社稷而死,那麼我為什麼要隨隨便便從先君而死呢?那些死的人都是愚人,而非忠臣,我雖不才,但又怎能以一死來沽名釣譽呢?況且在國家有變時,我不離去,乃是為了迎立新君,為的是保存齊的宗祖,並非貪圖高位呀,假使每個人都離開了朝中,國家大事又有誰來做呢?並且國家內亂,哪一國沒有發生過呢?你們楚國不是也有這種事嗎?又何必責怪我們呢?」外貌不足識人又有人不滿地說道:「英雄豪傑,必相貌絕倫,雄偉無比,而今相國您,身高不足五尺,手無縛雞之力,只是徒逞口舌之利的說客罷了。單單依靠口舌,而沒有實際的本領,欺世盜名,不感到可恥嗎?」「我聽說稱錘雖小,能值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不免身死國亡,為什麼呢?我承認自己並無出眾的本領,愧居相位,卻絕不是與您逞口舌之利,只是問有所答罷了。難道我拒不回答嗎?那也太無禮了。」小人出使小國宴會後,楚靈王接見了晏嬰,;楚靈王一見到晏嬰,馬上問:「齊國是不是很缺乏人才?為什麼派你這樣一個矮子來出使楚國?」「大王,齊國人多著呢。國都臨淄人口百萬,每人呼一口氣,可以呼氣為雲,每人淌一滴汗,可以揮汗如雨。行人來往川流不息,摩肩接履,又怎麼能沒有人才?只是敝國有一個規矩,賢明之人出使賢國,不肖之人出使不肖之國,大人出使大國,小人出使小國,而今我無才無德又最不肖,只好來楚國為使,希望大王原諒。」桔生淮北則為枳楚王一時無言以對,正好一對武士押一名犯人從殿前經過,楚王問道:「這個人是哪一國人?所犯何罪?」「齊國人,犯的是盜竊罪。」「晏相國,齊國人有偷東西的毛病嗎?」晏嬰知道楚王是以此來取笑自己,報剛才之辱,於是從容不迫地回答說:「小臣我聽說:桔子種在淮水以南稱為桔子,甜美無比,而將其移至淮水以北,則變成了枳樹,枳樹之果,小而酸澀,苦不可食,之所以會有這兩種截然相反的情況,實在是土地的緣故。現在這個齊國人出生在齊國,並非盜賊,而是一個良民,可是為什麼來到楚國,卻變成了盜賊呢?這是楚國使他發生了這種變化,齊人之於楚國正如桔子之於淮北,這於齊國又有什麼關係呢?」楚王默然,良久,嘆道:「寡人本來打算讓您在今日受辱,哪裡想到竟被您嘲笑了,這是寡人的過錯,見諒寡人吧!」於是楚王善待晏嬰,晏嬰圓滿完成了使命,回到齊國。晏嬰面對著國強而盛氣凌人的楚王,毅然予以反擊,他昂然不屈,除了維護個人的名聲,最終目標還是在保持齊國的聲威。《論語》中說:「出使四方,不辱君命。」晏嬰堅守的也就是這種精神。張儀連橫霸秦縱橫釋名戰國中後期,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國力日益強盛,不再甘心居於一隅之地,遂把侵略的矛頭指向東方;馬陵戰後,齊國代替魏國成了中原地區的霸主。這樣,秦、齊都以向中原地區擴張作為自己的主要發展方向,已有的混戰局面更為錯綜複雜。處在東西二強夾擊下的韓、趙、魏三國為了圖謀自存,聯合起來並且北連燕、南接楚,東抗齊或西抗秦,被稱為「合縱」,也就是「合眾弱以攻一強」;如果弱國被齊國或秦國拉攏聯合,進攻其他弱國,就被稱為「連橫」,就是「事一強以攻眾弱」。到戰國晚期,樂毅破齊,齊國一蹶不振;長平之戰,趙國嚴重削弱,秦國取得了對東方六國的絕對優勢,合縱連橫政策也就包含了新的含義:即東方六國并力抗秦,稱為合縱;秦聯合東方某一弱國對付其他弱國稱為連橫。於是,一批對當時的國家間的政治形勢非常嫻熟,善於辭令和權術,從中獲取功名利祿的說客應時而生,史書上稱他們為「縱橫家」。張儀,魏國人,其生年不明。《戰國策》記載張儀與蘇秦是相對立的一縱一橫,互相著文攻擊對方,這和史實不符。後來司馬遷受此影響,在《史記張儀列傳》中將張儀和蘇秦列為同時之人;甚至還說在蘇秦發跡後,張儀受蘇秦激勵而入秦,又記張儀之卒在蘇秦之後,也均與史實不符。據考證張儀在前,蘇秦在後,和張儀同時的是公孫衍、惠施、陳珍等人。蘇秦是張儀死後才在政壇上初露頭角的。在縱橫家中張儀顯然是蘇秦的前輩。《史記》記張儀的年代基本正確,而把蘇奏的經歷提早了約三十年。千百年來,人們一直受此影響,致使張儀事迹含混不清,因而另行為其作傳,實為必要。推銷縱橫術秦惠文王即位以後,繼續堅持孝公時代「任人唯賢」的方針,許多外國的「士」紛紛投向秦國。公元前329年,張儀來到秦國,被秦惠文王拜為客卿,直接參予謀劃討伐諸侯的大事。這時公孫衍擔任秦國的大良造。公元前328年,張儀與公子華帶兵攻打魏國,一舉拿下魏國的蒲陽城。張儀乘機推自己的連橫政策出籠,建議秦王把蒲陽歸還魏國,並且派公子繇到魏國去做人質,而他將利用護送公子繇入魏的機會與魏王接近,遊說魏王投靠秦國。入魏後,張儀對魏王說:「秦國對待魏國可是真心實意的好啊!得到城邑不要不說,反而又送人質來到魏國,魏國怎麼說也不應對秦國失去禮節呀,應該想辦法來報答一下吧?」「怎樣來報答呢?」魏王問道。「秦國只喜歡土地,魏國如果能送一些地方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把魏國視為兄弟之國。如果秦魏結成聯盟,合兵討伐其他諸侯國,魏國將來從別的國家取得的土地肯定會比送給秦國的土地多很多倍。」魏王被張儀說動了心,於是把上郡十五縣和河西重鎮少梁獻給了秦國,從此秦魏和好。張儀的連橫政策首戰告捷。至此,黃河以西地區全部歸秦所有。初次相秦,破縱連橫張儀回到秦國,立即被秦王提拔為相,代替了公孫衍的大良造職位。公孫衍因得不到重用遂離秦奔魏。公元前326年,惠文王任命張儀為將,率兵攻取魏國的陝,並將魏人趕走,同時在上郡築關塞。這一事件引起魏國的極大惶恐,於是在當年和下一年(前323年)接連兩次與齊威王相會,企圖依靠齊國對抗秦國。由於張儀從中挑撥離間,又極力為秦國拉攏齊國和楚國,齊國不僅不幫助魏國,反而與楚國共同打擊魏國。由秦歸魏的公孫衍趁機發動「五國相王」,使魏、韓、趙、燕、中山五國互相尊重,同時稱王,結成聯盟,藉以增強魏國的防禦力量。楚國卻迎頭給魏國澆了一頭冷水,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發兵攻魏,在襄陵大敗魏軍,佔領了八個城邑。由於齊、楚的破壞。五國相王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因而魏惠王更加憎恨齊、楚二國。張儀代表秦國卻又採取了更為狡猾的手段:公元前323年,張儀約集齊、楚、魏三國執政大臣在挈桑相會,試圖為魏國調停,以討好和拉攏魏國。魏惠王在此後果然放棄公孫衍的合縱政策,而接受了張儀的聯合秦、韓以對付齊、楚的政策。次年,魏太子和韓太子入秦朝見,張儀也被魏王任命為相。說魏事秦為了使魏國進一步臣服於秦國,張儀於公元前322年辭掉秦國相位,前往魏國。魏王因其大名,立即用他為相。張儀當上魏相國以後,便尋機為秦國拉攏魏王。「魏國土地縱橫不到千里,士兵不超過三十萬。四周地勢平坦,各國從四面八方都可以進攻,沒有大山大河的阻隔。從新鄭到大梁只有兩百餘里,戰車馳騁,士兵奔走,不費多大力氣就到。魏國南邊跟楚國接境,西邊跟韓國接境,北邊跟趙國接境,東邊跟齊國接境,士兵駐守四面,守衛邊防堡壘的不少於十萬人。魏國的地勢,原本就是戰場。如果魏國向南親附楚國而不親附齊國,那麼齊國就會來攻打它的東面;向東親附齊國而不親附趙國,那麼趙國就會來攻打它的北面;不和韓國合作,那麼韓國就會來攻打它的西面;不和楚國親近,那麼楚國就會攻打它的南面;這就是所謂四分五裂的地理位置。」「大王如果不事秦國,秦國出兵攻打黃河以南,佔據卷地、衍地、燕地、酸棗,脅迫衛國,奪取陽晉,那麼趙國不能向南支援魏國,魏國就不能向北聯繫趙國。魏國不能向北聯繫趙國,合縱聯盟的通路就斷了,合縱聯盟的通路一斷絕。那麼大王的國家要不危險就不可能了。如果秦國說服韓國攻打魏國,魏國害怕秦國,秦、韓兩國一致對付魏國,魏國的滅亡就可以蹺起腳來等待了。這是我替大王擔憂的問題。」「我替大王著想,不如歸順秦國。歸順了秦國,楚國、韓國一定不敢亂動;沒有楚國、韓國的危害,大王就可以高枕無憂,國家一定沒有憂患了。秦國所想要削弱的莫過於楚國,而能削弱楚國的莫過於魏國。楚國雖有富足強大的名聲,但實際空虛;它的士兵雖多,但是容易敗逃潰散,不能堅持戰鬥。如果全部出動魏國的軍隊,向南攻打楚國,勝利是肯定的。割裂楚國而加強魏國,虧損楚國而滿足秦國,轉嫁災禍,安定國家,這是大好事呢。大王如果不聽取我的意見,秦國將派精兵向東進攻,那時即使想歸順秦國,也不可能了。」魏王思量再三,最後同意了張儀的觀點。不久,魏王派太子入秦朝見,向秦表示歸順。張儀在魏國擔任了四年相國,於公元前318年又回到秦國,秦惠文王仍然啟用他為相。 公元前316年,張儀與司馬錯帶兵入蜀,滅蜀為郡,接著又攻滅苴國和巴國。一欺楚懷王修魚之戰後,齊國出兵打敗了趙和魏,並與楚國結成聯盟。齊是東方的強國,楚則虎視於南方。因此,齊楚聯盟成了秦國的心腹之患,而離間齊楚聯盟,削弱齊楚力量就成為秦向東擴張過程中的關鍵一著。公元前313年;張儀再次辭掉秦國相位,向南去拜見楚王。到楚之後,他首先派人買通楚懷王的寵臣靳尚,利用其取得懷王信任,然後著手離間齊楚關係。他對懷王說:「我們秦王所敬重的人沒有誰能超過大王您,即使我張儀願意為臣下的也首推大王您;我們秦王所憎惡的人沒有誰能比得上齊王,就是我張儀也最憎恨齊王。齊國雖然和秦國曾經是婚姻之國,然而齊國對不住秦國的地方太多了。現在我們秦國想討伐齊國,所以我們秦王就不能事奉大王了,我張儀也沒法做大王您的臣子。如果大王能夠與齊國斷絕關係,臣下將請求秦王把商於六百里地方獻給楚國。這樣,齊國就一定會被削弱,齊國被削弱了,大王就可以使役齊國。這是向北削弱齊國、向西施德於秦而自己居有商於之地一計三利可得的事情啊。」楚王十分高興地應允了他。大臣們都向楚王慶賀,楚官上下皆大歡喜。張儀雖然說動楚懷王,但楚國不乏有識之士。原來在秦國用事的陳軫,張儀為相後來到楚國,對張儀的意圖非常清楚。他勸懷王毋聽張儀之言,以防被欺而又和齊國斷絕關係。但楚懷王早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又利欲熏心,根本聽不進陳軫的意見,而且把楚國相印交給張儀,接著一面派人去齊宣布斷交,一面派人跟隨張儀去接收土地。回秦後,張儀稱病三月不上朝,楚懷王得不到土地,以為秦嫌楚與齊斷絕關係不夠堅決。因此特派勇士前去辱罵齊王。齊王大怒,一面與楚徹底斷交,一面派人入秦與秦王商議共同伐楚。目的達到,張儀出見楚國使者,告訴他「從某至某,廣袤六里」送給楚王。楚使回報懷王。懷王暴跳如雷,大罵張儀是出爾反爾的小人,氣沖沖地要興兵伐秦。陳軫此時又建議懷王聯秦抗齊,懷王盛怒之下,一心只想報復張儀,又一次拒絕了陳軫的正確意見,派大將軍屈句與稗將軍逢候丑等率兵進攻秦國。公元前312年,楚國與秦齊大戰于丹陽,結果楚軍大敗,屈句、逢侯丑和受封有爵位的將領共七十餘人被俘,八萬楚軍被消滅,漢中郡也被秦奪走。戰敗消息傳來,楚懷王簡直氣得發昏。在狂熱的復仇情緒的支配下,他調動楚國全部軍隊進攻秦國。由於孤軍深入,楚繼敗於藍田。這次韓魏兩國也乘機向南進攻楚國,一直打到鄧邑。楚腹背受敵,急忙撤軍,只好割了兩個城邑向秦國求和。張儀連橫霸秦再欺懷王秦國大敗楚國之後,與其能夠抗衡的國家就只剩下了齊國。公元前311年秦國派人與楚國談判:願分漢中之豐與楚,以同楚結盟。然而,懷王對張儀耿耿於懷,寧可不要漢中之地,而要張儀以泄私忿。張儀聞訊,欣然赴楚。張儀一到楚國,就被懷王囚禁起來,準備殺掉以祭吉先祖。但張儀使用種種手段,通過楚國大夫靳尚,向懷王夫人鄭袖說情,鄭袖請求把張儀放掉,與秦和親。懷王受夫人蠱惑,又害怕得罪秦國,加上仍貪於土地,權衡再三,最後下令把張儀釋放,並且還客客氣氣地招待他。張儀又趁機遊說懷王:「當今天下的強國,不是秦國就是楚國,不是楚國就是秦國,兩個大國交戰,當勢不兩立。大王如果不親附秦國,秦國將出兵佔領宜陽,韓國的土地就會被割斷。秦國攻下河東,奪取成皋,韓國一定會投降,魏國就會聞風而動。秦國攻打楚國的西面,韓魏攻打楚國的北面,國家怎麼會不危險?」「秦國現在據有巴蜀,大戰船順江而下,一日能行五百餘里,用不了十天就可以到達桿關,桿關受到威脅,楚國的東部地區就很難保住,西部地區的黔中、巫郡就不再屬於楚國了。秦軍如果出武關,楚國北部地區也會斷送。楚國遭到秦國的進攻只在三個月以內,而楚國要想得到諸侯的援救卻至少得半年,所以,楚國不與秦國親善是不行的。再說,坐等弱國的援救而忽視秦國的威脅,這正是下臣為大王所擔心的事情。」「秦國出兵攻打衛都和陽晉,一定會堵塞天下的胸膛。大王出動全部軍隊去進攻宋國,不要幾個月宋國就可以拿下來,拿下了宋國,然後一直向東,那麼泗水邊的眾多小國就全歸大王所有了。」「現在秦國和楚國接境連界,本來是地緣親近的鄰國。大王如果能聽取我的意見。我將讓秦國太子到楚國做人質,楚國太子到秦國做人質,把秦國女子做大王的姬妾,進獻居民萬戶的都邑作為湯沐邑,長久作為兄弟鄰邦,永世互不攻伐。我認為沒有比這更好的計策了。」一席話說得楚懷王連連點頭稱是,馬上同意與秦和好,並送走了張儀。不久屈平出使歸來,問及懷王為什麼不殺張儀時,懷王又後悔了。派人去追卻為時已晚。封武信君張儀離開楚國,接著就前往韓國,遊說韓王道:「韓國土地不到九百里,儲糧不夠吃兩年,大王的士兵全部動員也不足三十萬。秦國有武裝士兵一百多萬,戰車千輛,戰馬萬匹,勇猛的士兵飛奔前進,不戴頭盔,拿起武器,憤怒沖入敵陣的,不可勝數。山東各國的射手披著鐵甲,戴著頭盔去參加決戰,秦國人丟下甲衣,光著膀子,打著赤腳沖向敵人,左手提著人頭,右手捉住俘虜。秦國的士兵跟山東各國士兵相比,正像大力士孟賁跟膽小鬼一樣;用巨大的威力壓下去,正像大力士烏獲對嬰兒一樣。在戰鬥中,讓孟賁、烏獲式的勇士去攻打不服從的弱國,無異於把千鈞的重量壓在鳥蛋上,一定沒有倖存的了」。「大王如果不歸順秦國,秦國將出兵佔據宜陽,隔斷韓國的上地,東進奪取成皋、榮陽,那麼鴻台的宮殿、桑林的苑囿都將不屬大王所有了。秦軍阻塞成皋,隔斷上地,大王的國土就被分割了。先歸順秦國就安全,不歸順秦國就危險。」「所以我替大王策劃,韓國應該幫助秦國。秦國所希望的莫過於削弱楚國,而能夠削弱楚國的莫過於韓國。這不是因為韓國比楚國強,而是它的地勢是這樣。如果大王向西歸順秦國,攻打楚國,秦王一定高興。攻打楚國,利用它的土地,轉嫁禍害而使秦國高興,沒有比這更適應的計策了。」韓王聽信了張儀的計策,表示與秦通好。張儀這才回到了秦國,向秦惠文王稟報了情況,秦惠文王念其功勞卓著,遂封其為「武信君」,並賜封給他五座城邑。其後不久,秦惠王死亡,其子盪繼位,稱武王。武王自幼討厭張儀,群臣忌妒張儀的又趁機向武王進讒言,張儀也害怕大禍遲早降臨,因而用計辭掉相位,奔魏。公元前310年,張儀病死。至此,一代縱橫家張儀的歷史划上了句號。從公元前328年開始,張儀運用縱橫之術,遊說於魏、楚、韓等國之間,利用各個諸侯國之間的矛盾,或為秦國拉攏,使其歸附於秦;或拆散其連盟,使其力量削弱。但總的來說,他是以秦國的利益為出發點的。在整個秦惠王時期,他不僅使秦國在外交上連連取得勝利,而且幫助秦國開拓了疆土,因此可以說他為秦國的強大和以後統一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儘管張儀不講信義,在外交場上運用欺騙伎倆,為人們所不齒,但僅從一個使者的角度來看,他是出色地完成了每一次外交任務。而且作為縱橫家的一代鼻祖,他開創了一個局面,為後世的外交家們在辭令和外交技巧等方面提供了一種範式。蘇秦相燕齊趙魏蘇秦是東周洛陽人,被人們認為是有名的辯土 生卒年不詳。在公元前三世紀初的歷史舞台上,他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他一生為了燕國的強大而進行頻繁的外交活動,同時又大大影響齊、趙、魏等國的政治決策,為燕伐齊做了準備。他取法諸於百家的學說加以融匯,遊說諸侯國君,講究機謀權變,被推為當時縱橫家的代表人物。說齊歸燕地燕王 晚年,讓位給大臣子之,引起太子平和將軍市被的叛亂。齊國趁機派兵攻燕,僅五十餘天就佔領燕國全境。燕國因此殘破。趙武靈王護送燕公子職回國,立為燕昭王。燕昭王廣納賢士,積極準備對齊國進行大規模的軍事報復行動。蘇秦在這時來到燕國。,昭王派他到齊國交涉仍被齊佔領的燕國土地。蘇秦到齊,對齊宣王說:「燕昭王是秦穆公的女婿,有強秦作後盾。齊占燕地,必然是燕和秦都不滿於齊。如果大王能把所佔的燕國十城之地交還燕國,那麼燕和秦反而會感激大王的恩德。大王即可以秦燕為支持,號令天下。天下亦莫敢不從,則齊國霸業可成。」宣王大喜,歸還燕國舊地。蘇秦歸燕。受到燕昭王的重用。勸齊王伐宋蘇秦洞察了昭王想攻齊的意圖,獻計於昭王道:「我們雖然收回了被齊占的土地。然而當年亡國之恨不可以不報。如果使齊西勞於宋,南疲於楚,我們即可趁機發動進攻,一舉滅齊。我請求到齊國說宣王攻宋。」燕昭王遂拜蘇秦為上卿,出使齊國。秦國一向與宋國交好,齊伐宋就必須與秦絕交、恰好秦派人到齊國商議共同稱帝的事,蘇秦趁機勸說齊王:「齊秦並立為帝,天下人是尊齊還是尊秦?」齊王說:「當然是尊秦了!」「那麼齊放棄帝號,天下是愛齊呢,還是愛秦?」「當然是愛齊了!」「兩帝並立,共約伐趙,與齊軍獨攻宋,哪一個更有利呢?」齊王回答:「當然伐宋有利!」蘇秦接著勸齊王道:「如果我們同秦一樣稱帝,天下只尊秦國,如果我們放棄帝號,天下就愛齊而稱強秦,共約伐趙又不如單獨伐宋。所以,我主張放棄帝號以順應天下。」齊王聽從蘇秦建議,聯合趙國在阿地會盟,約定共同抗秦,秦齊關係惡化。蘇秦趁機勸齊王攻宋:「宋國國君荒淫無度,天下共憤,如果我們揮師西擊宋,正是奉天討罪的壯舉,大王必然賢名震於諸侯,且可得到實際的利益,使齊雄踞東方,成為中原諸侯之長。」 齊於是攻宋。燕為了取得齊的信任,派兵協助齊國。宋在聯軍攻擊下,割淮北地求和,而齊國實力也因戰而衰弱。合縱攻強秦蘇秦在齊國,繼續作削弱齊的工作。他勸齊王大興土木,縱情享樂,對外則大肆戰爭,廣樹仇敵。齊秦關係惡化,再加上齊攻宋國,秦王非常震怒。蘇秦勸齊王先採取軍事行動,以打擊遏制秦勢力的發展。同時也想使齊的力量進一步被消耗。齊王對燕懷有顧慮。蘇秦為燕辯解說:「燕國國小力弱,一向依附於強齊,而齊之所以能號令天下,也正是有了燕的支持。這種友好關係是燕國人心所向,怎麼會對齊有異心?」齊王釋然。於是,蘇秦出使,為齊王合縱攻秦而奔走。蘇秦分別遊說韓趙魏燕四國國君,各自出軍兵糧草,以攻秦國,推選趙國宰相奉陽君為合縱長,而齊國實際上卻是合縱的真正組織者和指揮者。齊國名義上合縱攻秦,其實不過是借齊制秦,使其不能抽身救宋,齊好再次攻宋。蘇秦極力主張強攻秦國,然而齊既不賣力,趙韓魏燕自然也都互相推讓而逡巡不進。因此聯軍始終未與秦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儘管如此,齊勞師襲遠,仍然大損國力。合縱反攻齊齊王發動攻秦的同時,展開了對宋的第二次進攻。這實際上使其他四國聯軍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既無法合力攻秦,又不能馬上撤兵回國。於是各國對齊都暗懷不滿。本來蘇秦此時南下,明著合縱攻秦,暗中卻在積極為燕聯繫反齊的同盟軍。蘇秦見各國離心,便暗中勸在魏國的孟嘗君:「昔日您在齊國時,為齊立下蓋世之功,而齊王暗昧,不但不重用,而且使您背井離鄉,遠來歸魏。今又棄信義於不顧,玩弄聯軍各國。燕軍有攻齊意,趙國也早對齊懷恨,如果聯合起來東擊齊國,則中原勢大,魏和先生您也定會名動天下。」孟嘗君答應了蘇秦的建議。蘇秦又勸說齊王同秦求和:「魏趙距秦近而齊地距秦遠,如果我們五國合縱不能擊敗秦,魏趙為了保存國家就肯定要向秦求和,秦一旦同其他國家聯合,定會連橫來攻打齊。望大王早作準備,先與秦談和,以免形勢被動。」齊王以為蘇秦說的很有道理,便搶先與秦做出友好的表示,並打算用親秦的韓聶做宰相。趙國奉陽君正忙於合縱攻秦,見齊王未商量就先與秦交好,大為惱怒,便聯合魏燕要對正忙於攻宋的齊國開戰。齊王慌忙從宋撤軍,並答應送給奉陽君土地,奉陽君才停止了攻齊的行動。蘇秦拘於趙奉陽君得到齊王關於土地的許諾,與齊的關係又和好起來,而蘇秦在暗中進行的對燕趙關係的離間活動,也被奉陽君察覺。於是奉陽君把蘇秦拘留在趙國,限制其行動。蘇秦向燕王求救,並打算繼續進行離間活動。燕王向趙奉陽君提出嚴重抗議,奉陽君釋放蘇秦,然而蘇秦卻再也不能找到機會在趙活動。他想去見齊派至趙的使臣,趙不許。蘇秦無奈,離開趙入齊。自陳功與過蘇秦入齊之後,燕昭王對他產生了懷疑,因為他以時機未到為辭,幾次勸阻燕昭王對齊的進攻,於是昭王打算讓別人替換蘇秦回國。蘇秦感到非常委曲,向燕王寫信申辯。這封信可以說是他對自己一生功過的一個評說。他說:燕和齊仇恨由來已久。我為燕齊的邦交奔走,本來就難以獲得各方面的信任。齊是燕國的心腹大患,我在齊國,大可使齊不謀攻燕,小可使齊趙關係破裂,以此為大王的大事作準備。五國伐秦,燕雖然出兵出糧,但一來免去齊稱帝燕稱臣的恥辱,二來沒有齊趙攻燕的禍患。後來奉陽君接受齊的封地,將我扣在趙國。大王救臣下出於水火,現在齊趙都不謀攻燕,燕得以修飭國力,我雖無功,但自以為可以免罪了。我作為燕臣,在齊國活動,本來就會有流言蜚語。我如在齊顯貴,燕國大夫就不信任我,我在齊作賤,世人就看不起我。我如受齊王重用,燕大夫就會對我抱有希望,希望達不到又徒增埋怨。齊國如有不利於燕的地方,就把責任都歸到我頭上,天下人不攻齊,就說我善於為齊謀劃。我的處境也可以說是夠危險的了。我不畏死報效於大王,大王卻懷疑怪罪於臣下,我實在感到恐懼。儘管我自以為可以列於天下公卿之中也無可愧疚,如大王只是重用有才的賢人,我願在齊與他認真合作;如大王不放心我,我就回燕侍奉大王,以寬解大王的憂慮。燕昭王終於沒有撤換蘇秦。蕩蕩身後事蘇秦為了惡化齊趙邦交,使齊廣樹仇敵,再勸齊王攻宋。公元前286年,齊滅宋。齊國力也漸漸疲衰。同時由於奉陽君向齊索要封邑,齊趙關係又出現裂隙。蘇秦頻繁的活動,終被齊王和齊大夫發覺。齊王將蘇秦車裂於市。蘇秦死時,年五十餘歲。蘇秦死後,燕趙魏秦韓五國聯合,在燕將樂毅的帶領下大舉攻齊,連陷城池七十餘座。齊王出逃,被殺。齊國後來雖然又奪回國土,國力卻大衰,從此一蹶不振。而燕趙魏秦四國之所以發動這場戰爭,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蘇秦生前活動的緣故。挺身維護國家尊嚴的藺相如藺相如,籍貫及生卒年不詳,趙國宦官頭目繆賢的家臣,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家。和氏壁風波公元前283年,趙惠文王得到楚國的和氏寶玉。這塊寶玉相傳為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發現,原為一塊玉璞(含有寶玉的石塊),先後獻給厲王、武王,玉工都說是塊石頭,國王惱怒,卞和分別被砍去左右腳,楚文王繼位,卞和抱著玉璞在山中哭泣。文王知道後,叫人剖開玉璞,果然得到一塊稀世美玉,因此取名「和氏壁」。秦昭王聽說趙國國王成了這塊寶玉的新主人後,十分想得到這塊寶玉,於是派遣使者送信給趙惠文王,信里表示願意拿秦國的十五座城邑來換取趙國的寶玉。趙惠文王得到信後,一下子拿不定主意,十分為難,於是就把大將軍廉頗和其他許多大臣召來,商量對策。如果把和氏壁送給秦國,恐怕秦國不會真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白白地受到欺騙;如果不給,秦強趙弱,又怕秦國出兵攻打趙國。左右為難,想派個使者到秦國去交涉,又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趙廷入選正在此時,宦官頭目繆賢走出來說:「我有個家臣,叫藺相如,此人智勇雙全,不如派他到秦國去。」趙王問:「你怎麼知道他可以出使秦國呢?繆賢就告訴趙王說:「我以前曾經冒犯了大王,怕您治罪,打算偷偷逃到燕國去。藺相如知道後,勸阻我說:"你怎麼知道燕王會接納你呢?』我告訴他說:"我曾經跟隨大王在邊境上與燕王相會。當時燕王曾私下握住我的手表示願意和我交個朋友。因此,我決定到燕國去投靠燕王。』藺相如聽了說:"趙強燕弱,而你又是趙王的寵臣,燕王才願意和你交朋友。現在你得罪了趙王,如果逃到燕國去,燕王害怕趙國,決不敢收留你,只會把你捆綁起來送回趙國。到那時,你的性命就難保了。現在你不如脫掉衣服,赤身伏在腰斬人的斧子上,親自去大王面前認罪請求處罰,大王寬厚仁慈,或許能得到大王的寬恕,』我聽後照著做了,大王您果然寬恕了我。因此我認為藺相如能夠出使秦國並圓滿完成任務。」。趙王派人把藺相如召來,問道:「現在秦王要用十五座城邑來換和氏壁,可以答應嗎?」藺相如說:「秦強趙弱,我們不能不答應。」趙王又問:「要是秦王得了壁,卻不肯把城交給趙國,又該怎麼辦呢?」藺相如說:「確實如此,但秦國用十五座城來換和氏壁,如果趙國不答應,那就是我們理虧,秦國也正好有借口攻打趙國;要是趙國把壁送到秦國,而秦國不肯把城交給趙國,那麼就是秦國理虧。比較一下,我認為最好是答應秦國,把壁送去,讓秦國負不講道理的責任。」停了一會兒,接著說:「我想大王現在可能沒有適當的人選吧,我倒願意出使秦國,假如秦國真的把城邑交給趙國,我就把寶玉留在秦國;如果秦國不交城邑,我一定把寶玉完完整整地帶回來。」於是,趙惠文王任命藺相如做使臣,帶著和氏壁西使秦國。秦廷智變秦昭王在章台(秦宮名,舊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水)接見藺相如,藺相如雙手捧壁,獻給秦王,秦王接過壁。展開錦袱觀看,果然純白無瑕,寶光閃爍,雕鏤之處,天衣無縫,真不愧是稀世之寶,非常高興,又依次遞給妃嬪、文武大臣和侍從們欣賞,眾人都嘖嘖稱讚,歡呼「萬歲」,向秦王表示祝賀。過了很久,秦王卻絕口不提以城換壁的事,藺相如知道秦王絕對不會以城換壁,心生一計,對秦王說:「這塊寶玉很好,就是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大王看」,秦王聽後,就把壁交給他,藺相如接過壁,迅速後退幾步,身子靠著柱子,憤怒得連頭髮都快豎起來;義正詞嚴地對秦王大聲說道:「大王想要這塊美玉。寫信給趙王。答應用十五座城來交換,當時趙王召集文武大臣商議,都說秦國貪得無厭,仗著勢力強大,想用幾句空話騙取趙國的寶玉。大家都不同意把壁送來。可我卻認為:即使老百姓交朋友,尚且互不欺騙,何況秦國是個堂堂大國呢?再說也不能因為一塊壁的緣故而傷了兩國的和氣。趙王採納了我的意見,並且還齋戒了五天,寫了國書,然後派我作使臣帶著寶玉到秦國來。態度如此恭敬。可大王卻在一般的離宮接見我,而且態度又這樣傲慢。大王把這麼貴重的寶玉,隨便遞給宮女侍從們觀看,分明是在戲弄我,也是對趙國不尊敬。我看大王並沒有用城換壁的誠意,所以我把它要了回來,如果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情願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在柱子上撞個粉碎」。說罷,舉起和氏壁,眼瞅柱子,作勢向柱子砸去。秦王怕藺相如把壁砸壞,趕忙賠禮道歉,請他不要那樣做;一面叫來掌管地圖的官員送上地圖,秦王攤開地圖對藺相如說,從這裡到那裡的十五座城,準備劃歸趙國。藺相如想到秦王現在不過是裝裝樣子而已,絕對不會把城給趙國,於是又對秦王說;「這塊和氏壁,是天下公認的寶貝,趙王非常喜歡,可因為害怕秦國勢力強大。不敢不獻給秦王,在送走這塊壁的時候,趙王齋戒了五天,還在朝廷上舉行隆重的儀式。現在大王要接受這塊壁,也應該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九賓之禮,我才能把壁獻給大王。」秦王想到壁在藺相如手裡,不好強取硬奪,便答應齋戒五天,然後,又派人送藺相如到廣城賓館去休息。到了賓館,藺相如想到秦王雖然答應了齋戒五天,但一定不會真把城給趙國,於是就選了一名精幹的隨從,讓他穿上粗布衣服,打扮成普通老百姓,揣著和氏壁,悄悄地從小路連夜趕回趙國去了。」再說秦王假裝齋戒了五天,就在朝廷上設下隆重的九賓之禮。兩邊文武大臣排立,傳下命令,要藺相如來獻壁。完壁歸趙藺相如走上朝廷,對秦王行了禮說:「秦國從秦穆公以來,已經有二十一位國君了,沒有一個是講信用的。我怕受大王的欺騙而對不起趙國,所以早派人帶壁離開秦國,恐怕現在早已到趙國了。」秦王聽了,十分惱怒。藺相如仍舊從容不迫地說:「今日之勢;秦強趙弱,因此大王一派使者到趙國要壁,趙國不敢違抗。馬上就派我把壁送來,現在要是秦國真把十五座城割讓給趙國以換取和氏壁,趙國哪敢要秦國的城邑而得罪大王?欺騙大王,罪當萬死,我已不存生還趙國之望,現在就請大王把我放在油鍋里烹死吧,這樣也能使諸侯知道秦國為了一塊壁的緣故而誅殺趙國的使者,大王的威名也能傳播四方了」。秦王的陰謀被徹底揭穿,又狡辯不得,只好苦笑一番。而秦王左右的大臣衛士,有的建議把藺相如殺掉,但被秦王喝住了。秦王說:「現在即使把藺相如殺了,也得不到壁,反而損害了秦趙兩國的友誼,也有損秦國的名聲,倒不如趁機好好招待他,讓他回趙國去。」於是秦王依舊按九賓之禮在朝廷上隆重地招待了藺相如;然後客氣地送他回國。以後秦國一直不肯把十五座城割給趙國,趙國自然也就沒有把壁送給秦國。澠池之會公元前282年,秦國派大將白起攻取了趙國的簡(今山西離石縣西)和祁(今山西祁縣)兩塊地方。次年,秦國又派兵攻佔了趙國的石城(今河南朴縣西南);又過了一年,再向趙國進攻,兩國交戰,趙國損失了兩萬多軍隊,但秦軍的攻勢也被遏止了。公元前279年(趙惠文王二十年),秦昭王想和趙國講和,以便集中力量攻擊楚國,於是派使者到趙國,約趙王在西河外的澠池(今河南澠池縣境內)見面,互修友好。趙王害怕,想不去,大將軍廉頗和上大夫藺相如商議,認為趙王推辭不去不好,就勸趙王去:「秦王約您會議,如果大王不去,那就顯得趙國力小而膽怯了,還是去好。」趙王聽從了廉、藺二人的建議,藺相如也隨著趙王一起去了。廉頗帶領大軍把趙王送到邊境,臨分手。對趙王說:「這次大王去澠池,路上來回的行程,加上會見的時間,估計前後不會超過三十天。為了防止意外,要是過了這個日期大王還未回來,請允許我們立太子為王,以斷絕秦國扣留大王要挾趙國的念頭。」趙王同意了。廉頗還在邊境上布置了大量的軍隊,防備秦國的進攻。逼秦王擊缶到了澠池,見到秦王,雙方行過禮,便在筵席上敘談,酒到中巡,秦王對趙王說:「我聽說你喜歡彈瑟,我這裡有瑟,就請你彈一支曲子助助興吧!」趙王不敢推辭,只好彈了一曲。這時,秦國的御史走了過來,在簡上寫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趙王在澠池宴會,秦王命趙王彈瑟。藺相如見此不悅,上前對秦王說:「趙王聽說秦王擅長擊缶(瓦盆),我這裡有個缶,請你敲敲缶讓大家高興高興。」秦王聽了勃然大怒,不肯答應。藺相如又端起缶走過去,獻給秦王,秦王還是不肯敲。藺相如就說:「現在我離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應,我拼著一死,也要濺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拚命。秦王的侍衛看到秦王受到脅迫,慌忙拔出刀來,要殺藺相如。藺相如瞪著雙眼,大喝一聲,嚇得侍衛連連後退,秦王心裡很不高興,也只好勉強在缶上敲了幾下。藺相如回頭叫來趙國的御史,也把這件事情記下來:某年某月某日,趙王和秦王在澠池宴會,趙王命秦王敲缶助興。秦國的大臣們見秦王沒有佔便宜,就說:「請趙王獻出十五座城地為秦王祝壽!」藺相如也不示弱,說:「請秦王拿咸陽(秦國都城,今陝西咸陽縣東)為趙王祝福!」一直到酒筵結束,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機智勇敢地同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不屈不撓的鬥爭,挫敗了秦國的圖謀。秦國也知道廉頗率領大軍駐紮在邊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處,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趙國君臣回國。以後,秦、趙間暫時停止了戰爭。毛遂:三寸舌勝百萬師毛遂,戰國末期大梁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趙孝成王九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並獲得了「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的美譽。求人說楚合縱公元前260年,趙王中了秦的反間之計,以只能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守衛重地長平,使得趙四十萬大軍被困長平,最後全部為秦白起坑殺,精銳喪失殆盡。次年,秦乘勝圍攻趙都城邯鄲。邯鄲震動,趙王急召平原君商議退敵救國之策。平原君道:「為今之計,只有求救於諸侯。魏與在下有姻親關係。關係素善,求之則發救兵。楚乃大國,且路途遙遠,唯有以"合縱』之策促其發兵,臣願親往。」趙王依之。平原君乃戰國四君子之一,此四君子皆以禮賢下士聞名於世。平原君有門客三千、毛遂位居末列。平原君回至府中,急招門客,言明使楚合縱之事,並欲選拔二十人隨同前往。平原君道:「此次合縱定約之事,關係到邯鄲得失,趙之存亡,干係甚大,故勢在必得。倘若和談不能成功,則須以武力相威脅,迫使楚王歃血訂盟。故所選二十人必是文武俱全之士。諸位皆當今賢士,且事情緊急,二十人便出自各位當中了。」然三千人中,能文者不能武,能武者又不能文,最後只選得十九人,最後一人竟無從可得。平原君不禁慨嘆:「想我趙勝相士數十年。門下賓客三千,不料挑選二十人竟如此難!」毛遂自薦正值此際,毛遂於下座挺身而起,道:「毛遂不才願往。」平原君見毛遂面生,又不曾聽左右提起過毛遂,便有意試探:「先生居勝之門下幾時了?」毛遂答道:「已有三年」,平原君遂生輕視之意:「賢主處於世間,恰似尖錐處於囊中,其鋒芒亦現,今先生居此已有三年,卻未曾聽左右提起過,可見先生文不成、武不就,且出使楚國乃關係趙國存亡之大計,先生恐怕不能勝任,還是留下吧。」毛遂並無退怯之意,立刻答道:「君子言之有理。賢士處世當展其才德,然欲逞才能須有表現機會,君子以賢達仁義、禮賢下士聞名於世,然君子若無趙公子之名分,地位安能顯其賢達乎?毛遂之所以未能展露鋒芒是因無處於囊中的機會,否則,早已脫穎而出,不單單是只露鋒芒的問題了。」平原君對毛遂之對答深感奇異,且事緊急,便同意毛遂同行。其餘十九人雖聽了毛遂適才的一番言論,仍不以為意,皆以為毛遂只不過徒逞口舌罷了,彼此目視而笑。 十九人皆自以為學富五車,一路之上常是高談闊論,毛遂不言則已,言必驚人,總能一語中的。到了楚國時,十九人皆已折服。楚廷約縱楚國已至。平原君不敢怠慢,第二日一早,太陽剛剛升起,便上朝與楚考烈王商議合縱之事。楚王道:「合縱之事,當初先由趙國發起,後張儀遊說各國,聯盟未能牢固。當年先是(楚)懷王為縱約長,率諸侯伐秦而不克;後又由齊緡王為縱約長,而列國皆背信棄義,合縱又敗。時至今日,各國皆以約縱為諱,六國合縱聯盟只不過一盤散沙,無濟於事。況且秦國今日之強六國皆不能敵,唯有諸國各自安保方為上策。再者,秦楚新近通好。楚若與趙合縱,豈不是背信棄義,自惹刀兵之苦,代趙受怨嗎?合縱之事還是算了吧!」平原君從容對答,陳說利害,但楚王終因懼怕強秦,猶豫不決。毛遂等二十人於朝下等候,眼見日上中天,約縱仍未成功。十九人便對毛遂道。「先生上。」毛遂亦不答話,按劍拾階而上,昂首走上朝來。對平原君說:「合縱之事,只要言明利害,三言五語便可解決,卻為何自日出談至日中,仍未商定?」楚王見有人竟敢按劍直闖朝堂,且出言不訓,不覺怒起心頭,但又不明此人底細,且懾於毛遂之威嚴,便轉身先問平原君道:「此是何人?」平原君道:「此乃勝之門客毛遂。」楚王便高聲叱喝道:「大膽狂徒,本王與你家主人談話會縱之事,豈有你說話之地,還不退下?」毛遂毫無懼色,按劍直前,說道:「合縱乃天下之事,天下人皆可議之,況在我家主人面前,你叱者何來?仗你人多勢重罷了。然如今你我相距僅十步之遙,你的性命便握於毛遂手中,還逞得什麼威風!當年商湯憑藉七十里之地而王天下,周文王僅憑百里地,卻使天下諸侯臣服,又有哪一個憑藉了勢眾人多呢?」楚王臉色稍和,問道:「先生有何話說?」毛遂道:「先前,楚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陘塞、郇陽,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此乃霸王之資,天下諸侯哪個能當?然一泱泱大國竟為一乳臭未乾之豎子白起率區區之數萬人連連挫敗,一戰丟鄢、鄧等五城,郢都劃為秦郡,再戰而燒夷陵,三戰則為秦兵毀先王之宗廟,辱沒先人,此乃百世之仇怨,趙國都為之羞愧,可大王卻偏安於一隅,但求苟安,不求報仇復地,怎對得起列祖列宗在天之靈呢?合縱之事,對楚實是有百益而無一害。想那秦國久存虎狼之心,并吞天下之意早已昭然若揭,趙亡,楚亦不會長久。想當年,蘇秦首倡合縱,六國結為兄弟,致秦十五年不敢東進一步。今秦雖圍邯鄲年余,二十萬精兵日夜進攻,卻未能損邯鄲毫釐。且魏素交好與趙,必遣救兵,若楚趙合縱成功,聯合魏、韓,滅秦精銳於邯鄲城下,乘勢西進,則楚可報先仇,收復失地,重振楚威,如此百利而無一害之事卻猶猶豫豫不能定奪,到底為了何故?」言罷,毛遂雙手按定佩劍,怒目而視楚王。楚王立刻連連稱是,道:「就依先生,就依先生。」毛遂問:「主意拿定了嗎?」楚王道:「定矣!定矣!」毛遂便呼楚王左右:「取雞狗馬血來!」左右取銅盤至。毛遂雙手托住銅盤,跪獻楚王道:「大王當獻血為盟,正式合縱之約,大王先飲,我家主人次之,毛遂再次。」於是於朝堂之上歃血定盟,合縱事成。毛遂左手托定銅盤,右手招呼朝下十九人道:「諸位就於朝下共同歃血吧!你們這些庸碌之輩,所謂"因人成事』者,不就是這樣嗎?」真人難識平原君回至趙國,感嘆道:「我一向自以為能夠識得天下賢士豪傑,不會看錯怠慢一人。可毛先生居門下三年,竟未能識得其才。毛先生於楚朝堂之上,唇槍舌劍,豪氣衝天,不獨促成約縱,且不失趙之尊嚴,大長趙之威風,使趙重於九鼎之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而強於百萬之師。勝再不敢以能相天下之士自居了。」遂待毛遂為上客。有一首詩評道:櫓檣空大隨人轉,稱錘雖小壓千斤。利錐不與囊中處,文武紛紛十九人。合縱已成,楚王遣春申君黃歇率兵八萬往救邯鄲。魏信陵君亦竊得兵符,奪晉鄙十萬軍來救趙國。秦二十萬大軍圍邯鄲已有兩年,仍不能克,長平之戰,秦兵亦損失過半,國內空虛,且救兵已至。秦昭王雖欲強攻,但迫於形勢亦只得息戰而退。邯鄲圍解,終於避免了又一「殺人盈城」慘象的發生。此後,毛遂不知所終。范雎:遠交近攻,一統天下范雎,一作范且、字叔,戰國時魏人。他早年家境貧寒,雖有滿腹經綸,卻因不名一文,無以自資。范雎只好暫時投靠魏國中大夫須賈的門下。齊廷初試牛刀有一次,須賈奉魏王之命使齊通好,范雎作為隨從一齊出使。當時正值襄王即位,齊國日益強盛之時。由於魏曾參加燕國大將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攻打過齊國,並逼死了齊緡王。魏王害怕齊國的報復,讓須賈來緩和兩國的緊張空氣。誰知須賈是個懦弱無能之輩,在齊王的嚴厲質問下啞口無言。就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范雎挺身而出。嚴正指出,齊緡王驕暴無厭,五國同仇,豈獨魏國?今大王光武蓋世,應思重振桓威之餘烈,如果斤斤計較齊緡王時的恩恩怨怨,但知責人而不知己過。恐怕又要重蹈齊緡王的覆轍了。一番話後,齊王怒氣平消。非常佩服范雎的才能,特賜他十斤黃金和牛酒。范雎向須賈報告了此事,須賈命他退還黃金,只留下牛酒。哪知須賈為人心胸狹隘,嫉賢妒能。回國後竟向國相魏齊誣告范雎「持魏國陰事告齊」。魏齊大怒,命人將范雎打得折肋掉齒,還把他放在廁所中,任賓客便溺其上。奄奄一息的范雎受盡了侮辱,但他宏圖未展不想這樣死去。他買通了看守,謊稱已經死去,逃出了地獄。藏匿於民間,化名為張祿。智避穰侯搜索公元前271年,秦昭王派遣王稽使魏,范雎的密友鄭平安趁機向他推薦了范雎。經過一夜的長談,王稽認定范雎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便將他帶回秦國。在返秦的途中,又有一段化險為夷的小插曲,充分體現了范雎的預見力。當車馬行至秦國湖這個地方時,迎面碰上了秦相穰候魏冉的車騎。魏冉是昭王之舅,依仗姐姐的地位把持朝政長達幾十年,此人厭惡招納諸侯賓客,唯恐威脅了他的權勢。范雎雖身為布衣,但對各國的形勢非常關心,對穰候也有所了解,因而遠遠地看見魏冉車騎,就藏於箱中避禍。不一會兒,穰候車馬來到,一陣寒喧客套後,穰候目視車中,又察看了一下隨行人員,接著對王稽說:「你此次出使魏國,沒有帶諸侯的賓客來吧?這些人依靠口舌擾亂視聽,只是為了自己的富貴,全是些沒用的廢物!」王稽忙附和說:「丞相所言極是。」穰候沒有發現什麼可疑的,於是走了。一場虛驚過後,王稽正要上路,范雎從車箱中出來說:「穰候這個人性疑而見事遲,剛才分明已經起疑。雖未立即搜索。不久必悔,悔必復來,我還是再避一下。」說著下車從小路前行。果然如范雎所料,不久二十餘騎飛馳而來,聲稱奉丞相之命搜查,遍索車中,見並無外國之人,這才轉頭揚長而去。經歷這場變故,王稽對范雎佩服得五體投地,仰天長嘆:「張先生真智士,吾不及也!」接近秦昭王范雎入秦後一年多,一直沒有機會覲見秦昭王。前270年,秦在丞相魏冉的堅持下跨越韓、魏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二地。自秦昭王即位後,以宣太后為中心,形成了穰候、華陽君、涇陽君和高陵君等宗親貴室勢力,他們專權專利,其私家富有甚至超過了王室,使昭王如芒刺在背,有苦難言。此次出戰,也並非出自昭王本心,范雎抓住這個時機,基於對昭王內心世界的分析判斷,向昭王上書,直刺宗室專權,緊緊抓住了昭王的心病,同時又信誓旦旦地保證自己有治國的良策,這樣使秦王不得不召見他。范雎費盡心機,終於叩響了成功的大門。范雎頗通語言的藝術,他抓住當政者大都喜聽恭維之詞的心理,在與秦昭王的對話中,首先從對秦的優勢入手開始自己的分析。范雎認為秦「四塞以為固,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地理條件優越,經過變法圖強,秦得「以秦卒之勇,車騎之眾,霸之業可致也。」果然,昭王面露喜色,緩和了談話的氣氛。接著,范雎批評了當前秦國的政策,造成「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于山東」,而這一切都歸罪於為人臣的失職。這裡巧妙地為昭王開脫了罪責,果然昭王很誠懇地說:「寡人願聞失計。」遠交近攻政策出爐范雎考慮到自己初涉秦廷,羽翼未豐,不敢言內,便先談外事,藉以觀察秦王的態度。他說:「夫穰候越韓、魏而攻齊剛、壽,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傷秦。」為了加強說服力,范雎還舉出齊緡王遠征楚國,導致內部空虛,因而被韓、魏襲擊的史實。這裡,范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這就是歷史著名的「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為秦逐個吞併六國最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對後世影響相當深遠,為中國政治、外交思想史增添了重要的一頁。范雎在「遠交近攻」的策略指導下,進一步闡明了具體的措施。他說韓國和魏國處於中原地區的樞紐位置,秦若想成得霸業,必先控制這一地區,然後使趙、楚歸附,這樣齊國必然會畏懼,一時不敢與秦爭鋒。在秦的國勢強大到壓倒各國的情勢下,便可一個個消滅魏、韓等,最後滅齊,一統天下。昭王很讚賞范雎的戰略原則和具體布置。遂拜他為客卿,參與國家大政,主持兵事。二年後,即昭王三十九年(前268年)。昭王用范雎謀,派五大夫涫伐魏,攻克懷,兩年後攻克刑丘。離間六國在秦的凌厲攻勢下,六國大為驚恐,企圖謀求暫時的聯合,共同對付秦國。有一次,各國的謀臣在趙國邯鄲集聚,打算合眾而攻秦。范雎深知一旦六國聯手,對秦國大為不利;但他同時也明白各國戰爭已久,積怨太深,且各懷私心,所謂團結,不過是為求得自己的好處罷了。范雎於是派名士唐雎攜帶大量財物前往邯鄲,賄賂各國謀臣,挑撥他們的關係,終於使「天下之土,大相鬥矣。」整治秦廷,穰侯罷相范雎的一系列功績、使他日益得到昭王的寵信,在秦國的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范雎認為,是該向內政沉積已久的弊病開刀的時候了,於是向秦昭王進言說:「我聽說善於治理國家的君主,就是對內鞏固自己的威信,對外重視自己的權力。穰侯派出的使者竊取大王的權威,對各國發號施令,在天下結盟立約,征伐敵國,沒有誰不聽從。有首詩說"果實太多會壓折椏枝,折斷椏技會傷害樹心;屬國大了會危害宗主國,尊崇臣子會使君主卑微。現在我聽說秦國太后和穰侯當權,高陵君、華陽君、涇陽君輔佐他們,終究會要取消秦王。我私下替大王害怕,百年之後,統治秦國的不是大王的子孫了。」果然昭王聽了十分恐懼,說道:「好。」於是廢黜了太后,將穰侯、高陵君、華陽君,涇陽君驅逐回他們的領地。任命范雎為國相,封以應城,號為應侯。從此,以秦昭王為首的中央政府的權力更加集中了。這是秦國歷史上的重大變革。范雎的「固本削枝」的策略從根本上促進了從封建割據走向大一統,推動了歷史的進步。這是范雎對秦吞併六國統一中國大業的傑出貢獻。離間趙君臣,促成長平之戰范瞧不僅是一位政治家,更是傑出的軍事家。前260年秦趙戰於長平,秦兵雖然勇武善戰。但趙軍老將廉頗行軍持重,堅築營壘,等待時機,按兵不動。秦昭王無可奈何,問計於范雎「廉頗智多,知秦軍強不輕易出戰。秦兵道遠難以持久,戰事如久拖不決,我必陷泥沼之中而不能自拔,為之奈何?」范雎也意識到了局勢對秦不利,他認為只有除掉廉頗才會出現轉機。於是,他策划出了一個「反間計」。范雎暗地派人進入趙都邯鄲,用重金賄賂趙王的近臣,散布謠言說:「廉頗老而怯,屢戰屢敗,現已不敢出戰,又為秦軍所迫,不日即將出降。秦軍最懼怕的是趙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有為且精通兵法,如若為將,銳不可當。」趙王聞之,偏聽偏信,匆忙拜趙括為上將,持書前往長平以代廉頗。趙括雖為名將之後,也精通兵書,但只限於紙上談兵,呆板拘泥不會靈活運用。趙奢在死前曾上書告誡趙王,不要使他兒子為主將,可惜趙王都沒有聽進去。與此同時秦國秘密地派名將白起為主將,試圖出奇制勝。一經交鋒,白起佯敗。趙括喜出望外,窮追不捨,結果被秦軍左右包抄,陷入重圍。趙括被圍困達46天,糧草斷絕,土兵自相殺食。趙軍的幾次突圍都未成功,趙括也中箭身亡。秦軍大獲全勝,坑殺40萬趙兵,」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從此,雄踞北方的趙國一蹶不振,走上了衰亡的道路。戰後的秦國更加強大,雄視天下。晚年讓賢,激流勇退范雎為秦國的統一大業作出了傑出的貢獻,「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范雎由於其坎坷的經歷和個人性格,也暴露出一些缺點。如位極人臣後對須賈和魏齊的報復,體現出他睚眥必報的性格,這與他早年所蒙受的無辜迫害有一定聯繫。而嫉殺白起,則是純粹的嫉賢妒能了,這一缺陷,導致了在范雎執政後期秦在軍事上的一系列失利。這時燕人蔡澤來到秦國。此人相貌醜陋,身無分文,然而才華出眾,尤擅辯才。如同當年范雎語激昭王一般,蔡澤用激將之法,得以見到范雎,他引用秦之商鞅,楚之吳起,越之文種三位著名丞相的遭遇為例,「三人儘力竭忠。功高蓋世,然而卻慘遭殺戳,甚為可悲。今秦王之德,既不能有過於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踐,而君之功績又不如商鞅、吳起和文種,然而君之祿位過盛,私家之富遠遠超過二三子,如不再激流勇退,為自全計,被三子者,且不能免禍,沉於君乎?」蔡澤的話字字打動范雎的心病。聯想起近來漸漸失寵於秦王,范雎如坐針氈,如履薄冰。范雎到底是個智者,功成身退,此其時也。於是他晉見秦王,盛讚蔡澤之能,"臣不如也』,薦其代已為相。范雎遂於昭王五十二年稱病遜去相位,不久善終於封地應。范雎相秦十餘年,對秦國的歷史發展起到了繼往開來的推動作用。儘管他也難以避免政治品格上的瑕疵,但仍不失為秦國歷史上的名相。作為我國古代不可多得的謀略家,提出「遠交近攻」的策略,給中華民族的外交奇計寶庫增添了光彩。甘羅,秦國下蔡人,祖父甘茂,是秦國一位著名的人物,曾擔任秦國的左丞相。「將門出虎子」,在他祖父的教導下,甘羅從小就聰明機智,能言善辯,深受家人的喜愛。後來、甘茂受到別人的排擠被迫逃離秦國不久就死於魏國。甘羅小小年紀,就投奔到秦相呂不韋的門下,做他的才客。說張唐赴燕有一天,呂不韋回到家裡,臉色非常難看,看上去十分惱怒的樣子,甘羅見狀,就走上前問道:「丞相有什麼心事,可以告訴我嗎?」呂不韋心裡正煩躁得很,見是甘羅,就揮揮手說。「走開,走開,小孩子知道什麼?」甘羅高聲說道:「丞相收養門客不就是為了能夠替你排憂解難嗎?現在你有了心事卻不告訴我,我即便想要幫忙的話,也沒有機會啊!」呂不韋見他說話挺有自信的樣子,就改變了一下態度,說「皇上派剛成君蔡澤到燕國為相,已經三年了,燕王對他很滿意。派太子丹到秦國做人質,表示友好,我派張唐到燕國為相,占卦的結果也很吉利,可是他卻借故推辭不去。」事情原來是這樣的,張唐是秦國一位大臣,曾率軍攻打趙國並佔領了大片的土地,趙王對他恨之入骨,聲稱如果有人殺死張唐,就賞賜給他百里之地,這次出使燕國必須經過趙國,所以張唐推辭不去。甘羅聽了,微微笑道:「原來是這樣一件小事,丞相何不讓我去勸勸他?」呂不韋責備他:「小孩子不要口出狂言,我自己請他他還不去,何況你小小年紀。」甘羅聽了不服氣地說:「我聽說項橐七歲的時候就被孔子尊為老師,我現在比他還大五歲,你為何不讓我去試試,如果不成功的話,你再責備我也不遲啊!」呂不韋見他語氣堅定、神氣凜然,心裡不由暗自讚賞,於是就改變了態度,放緩了口氣說:「好,那你就去試試吧!事成之後,必有重賞。」甘羅見他答應了,也就沒多說什麼,高高興興地走了。到了張唐家裡,張唐聽說是呂不韋的門客來訪,連忙出來相見,發現甘羅不過是個十多歲的小孩子,不由得心生輕視,張口就問道:「你來幹什麼?」甘羅見他態度傲慢,就說道;「我來給你弔喪來了。」張唐聽了大怒:「小孩子怎麼能這樣說話,我家又沒死人,你來吊什麼喪?」甘羅笑到:「我可不敢胡說啊,你聽我講清一下原因。你和武安君白起相比,誰的功勞更大啊!」張唐連忙答到:「武安君英勇善戰,南面攻打強大的楚國,北面揚威於燕趙,佔領的地方不計其數,功績顯赫。我怎麼敢和他相比啊?」「應候范雎和文信侯相比,誰更專權獨斷啊?」應侯是秦國以前的一位丞相,文信侯即呂不韋,張唐答道:「應侯當然不如文信候專權獨斷啦!」「你真的知道應候不如文信侯專權嗎?」張唐說到:「當然了。」甘羅聽了笑到;「既然如此,那你為何還推辭不去呢?我聽說,應侯想攻打趙國的時候,武安君反對他,離開咸陽七里就被應侯派人賜死,象武安君這樣的人尚且不能被應候所容忍,你想文信候會容忍你嗎?」張唐聽了這話,不由得直冒冷汗,甘羅見狀又說:「如果你願意去燕國的話,我願意替你先到趙國去一趟。」張唐連忙稱謝答應了,請他回去稟報丞相。晉見秦王甘羅回去把情況告訴呂不韋。呂不韋聽了很高興,甘羅說:「張唐雖然不得己答應去了,可經過趙國時可能還會遇到麻煩。我想替他先到趙國去一下。」呂不韋已經相信了他的才能,想了一下就答應了,並把這件事稟報給泰王,說:「大王,甘茂有個孫子叫甘羅。年方十二歲,投奔在臣的門下,他出身名門、工於心計,能言善辯,這次張唐託病不去燕國為相,經他一說就答應了,而且,他還想替張唐先到趙國去一趟,請你答應他吧!」秦王聽了,就叫甘羅進來相見,過了一會兒,就見殿下走進一個眉清目秀的少年來。心下不由喜歡,笑著問到:「就是你想要出使趙國嗎?」甘羅答到:「是的。」「那你見了趙王后要說什麼呢?」「我看他的神色,相機行事。不知道趙王反應如何,我也不能確定該說什麼話啊。」秦王見他口齒伶俐,對答如流,就答應了他,給他十輛車、百餘名僕從。讓他出使趙國。出使趙國趙王早已聽說秦國準備派人到燕國為相了,心裡一直很焦急,擔心秦國和燕國聯合起來攻打他。這時聽說秦國使者求見,連忙說:「叫他進來。」不多時,就見一個少年緩步走上前來,朗聲道:「小臣甘羅奉秦王之命,拜見趙王。」趙王連忙讓他在旁邊坐下,心裡暗暗稱奇,秦國怎麼派了這樣一個小孩子來,再仔細一端詳,也不由心生喜愛之情,只見那甘羅長得儀錶非凡,眼神清朗,眉宇間露著一股軒昂之氣,於是就問到:「秦國過去一位姓甘的丞相是你的什麼人?」甘羅答道。「是我的祖父。」「你今年多大年紀?」「小臣今年已十二歲了。」趙王聽了不由大笑道:「秦國難道沒有人可派嗎?讓你這個小孩子出來!」甘羅不慌不忙的答道:我們秦王用人,都是按他們才能的大小讓他承擔不同的責任,才能高的讓他擔當重任,才能低的擔當小的責任,秦王認為這是件小事。所以就派我來了。」趙王聽了不由的對甘羅又敬重了幾分,問道。「你這次到趙國來究竟有什麼事嗎?」甘羅反問道:「大王是否聽說過燕太子丹入秦為質這件事。」趙王點了點頭,甘羅又問道:「大王是否聽說過張唐要到燕國為相?」趙王又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你為何還不著急啊?燕派太子入秦為質,說明燕國不欺騙秦國;秦國派張唐入燕為相,說明秦國不欺騙燕國。燕秦不相欺,趙國就危險了。」趙王聽了問道:「秦國和燕國和好,有什麼目的嗎?」甘羅答道:「秦燕和好沒有別的原因,就是想攻打趙國、擴大河間的地盤啊!」「哦,是嗎,那您這次來有何見教?」趙王問道。「大王不如給秦國五座城池擴大秦國的地盤,秦王自然高興,你再請求他遣回燕太子,斷絕秦燕之好,這樣你就可以去放心地攻打燕國了。以強大的趙國攻打小小的燕國,還愁得不到五座城池嗎?」趙王聽了很高興,就賞給他黃金百兩、白玉一雙,並且把送給秦國的五座城池之圖讓他帶回給秦王。甘羅拜相甘羅回到秦國,秦王大加讚賞,說道:「你的智慧真是超出了你的年紀啊!」於是就封他為上卿(戰國時諸侯國最高的官職,相當於丞相),並且把原先甘茂的田宅賜給他。趙國得知秦國與燕國絕交後,派軍攻打燕國,得到三十座城池,又把其中的十一座城池送給了秦國。在戰國這個時代的大舞台上,各種各樣的人才層出不窮,甘羅年方十二,就已經憑自己的智慧周旋於王侯之間,並且不費一兵一卒使秦國得到十六座城池,官封上卿,這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確實是一個才能出眾的小神童啊!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禮儀
古代詩歌鑒賞:情感類型解析
明清女性畫家展:看古代閨閣付諸筆端的閑情與才思
古代帝王的家訓
古代這5位牛人,才是真正的「風水大師」,諸葛亮都沒有入榜

TAG:古代 | 縱橫家 | 諸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