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余:我對「君子之交淡若水」的解讀

我對「君子之交淡若水」的解讀

莊子余

《莊子》中的「山木」篇有這樣一段話:「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亦。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譯文:由利結合的,在困難災禍迫近時就會相互拋棄;由天性相連的,在困難災禍迫近時就會相互容納。相互容納與相互拋棄就相差很遠了。而且君子之交清淡如水,小人之交甘美如甜酒;君子相交淡泊而親切,小人相交雖甘甜卻易斷絕。那些無緣無故結合起來的,也會無遠無故地離散。[主要取自方勇先生的譯文。下同。])

這就是「君子之交淡若水」的出處。此喻有何深意?反映了莊子怎樣的思想?有沒有弦外之音?久思無果,不得不再次地從頭到尾地捧讀《莊子》這部「其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魯迅語)的經典。掩卷之餘,似有所悟。現不揣譾陋,緣之於筆,供海友笑談。

(上)

其實,君子並不是莊子的理想人格。莊子的理想人格是「至人」,莊子又稱之為「真人」、「神人」。這種人的最大特點是超然物外,無往而不逍遙。他們不僅有非凡的能力,「不從事於務,不就利,不違高,不善求,不緣己」(凡未註明出處的引語,俱出自《莊子》。下同。),能「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飛,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而且還超越了生死,「不知悅生,不知惡死」,「死生無變於己」,擺脫了人世間的一切束縛,獲得了精神與生命的絕對自由。

顯然,這樣的「至人」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莊子心在仙庭,身卻在凡塵,又不願進官場為五斗米折腰,就不得不靠幫人看看園子,編編草鞋度日;也就不得不與世俗的人進行交往。這是莊子在夢想成為「至人」之前的無可奈何的選擇。無奈的選擇也是有選擇的,他要在世俗社會中選擇與他有共同詣趣、理想,即有「天屬」之緣的人做朋友。所以他要君子之交,而鄙夷小人之交。既然是君子之交,莊子為什麼又將其看得「淡如水」呢?莊子是不是不熱衷於君子之交呢?我想是的。因為在莊子看來,君子也還只是世俗社會中的人,離理想的「至人」還有相當距離。而「至人」是絕對自由,「無待」於一切人和事的,當然也是不需要朋友的。所以,要想向「至人」的理想邁進,君子之交也就只能是淡淡的,輕鬆的,可以自由分合而無羈絆的,特別是在精神層面上,相互溝通而又各自獨立。如果總是濃得化不開,象一團漿糊,精神獨立就難以實現,「至人」境界就難以達到。這種離(淡)比合(濃)好的思想,在《莊子》中可以得到充分的驗證:「魚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魚相忘於江胡,人相忘於道術。」——只有在寬闊的江湖中,魚兒才能自由自在地遊樂;只有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人才能獲得精神自由而向「至人」靠近。相反,如果魚兒扎堆在一起;人們抱團在一處,往往是處境不妙了。莫說當君子,恐怕連活命都有困難。所以,莊子又說:「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交友本是「五倫」之一,儒家很重視這種倫理或情感關係。但莊子卻認為人的情感往往會傷害人的「自由」發展,從這個角度看,也應該對情感淡漠處之,甚至應該擯棄它。這可以從莊子與惠子的對話中看出來。

「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譯文:「惠子對莊子說:『人原本就沒有感情嗎?』莊子說:『是這樣的』惠子說:『人如果沒有感情,怎麼能稱之為人呢?』莊子說:『虛通之道給人以容貌,天然之理給人以形質,怎麼不能稱作人呢?』惠子說:『既然稱作人,怎麼會沒有人的感情呢?』莊子說:『這不是我所說的情感。我所說的沒有情感,是說人不要讓好惡之情損害了自己的身心,應該經常順任自然而不人為去增益形貌和德性。』」)

與人交往,免不了有好惡的人類情感在裡面。莊子說,不能讓這類情感損害(影響)人的身心(包括理智),實際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理智本身沒有壓制情感的力量,情感只能被情感所壓抑克制。西方一位重要的思想家斯賓諾莎就很明確地說:「理智不能剋制情感」(見其《倫理學》)。一個情感只有通過一個和它相反的情感才能剋制和消滅。就象要戒煙的人,並不是因為知道了吸煙的害處才能戒掉煙,而是從情感上開始厭惡煙了,他才有可能戒掉煙。人類情感的作用往往是十分強大的,莊子為什麼在這裡也顯得漫不經心,而好像缺乏應有的人的同類意識呢?

我以為,這除了莊子有一心想成為超越世俗社會之上的「至人」的虛無主義思想和神秘主義色彩外,還有一種強烈的對社會現實不認同、不滿意的情緒在裡面。這又從何說起呢?

或許,我們能從莊子對當時社會的批判中找到答案。

《莊子》一書多處痛斥當時的整個社會等級制度,特別是處於等級制度最上層的統治者,以及統治者用以統治老百姓的所謂仁義道德:「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聖人不死,則大盜不止……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譯文:「聖人死了,大盜就不會興起,天下便太平無事了。如果聖人不死,大盜便不會停止……那些偷竊衣鉤的人便遭刑殺,而盜竊國家的人反倒成了諸侯,諸侯的門裡就有仁義了!」)

這是多麼辛辣的揭露和批判!現實社會太醜惡了,不僅僅是表現在等級、專制等方面,而且表現在仁義道德忠孝信悌等諸多方面。莊子實在是不願在其中生活,連在其中交朋結友也顯得是無可奈何的。原來他對當時社會現實是極其憤怒的,他是要否定整個社會等級的專制的制度。說他是中國最早最徹底的反專制制度的自由主義者和理想主義者恐怕也不為過吧。

這應該就是莊子的「君子之交淡若水」,特別是其中的「淡」所彈奏出來的弦外之音。

(下)

讓我們還是來彈彈「君子之交淡若水」的「弦內之音」吧。

莊子講:「井蛙不可語于海」、「夏蟲不可語於冰」、「曲士不可語於道」。一「語」貫之,思想交流也。表明莊子對交友的要求是精神層面的,是以「義合」,而不是以「利合」的「心有靈犀一點通」。又以「淡若水」作喻,是說朋友之間應該象水那樣清澈、透明、流暢。彼此沒有明白說出什麼卻能心領神會,或拈花微笑,或擊掌有聲,就能達到令人神清氣爽的默契的境界。

莊子對這樣的君子之交是很認可,很欣賞的。

「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譯文:「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共同談論,說『誰能把無當作頭,把生當作死,把死當作尾骨,誰能認識到死生存亡是一體的,我們就和他交朋友。』四人相互望著一笑,彼此心意相通,於是就共同結為朋友。」)

「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與友,曰:『孰能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於心,遂相與為友,莫然。」(譯文:「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共同結交,說:『誰能相交出於無心,相助出於無為呢?誰能超然萬物之外,游於太虛,忘記生死,與大道同游於無窮之境呢?』三人相互一笑,彼此心意相通,於是就淡漠相交,共同結為朋友。」)

莊子所欣賞、推崇的這種君子之交,不禁使人想起與莊子同時代的西方一位大哲人亞里斯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所說的一段話:「理性的思辨活動既有較高的嚴肅價值,又不以本身之外的任何目的為目標,並且具有它自己本身所特有的愉快。所以理性是人的本質所在,純粹的理性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的,甚至近似於神的生活。」

莊子與亞里斯多德,天高海闊,相隔萬里,緣慳一面,不通一語,竟然都有靈犀在心,心心相印,令人感嘆人類文化現象之神奇。

莊子的君子之交,意在思想(精神)的交流,心靈的溝通,從而不斷地向自己的理想境界提升。因此,他鄙夷以「利合」的小人之交。他情願要一個與己詰難而思想透亮的「敵人」結伴,也不願與一個利欲熏心而高官厚祿的「朋友」為伍。《莊子》中有這兩方面的鮮明記載。

惠子與莊子的思想觀點不同,但「惠子多方,其書五車」,是個很有學問的人,常與莊子辯論,是莊子為數不多的思想與精神良性互動的好對手、好朋友。惠子死後,莊子很悲痛,常去惠子墓前哀悼。他對身邊的人講,有個木匠揮動斤斧將郢人鼻尖上的白土削得乾乾淨淨,郢人卻神不改色心不跳。這不僅是木匠的技藝高超,而且還因為是郢人與木匠的高度默契。沒有郢人,木匠的這個技藝就無從發揮。莊子講完這個「運斤成風」的故事後,感嘆道,自從惠子死後,我沒有辯論的對手了,我也沒有人可以辯論了。

相反,有的人想巴結莊子,為他送來了高官厚祿,他卻斷然拒絕。並且以神龜說事,表明自己寧願生活在爛泥中,也不願為顯示骨殼的高貴而犧牲自然生命與自由精神。想巴結他的人也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莊子這種「淡若水」的交友精神,不僅深刻地影響著老莊後學者的精神空間,而且還在他們的現實生活中發揮著引領風骨的作用。這在魏晉南北朝的亂世表現得尤為突出。學問家嵇康,喜歡「神龜」生活,白天在路邊揮錘打鐵,大汗淋漓;晚上則讀《老》《庄》、彈古琴。他的一曲《廣陵散》,天下獨絕。一天,他的老朋友、同為「竹林七賢」之一的山巨源要推薦他到朝廷里去做大官。嵇康卻越想越不對勁:這老朋友是怎麼搞的,怎麼完全忘了我們「淡若水」的交友初衷,這怎麼能算是我的朋友?於是嵇康揮筆疾書,洋洋洒洒寫下了兩千言的《與山巨源絕交書》,公開表明自己的處世原則和交友之道,並對當時的黑暗現實和虛偽的禮法進行了尖銳的嘲笑和諷刺。這封書信遞出之後,嵇康繼續打他的鐵,讀他的書,彈他的琴,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一樣。這篇《絕交書》不僅是先哲莊子精神風貌的再現,且有著魏晉風骨的新色彩。說它是中國文化史上最重要、最奇特的一封絕交書,那是一點也不過份的。

「君子之交淡若水」,到此都解讀完了嗎?沒有。我想還有重要的一點不可不提,那就是「水」代表著「善」。不是一般的「善」,而是「上善」,所謂「上善若水」是也。

在千姿百態的自然變化的現象中,老子唯獨鍾情於水,給於它「上善」的評價:「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上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居處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待人善於真誠相愛,說話善於遵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處事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掌握時機。只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怨咎。」[此為陳鼓應先生譯文])

老子的這段話,著眼點更多的是倫理學的,而不是宇宙論的,中心意思就是要與人為善。莊子承載老子之道統,常將「水」、「江湖」、「海」喻為善的載體,其「君子之交淡若水」所飽含的善意,也就是無庸置疑的了。也就是說,交朋結友,無論交情「濃」與「淡」,都要以善為先。在人世間的真、善、美中,善還是最重要的。在莊子的筆下,有許多肢體殘缺,容貌醜陋的人,如王駘、申徒嘉、滑介叔、湮跂支、哀駘它等等,但他們懂得天性天理,人格完善,德行高尚。所以莊子欣賞他們。這就是善重於美。那麼,善是不是重於真呢?也應該是。一個向朋友患癌症的母親大講實情的人,其品德往往在向這位母親編故事的人之下。在人的品德結構中,當然要真,但善卻是處於支配地位的。這樣,一個善良但不夠誠實的人的品德,便要高於一個惡毒而誠實的人的品德。所以,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就曾一針見血地指出:「小人之誠,不如無誠!」

嵇康是莊子思想的實踐者,是理解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善的真諦的。所以,他儘管給山巨源寫了那麼長的絕交書,卻沒有一句人身攻擊,更沒有一點「揭老底」的痕迹。相反,因為嵇康在書中表示了對當時社會禮法的不滿(這與莊子一樣),觸怒了最高統治者,自己引來了殺身之禍,時年40歲。而山巨源在嵇康歿後又活了20年,官至右僕射,加侍中,位極人臣;79歲時,無疾而終。

君子之交淡若水,上善若水不可忘。

2011年7月16日

我最近在玩和訊微博,很方便,很實用,你也來和我一起玩吧!去看看我的微博吧!http://t.hexun.com/2759366/default.html

/*0324 BlogMore*/ img { border: none; } .moreArticles { margin-top: 50px; font-size: 14px; } .moreArticles ul { list-style: disc; } .moreArticles ul li { height: 23px; line-height: 23px; font-size: 14px; } .moreArticles h2 { margin: 0px; padding: 0px; font-size: 14px; font-weight: normal; height: 30px; } .moreArticles h2 a { text-decoration: underline; } .conBg_oth { position: absolute; left: 505px; top: 505px; width: 644px; height: 390px; border: 1px solid #6d6b6a; z-index: 900; background: #fff; } .editMya { width: 642px; height: 390px; border: 1px solid #a8bac1; font-size: 12px; } .editTop { background: url(../images/box_top_bg.jpg) repeat-x; height: 22px; padding-top: 3px; padding-left: 12px; font-size: 14px; font-weight: normal; color: #4e7786; } .editTop span { float: right; padding-right: 6px; padding-top: 2px; } .editLeft { width: 396px; float: left; padding-left: 12px; padding-top: 12px; font-size: 12px; } .f000 { color: #000; } .selectAticle { height: 25px; } .selectAticle .fright { float: right; } #hk_page { float: right; padding-right: 20px; padding-bottom: 3px; } #hk_page a { padding-left: 5px; padding-right: 5px; } /*0324 BlogMore*/ 我的更多文章

  • 永爭第一源自超強自信和決不服輸的精神! /吳焱金
  • 馮森:嵩山來的遊方和尚
  • 推薦閱讀:

    《當代觀念》攝影展解讀
    解讀:如何分析八字格局
    《人生的智慧》| 王旭解讀
    情感專家解讀:婚姻危機的六大癥狀
    解讀:哪個月份出生人,年輕勞累,晚年幸福?

    TAG:君子 | 解讀 | 莊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