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春秋三傑是哪三個?春秋三傑簡介

  春秋三傑:指介子推、伍子胥、管仲。他們是千百年來人們十分推崇的忠臣:介子推忠於主,伍子胥愛於君,管仲則忠君又愛國。  介子推  介子推: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死後葬於介休綿山(又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稱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說。生年不詳,卒於晉文公元年(前636年)。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見諸文獻的極少。  

  春秋時候,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信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太子申生被驪姬用計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懼逃亡,重耳避難奔翟,隨行賢士多人,重耳從皇子變為四處流竄的流浪漢,介子推以為重耳有德,是以追隨其左右,主要人士有五人,即:狐偃、趙衰、魏犨、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趙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賈佗;先軫;魏犨」之說。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隨重耳在外逃亡19年,屢屢受到諸國王公大臣調戲。風餐露宿,饑寒交迫,備嘗「險阻艱難」。重耳最終能返回晉國,立為晉君,介子推也盡了犬馬之勞。早年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據《韓詩外傳》,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一作里鳧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重耳無糧,飢餓難忍。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時值周室內亂,「未盡行賞」,便出兵勤王,「是以賞從亡者未至隱者介子推」。對此,介子推沒有像壺叔(一名陶叔狐)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恥辱,狐偃等以為己力,無異於貪占他人之財的小偷,故「難於處矣」。介子推無視狐偃等人的夾輔之力是錯誤的,但其中絲毫沒有對晉文公的怨恨,沒有對功名利祿的艷羨。有的卻是對狐偃,壺叔等追逐榮華富貴的鄙夷。有些並未跟隨晉文公逃亡的人(例如:豎頭須)為了貪小便宜通過說些難聽的話也來請賞,介子推因此很氣憤,進而隱居綿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  縣誌雲,文公返國,介子推「不言祿」,隱於綿山。晉文公欲求卻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樹而死。致死不忘其衷心:愛其君不受其祿之廉志。雖然有點極端,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如果他讀過儒家思想,必定不會不受其祿,既然文公開口讓他做官,他就會接受。《孟子》日:「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也?」孟子「當仁不讓」,介子推愛其羽翼,授爵不予,非愛好官爵者能知,爾愛其羊,吾愛其禮。  相傳,寒食起源於晉文公火燒介子推的故事。又據通志,介子推「隱後三十年,見東海邊賣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晉成公年間(前607年~前600年)。
推薦閱讀:

《山海經》中怪物、神獸名稱、簡介一覽表
前奏曲 prelude簡介
《佛說盂蘭盆經淺釋》簡介 (轉發功德無量)
影視劇15.《擊鼓罵曹》簡介
(寧瑪)九乘佛法簡介

TAG:簡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