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新儒家如何「返本」 - 歐陽君山 - 草根網

當代新儒家的「返本」與「開新」(中) 首先,新儒家應該返歸邏輯的主體和起點——「我」。其次,新儒家應該返歸最基本的邏輯常識——不能夠循環自證。第三,新儒家應該返歸人與人的博弈均衡點——自我均衡。不循此三點返歸大本大源,不太可能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實質,而更可能淪於人雲亦云,甚至鸚鵡學舌。由於大本大源未明,長期以來,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存在一些嚴重的偏差。 ——題記 【按】2015年8月25日下午,由大同思想網主辦,中道書院、天責文化共同承辦的「湖湘新儒家」第四次講座在湖南烈士公園內善卷書院舉行。歐陽君山在善卷書院的露天講壇發表演講,主題是《當代新儒家的「返本」與「開新」》。幽雅的自然環境,席地而坐的擺設,讓人完全回到了古代書院自由學術會講的氛圍中。歐陽君山激情澎湃、學理深厚的演講,贏得了滿場喝彩,為湖湘大地儒家文化的復興注入一股強勁能量。這是主題演講主要內容的中間部分。 新儒家如何「返本」 那如何才能夠進入原典背後的邏輯鏈條也就是「返本」呢?注目禮理論是一個返本歸源並正本清源的基本理論,就當代新儒家如何「返本」的問題,我結合注目禮理論簡單談三個基本路徑: 首先,新儒家應該返歸邏輯的主體和起點——「我」。 毫無疑問,任何思想理論都不應該脫離人的實踐活動,但絕大多數思想理論都沒有把一個真實的人在社會上的心理和成長過程包含在內。眾所周知,馬克思、恩格斯不僅特別重視歷史,而且深得歷史三昧,甚至以歷史定義科學,非同尋常地強調「一切科學都是歷史科學」,發人深省。脫離人的心理和成長過程的思想理論,一開始就缺失歷史性,不管如何天花亂墜,都偏離了科學正道。可如何把歷史的過程包含到邏輯的演繹中呢?更明確地講,如何把一個人真實的心理和成長過程包含到思想理論之內呢?注目禮理論史無前例地以「我」作為主人公,跟蹤了一個真實的人在社會上的心理過程,描繪了一個真實的人在社會上的博弈進化,構成一場思想理論上的親歷「我」自己。作為「我」的演義,注目禮理論的邏輯的展開同時也是歷史的展開,一開始就自然而然是邏輯與歷史的統一,或許構成唯一真實的思想理論。 儒家思想其實是一個以「我」為邏輯主體和起點的理論體系,不僅有「古之學者為己」的說法,而且方法論就是「推己及人」,孔子明確表示:「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朱熹在註解時說得更明白:「君子之治人也,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意思就是,「我」用對待自己的東西對待別人,「我」怎麼對待自己,就怎麼對待別人。事實上,儒家典籍中的「己」、「身」甚至「君子」,都構成「我」的代稱與符號。下邊的話是從前中華每一位讀書人幾乎都能夠吟誦的: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顯而易見,「修齊治平」就是一個從「我」出發的秩序演進體系。就古代而言,從「我」出發可能不言而喻,從而不需要刻意顯明。但到了現當代,特別是與西方主流思想一對照,把儒家思想所隱含的主體和起點「我」顯明出來已經迫在眉睫,不僅能夠鮮明彰顯儒家思想的徹底性,而且能夠有力駁斥儒家思想屬於集體主義而不講個人主義的流行說法。 其次,新儒家應該返歸最基本的邏輯常識——不能夠循環自證。 毫無疑問,任何思想理論都不應該脫離人類思維的基本規則,這就是邏輯,從工具上講,思想只能邏輯地思想,理論只能邏輯地理論,脫離邏輯的思想理論,勢必陷入混亂的泥潭。可什麼是邏輯呢?簡單講,邏輯就是嚴格嚴謹嚴密地思考,借用老百姓一句描寫瞎子走路的話講:「瞎子瞎,有個穩當法,左腳未踩穩,右腳莫去提。」從人類思想史看,人類迄今主要建立了兩大邏輯成就,第一大成就是古希臘時代由亞里士多德所集大成的形式邏輯,第二大成就乃上世紀三十年代由奧地利數理邏輯學家克爾特-哥德爾所用數理方法所完成的哥德爾不完備性定理,它實質上構成形式邏輯的一個重要補充。那什麼是最基本的邏輯或者說什麼是邏輯最基本的法則呢?不是形式邏輯所講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也不是充足理由律,而是由哥德爾定理所道破或者說所內蘊的一個最基本的事實——不能夠循環自證!不能夠循環自證比同一律、排中律、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都更加基本,如果循環自證允許的,一個人完全可以用循環自證證明一切,原因很簡單,他自己就是證明。 一種看法比較流行,那就是認為中華沒有哲學,中華之所以沒有哲學,癥結就在於中華沒有邏輯。從歷史比對看,中華似乎沒有人像亞里士多德那樣早就系統論述過形式邏輯,中華也沒有像由形式邏輯建構而成的知識大體系如歐氏幾何,但中華並非沒有邏輯,而是中華思想早已經注意到哥德爾定理所揭示的邏輯的主體和起點就是「我」 ,進而把自己的邏輯奠基於最基本的事實——不能夠循環自證。儒家思想實際上是從不能夠循環自證起步的,應該正因為如此,儒家把一切都置於人際相互作用的框架下處理。這當然是對的,正如有段子所數落的:「熱鬧不過人看人,著急不過人等人,難受不過人想人,溫暖不過人幫人,感動不過人疼人,殘酷不過人害人,陰險不過人算人,鬱悶不過人氣人,恥辱不過人戲人,為難不過人求人,生氣不過人比人,成功不過人上人,人生就是人與人」——世界上有什麼能超出人與人的範疇呢? 但這導致一種流行的誤解,認為儒家思想乃至整個中華哲學都不過是一種單純的倫理哲學或人生哲學,只求善,不求真,至少不存在充足的本體論和認識論,這不僅是「言必稱希臘」者的看法,也是一些現代新儒家的看法,好像方東美先生就明確表示過類似的觀點。這裡面包含了一種不易察覺的客觀主義錯誤,的確是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能超出人與人的範疇,至少就人類世界是如此。那有朋友可能還要問:那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在人與人的範疇嗎?如早在人類誕生之前,地球就已存在,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這與人有干係么?首先聲明,個人承認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但所謂不以人類的意志為轉移的說法也未免輕巧,最簡單的,如果別人不承認呢?拿地球來說,基督教徒不就認為它是上帝一手所創么?有人可能要反駁:這是「宗教迷信」!可對方也言之鑿鑿:不只是進化論,包括大爆炸在內,都是「科學迷信」,一樣沒譜的事! 中華古聖先賢很早就認識到了人類世界的一切都超不出人與人的範疇,他們不是只求善而不求真,而是求真最後也落實於人與人的範疇,不自娛自樂,不自說自話,不循環自證,如此而已。事實上,有文獻表明,古聖先賢所推崇的「禮」就不單純屬於人倫秩序,而帶有宇宙秩序的意味。《禮記·樂記》明確寫道:「禮者,天地之序也。」《左傳》也有力表示:「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真正要認清儒家思想實質,必須返歸最基本的邏輯常識——不能夠循環自證,這是新儒家不可推卻的工作。 第三,新儒家應該返歸人與人的博弈均衡點——自我均衡。 由於「我」不能夠循環自證,所以「我」不得不走出自我,及於人,追求別人的注目致禮。但別人也不是「孫子」,也一樣是「我」,完全與「我」一樣的「我」,也追求「我」的注目致禮。就這樣,「我」爭,別人奪,針尖對麥芒,博弈不可避免,按某的說法,注目禮爭奪戰不可避免。用潤之先生比較政治的話語講,凡有人的地方就有鬥爭;其實可用一個相對溫和中性的說法,即人與人的基本關係是博弈,不是愛,也不是恨,而首先是博弈,種種感情,從愛到同情到嫉妒到恨,都是博弈的結果。 那人與人的博弈有沒有一個盡頭呢?借用西方經濟學的重要術講,注目禮爭奪戰也就是人與人的博弈是不是存在一個均衡點呢?注目禮爭奪戰演繹「我」與別人進行博弈的全部可能情形,從以力服人到以理服人到以力養人到以理養人乃至最後歸於愛人,即「我」不再以別人的注目禮為轉移,反倒是首先向別人注目致禮——I Love You!這最後所臻於的愛就是人際博弈均衡,即只有仁愛才構成人際博弈的穩定態,其他都是臨時,不可持續的,不可長久的,唯有仁愛天長地久,構成均衡。 儒家思想求解了人與人的博弈均衡,而且也明確表述為仁愛,甚至中華語文一「仁」字就寫盡了玄機,《說文》寫道:「仁,親也,從人,從二。」意思就是一個人不能夠只考慮自己,而必須時時處處也想到別人,至少也應該像胡雪岩據說的那樣:「上半夜想想自己,下半夜想想別人。」唯其如此,才是仁,才有均衡,才有穩定。儒家動輒仁義道德,這是不錯的,只是平常的理解不太深刻,也不太準確,仁義道德並不是為道德而道德,它實質上是博弈的結果,意味著人際博弈均衡。潤之先生說得好,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必須從博弈及利益的角度來認清儒家思想的仁愛,只有理論上真正認清,才能實踐上的有力踐行。 以上三點就是新儒家應該要返歸的大本大源,個人認為,不循此三點返歸大本大源,不太可能真正理解儒家思想的精神實質,而更可能淪於人雲亦云,甚至鸚鵡學舌。由於大本大源未明,長期以來,對儒家思想的理解存在一些嚴重的偏差,比如前邊提到把儒家思想當成是集體主義,實質上儒家思想根本上不是集體主義,而恰恰是個人主義,是從個人本位出發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儒家思想確實又不是一般的個人主義,而是時時處處想到對方並強調人與人的博弈均衡的個人主義,實質上構成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的圓融統一。這是由人性決定的,由於不能夠自證,每個人都不得不為別人活著,天生就有一股子為別人甚至愛別人的「君子癮」要不然,別人就不可能注目,更不可能致禮。我解釋注目禮在人性上的含義上,有時候會引用電影《霍元甲》中的一句經典台詞:「活著從來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事實上,中華語文的一「仁」字乃至一「人」字本身就已經充分揭示:一個人其實意味著兩個人。為什麼說一「人」字本身也已經揭示一個人意味著兩個人呢?一撇一捺,人是相互撐起來的。人天生就是個人的,又是集體的,這就是人性。(待續)
推薦閱讀:

當代中國散文三十年
為何說隋煬帝楊廣「弊在當代,功在千秋」!
走進當代美國的印第安部落區[47P]
【嘉德秋拍】秋風有佳意 | 2017秋拍當代書畫專場綜述
閻小駿 | 如何講當代政治學

TAG:儒家 | 草根 | 新儒家 | 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