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轉載]旅順老建築:羅振玉大雲書庫

旅順老建築:羅振玉大雲書庫

旅順博物館與羅振玉

羅振玉是中國近代學術史上一位十分特殊的人物,在學術上他集甲骨金石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農學家、出版家、收藏家、版本目錄學家、敦煌學家、歷史檔案學家、書法家及書法史家於一身,在諸多學術領域中,有著開創之功和奠基之勞,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國學大師。但是在政治上,他又以清朝遺民自居,追隨末代皇帝溥儀,並出任偽滿洲國監察院長,受人詬病。儘管如此,他對中國古史及傳統文化典籍的發現搶救、整理、研究和傳播作出的巨大貢獻,是不容否定的。

羅振玉,字叔言,號雪堂,1866年6月生於江蘇淮安,祖籍浙江上虞。他自幼聰慧,熟讀經史,很早便打下了堅實的漢學基礎。雖然受洋務運動影響,亦為生活所計,31歲時與友人到上海創辦農學社和東文學社近10年,奠定了中國近代農業和近代教育的基礎,但他一生的主要貢獻,還是在古文字和古器物學方面。他19歲時候便撰著了《讀碑小箋》、《存拙齋札疏》兩部著作,受到清末國學大師俞曲園的盛讚,從此開啟了他一生的治學之路。為便於了解其學術研究範圍,現簡列其代表著作如下:甲骨學有《殷墟分契前後編》、《殷墟分契考釋》,金石學方面有《貞松堂集古遺文》、《三代吉金文存》,漢晉木簡有《流沙墜簡》,敦煌學有《鳴沙石室遺書》,璽印有《貞松堂所見古璽印集》、《齊魯封泥集存》,古錢幣有《四朝鈔幣圖錄》,另外還有《地券征存》、《磚志征存》、《大庫史料叢編》,及古史、古陶文和其他雜器整理研究著作達114種之多。1928年,羅振玉一家遷居旅順,1940年在這裡病逝,享年74歲。他在旅順生活了12年,晚年的許多重要著作,都是在這裡完成的。正是由於羅振玉與旅順有著特殊關係,因此他舊藏的大量文物存藏在旅順博物館。1945年大連解放後,蘇軍接管了旅大地區。當時蘇軍徵用了他的藏書樓「大雲書庫」,他舊藏的文物大量流散民間。旅順博物館現有羅家舊藏文物,主要是1954年以後,陸續在民間徵集和政府有關部門移交。下面分別作一簡要介紹:一、 旅順博物館藏羅振玉舊藏古器物羅振玉是中國近代的考古學的先驅,他繼承了產生於宋代的傳統金石學,尤其上世紀20年代,西方考古學傳入中國後,所形成的古器物學,對他影響巨大。正是受到西方考古學的影響,在研究方法上注意器物的分類、分期,以及對共存遺物的研究,他的學術實踐及學術主張推動了中國近代的考古學的形成。1919年,羅振玉撰寫了著名的論文《古器物研究議》,文中將傳統金石學定名為古器物學,並將其研究範圍分為15個類目:禮器、樂器、車馬器、古兵器、度量衡諸器、貨泉、符契璽印(含封泥)、服御諸器、明器、古玉、古陶、瓦當墓磚(含墓中壁畫)、古器物范、圖畫刻石、佛教造像等。正是在他這個分類理論的指導下,上述類目均在他的收藏研究範圍之內,旅順博物館藏羅氏舊藏古器物約3500餘件,(不包括甲骨及古籍、檔案)現分述如下:1、禮器,羅振玉收藏研究古代禮器,最初是與他的甲骨文研究相聯繫的,他是為了研究商代制度與甲骨文的關係,開始搜集與甲骨文共時存在的商代禮器,正是通過比較研究,使他在甲骨文的研究中,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現館藏禮器主要有:銅鼎、銅爵、銅匜、銅盨、銅敦、銅觚、銅鏡、銅觶、銅鏃、銅卣、銅甗、銅罍、銅豆、銅盙、銅盉、銅鬲、銅簋等近2百件。2、樂器,有銅鉦、銅鐘、銅鐸等20餘件。3、車馬器,有管轄、車馬殘件、車軸、銅犁、馬轡、銅鞭柄、銅鈴、銅鐙等9件.4、古兵器,有銅戈、戚、箭、弩機、鏃、劍、戟、矛、火銃、銅斧等200餘件。5、度量衡器,有秦量、秦權、等20餘件。6、貨泉,有貝幣、刀幣、布幣、戰國古錢、漢五銖錢、崇寧重寶等歷代貨幣、骨幣、魚幣、銅錢、外國銅幣、日本鋁錢、方足布等中外錢幣1000餘枚。7.璽印(含封泥),有戰國、秦漢璽印、有歷代官印、私印、押印,在材料上分銅印、陶印、石印、封泥(150枚)、木印等,大約600餘枚。8、服御諸器,有銅帶鉤、配飾等20餘件。9、明器,有樂女俑、文官俑、武士佣、陶狗、陶豬、陶龜、三彩釉俑、陶雞、陶鴿、陶馬等50餘件。從年代上看有周俑、漢俑、六朝俑、唐俑等,大多在其《古明器圖錄》中有著錄。(10)古玉,有玉琮、玉戚等10餘件。(11)古陶瓷器,有陶罐、陶尊、陶硯、陶杯、陶缽、五彩瓷罐、青花碗、青花瓷盆、粉彩瓶、青釉碗、黑釉罐、白釉開片碟、元樞府窯印花盤,及陶片、瓷片等近180件。(12)瓦當墓磚,有半瓦當、關字瓦當、瓦當殘片,烈女磚、孝子磚、齊字磚等16件。(13)古器物范,有銅錢範、石錢範、銅鏡范、帶鉤范、五銖銅錢範、齒輪范、大泉五十錢範、銅飾品范、鏃范、卣蓋范等10餘件。(14)書畫刻石,有馬姜墓誌刻石,刻石殘片、石雕大象、石柱等180件。羅振玉舊藏中還有大量刻石拓本,約1500餘通。包括漢至清代的歷代墓誌拓本,以及寺廟碑記、題名碑、經幢、石經、墓畫像刻石、摩崖、石鼓、石硯等拓本。本館藏羅振玉舊藏曆代書畫作品1百餘幅,其中不乏精品。書法作品中有唐人寫經、文彭草書札、康熙皇帝書法作品及臨書帖、王文治條幅、文雲孟行書中堂。劉石庵行書作品等。繪畫作品中有元代劉秉謙的竹石圖、明藍瑛的山水長卷、傅山的青綠山水圖、陳洪綬人物畫、清代王翚的山水、邊壽民畫冊、朱耷松鹿園、高其佩山水、金東山梅花冊等等。另外還有羅振玉友朋書札作品數十通,如與勞乃宣、王國維、寶熙、楊守敬、伯希和諸人的往返書信。(15)佛教造像,有銅佛像、齊王豐造彌勒像、孟元禮造觀音像、百萬塔、石刻佛像、石佛頭、唐垂拱四年建造佛像座13件。另外,本館還藏有羅振玉舊藏玩具、古筷子、寫經頭竹薕、古墨、鼻煙壺、古匕、木雕、等雜器600餘件。羅振玉舊藏古器物具有較高的文物和史料價值,其所藏青銅器,大多帶有銘文,為研究商周歷史,提供了第一手資料。如本館藏東周時期吳國所鑄冉鉦,有銘文達90字之多,羅振玉對冉鉦的銘文十分重視,此鉦一直帶在身邊,遷居旅順之後便著手進行研究。1930年將釋文收在《貞松堂集古遺文》一書中,1931年在《古器物識小錄》中對銘文作了進一步考證,指出「兩面各有文字九行,行五字,字多剝蝕,而中間有『鑄此鉦鐵』四字,則均可辨。」應該說這是青銅器中最早出現「鐵」字的銘文,無論是否與我們今天的概念一致,但「鐵」字在這時的使用都值得認真研究。再如所藏西周穆王時期的呂鼎,之前不見各家著錄,內壁有銘文「王賜呂鬯三卣卅朋」等44字,記載周王祭祀、宴請賓客,賞賜呂姓大臣酒和貝的事。在目前所見周代青銅器物中,尚未見有高出三卣酒和卅朋貝這樣大額賞賜的記載,可知這位呂大臣應是周早期的一位重臣,因此該銘文對研究周的歷史,有重要史料價值。羅振玉在《古器物研究議》中,開列「明器」一項,首次將明器列入古器物學的研究範圍。明器作為隨葬用品,以往人們從不碰它,更無人研究收藏。應該說是羅振玉受近代的考古學的影響,第一個認識到明器能夠幫助人們了解一個歷史時期社會經濟、社會文化等各方面情況,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的學者。1907年他在北京偶然發現購買了兩個出自中州的古俑,自此開始大量收集,並編著了《古明器圖錄》一書,開啟了古明器的研究,被著名學者董作賓列為「其於學術貢獻最大」的五個方面之一。本館現存明器多數在前書中有著錄,如文官俑、武士俑都是古代明器中的精品,對研究古代墓葬制度,社會風俗及工藝水平,都有一定參考意義。璽印的收藏是羅氏舊藏中的一大特點,本館現藏包括封泥及歷代官印共600餘枚。羅振玉對璽印的注重,除了青年時有刻印的愛好,作為臨習之用外,主要是隨著他對古璽印的研究不斷深入,認識到其對史學研究的價值,正如他在《古器物研究議》中指出:「璽印之學有裨考古甚巨。」把璽印作為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完全是近代的考古學的觀念,大大超越了傳統金石學「但為譜錄」的局限。正是在全新的學術觀念指導下,羅振玉收藏了大量古璽印,並出版了《齊魯封泥集存》、《赫連泉館古印存》、《隋唐以來官印集存》等眾多印本,為古代歷史研究提供珍貴史料。旅順博物館所藏羅振玉親友往來書信,內容極為豐富,涉及中國近代政治、經濟、文化及學術等各方面,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又因為書信往來者均為近代學術文化的巨匠,有的本身就是書法大家,因此多為極具書法研究價值的珍品。另外,本館所藏羅振玉舊藏曆代碑帖拓片不僅數量大,而且多為清以前舊拓,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羅振玉自16歲開始校對碑帖,17歲開始收藏曆代墓誌拓本,並用碑刻資料考訂經史,19歲撰著了《讀碑小箋》等著作,開啟了他終其一生的碑帖收集、整理、研究、傳播的歷程,他編著的大量碑學著作便是最好的證明。從1884年19歲時輯《淮安金石僅存錄》、著《讀碑小箋》,到撰寫《補寰宇訪碑錄刊謬》、《碑別字補》、《唐風樓藏墓誌目錄》、《西陲石刻錄》、《石鼓文考釋》、《六朝墓誌菁英》、《漢石經殘字集錄》等有關碑刻研究著作數十種,在他去世的前一年(1939年)還出版了《漢晉至隋唐墓誌目》和《五代宋元以來墓誌目》兩部著作。可以說碑刻的研究、傳播是貫穿他一生的事業,他是近代碑刻研究的集大成者。從本館所藏碑刻拓本來看,內容豐實、拓本精良,多是歷代碑刻精品。如宋拓九成宮醴泉銘、明拓唐雁塔聖教序、明拓顏氏家廟碑、明拓唐故乙速孤神道碑等數十種,不少拓本上有羅振玉等收藏者題跋。二、羅振玉舊藏甲骨卜辭羅振玉對中國傳統文化最大的貢獻,學界公認是在甲骨文的搜集、考釋和傳播上。唐蘭先生在《天壤閣甲骨文存》序中說:「卜辭研究,自雪堂導夫先路,觀堂繼以考史,彥堂區其時代,鼎堂發其辭例,固已極一時之盛。」文中指出,「四堂」在甲骨學史上不同時期的貢獻,充分肯定了羅振玉對甲骨學的奠基之功。郭沫若先生則在《卜辭中的古代社會》中進一步指出:「甲骨自出土之後,其搜集、保存、傳播之功,羅氏當居第一,而考釋之功也深賴羅氏。」1899年甲骨文被清代學者王懿榮發現,1901年他在友人家第一次看到甲骨時,令他震驚,同時也充分認識到了甲骨文的價值,嘆道「此刻辭中文字與傳世古文相異,故漢以來小學家若張、杜、楊、許諸儒所不得見也。今幸山川效靈,三千年而泄共密。且適當我之生,則所以謀流傳而攸遠之者,我之責也」。(見《殷墟書契前篇》序)於是在他的慫恿和幫助下,劉鶚於1903年出版了《鐵雲藏龜》並為之作序,應該說自羅振玉1901年見到甲骨文,便開始了對甲骨文的研究,搜集和傳播。尤其1907年他進入清朝學部後,有機會更多的接觸甲骨文拓本,不斷地尋繹其義。為了更多地掌握甲骨文的第一手材料,當他發現並確定甲骨文的出土地是在河南安陽小屯(商代晚期都城)附近後,便於1909年和1910年兩次派其弟羅振常親去收集甲骨,共得甲骨3萬餘片。在佔有大量資料的前提下,羅振玉先後編訂出版了《殷墟書契前篇》、《殷墟出契後篇》、《殷墟出契菁華》、《鐵雲藏龜之餘》等,並撰寫了《殷商貞卜文字考》、《殷墟書契考釋》等劃時代的著作,奠定了甲骨文研究的學科基礎。羅振玉自1908年開始收集甲骨,是自王懿榮、劉鶚之後收集時間最長而且所獲最多的甲骨收藏家,但由於種種原因,他所藏甲骨已分散各處,陳夢家先生《殷墟卜辭綜述》附錄作了介紹,為了方便比較,摘引如下:「羅氏所有甲骨,當他在日本時,曾有一部分流散出去。其他大部分存在大連,也有售出的。今據所知,約略記其今存的部分如下:北京圖書館462片,山東文管會1309片(注,現歸山東省博物館,應是1219片),北京大學購自羅福頤200片,東方文化學院京都研究所128片,東京帝國大學15片,故宮博物院一小盒,東北博物館菁華大骨之一,北京歷史博物館菁華大骨之一,考古研究所菁華大骨之二,又另一大骨。羅氏所印《前、後》、《菁》三書,大部分是他自己的甲骨,此三書共著錄3400片,其中僅有二千多片是他自己的,大約皆在國內,至於經他售出的小片,因未曾著錄,無從查考」。(見該書651頁)陳夢家先生《殷墟卜辭綜述》一書出版於1956年7月,之前也曾為此書的寫作來旅順博物館調查過有關羅藏甲骨情況。該書中所列圖版第20,即為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當為那時所借,現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陳先生書中所統計羅振玉散在各地的甲骨文僅2000餘片,(不包括在日本售出及小片未登記的)認為其剩下甲骨「大部分存在大連,也有出售的」。旅順博物館所藏甲骨文主要是1955年前後,從旅順鐵山鎮農民刁萬柱、唐麗蘭、周士顯等人手中徵集,另外是1958年前後旅順登豐街道及旅順供銷社等單位撥交來的。從我館文物賬來看,共有甲骨2250片,其中龜骨1001片,牛骨等1249片。另外有未入文物賬的無字小片骨及疑為贗品的近50片。如此看來,羅振玉所藏甲骨大部分在大連的說法不一定準確。再者,陳夢家先生在《殷墟卜辭綜述》中附錄中統計國內外甲骨收藏情況時,統計旅順博物館藏甲骨為1500片,與我館實際藏品少了1000片。同一附錄中還著錄日本岩間德也藏甲骨1片,由於該片甲骨現已在旅順博物館,編號為9.30,岩間氏已不存該甲骨。陳先生此處是依據郭沫若先生1933年出版的《卜辭通纂》一書著錄,不知該片甲骨已經由旅順博物館收藏。旅順博物館現藏甲骨為羅振玉早期在安陽小屯搜集,當是國內現存甲骨精品,如館藏文物編號為9.30的綴合大骨,長20.45厘米,寬10.65厘米,雖部分殘缺,但仍保存近2百餘字,通過對該版卜辭的分析,應是第五期商王帝辛田游卜辭。從其命辭看,所卜內容主要是商紂王去殷墟附近東南地區的宮、 、等地方田游,卜問有無災禍。從所卜時間來看,全龜所記當在兩個月左右。如左列有兩段卜辭:「戊辰卜,貞王於 ,往來無災。」「丁未卜,在貞王於丁入大邑商,無 。」戊辰出發時卜,到丁未回來時再卜,大約相距40天。作為君王不問政事,耽於逸樂,田游竟達40日不歸,也是導致被周所滅的原因之一。所以,周滅商後,周公勸誡成王引以為戒,《尚書。無逸篇》據說就是周公的誡辭。所以說此版甲骨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另外,此版刻辭比羅氏在《殷墟書契菁華》中著錄的第一版「甲骨之王「刻的文字還多,其價值自不待言。從文字上看,該版體現了五期卜辭字體結構嚴謹、鐫刻精細的特點。旅順博物館藏甲骨時間跨度較長,包括商代後期從武丁到帝辛,7世9王2百多年五個時期的卜辭,所涉及內容為祭祀、征伐、田游、世系、天象等。有部分收入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編的《甲骨文合集》一書,胡厚宣、陳夢家、李學勤、羅琨等著名甲骨文專家都曾來館考察,對館藏甲骨文進行了初步鑒定,有待我們進一步整理。三、羅振玉舊藏請內閣大大庫檔案旅順博物館藏清內閣大庫檔案,系羅振玉舊藏。提到清內閣大庫檔案,人們自然會想到上世紀20年代發生的「八千麻袋」事件。1909年,清內閣大庫失修,庫藏明清檔案及珍貴秘籍面臨被毀的危險。管理學部的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張之洞提出,將大庫的善本書設立學部的國文管保存。而大庫的檔案經內閣會議,概以「舊檔無用」,奏請焚毀。時任學部參事的羅振玉在接收圖書時,看到這批檔案,隨便抽出兩件,發現是極珍貴的史料,便急請張之洞將這些檔案放學部保管,得到批准後,遂把這批檔案先後放置在學部大堂後樓和國子監孔廟敬一亭。民國成立後,教育部在國子監設立了歷史博物館籌備處,負責保管這批檔案。由於財政上的困難,1922年春,歷史博物館除留少部分外,將其餘檔案裝了八千麻袋,計15萬斤,作價4千元賣給了北京同懋增紙店,該店打包準備將檔案運到定興、唐山兩處造紙廠化漿造紙。在此過程中,有人從中取出一些在北京市場出售。恰巧時住天津的羅振玉到北京辦事,看到市上賣洪疇掏帖和高麗國王貢物表及其他檔案,斷定是大庫史料便買了下來。隨即與朋友金梁找到同懋增紙店,以高價買下所有檔案。(一說是13000元,羅振玉在給法國學者伯希和的信中說是20000元)羅振玉曾對部分檔案進行了整理,編印了《史料叢刊初編》。但如此眾多的檔案整理,不是個人能力可勝任的。羅振玉將大部分檔案賣給了藏書家李盛鐸,李盛鐸又將大部分轉售給當時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28年,羅振玉舉家從天津遷往旅順,也將保存在天津的檔案帶到了旅順。1933年秋,在旅順設「庫籍整理處」進行整理。關於整理的資金來源以及整理後檔案的去向,時任整理處副處長的何益三在《大庫舊檔整理處緣起》一文中,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本處現所有之舊檔,乃羅氏將所得轉讓於李氏(李盛鐸)後,又於京津陸續收得者,凡約數萬斤。羅氏由津幾費周折又將其移諸旅順,逮滿洲建國,日本水野梅曉及松奇鶴雄二氏,商請羅氏,謂所藏史料能否由日本及滿洲國共出公帑整理之。羅氏以學術乃天下之公,慨然允諾,且謂檔案雜蹂,必須就近整理,將來編目畢事,即將原件捐滿洲國,由國家保存焉。議定於大同二年夏,羅氏乃奏陳執政,暫借舊肅親王府樓上為辦事處,並定名為「大庫舊檔整理處」。該何益三手稿幫助我們弄清了羅振玉帶到旅順這批檔案的基本情況,及整理資金來源和這批檔案的最後去向。通過這個手稿,我們看到羅振玉整理檔案的兩個基本原則:一是「就近整理」,目的是防止檔案再次散佚;二是編目後將原件捐滿洲國,由國家保存。這裡的「國家」指偽滿洲國,反映了羅氏對大清皇帝的愚忠,但客觀上證明他希望這批檔案由公家保存的願望。目前旅順博物館所存內閣大庫檔案,就是1936年整理工作完成後,羅氏將大部分捐給剛成立的「國立奉天博物館」後留下的一小部分。旅順博物館收藏約230件冊,大致內容如下:1.滿文老檔。2.奏本,如乾隆朝奏稿底檔,及崇德八年祖大壽奏本與吳三桂往來文件等。3.黃冊,如禮部都造漢官品級考黃冊、光祿寺造內用錢糧黃冊(包括工部、太常寺、兩江總督、江蘇巡撫、安徽巡撫、漕運總督、廣西桂林府等處黃冊)。4.官員名冊,如順治四川布政使造報官員名冊。5.題本,如禮部為王懿修請謚題本等。6. 塘報,如順治吳軍道塘報等。7.揭帖,如乾隆鎮海將軍揭帖等。8.外番進貢,如明嘉靖暹羅國王鄭華進貢物表,及請崇德、雍正、乾隆、道光、光緒諸朝朝鮮國王貢物表等。9.殿試卷,有清順治、雍正、嘉慶、道光諸朝殿試卷。10.家譜,有鑲黃旗滿洲鈕鈷祿氏弘毅公家譜等。11.敕諭,如明諭琉球國王敕。12.起居注,有康熙19年至24年起居注。13.密本檔,如順治朝兵科密本檔。14.地畝冊,如雍正朝巨流河驛地畝旗界村名細冊等。15.賀表,如朝鮮國王賀表及道光4年林則徐元旦賀表等。16.誥命,如清乾隆朝王士任之妻誥命等。17.布告,如嘉慶年布告。18.咨文,如乾隆朝福建巡撫咨文。19.移會,如乾隆二年吏部驗封司移會等。20.金榜。如清乾隆朝金榜等。21.契約,如乾隆三十年豬圈子三井金世彪典契等。22.考績,如乾隆四路武舉功過清單等。23.實錄,有明熹宗實錄。旅順博物館收藏的這批檔案是羅振玉將所搶救的大庫檔案經過轉讓、捐贈後,最終留在身邊的,其價值可以想見。上文我們提到導致羅氏第二次搶救這批已被送到造紙廠做「還魂紙」的檔案的直接原因,是他在市場上買到「洪承疇揭帖」和「朝鮮國王貢物表」等文獻,現在這些珍貴的檔案就保存在旅順博物館。雖然數量不多,但史料價值不容忽視。內容涉及自明隆慶年至清光緒年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文獻,對研究明清歷史有重要參考價值。尤其自清崇德四年至光緒年間的朝鮮國王來書及貢物表,對研究中國和朝鮮關係史,是第一手資料。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明諭琉球國王敕」,清楚地記載了在明朝時期,琉球就是中國藩屬國這一歷史事實。旅順博物館收藏的上述內閣大庫檔案史料,大部分沒有出版,可為學界提供明清歷史研究的第一手資料。四.羅振玉舊藏古籍圖書羅振玉不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學者,也是近代有名的藏書家。1928年遷居旅順之後,也帶來了他的全部藏書,由於書多無處存放,便向當局申請買地建築書庫,於是在旅順洞庭街修建了頗負盛名的大雲書庫。據王國維《庫書樓記》一文介紹,大雲書庫始建於日本,因藏有北朝寫本「大雲無想經」而得名,從日本回國後,將大雲書庫藏書搬到天津,最後移到旅順。正是由於羅振玉是一位大學者,因此決定了他的收藏更注重書的史料價值,而不十分計較版本年代是否久遠。當然,其中亦不乏珍本秘籍。羅氏大雲書庫藏書共計十餘萬冊,四部圖書皆備,尤其注重歷史和小學方面的書籍,這與他研究的方向有關。1945年,蘇軍接管大連期間,由於蘇軍徵用大雲書庫,其藏書搬出後散佚了一部分,大部分圖書存放在旅順一廢廟裡,旅大關東公署成立後,又將圖書轉運到大連,人民政府文化部門邀請羅振玉之孫羅繼祖先生對這批圖書進行了整理。1948年,圖書整理完畢後,羅繼祖與堂弟羅承祖受祖母命,將全部藏書捐給了國家。一部分善本書調到遼寧省圖書館,其餘8萬冊古籍存放在大連市圖書館。旅順博物館目前所存羅氏舊藏古籍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1951年由大連勞動人民歷史文化陳列所連同部分檔案一同移交來的,二是大連圖書館移交,三是從當地老百姓手中收購或得自捐贈。總數達1200種,4000餘冊。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即羅氏收藏曆代古籍(刊本、寫本及稿本),羅振玉刊印圖書及羅振玉著作手稿。下面分別作一概述:(一)歷代刊本古籍旅順博物館收藏羅氏舊藏曆代古籍內容豐實,史料價值自不待言,從版本學的角度來看也有研究價值。經部中如明永樂年間刻本《爾雅》,清姚義田撰《說文解字考異》稿本,及清代著名訓詁學家郝懿行撰《爾雅義疏》稿本等珍籍,不僅有著重要的版本價值,而且對學術史的研究也大有裨益。如《爾雅義疏》,該書尤為珍貴的是,書中帖有一百二十多條由清代訓詁學大師王念孫撰寫的校改意見題籤。《爾雅義疏》有兩個版本傳世,一為刪改本,一為所謂足本,足本比刪改本多出近四分之一的內容。對於誰刪節了這部分內容,清末學術界眾說不一,如宋翔鳳在清咸豐六年出版的《爾雅義疏》序中介紹:「或雲刪去之文出高郵王石渠先生手,或雲他人所刪,而嫁名於王」。羅振玉舊藏《爾雅義疏》揭開了謎底,刪節者確為王念政孫。人們可以通過書中所帖題籤上撰寫的校改意見,研究所刪內容是否適當。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題籤,我們可以看到清末兩位學術大師在學術上的交流,一個虛心請教,一個坦誠刪改。在《爾雅義疏》刪改本出版時,郝懿行尚在世。他去世後,其親友才出版了「足本」。所以該稿本對近代學術史研究意義非凡。史部中如明朝天啟年的《熹宗寶訓》、《熹宗實錄》寫本,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和史料價值。明代毛氏汲古閣刊《十七史》,具有較高的版本價值,向為學界所重。尤為珍貴的是羅氏舊藏清乾隆時《國朝圖繪小傳》稿本,記清朝宗室事,不見各家著錄,當為海內孤本。值得注意的是,該本鈐有「曾在吳石雲處」及「上虞羅氏大雲書庫藏書識」等六枚圖書印章,對研究該書的流傳有著重要價值。另外,明刻本《博古圖》,《漢魏別解》及明清遞修監本《三國志》等均有較高的版本價值。子部中有宋刊佛經《毗盧大藏》及元刊《磧砂藏》零種等名刊,是佛教文獻研究的珍貴史料。子部中還有眾多的明刻本珍籍,如《程氏演繁錄》、《釋迦如來成道記》、《諸子匯函》等,標明羅振玉舊藏版本的精良。集部中有元刊本《太平金鏡策》,是元代政治家趙元麟論文的彙編,內容涉及田制、農桑、賦役、戶籍、軍事等諸方面,對研究元代制度有重要參考價值。另外,羅氏舊藏中還有部分歷代傳統小說,如明刻本《世說新語》,該書是翻刻宋刊三卷本,為現存《世說新語》最好的版本。明清小說中如貫華堂刊本金聖嘆《第六才子書》、清刻花書屋印四橋居士評點《新鐫快心編全傳》、清植桂堂刻本風月主人撰《人中畫》,均是該小說的初刻本,極具版本價值。旅順博物館藏羅振玉舊藏古籍中,一個最大的特點是很多書上留下了羅氏等收藏者及借閱者的題跋,或言版本考訂,或記藏書流傳,為後人對該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據。如元代初刻明代重修的《春秋屬辭》,有羅振玉題跋云:「元代經生至罕,故說經之書傳世者甚稀。趙東山彌於春秋學,所著諸書尤以屬辭為精審。次元刻本,卷末有前鄉貢進士池州路儒學學正朱升校正,學生倪尚誼校注,金居敬復校款三行。瞿氏《鐵琴銅劍樓書目》謂海南商塾刻本,每半頁十三行,每行二十七字,頗精雅。光緒戊申正月上虞羅振玉題記。」該書同時還有羅振玉之弟羅振常的題跋:「瞿氏書目謂此書刊于海寧商山義塾,怡至正二十年至二十四年刻成。此本未見義塾字及刊刻年。考瞿本尚有黃倫題及江文程跋,此本全無。瞿氏所校或在題跋中也。金居敬尚校刊趙氏左傳補,作春秋師說二種,則畢刻於洪武中。蓋三種結續付刊,由元末刻至明初,如屬辭固猶是元刊也。瞿本為弘治中補修,此則元刊初印,固自可貴。羅振常觀並記。」羅氏兄弟的題跋,不僅指出了元代學者撰「說經之書」稀少的歷史情況,《屬辭》一書出自元人手筆自當珍視,同時對《屬辭》一書版本的研討很有參考價值。另外,在同一種書中,有羅氏兄弟同時做題跋的,此書當為僅見。再如明永樂年間刻本《爾雅》,卷末有羅振玉跋,其後另有一跋尤為引人注目,跋云:「戊午季秋海寧王國維借校一過,此本出北宋小字本與元大德年平水本尤近。霜降日記。」這短短的幾十個字,不僅介紹了該書版本的源流及其價值,而且也傳達了近代學術史上的一些信息。「戊午」年時公元1918年,1911年羅振玉與王國維兩家僑居日本京都,王國維受羅振玉的影響,從文學史研究轉向古史研究並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16年王國維回國,繼續古史研究。雖然遠隔重洋,但學術交往不斷,透過這則題跋我們也可窺見二君相與治學的一個側面。(二)羅振玉刊印的圖書羅振玉在搜集、研究與傳播中國傳統學術上的貢獻,在近代學術史上稱得上是第一人。他以學術的眼光發現挖掘中國傳統文獻,並以科學的方法進行整理,刊布流傳,其功大焉。1928年羅振玉在《雪堂校刊群書目錄》跋中曰:「不侫夙抱傳古之志,凡古人著錄未及舊刊罕傳者,嘗欲鳩合同志,創流通古書之會,以刊傳之。故數十年來,同好聚合不常,益以世變,此願竟不獲償。辛亥以後,素居無俚,萬事無可為,乃慨然以一人之力任之。十餘年間,得書二百五十種,意所欲刊者,尚未及半,而資力已竭矣。」雖然羅氏在刊布古文獻的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困難,但從未中斷,成績驚人。據1934年(甲戌)墨綠嘗編《貞松堂校刊書目題解》著錄了他刊布的各種書籍已達282種之多。其中即有其校勘的《毛詩草木鳥獸蟲魚》單本著作,也有《玉簡齋叢書》這樣卷帙較大的叢刊。在刊印古籍中,羅振玉注重的是流散在外而國內罕見的珍籍。1911羅振玉僑居日本後,至1918年歸國前,是他刊印古籍收穫最大的時期。一是刊印敦煌遺書。自1909年羅振玉等人在北京與法國學者伯希和會面後,便請求伯希和將劫掠走的我國敦煌遺書照片十餘種寄來,經整理後刊印。到日本後,他們在搜集敦煌文獻,進行整理刊印,先後出版了《敦煌石室遺書》(1909年)、《鳴沙石室佚書》(1913年)、《敦煌古寫本周易王注校勘記》(1916年)、《鳴沙石室古籍叢殘》(1917年)等,這些圖書的出版,為中國敦煌學奠定了基礎。二是在日本刊布發現的古本珍籍。如1916年影印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發現的《六朝寫本禮記子本疏義殘卷》,影印在日本發現的《古寫本史記殘卷》、《唐寫本世說新語殘卷》等,羅氏所印不少古寫本在中土已經失傳。三是刊印自存或收集到的甲骨金石拓本。如《殷墟書契前編》(1912年)、《殷墟書契菁華》(1914年)、《鐵雲藏龜之餘》(1915年)、《殷墟書契後編》(1916年),及《古鏡圖錄》、《鄴下冢墓遺文》、《殷墟古器物圖錄》等。四是自著的刊印,如《殷墟書契考釋》、《石鼓文考釋》、《高昌麴氏譜系》、《萬年少(壽祺)年譜》等。對於羅振玉在古代文獻的搜集、整理、傳播上的貢獻,古文獻學家張舜徽教授在《考古學者羅振玉對整理文化遺產的貢獻》文中稱讚道:「在中國社會裡,從來喜歡藏書的,未必能讀,能讀書的,未必能下手做系統的研究工作,卓然有所發明,即使兼有數者之長,又未必能以私人財力印布書籍,留待後人整理。羅氏一生在這些方面都做了不少工夫,成為我國近代卓有功績的史料搜討者與傳播者。」現在他所刊布的圖書,旅順博物館均有收藏。(三)羅振玉著作手稿旅順博物館珍藏了羅振玉著作手稿近70種,如《永豐鄉人續稿》、《遼海續吟》、《金石萃編補正》等著作,久已為人們所熟知。但也有其早期編譯的《佛朗西國》及《東洋二國》等著作不為人們所熟悉。羅振玉著作手稿對研究其學術方法及校勘其已出版的著作,是十分重要的依據。由於羅振玉手稿喜歡用行草書寫,因此在出版列印時,抄寫者認不準羅氏草書,有的未經羅氏校閱,錯誤之處實多。另外,由於種種原因,羅氏有的著作未及出版,有的論文未及收錄集中,均是研究羅氏學術的重要文獻。鑒於羅振玉對中國學術的最大貢獻,是對甲骨文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傳播,在此簡要介紹二部相關手稿。一是《置杖錄》稿本,該書作於1900年,止於1901年,主要收錄了這兩年中作者所得所見金石書畫及考證的札記。本館藏該手稿比收入1947年出版的《貞松老人遺稿丙集》的版本多出近三十餘條。該稿本的價值不僅可以校正刊本的訛誤,同時對探討羅振玉早期甲骨文研究,及甲骨學前10年史意義重大。以往學術界主流意見認為,在甲骨學前10年中,羅振玉沒有參與甲骨文研究,幾成定論。我們如果細讀館藏《置杖錄》手稿,就會發現其中有數條研究甲骨文的札記,可以說是甲骨文研究最早的論文。在這些札記中,已經初步形成了羅振玉以甲骨論史、考究文字源流、探索卜法的基本思想,與1910年撰寫的《殷商貞卜文字考》,1914年撰寫1915年出版的《殷墟書契考釋》一脈相承,只是在不斷修正完善而已。另外,撰述於1913年的《讀貞卜文字札記》手稿,對了解羅振玉《殷墟書契考釋》一書的寫作,是第一手資料。大家知道,1914年羅振玉完成《殷墟書契考釋》這部甲骨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制後,由於該書初印本是由王國維代抄影印,於是便有了該書是王著羅買著作權,以及羅王合作的傳言。儘管陳夢家先生在1956年出版的《殷墟卜辭綜述》中,通過自己1951年在羅振玉四子之手買到《考釋》原稿本,證明了此書確系羅氏獨立的學術成果,但仍有人存有疑問。通過仔細研究這部作於1913年的《讀貞卜文字札記》,我們認為該書正是《考釋》一書寫作前的準備工作的一部分,或者說是對書中要寫的主要內容的簡要提示。不僅可以作為陳夢家先生前論的註腳,同時也為後人了解羅振玉《考釋》一書的寫作過程,提供了可資參考的第一手資料。作為羅振玉文物收藏的主要單位,旅順博物館一直注重其散佚民間文物的發現及收集,2010年本館又徵集了包括羅振玉自刻印章、書法及舊藏文物70餘件。原載於2011年《旅順博物館精華錄》
推薦閱讀:

[轉載]《命理成數》5600——5699 
【轉載】中國數字術預測學(三)
[轉載]三奇九星
[轉載]男人如房,女人如車;男人愛車,女人愛房。

TAG:建築 | 轉載 | 羅振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