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的工匠精神缺失了

雖然已於1999年卸任萬科總經理,並刻意保持著和聚光燈的距離,可王石的每次出場,都頗有王者歸來的意味。7月9日,來滬出席上海青少年賽艇聯盟成立儀式的王石,以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的身份接受了《解放周一》記者的獨家專訪。賽艇、遊學、互聯網+、工匠精神,他在幾個話題間切換自如,又彼此關聯,一如他的人生經歷。賽艇與管理有相通之處

7月9日晨,上海萬科翡翠濱江天會所30層。

國內首個青少年賽艇發展聯盟——上海青少年賽艇聯盟成立儀式在此舉行。王石以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的身份,站在台前。

推廣賽艇運動,王石很拼。面對來自復旦萬科實驗學校、復旦附中、平和、包玉剛等八所聯盟成員學校的校長與學生代表,王石對著大屏幕講解8人賽艇運動團結協作的核心理念。講解完,他似乎還不盡興,躍上賽艇測功儀,和亞賽聯秘書長現場比拼了500米。

手腳並舉,不一會兒,襯衫濕透了。

解放周一:您現在有了一個新身份——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從登山到一賽艇,從追求高度到追求速度,總是引領運動潮流。什麼樣的機緣讓您喜歡上賽艇運動?

王石:我劃賽艇應該算挺早的,從2005年便開始了,2007年還在萬科上海區域成立了7支企業賽艇隊。賽艇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運動項目,和我喜歡登山、滑翔、跳傘一樣,沒有什麼特別的理由。很自然的,喜歡就是喜歡。要說緣分,那就是我2010年赴美讀書後,哈佛很有賽艇的氛圍,賽艇就成為我唯一堅持下來的運動。

解放周一:相比登山,賽艇是更小眾的運動。如果說登山帶來的是「一覽眾山小」的征服感,那賽艇運動吸引您的又是什麼?

王石:每一種運動的背後,都富含著文化。

賽艇運動並不張揚個人英雄主義,它的精髓在於特彆強調團員之間的協作。強的要讓弱的,弱的要發揮自己的最好水平適應強者,心存私念是無法最終制勝的。團隊成員的配合度在一次次訓練中趨向完美,所謂「眾人一心,其利斷金」,這也是賽艇運動的魅力所在。

做企業久了,我發現賽艇與企業管理是有相通之處的。這種運動,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如同一個團隊的分工、協作、配合,每位參賽者的作用都十分重要,如果不配合好,強勢會轉化為弱勢。這一點,只有親身參與賽艇訓練後,才會有更深感悟。我也分享給了不少身邊的企業家朋友,還在劍橋組織了中國企業家的「深潛」訓練營。除了在哈佛和劍橋辦,接下來我們還會去牛津大學、華盛頓大學和昆士蘭大學舉辦。

解放周一:去年您通過亞洲33個會員國的投票,高票當選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作為首位擔任亞洲體育單項協會主席的體制外人士,有什麼壓力?您打算在國內如何推廣這項小眾運動?

王石:化成動力的壓力,才有意義。其實,目前國內從事體育項目最令人困擾的並非經費,而是大眾對於體育文化的認知度。

當了這個主席後,我第一感覺是發現自己的時間更不夠用了,但因為身處這個位置,必須做出個人犧牲,少做甚至放棄做一些事情,集中精力,用足自己能影響和帶動的圈子,推廣賽艇運動。這不再是我的個人愛好,而是必須擔承的使命。

結合國外經驗,僅一個劍橋大學就有30多家賽艇俱樂部,我認為大學校園是推廣賽艇運動的最佳土壤,所以從高校巡迴賽艇宣講和組織比賽開始著手推廣,目前來說,收效不錯。

數字也給了我信心。剛接手亞洲賽艇聯合會主席的時候,中國的賽艇俱樂部只有5家,現在已經有20多家,算上大大小小的聯盟已達80多家,按照這個速度,我預期未來3年全國範圍內增至300家賽艇俱樂部的目標,可以完成!

不看好互聯網「+」房子

雖然目前最主要的精力幾乎都投入在賽艇推廣上,但企業家依然是王石最重要的身份,這種重要無需外界強化,因為他的思考和表達,始終不離企業怎樣更好地發展。

問及作為全球最大的專業住宅開發商,今天的萬科怎樣在互聯網時代繼續領軍,王石十分肯定地撂下一句話:不是什麼行業都適合「互聯網+」,「有的互聯網企業現在試圖"+』房子,要試試嗎?八成要失敗!」

解放周一:「互聯網+」是個熱詞,但我們注意到,您在一些場合,更多提及的是「+互聯網」,這個加號的前後位移,意味著什麼?

王石:的確,我個人更認同「+互聯網」的概念,萬科是個傳統行業,再怎麼「互聯網+」,也無法在虛擬狀況下解決大眾的住房問題。但不是說萬科拒絕互聯網,相反,而是要好好利用,順勢而為。「+互聯網」意味著傳統行業要用上互聯網這個工具,不用的話,結果是你並沒被「互聯網+」所淘汰,而是被其他用互聯網的同行給幹掉。

這就好比到了通訊時代,你不用電話,並非被電話公司淘汰,而是被使用電話的同行所趕超。如果萬科不實行「+互聯網」,企業運營效率就會低,便不能更多元化地資源整合,就會被淘汰掉。

解放周一:「互聯網+」是大勢所趨,但不是所有企業都適合,怎麼加、加什麼要加得清醒理智。

王石:就像當年IT行業也曾出現泡沫一樣,「互聯網+」的作用和功能在有些地方被放大了,被高估了。當年汽車代替馬車、蒸汽輪代替帆船,的確是必然趨勢,但是你能說蒸汽輪、汽車可以代表一切,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嗎?

解放周一:如果用互聯網來「+」房產這個傳統業態,您看有戲嗎?

王石: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現在實際上還是屬於發展階段,基本層面不是很好,本身與國際標準存在著不小的差距,要追上還需要一段時間。它和目前中國製造的手機、電視機不同,我們很多電子產品的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等同於國際標準,所以通過新增概念與軟體委託加工,進入這個市場可能獲利很大。但如果有互聯網企業,在目前這個市場階段打算搞個「+房子」的試驗,我覺得結果就兩個字:失敗。

解放周一:會敗在哪個環節里呢?

王石:解讀「互聯網+」,首先一定仰仗著大數據平台,這是互聯網的前提。在工業發達國家,作為傳統的建築行業,已經進入BIM時代,即建築信息模型,從設計、採購、建設到銷售,整個過程當中都採用數據管理。BIM是房地產數據化的一個指數,萬科在這方面算是國內超前的,但是數據化也還正在試驗階段,只有部分項目實現了BIM,目前已經嘗到了甜頭。但萬科項目大規模使用BIM,我預計最快得3年半到4年。有了BIM,才有資格來談「互聯網+」;連BIM都沒建起來,還奢談搞什麼「互聯網+」。所以,我說,這裡頭根本不存在什麼競爭概念,我勸那些躍躍欲試者,別犯低級錯誤。

解放周一:在積累數據上,除了賣房子,還有什麼方式?

王石:如何建立自己的大數據後期平台,萬科已經在做實驗了。米蘭世博會萬科館,就是一塊試驗田,也許很多人還沒看懂,為什麼萬科一定要在世博會上建個自己的館。下一次在迪拜舉行的世博會,我們還會繼續獨立建館。一個個世博會萬科館,便是我們完全自主搭建的國際網路平台。

來世博會逛萬科館的不僅會有我們的老業主,還有合作夥伴,更多的是來自中國的參觀者,是我們的潛在客戶。一個世博會下來,我們自然擁有了一大批高品質人群數據,這個大數據就是萬科的資源。有了數據,我們會為他們提供一系列免費服務。比如我們現在和Uber合作,給我們的客戶提供服務,當然還會給他們一個接一個的驚喜,用服務最終黏住他們。

解放周一:已過而立之年的萬科,正在轉型中。聽說有兩個轉型方向,您剛才談的是其中一個,從銷售商向服務商轉型,對於另外一個轉型,即從製造型向技術型轉型,有什麼具體舉措?

王石:向技術轉型是必然的趨勢,其實萬科這麼多年搞住宅產業化,搞綠色建築等,技術屬性已經比較明顯了。未來在解決城市垃圾、微生物技術、污水排放等方面,也是萬科的重點發展方向。

明年,也許就在上海某個萬科的小區里,為業主夜間巡邏的保安,可能就統統都換成機器人了。機器人是萬科今後的一個主攻方向,預計十年後,萬科的物業管理人員需求超過百萬,那時,物業中40%的崗位將由機器人代替。我們還計劃後年,在深圳建座機器動物園,所有的機器動物都可以和遊客互動;還打算開一家完全由機器人為賓客提供服務的萬科機器人賓館。

今後,我們的服務行業中也將引入機器人,包括從餐飲到保安、保潔、老齡護理,都可以由機器人上崗。

解放周一:既然萬科應用機器人的需求那麼大,會不會自己去開個機器人製造廠?

王石:這個沒有考慮過,我們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我們要做的是研究如何控制、掌握這些領域的技術,然後考慮如何將它們應用於我們傳統的房地產業,通過技術轉型實現萬科的創新發展,做強主業。

為什麼向日本學習

無論是加入高科技,融入互聯網,或是換上機器人,對於萬科未來的圖景,王石第一看重的還是質量,「這是底線,是生命」。在互聯網炙熱之時,王石一遍遍在演講和講學中不厭其煩談的,還是企業倫理和工匠精神。

解放周一:您說過,技術轉型,核心就是要發揚工匠精神。在您的解讀里,工匠精神有哪些必備要素?

王石:所謂工匠精神,首先無非是從業者熱愛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給自己帶來的收益; 第二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細琢。也可理解為「將產品當成藝術,將質量視為生命」。

解放周一:萬科在五年前制定了一個「千億計劃」,用一億元人民幣送一千名工程師去日本學習。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工匠精神的密碼猶在,為何萬科卻要將一批批工程師和技術人員送到日本去學工匠精神?

王石:這個計劃我們是一次一個月,執行到第三年開始,已經制定第二輪的千億計劃。第四年我們有第三個千億計劃,就是將一千名服務人員送到日本學習。預計隨著萬科的人員增加,第四個、第五個千億計劃會繼續推進。

我們中國的確有工匠文化的傳統,但不得不說,今天這種工匠文化已經缺失了。毋庸諱言,現在亞洲最好的工匠文化在日本,那種精益求精的執著,值得我們學習。當然德國也值得學習,但路途比較遙遠,文化差異也比較大。

解放周一:為什麼這麼強調工匠精神?

王石:在這個浮躁的時代,工匠精神太少了。質量是企業的生命,是底線,質量就是和工匠精神聯繫在一起的,沒有工匠精神、缺少工匠文化,說嚴重點,是會帶來災難的。

記者採訪手記 誰讓他是王石呢?

專訪王石,挨了幾次噎。

「不對」,「從哪聽的」,「他們瞎扯」……

他拒絕任何意義化的提升和美化,「不要把我寫得那麼高大上,很多理解其實都是別人加上去的,對我來說,事情就是自然而然發生的,別拔高。」

比如,見諸於其他媒體有關他「第四人生」的規劃,他斷然否定:「瞎編,哪裡算出來我第四人生了?我去哈佛留學,那的確是脫胎換骨,可以算是第二人生。」

這第二人生里,故事不少。

起初,連秘書都理所當然地覺得王石會帶著自己同去哈佛。為了當好翻譯、助手,他開始偷偷猛練英語,有一天被王石發現,不禁問他:「你這是幹嘛?」

「公司派我去美國照顧您啊!」瞧著秘書一臉無辜,王石沒忍住脾氣——「那到底是我去學習,還是你去啊?瞎起勁!」

發完火,自己一個人去了哈佛,卻接著上了不少火。

除了沒有了可依賴的團隊,最大的坎兒是語言關,兩個月他和同學們一起上課,坐在教室里,其實他什麼也沒聽懂,那個急啊!「放棄?想過,而且想了不止一次,就想甩手回去,太遭罪了。」

可不甘心啊:這一放棄,就真的沒有機會了,「自己那時都多大了,60啦!你們年輕人還有機會重來,我沒機會了!」

總說自己處於人生拋物線下降軌跡的他,咬著牙,一宿一宿地在屋子裡熬夜聽啊念啊背啊。著急上火,牙疼得受不了,幾年書讀下來,拔了3顆牙。

但當一年後,他嘗試著用英文為國內來的學生演講自己推廣環保的心得時,滿堂掌聲,頓時覺得值了。「成功,就是比別人多一份堅持。」不愛說大道理的王石,參透了很多道理。

身為許多人心中的偶像,王石的心裡有什麼偶像?

一秒鐘都沒遲疑,吐出倆字:沒有。

然後話鋒一轉:「但是成長的一路有許多值得學習的榜樣。」從小學老師到巴頓將軍,一口氣報了一長串人名,其中不乏很多早年風光、如今黯然的企業家,「這些人身上都有值得我學的地方」。

問他未來的人生計劃是什麼?「70歲後到戈壁灘種莊稼去。」這是受了褚時健的影響,老先生在跌倒後重新站立,讓荒山變了模樣,十年耕耘,收穫了褚橙的甘甜。這事深深打動了王石。

「真的會去戈壁灘嗎?」

他一瞪眼,又迸出一連串鋼炮:「企業家的生命在什麼地方?就在誠信。如果說出來只是說著玩,那是脫口秀。現在機會主義太多了,覺得現場說這個話對我有利就這樣說,明天說那個話有利就那樣說,都這麼干誰還信你?所以對剛才那個問題,我的答案是"君無戲言』。」

拭目以待,誰讓他是王石呢,也許這輩子註定,他一刻也不會停歇對未來的窮追猛打。

本文摘自解放日報《解放周一》

推薦閱讀:

聰明的父母懂得訓練寶寶這個部位,促進大腦發育!
如果太累了,就坐下來休息吧,看看這個世界
十條笑話:媽急了:無論你喜歡還是不喜歡,這個後爸我給你找定了
屬馬的別跑了,這個月你的喜事到了,接二連三來的啊!
「認乾親」都有什麼規矩?這個習俗即將宣告消亡!

TAG:精神 | 工匠 | 工匠精神 | 時代 | 這個 | 我們 | 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