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民,為藝術——寫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60周年之際
本報記者 朱競若 余榮華 魏 薇《 人民日報 》( 2012年06月12日 04 版)
一座偉大的城市,必有一流的劇院。
60年前,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建院伊始,提出了要辦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又有民族特色和自己風格的話劇院這一目標;60年間,人藝的藝術生命,始終圍繞這一目標展開;人藝的戲劇魅力,始終為人民大眾而煥發。
戲比天大:60年人才輩出
一流從何而來?從戲中來。
「戲比天大」。這是北京人藝排練場上懸掛的四個大字,是人藝一代代藝術家們實踐錘鍊的結晶,也是人藝的最高準則。
「戲比天大」,就是一切以舞台藝術為中心,把高質量的劇目呈現給觀眾。
在人藝,一部新劇與觀眾見面之前需過好幾道「關」,劇本反覆推敲,排練場上反覆打磨,再接受「藝委會」的過堂。許多藝術家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體驗生活,常為一個角色寫滿一本「創作日記」,連老舍先生的劇本也曾被「槍斃」過。
一場《龍鬚溝》拉開了人藝60周年演出的序幕。當年《龍鬚溝》開排前,劇組兩個月生活在實地,導演焦菊隱要求所有演員在龍鬚溝尋找生活原型,寫觀察日記。這位人藝歷史上唯一的「總導演」,在演員們記憶里總是嚴肅的,甚至有些嚴苛。他禁止任何人隨意進出排練場,毫不留情地批評大演員,因為「戲比天大」。
人藝首任院長曹禺先生曾說:「北京人藝有很多經驗,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藝術家們對戲劇藝術的痴迷熱愛,對戲劇藝術鍥而不捨、精益求精的藝術精神……」
「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句話人藝的演員銘刻在心。演員黃宗洛,為演好《龍鬚溝》里一個賣酸梨的角色,寒冬臘月跟著賣梨的老人做了半個月買賣。老演員藍天野說:「如果說北京人藝有什麼經驗的話,那就是深厚的生活基礎,深刻的內心體驗,鮮明的人物形象,再加上創作人員對提升自身文化修養的不斷追求」。
這樣的精神,一代代傳承。不管多大的腕兒,只要在台上念錯了台詞,或者出了什麼問題,即使台下的觀眾沒發現,也會在散場後主動寫一張檢討,貼在後台。這就是人藝的一代代藝術家對戲劇藝術的敬畏之心、赤誠之意。
「戲比天大」,造就了一部部經典劇作。今年《茶館》重演,開票半天,票就一售而空。院長張和平說,今年人藝的票房預計將達到4000萬元。
創造經典:60年推陳出新
有人說,「去人藝看話劇是一種情結」。
建院60年來,人藝的導演和演員換了一茬又一茬,觀眾來了一批又一批,經住時間淘洗的是那些至今仍熠熠生輝的偉大劇本。從建院那一年的四部小戲,到後來的《蔡文姬》、《龍鬚溝》、《雷雨》、《茶館》、《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槃》、《窩頭會館》,在多種藝術風格的影響下,人藝創作出諸多經典。
說起人藝的經典作品,張和平說:「經典劇目才是人藝的根,郭沫若、老舍、曹禺三位大師的戲撐起了人藝的話劇殿堂。」郭沫若的《虎符》、《蔡文姬》使中國話劇走上了民族化的道路;從1958年到2012年,老舍的《茶館》演出610餘場,成為中國話劇史上演出場次最多的話劇;曹禺的《雷雨》、《日出》、《北京人》不僅是北京人藝的看家戲,也是中國當代話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
人藝雖有「祖產」可吃,但仍在努力創新。「沒了繼承,發展就沒了基礎;但如果只有繼承,而沒有發展,繼承也就失去了本來該有的意義。」張和平說。近年來,人藝推出了《窩頭會館》、《知己》、《喜劇的憂傷》等新戲,它們既保持了人藝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又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對於如何打造經典劇目,張和平認為,除了劇本,還要求創造者克服浮躁的心態。「從根上來說就是要創作者無條件、長期地到生活中去。所謂經典的作品,是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只有存活在舞台上的,才可能成為經典。」
服務人民:人藝永不褪色
張和平說:「人藝60年,是廟在、神在、魂在!廟是人藝,神是藝術家,魂是劇目。」一位人藝粉絲為之補充:「觀眾的支持就是源源不斷的香火!」
藝術紮根人民,服務人民,人藝永不褪色。
在人藝舞台上演了48年戲的林連昆,為他熱愛的觀眾寫下這樣的詩句:「我如果高高在上地要『改造』你,你就會遠離我,匆匆地走去/我如果用虛假來欺騙你、迎合你,你就會再也不上我的當/誰要把你當作『藝盲』或『阿斗』,你就把誰看作淺薄……」
60年,人藝與觀眾之間,有著非同一般的親和力。許多人都記得,1988年,人藝攜《天下第一樓》、《狗兒爺涅槃》和《茶館》等5部現實主義的代表作赴上海演出,18場戲的入場券僅半日售罄。有觀眾說:曾在上海大舞台看過北京人藝的戲,沒想到能再睹芳顏,這一等,就是27年啊!今年,人藝再攜5台全新話劇南下演出,再次在上海引起轟動。
一位文藝評論家說:「人藝的戲劇,與大地有著生生不息的關聯——生活的土壤催生了它,養育了它,它是一種真正的人民戲劇。」
把人藝話劇帶上一個高峰的表演藝術家于是之,塑造的一個個經典藝術形象被觀眾喜愛、銘記。他最後一場演出《茶館》時,病痛襲來,忘記了爛熟的台詞,觀眾感同身受。在謝幕時給他送上了經久不息的慰問的掌聲。于是之深深鞠躬,感謝觀眾,成為話劇史上演員與觀眾互動感人至深的一幕。
進入人藝的網站,可以看到許多感人的留言。
一位觀眾這樣寫道:「人藝是國之瑰寶。感謝那麼多的人藝的創作者、組織者和表演者給我們這幾代傳播的精神、藝術、文化、情感的營養。我真是從心底仰視你、珍惜你、熱愛你!我多少次從心裡吶喊:在這物慾橫流的當下,人藝不要褪色!人藝不能褪色!人民的心靈渴望你來浸潤!」
為人民,為藝術,人藝青春常在!
推薦閱讀:
※北京故宮和萬里長城的景點是什麼樣的?
※北京哪裡有聯合辦公環境(co-working space)?
※我該拿北京戶口留下來工作還是讀博士?
※北京這下真怒了!
※北京供銷科技有限公司與宇信數據達成戰略協議 攜手推進金融行業雲平台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