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大暑期班】|「中國全球化時代下心理治療的本土化」講座紀要(之二)
講座主題:中國全球化時代下心理治療的本土化
講座時間:2015年7月15日19:10—21:00
講座地點:雲南大學文津樓A座一樓學術報告廳
主講人: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系 張鸝教授
整理人:浙江大學 朱曉蓮
張鸝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人類學系主任、美國人類學會東亞人類學分會主席、牛津大學出版社「全球化問題」系列書籍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市場化改革和社會主義轉型在當代中國社會、政治及文化領域的迴響。
7月15日晚上七點多,張鸝教授題為「在全球化時代下中國心理諮詢本土化」的講座在雲南大學文津樓A座一樓學術報告廳開始了。張鸝老師一開始並沒有直接進入主題,而是首先為雲大人類學暑期班的成功感到非常高興,她認為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前景十分樂觀。
開始講座後,張鸝老師從這次的主題——「在全球化時代下中國心理諮詢本土化」出發,為我們介紹了當前美國人類學發展的前沿領域——醫學人類學和心理人類學。她提到,在國外,現在醫學人類學和心理人類學發展很快,是一個比較成熟的分支學科,很多人對此感興趣,而在國內做這個的人相對比較少,了解的人不多,所以她希望以後會有更多的人對此感興趣。她也表示,人的精神世界、情緒等方面的變化,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是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東西。
之後,張鸝老師通過兩個案例引入了她對這個議題的思考。接著她介紹了她正在研究的大課題中的兩個部分。第一是文化在新興的心理諮詢中起到什麼作用?在談這個問題時,張老師把心理諮詢(心理治療)當作是一種在全球循環的知識系統和實踐。第二個關心的問題是心理諮詢對自我和人格的影響和變化。這也是人類學關注的很大的問題。其中她特別想要探討的是現在在新自由主義的影響下,人們怎麼來重建自我、實行自我照顧、自我關懷?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學或心理諮詢起到了什麼樣的作用?
張鸝老師緊接著開始介紹此次講座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文化問題。張老師認為,全球化對話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它不是一個單線的西方來征服中國文化,而是一個具有嘗試性的、對話性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對話以及文化翻譯的過程,張老師提出,心理諮詢以「一個新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而且比較複雜的複合式治療方法」在中國出現了。而她所想要了解的就是,這種新的、複合式的方法到底是什麼東西?它在中國是怎麼出現的?關於研究中國心理諮詢發展的意義,張老師提到了兩個點:一是基於現實原因,她發現自己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對心理諮詢有所需求;二是基於學術原因,醫療人類學、心理人類學是當前美國人類學的發展前沿,但其在中國國內的發展還十分緩慢。
接下來張鸝老師介紹了她的研究背景與研究方法。在中國出現的「心理熱」是她重要的研究背景,她講述了心理學在中國發展的三個主要階段,以及促進當前中國精神衛生和心理衛生髮展的兩個事件。此外,她也介紹了自己選擇在昆明做田野的兩點理由以及所採取的研究方法。在理由上,一是因為昆明作為她的老家,進入研究將更為便利;二是因為昆明在歷史上被認為是中國當代心理學的搖籃。在方法上,張老師主要採取的是參與觀察以及大量訪談。
關於理論框架,張鸝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西方醫學人類學、心理人類學的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表明,文化在人的心理經歷的形成過程中,以及對心理精神問題的診斷、治療和理解的過程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這裡張老師強調,全球化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要了解這個互相轉化的過程,需要首先清楚兩個很重要的概念:即「對話式過程(dialogical process)」和「文化翻譯(culture translation)」。
之後張鸝老師進入了此次講座的主體部分,即心理諮詢在中國「本土化」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她發現薩提亞模式、認知行為理論、沙盤遊戲治療這三個心理學理論模式在中國非常流行。而通過進一步的調查研究,張老師又發現,中國心理諮詢師之所以選擇這三個流派,是因為它們與我們中國社會文化的某些元素是契合的——薩提亞模式與中國家庭系統找到了契合點,認知行為模式與思想工作找到了契合點,沙盤遊戲則與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意象」找到了契合點。
最後通過對「治療關係」的研究,張鸝老師發現,與西方國家相比,在中國形成的權威型的「治療關係」,完全違背西方心理學理論對治療關係所要求的「尊重、溫暖、真誠、動情、積極的關注」這五個原則,形成了所謂的「中國特色」。
基於以上的研究發現,張鸝老師提出了一些反思和總結。她認為,總的來說,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心理諮詢這個新近領域,心理諮詢確實是從西方引進的,但是它流到任何別的社會文化環境中,都要經過一個改變的過程,不只是在中國。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很多矛盾和衝突會體現在這個變遷過程中。中國的心理諮詢師所要面臨的很重要的就是這個問題,這是一個文化的兩難境地:一方面,心理諮詢之所以在中國流行,是因為它是西方的一種科學,因此大家相信它;但同時,你不將其本土化,又會非常難以將它運用到中國的人群里。在此,「本土化」和「翻譯」是非常重要的兩個東西。
張鸝老師亦強調,心理諮詢在中國本土化過程中有一些獨特的問題:(1)我們要看到在中國談心理學時家庭、社會關係網的重要性;(2)社會主義時代的思想工作留下來的遺迹在現在也起到很多影響;(3)禪宗、道教中關於個人身心治療的一些理論和心理學的契合也是很有特色的;(4)意象理論和符號學理論對心理諮詢在中國的發展產生重要作用。這裡她談到很多「張力」關係,包括內觀與外觀、西方與東方的文化、合作性的治療和權威性的治療——這些不同導向之間都形成了一種張力。張老師認為這將在中國導致兩種發展可能:(1)當這種張力非常嚴重,不能找到最終的契合點,那麼心理學在中國將失效;(2)這種張力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機會,即中國的心理學可以對全球的精神和心理學起到一種促進發展作用,因為我們可以把中國的文化帶進全球的理論中去。但她也表示,最後的發展情況現在還很難預料。不過現在中國很多搞心理諮詢的人還是很有雄心的,認為中國的本土化成果可以反過來影響西方理論。
講座結束後的提問環節,在座的同學都積極地向張鸝老師請教問題,包括心理學在中國的發展問題以及人類學的方法論問題等等。甚至在提問環節結束後,同學們仍將張老師團團圍住,與她進行交流。
推薦閱讀:
※南強學術講座:丁肇中細說阿爾法磁譜儀最新實驗結果
※曲煒六爻講座
※端硯的文化源頭(端硯系列講座四)
※【命理中級講座】
※講座 | 悠老師「給予孩子真正的幫助」——在家也能蒙台梭利(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