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始於春秋時期的"蘇州8大古城門"

  2500多年前,吳國屢挫「南方之強」的楚國,吳王闔閭雄心勃勃,想稱霸了。伍子胥告訴他稱霸的12字方略「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兵庫」,吳王同意。

  於是,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大興土木,築吳國大城於江南原野,周長四十七里,有水陸城門各八座,從北順時針旋轉,那八城門分別是:平門、齊門、婁門、匠門、蛇門、盤門、胥門、閶門。

  水陸城門的一期工程有:閶、胥、蟠、蛇門;平、齊、婁、匠門為二期工程;三期工程增加了金門和新胥門。2500多年來,城址未變為世所罕見。

  蘇州古城牆,歷盡千年的風雨滄桑。作為古城的外衣,古城牆在毀建更替中,見證著蘇州歷史的演變。古城牆是蘇州人心目中的一個文化符號。這裡,有蘇州太多的歷史文化記憶。

  千百年來,有多少人在城頭瞭望遠方,有多少人在護城河邊苦思冥想,有多少人在護城河裡激情蕩漾;

  千百年來,有多少人穿越城門邁過護城河,走向遠方,威名遠揚 ...

  段段古城牆,是片片蘇式之美;

  段段古城牆,是縷縷蘇州歷史與文化的緬懷。

  蘇州的城牆,自秦漢至南北朝時期,他的變遷及修建,史籍上幾乎沒有記載。隋開皇十一年(591),蘇州城有個搬遷行動。宰相楊素認為蘇州城「嘗被圍,非設險之地」,遂將蘇州城搬遷到新郭(即今滄浪新城處),政府機構等都遷到那裡辦公,三十三年後再回到蘇州舊城。

  這也可以看出,城池對防禦的重要性。五代時,戰爭頻發,蘇州城遭到嚴重破壞。吳越王錢鏐駐守蘇州,他為了加強防禦,以磚塊代泥土,重修加固蘇州城,這是蘇州第一次用磚砌城牆。磚砌雖然牢固,但戰爭是最具破壞力的。

  在南宋金兵入侵,元代元軍入侵,明初明軍入侵蘇州時,城牆一次次遭到破壞,或毀、或拆、或塌。明清兩代,曾多次修城,已發現有明代的「蘇州府,吳縣正堂萬定造細結大城磚」,清代的「蘇州府,元和縣正堂許定造細結城磚」等古城磚實物。

  蘇州古城之微縮景觀

  現存的古城牆為清初所遺。民國時期,城牆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毀壞,計有數十處之多。日軍入侵時,曾將城牆炸開缺口,斷磚殘土,一片狼籍,城牆傷痕纍纍,殘缺不全,滿目瘡痍,有的城磚挪作他用,有的廢毀湮沒,有的夷為平地,不成其為城牆了。

  解放後,一般認為現在是飛機、大炮的時代,城牆已失去防禦作用,可有可無,而且影響交通,因而對城牆不夠重視,致使部分城牆被拆除。大躍進時期,為建造小高爐又大拆城牆,損毀嚴重。

  此後,取城磚,挖城泥,聽其所為,無人管理,城牆基址成為公共用地,有的沿城牆建房造屋,將城牆當作房牆;有的在城牆上面建房,將城牆土地佔為己有。最終的結果是,除盤門、胥門、金門一帶尚留有城門及部分城牆外,其餘則成為殘磚土墩,或搭棚,或種菜,或堆物,或葬屍,已不見城牆蹤影了。

  據有關部門調查,蘇州古城牆全長15204.31米,目前較為完整的為1249.98米,僅佔8.22﹪,真是不堪回首,可見其損毀之嚴重。 古城門之變遷

  蘇州城究有幾座城門,一般認為是「八座」。據《吳越春秋》記載,伍子胥建造闔閭城時,有「陸門八,以象天之八風,水門八,以法地之八卦」。直至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劉禹錫,他們都任過蘇州刺史,在詩作中也有所反映。

  白詩云「七堰八門六十坊」,劉詩云「二八城門開道路」,都說蘇州是有八座城門。但是哪八座城門,記載和說法就不一致了。這與城市的發展和變化有關,有的城門關閉了,有的城門開闢了,有的城門時開時關,造成了八城門的名稱時有變動。

  依據史籍的記載,蘇州城共辟有十二座城門,即閶門、胥門、盤門、蛇門、匠門、婁門、齊門、平門、赤門、葑門、金門和新胥門,如加上南門的話,則有十三座城門。現不妨逐一說來。

  閶門,西門也。蘇州城是闔閭命伍子胥建的,闔閭要伐楚,伍子胥要攻打楚國報父仇,兩人的意見是一致的。門名為「閶」,以象天門,可通天氣。其含義為:攻打楚國,乃是天意所為。後來,伍子胥帶領大軍從此門而出,打敗楚國得勝歸來,將閶門改稱為「破楚門」,以示紀念。民國十六年(1927)拆除月城。上世紀50年代拆除城門,2006年修復城門、城樓。

  春秋時所建之閶門 胥門,本名西門、姑胥門,因城外有姑胥山而得名。胥門與伍子胥有關,那是以後的事,伍子胥築城時,不可能將自己的名字作門名。吳國末期,夫差不聽伍子胥的忠告,並賜屬鏤劍令伍子胥自刎。伍子胥宅原在西門內,民眾懷念他,故將「胥門」與伍子胥聯繫起來,純屬巧合。至於伍子胥懸頭胥門,放眼看越軍攻城,那是民間傳說,不足為據。元、明、清三代均重建胥門。民國二十七年(1938)開闢新胥門,1953年拆除。老胥門至今仍在,已闢為伍子胥紀念園。

  相傳伍子胥宅在近處且後又懸頭於此門,故稱胥門 盤門,古作「蟠門」。蟠,蟠龍也。古時帝王稱為龍,曾刻蟠龍於城樓,藉以鎮越。古籍記載,城門外有大江,「嘗有龍潛伏於此,以鼓仗擊之」。後因其地水陸迂迴屈曲,改稱「盤門」。有史籍稱吳大帝(孫權)蟠龍,故有「蟠門」之說,這與伍子胥建城已相去近八百年,不足為據。八座城門中,無論是水門與陸門,此門保存最為完整。

蛇門,約在今人民橋東300米處,「有陸無水」,即只有陸城門,無水城門。其地在巳,故以「蛇」名門。宋初時已閉塞。但在民國時期,其處仍有蛇門路。

  匠門,東門也。有水陸兩路,水路通大海,沿松江,下滬瀆,為水上交通要道。所以,吳王闔閭命幹將在此鑄劍,便於運送鑄劍原料。故也稱「匠門」,「幹將門」、後訛音為「相門」。

婁門,古稱疁門。秦代,那裡有疁縣,漢王莽時改稱婁縣。《吳郡志》云:「崑山縣東北三里許,有村落名婁縣,蓋古縣治所寓也。」民國時拆除城樓。1958年水陸兩門均折除。

  秦時城東南有古疁縣,至漢王莽改為婁縣,隨改稱婁門

  婁門水城門,攝於1932年(選自《蘇州舊街巷圖錄》) 齊門,東北門也。門名與齊國有關。志載,闔閭伐齊,取齊景公女兒為人質,配闔閭兄之子太子終累為妻,終累亡,齊女思念家國,闔閭在此造城樓,使齊女登樓望齊,故名「齊門」或「望齊門」。上世紀50年代初拆除城樓,1958年拆除水陸兩城門。

  齊門位於城北,因門朝向當時的齊國,故名  平門,原名「巫門」。其地有巫咸墓。元高德基《平江記事》云:「吳城平門,舊名巫門,至大庚戌古濠中得石扁,上有篆書『巫門』二字,故老云:巫咸,商大戊時賢臣也。其墓在門東北三里許,故以名門。巫字與平字相似,後乃訛為平門。」但《吳地記》有「子胥平齊,大軍從此門出,故號平門」的記載。閉塞無考。1958年拆除。赤門,在今之桂花公園東南角,其處的河流曾名赤水灣。《吳郡志》云:「(匠)門南三里有葑門、赤門,有赤欄將軍墳,在蛇門東,陸無水道,故名赤門」。宋初已閉塞。

  平門城牆,攝於1930年(選自《蘇州舊街巷圖錄》)

葑門,《吳郡圖經續記》云:「封門者,取封禺之山以為名,封山故屬吳郡,今在吳興。」「方言『封』曰『葑』,葑者茭土摎結,可以種植者也。」俗雲「富門」。民國時拆除城樓,上世紀50年代拆除城門。葑門位於城東,初名封門,以封禺山得名。周圍多水塘,盛產葑(茭白),遂改為葑門。

金門,民國二十年(1931)開闢,因地處閶門商業中心,舊時有「金閶門」之說,故名「金門」,含有財富集中之意。保存完好。

  南門,1950年9月30日人民橋落成,城內直通城外。從習慣上說,城內通城外,必開城門無疑,因地處正南,遂呼「南門」。但此處並無城門。

  蘇州城門之興衰:

   歷史上的蘇州古城西北角

  蘇州城今昔比較

  (本文部分內容取材於姑蘇晚報、蘇州新聞網,根據相關史料、網路圖片信息整理編寫)


推薦閱讀: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第六代大宗——晉侯緡!
【春秋篇】「晉國霸業」之秦穆公的剋星——晉襄公!
伴君如伴虎之百口莫辯
不要惹吃貨,吃貨生氣了,後果很嚴重!

TAG:蘇州 | 古城 | 春秋時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