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墓 【圖文】
乾陵,是中國乃至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座兩朝帝王、一對夫妻皇帝合葬陵。裡面埋葬著唐王朝第三位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公元684年開始營建,歷時23年修建完成。
乾陵,位於陝西咸陽市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此梁山自周、秦起即為名勝之地。史載,周太王(古公亶父)逾梁山而載弘基,秦始皇築宮梁山而御夷狄,漢張騫越梁山而通西域,以至唐代的「絲綢之路」都經過此山。
梁山主峰海拔1047.9米,山石崔嵬,地勢險峻,為東西交通之咽喉,是古代兵家的必爭之地。登上梁山峰巔,東望九嵕(唐太宗昭陵所在地),山勢突兀,孤聳回絕;南望太白(山)終南(山),積雪皚皚;北望五峰(山),遙相輝映;西接翠屏(山),層巒疊嶂。腳下樑山,三峰特起,主峰蒼潤高峻,泔河環其東,漠水繞其西,整個山麓林木蔥蘢,古柏參天,環境雅緻肅穆。據堪輿家認為,梁山大有利於女主。所以,代唐為周的女皇武則天便把梁山選為其夫唐高宗和自己百年後的「萬年壽域」。
乾陵氣勢雄偉壯觀。陵區仿京師長安城建制。梁山是圓錐形石灰岩山體,共有三峰,北峰最高,乾陵就在北峰之上。梁山南面兩峰較低,東西對峙,名「雙乳峰」。這個角度看去不太像,在來的路上遠望,活靈活現!
「唐高宗乾陵」墓碑,高2米,是陝西巡府畢沅所立,原碑已毀,現在這塊碑是清乾隆年間重建的。此碑右前側另一塊墓碑,是郭沫若題寫的「唐高宗李治與則天皇帝之墓」12個大字。
乾陵本是唐高宗李治的陵墓,陵號乾陵。實際上是一帝、一後的合葬墓。自郭沫若以來,現代人認為這是二帝合葬墓,但這並不符合古代(包括唐朝人)的觀點。因為神龍政變之後,武則天被迫將大唐江山歸還給李氏皇族。為了死後能有棲身之所,武則天自己宣布廢去自己的帝號,請求她的兒子(唐中宗李顯)將自己以唐高宗皇后的身份附葬於唐高宗的乾陵。唐中宗答應了母親的這個請求。所以在禮制上乾陵仍然屬於一帝、一後的合葬墓。
自古以來,乾陵在史書中一直像其他的帝後合葬墓一樣,被視做唐高宗的陵墓,武則天是附葬於其中的皇后。解放後,由於郭沫若對武則天非常推崇(郭沫若崇拜獨裁者),於是帶頭把唐高宗乾陵稱為二帝合葬墓。加之現代為促進旅遊,一些不顧歷史事實的宣傳,把乾陵稱之武則天陵。更有甚者,據此來討論武則天為什麼要把自己的陵墓稱為「乾陵」,完全不知道乾陵本身是唐高宗和皇后的合葬墓。陵前東側著名的無字碑。
無字碑是用一塊完整的巨石雕鑿而成的,是中國歷代碑刻中的巨制,高7.53米,寬2.1米,厚1.49米,重量達98.9噸。碑額未題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條螭龍,巧妙地纏繞在一起,鱗甲分明,筋骨裸露,靜中寓動,生氣勃勃。碑的兩側有升龍圖,各有一條騰空飛舞的巨龍,線刻而成,龍騰若翔,栩栩如生。碑座陽面還有線刻的獅馬圖(或稱獅馬相鬥圖),其馬屈蹄俯首,溫順可愛;雄獅則昂首怒目,十分威嚴。
碑上還有許多花草紋飾,線條精細流暢。這座無字碑歷來聞名遐邇。
西側的述聖記碑。
「述聖碑」是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碑,她還親自撰寫了5000餘字的碑文,當年字填金粉,光彩照人。
述聖記碑朝西望。
陵前雙闕及巨大的石獅。
在乾陵述聖碑和無字碑之間,佇立著六十一番臣造像。
這些神態各異的石人都是依照當時唐王朝屬下的一些少數民族酋領、朝廷文武官員和外國國王、王子以及特使的真人雕刻而成,顯現了大唐王朝國力雄厚、統治四夷,蕃臣歸命中央、宿衛宮闕的歷史事實,見證了唐王朝的輝煌。
東邊29尊,西邊32尊,分東西四行站立,皆圓雕。石人像高約1.5-1.7米,胸圍0.65米。石人有的身穿圓領口、緊袖口的武士袍;有的身穿寬袖、圓領褶袍;有的身穿翻領的窄袖短袍;有的肩掛弓,有的腰佩刀,服飾不同,形態各異。遺憾的是六十一番臣像頭部除兩尊殘存,其餘均遭破壞,其原因和時間至今還是一個謎。
司馬道上的翁仲。
鴕鳥。
推薦閱讀:
※武則天為什麼沒將皇位傳給侄子武承嗣?
※武則天墓乾陵風水【圖文】
※武則天墓葬驚險500噸珍寶,揭長明燈不滅之謎
※女皇武則天是怎樣寵幸男寵的?[圖]
※武則天最後為什麼把江山還給了李家?這裡告訴你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