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如何內化?--也談個人知識管理(三)
圖一
培訓師沙龍4周年慶的主題之一,就是孫彥老師分享的:《內化-有效學習的心理機制》 。
一、什麼是內化
1、內化的概念
內化(internalizats) :即接納、吸收 與合併外部東西為自身的一部分。
知識內化(knowledge internalization):我們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使知識成為人內在素質的一部分。
所以,內化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
孫彥老師用了小孩子摔跤來說明內化的過程。
兒童摔跤時,父母能夠幫助孩子應對摔跤,是因為父母有關愛他人、給他人安全和溫暖的能力。
圖二愛的意願是天生的,但是愛的能力不是天生的。因此,剛開始,是父母幫孩子應對摔跤的事,後來,孩子摔跤時會想到父母是如何做的,再後來,孩子摔跤時會自然而然的知道如何去做,並且認為就是應該這樣去做。這個時候,父母關愛、安全與溫暖他人的品質已經轉移到了孩子的身上,這就是內化。所以,內化的目標是改變。
這樣的改變,使我們具備一定的能力。
2、顯性知識和隱形知識
有人說:我和小王畢是大學同班同學,畢業後做著同樣的工作,為什麼領導總說他的能力比我強呢?
看看能力的組成,就不難找到答案了:
能力=知識+技能+經驗+人格+思維方式+價值觀+歷史傳承與文化
可見,能力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能做什麼事情?而是一個集合。其中包含了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
顯性知識:又稱「外顯知識」,是指「能明確表達的知識」,即:人們可以通過口頭傳授、書刊、雜誌、視聽、軟體和資料庫等方式獲取的知識。簡單地說,我們在網上能夠搜到的知識,都是顯性知識。例如:能力構成中的知識、技能就屬於顯性知識。
隱形知識:屬於個人思維或者know-how(訣竅)之類的東西。它存在於人的頭腦中,存在於特定場景中,難以系統化和交流,具有一定的獨佔性和排他性。例如:有些人只要聽聽,就知道機器故障在哪裡?而有些人,把機器拆開檢查很多遍,還是找不到問題所在。這就跟經驗和其他因素相關,屬於隱性知識。所以,當我們問其原因時,常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
內化是把顯性知識應用為隱性知識的過程。
從圖一可見,內化與通過「做」來學習密切相關。在實踐中個人將接收到的顯性知識結合自身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內在的經驗和智慧,變成個人有價值的知識財富。
二、如何促進內化?
孫彥老師的分享如下:
A 起點:思考/提問/閱讀/比較/總結B 快車道:認同與模仿C 量變到質變:大量運用
D 自我的轉變:演化和創新
我用下面的簡筆畫來匯總:
圖三
圖三
看了這個圖,相信很多人非常震撼:原來自己還只是停留在「起點」上,難怪看了很多書、參加了很多培訓,還是沒有太大收穫。
沒錯!前面我們跟大家分享了:內化,就是把「顯性知識」運用為「隱性知識」的過程,且它們之間的橋樑是實踐。
這個實踐,就是圖三的「認同與模仿」、「大量運用」、「演化和創新」。這是一個從「知」到「行」的過程,所以,「起點」是強化「知」的:思考/提問/閱讀/比較/總結。
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和學習,沒有思考、提煉和總結,所讀、所學,永遠的別人的東西,或大家的「顯性知識」,不可能內化為自己的知識或財富。
推薦閱讀:
※鹵料知識,替代方式。常見除腥,增香,調味調色香料劃分。
※盲派中級命理大公開了! - 知識技能 - 八字命理 - 聯眾易學研究所 全力打造溫馨易學家..5.
※優秀主婦廚房應該學的知識
※專家解讀《公民健康素養相關知識》
※雙重慣性下,知識階層如何由妻、妾到妓、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