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回三峽:雲雨巫山
夢回三峽:雲雨巫山
巫山城東靠大寧河,南臨長江,西倚高唐,北包陽台。這裡水繞山環、景色秀美、古樸神韻、歷史久長。巫山縣究竟有多少年歷史?據文獻記載,春秋時,夔子國即都於此。魯僖公二十六年(公元前634年),楚來夔,於此置巫郡。幾經戰亂,直到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將巫縣更名為巫山縣。屈指算來,巫山應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
巫山城全貌
城東大寧河,發源於陝西平利縣中南山。大寧河穿山越嶺,容納百溪,向南匯入長江,全長202公里。大寧河流經大昌古鎮開始,直到巫峽西口的巫山縣城東南進入長江,此段約50公里的幽深峽谷地帶,稱為小三峽(滴翠峽、鐵棺峽、龍門峽)。由於巫山地處長江與大寧河交匯處,與地處長江與嘉陵江交匯處的重慶地理位置很相似,故而巫山也稱「小重慶」。
大寧河口巫山城
從巫山港登船,沿長江下行約10公里,就進入了巫山十二峰地段,那可是巫峽的精華(由於篇幅原因,留待後面再敘)。
巫山港
「行到巫山必有詩」,此話當真。由於巫山周圍的自然景色迷人,加上巫山神女、巫山雲雨等的民間傳說,文人墨客無不詩興盎然。數年前我們去巫山旅遊,與我們同行的前輩余吳恩先生一路寫詩,一路吟誦,令大家愛不釋手。回程後,我們專門為他印了本《三峽詩草》圖文並茂的小冊子,頗有讀趣。
巫山神女(華三川)
巫山,除了十二峰與小三峽,還有八景。巫山八景,從古至今,風韻猶在。這八景是:寧河晚渡、南陵春曉、夕霞晚照、澄潭秋月、青溪漁釣、陽台暮雨、秀峰禪剎、女觀貞石。
寧河晚渡:距城東約一里的象鼻山下,碧綠清澈的大寧河水緩緩流入長江。天氣晴朗時,每至日暮,霞光燦爛,煙霧鎖江,漿聲一響,歌起人渡。《巫山縣誌》云:「千條白練罩江邊,無數歌聲透晚煙。棹到中流真知在,渾如天山坐春船。」拍攝寧河晚渡,最好是夏日黃昏,避開高樓大廈,租一條船盪在大寧河口,在江邊野草叢中蹲守,或許有令人驚訝的收穫。
晚渡
南陵春曉:南陵山在巫山城對岸,山勢巍峨,卉木叢生,山頂有古南陵觀。每到春時,桃紅梨白,飛瀑流湍,春意盎然。特別有趣是南陵雄雞,報曉最早,好似巫山的一片明媚春光,皆由此來。《巫山縣誌》詩云「南山峨峨,巫峽千尋,如將有聞,載瞻星辰。疏雨相過,如鉛出銀,碧桃滿樹,如寫陽春。」到了春天,唯有外地人神魂顛倒地尋找南陵春曉,在巫山人眼裡,他們每天抬頭都見,習以為常,不足為奇。其實,無論春夏秋冬,南陵景色各有特色,秀美嫵媚,一年四季皆宜攝影。
南陵春曉
夕霞晚照:巫山城對岸東南方,夕陽落時,光線被遮,但楊柳坪石柱縫中,紅霞一線射出。綠樹榦叢,霞光中分外逗人喜愛。《巫山縣誌》云:「世柱擎天起,霞光一線通。蒼蒼橫翠黛,疑是赤城中。」
夕霞晚照
澄潭秋月:大寧河東岸,有潭寬數丈,深若干,清澈見底。每至秋季,月光如練,潭內特別光明。《巫山縣誌》雲「華月光如畫,潭心一樣明。伊誰分上下,曾不判陰晴。寂飛天鏡,秋高混太清。箜篌遙射影,彈指化無聲。」
澄潭秋月
青溪漁釣:青溪位於巫山城南下游十華里處,一山澗小溪流入長江,溪邊綠竹夾洞,半露橋石,流水淙淙,環境幽雅,是垂釣的好去處。《巫山縣誌》雲「瞻彼淇澳,綠竹。風其吹汝,其釣維何。」
青溪漁釣
陽台暮雨:位於城西約二里的高丘山(又名高都山),原有陽台古址,相傳為宋玉撰寫《高唐賦》夢見神女的地方。《巫山縣誌》有詩云「來鶴峰高最上頭,滿城暮雨滿城秋。梵聲隱約疑幽渺,鍾塤鏗鏘聽軟柔。路徑彎環尋古剎,喬松蒼翠認前游。楚王空有陽台夢,惹得騷人詠不休。」學大寨時劈山造田,陽台古址已破壞,再後此遺址設有一所中學和氣象站。
陽台暮雨
秀峰禪剎:秀峰寺在城東北五里的五鳳山上。明時尚有殿宇,周圍蒼樹翠柏,煙雲鳥語,婉轉不絕。清康熙年間,方丈貪淫女色,暗設地窖,用藥啞人,蹂躪婦女。後終被揭露,方丈被殺,廟宇也被一把火燒成廢墟。《巫山縣誌》有詩云「古寺今雖邈,殘碑日照光。塔人懸舊影,址僅認荒涼。佳木鶯空囀,巫山草自香。梵宮兵後墟,莫枉說前唐。」
秀峰禪剎
女觀貞石:巫山城北四時的女觀山上,有一石佇立,如人形。相傳昔有婦人,其夫在蜀地做官。該女常登山望夫,因而化石。故名望夫石。《巫山縣誌》雲「瓊佩立山崗,堅貞勵苦節。千秋呼不轉,此心真如鐵。」
女觀貞石
每次去巫山,總覺得這八景可以串成一首好詩。無奈本人酒囊飯袋,胸無點墨,挖空腦袋也無法完成。所幸後來在網上尋得一首詩,描寫出八景的精華,讀後讚嘆不已,錄如下,大家共賞。
巫山多勝景,八景天下奇。
南陵春欲曉,峽谷聞雞啼。
朝雲生暮雨,陽台費猜疑。
清溪看漁釣,風拂竹梢低。
秀峰古禪寺,參禪解昏迷。
好女觀貞石,痴情永不離。
夕霞復返照,絕景世罕奇。
寧河晚渡客,駐馬思歸期。
澄潭懸秋月,清輝釋煩疲。
八景今述此,處處皆可稽。
——建平閑人(巫山向承勇)
巫山有一陸遊洞,頗負盛名。陸遊洞原名清水洞,位於巫峽西口與大寧河交匯處北岸,距縣城約5里。宋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陸遊入蜀,曾泊宿洞內。後來陸遊作洋洋三萬多字《入蜀記》,對此洞有一段描述「二十三日。……泊清水洞。洞極深,後門自山後出,但黮暗,水流其中,鮮能入者。歲旱祈雨,頗應。」事實上,陸遊洞由清水、金竹、玉林三個古洞組成。三洞既各自獨立,又交錯疊起,相互貫通,融為一體。洞內鐘乳石千姿百態,長流水清澈甘甜。
陸遊洞口陸遊塑像(2003年6月7日沒入大壩首期蓄水中)
巫山有三處名勝不能不知道,這三處名勝是授書台、斬龍台、楚陽台。
授書台位於青石鎮西邊的飛鳳峰下。這裡有一石壇地勢平曠,與神女峰隔江相對。傳說玉皇大帝的女兒瑤姬帶領眾姐妹游東海回到巫山,見大禹正幫助三峽百姓治水遇到困難。瑤姬就向大禹授天書於此平台,因此得名。授書台遺址已沒入水下,唯留下身後的青石洞信號台依然見證著這神話般的聖地。青石洞信號台曾是拍攝《等到滿山紅葉時》《巫山雲雨》的外景地,那裡風景自然優美。只是現在江寬水闊,航道通暢,青石洞信號台的導航職能不再是必不可少的。
授書台遺址
斬龍台位於巫山城西錯開峽的長江南岸,距縣城約80里,距大溪鎮約10里。大溪水由南注入長江,峽谷幽深,兩岸山勢犬牙交錯。東面的石岩上,立著一根頂細底粗、高約60多米的圓形石柱,叫鎖龍柱。隔峽相對的西面,有一個半環形的石岩,形如石鼓。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曾經鎖龍處,名斬龍台。斬龍台地勢險峻,再向西即進入瞿塘峽地段了。
斬龍台前鎖龍柱
巫山城西北二里的高丘山(又名高都山),有一高30多米的台地,即楚陽台故址。若干年前這裡曾建有一庭院,院前有古木數株,這便是大名鼎鼎的高唐觀。古廟已廢多年,如今僅殘存後院玉皇閣。楚陽台還有一景,名陽台暮雨。「陽台前方下臨江水,上有雲霧繚繞。台上有一石,每日暮之時,煙霧凝成雨滴,點點飄落在石上,人們稱之為『陽台暮雨』,是巫山八景之一。」(陳可畏主編,長江三峽地區歷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楚陽台有太多的故事與演義,它不僅是文人墨客最關注的地方,巫山人也津津樂道。
楚陽台遺址
「巫山雲雨」的典故出自楚陽台,因為傳說這裡是屈原弟子宋玉撰寫《高唐賦》的地方。這個典故是:古代楚國才子宋玉為楚襄王作《高唐賦》,賦中說先王(楚懷王)游高唐,睏倦後睡下,夢見一女子來到床前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游高唐,願薦枕席。」楚懷王與此女子行男女事畢,此女告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第二天,楚懷王巡視,果真此台朝雲暮雨,故此立廟,取名「朝雲」。此後,歷代文人均用「巫山」、「朝雲」、「行雨」、「雲雨」等來描述男女性愛。不僅詩文中引用此典故,小說故事也效此法。例如,《紅樓夢》第六回「賈寶玉初試雲雨情」,即是描寫這種男女之情。
巫山之女
人們常說巫山雲雨,是指巫山雲變幻無窮,須臾之間可能又形成了毛毛細雨。那麼,為何巫山有如此天下絕無僅有的雲雨?
據眾多地質學家研究,巫山奇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除卻巫山不是雲」的千古讚歎。巫山山脈是兩億二千五百萬年前至七千萬年前的「燕山運動」所形成。在漫長的造山運動中,巫山山脈地殼上升,長江下切,形成了深深的峽谷。由於峽谷中的岩石是石灰岩,經過千百萬年的風化與溶解,形成了巫峽峰巒分離,峭壁幽壑的地理奇觀。正由於峽谷中兩岸高峰遮天蔽日,太陽只能在正午前後幾個小時照射在峽江里,南風、北風被阻擋在高山外面,峽谷里只能吹進東風與西風。這樣,高深峽谷內的濕氣無法消散,一旦氣溫氣流變化,就很容易成雲致雨。特別在秋季,巫峽十天中總有八天大霧濃罩、霧氣蒸騰、細雨霏霏。所以,巫峽中雲雨之多,變幻之頻,雲態之美,雲景之奇在世界上哪裡可見?!
巫山雲
實際上,巫山的雲,巫山的雨,是巫山的魂。
巫山雲
有一首歌,叫《我愛巫山的雲,我愛巫山的雨》,歌詞如下:
我愛巫山的雲,
我愛巫山的雨。
雲橫巫山驚中外,
雨飛望霞迷古今。
情漫高唐雲雨夢,
愛銷日月天地魂。
唐詩吟,
宋詞詠,
元曲嘆。
嬌艷天仙神女美,
庶民驕子自多情。
我愛巫山的雲,
我愛巫山的雨。
雲頌三峽鑄偉業,
雨歌盛世宏圖新。
天下絕景看不夠,
中華奇觀美天成。
山奇秀,
水奇清,
人多情。
山美水美人更美,
巫山雲雨令人醉。
巫山雲
去巫山吧,那裡不僅有十二峰、小三峽,還有巫山的雲、巫山的雨、巫山的雲雨。
2012年5月29日,於武昌閱馬場
推薦閱讀:
※《上三峽》 唐 李白
※第25課《三峽》習題精選
※《巴東三峽》教案8
※《三峽》練習
※真名、網名和馬甲====三峽在線
TAG:三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