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宮廷三大案 |
【 來源:扯淡網編輯 】 |
一、梃擊案 明萬曆朝,因立太子曾引起朝廷激烈的爭論。萬曆帝長子朱常洛為太后宮女王氏所生, 極受冷遇;而寵妃鄭貴妃所生皇三子朱常洵為萬曆帝所鍾愛,鄭氏與萬曆帝「密誓」立常洵為太子。 朝臣依據封建王朝太子立嫡,無嫡立長的法綱力爭,但萬曆帝總以各種借口拖延,直至皇太后施加壓力,始於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冊立朱常洛為皇太子,同時也封常洵為 福王,藩國洛陽,這就是萬曆朝圍繞確立太子爭論了15年的「爭國本」鬥爭。從萬曆二 十九年(1601年)至四十二年(1614年),又鬥爭了13年,直至福王離開北京赴洛陽就 國才真正確立了朱常洛的太子地位。但宮闈的權力之爭仍未停止。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宮外男子張差手持木棒闖入大內東華門,一直打到皇太 子居住的慈慶宮,後被內監捕獲。對張差梃擊太子宮之事,朝內爭論不一。支持鄭貴妃 傾向福王為太子的臣僚認為是張差瘋癲所為;支持皇太子的大臣認為是陷害太子的陰謀 。經刑部十三司會審,查明張差系京畿一帶白蓮教的一支紅封教的成員,其首領為馬三 道、李守才,他們與鄭貴妃宮內的太監龐保、劉成勾結,派張差打入宮內,梃擊太子宮。 此案的發生,震驚了宮內和朝野。聯繫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曾發生鄭貴妃的內侍與 奸人勾結詛咒皇太子的事件,梃擊案牽連到鄭貴妃在所難免。萬曆皇帝極力調解皇太子 與鄭貴妃的矛盾,一方面怒責鄭貴妃,一方面迫使皇太子改變態度,由「張差所為,必 有主使」改變為「此事只在張差身上結局足矣」。此外,萬曆皇帝又召見群臣,表示懷念皇太子的保護人皇太后,以示自己立太子的誠意。他明令除懲治張差等人外,「不許 波及無辜人」,以解脫鄭貴妃。 此案結局,張差磔死,馬三道、李守才發遠方戍守,太監龐保、劉成在內廷擊斃,梃擊 案掀起的軒然大波暫時平息。然而宮闈爭鬥並未真正結束,在泰昌、天啟年間更為劇烈 地展開,「紅丸案」、「移宮案」接踵發生。梃擊案與宮內權力之爭是否有牽連,至今未有定論,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注釋】 1、鄭貴妃,大興人。明萬曆初入宮,封貴妃,生皇三子朱常洵,進封皇貴妃,是萬曆帝最 寵的妃子。因太子久不立,外廷疑鄭氏有立己子謀。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太子冊立 。萬曆四十一年,奸人孔學為陷害太子,牽連鄭貴妃,梃擊案又有鄭貴妃之太監參予其 事。萬曆去世後,鄭貴妃仍居乾清宮,命光宗封其皇太后,以大臣反對乃止。後移居慈寧宮,崇禎三年(1630年)去世,葬銀泉山。 2、福王,名朱常洵,明萬曆皇帝第三子,鄭貴妃所生。萬曆久不立太子,中外疑鄭貴妃謀 立己子,朝臣交章言其事。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常洵封福王,至四十二年(1614 年)始就藩。崇禎時,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攻至河南,陷洛陽,俘福王常洵,後被殺。 3、慈慶宮在東華門內,明為皇太子東宮居所,光宗為皇太子時居此,張差梃擊皇太子案亦發生在於此。崇正十五年改慈慶宮為端本宮。清代將端本宮等改為南三所之一,也是皇子居住的地方。 二、紅丸案 朱常洛自幼不得其父喜愛,13歲才出閣讀書,又長期輟讀,經歷坎坷。即位前的幾十年 中,他孤僻、壓抑,遂沉湎酒色,恣情縱慾,這無疑影響到他的身體健康狀況。 朱常洛即位後,頗具心計的鄭貴妃為保全自己,取悅新帝,從侍女中挑選了8名能彈會唱 的美姬進獻給泰昌帝。鄭貴妃又竭力籠絡泰昌帝的寵妃李選侍,二人謀合,欲以美人計 為己請封皇太后和皇后之號。貪婪酒色的泰昌帝納8姬後,本已虛弱的身體,不幾日更是 「聖容頓減」,「病體由是大劇」。 此時,司禮監秉筆、掌管御藥房的原鄭貴妃宮中的內醫崔文升入診帝疾,他本應用培元 固本之葯,卻反用去熱通利之葯,使泰昌帝腹瀉不止,委頓不堪。崔文升的進藥引起朝 臣的驚詫。輿論認為崔文升進葯是受鄭貴妃指使,欲置皇上於死地。此後鴻臚寺丞李可灼又自稱有仙丹妙藥可治帝疾,對其葯大臣們多不主張皇帝服用。泰 昌帝懼怕死亡,決計服用。初服一丸,四肢和暖,思進飲食,再進一丸,於次日凌晨即 亡。此葯為紅色,稱「紅丸」,以鉛為主,以參茸為副,兩丸服下,本已元氣大傷的皇 上元氣提出,成為脫症。 大臣們聯想到梃擊案以來的風波,不禁疑竇叢生,所謂「張差之棍不靈,則投以麗色之 釗;崔文升之泄不逮,則促以李可灼之丸」,這一系列事件豈非正是有目的地陷害皇帝 嗎!繼泰昌帝而後新登極的天啟皇帝朱由校迫於輿論壓力,罷免未力阻李可灼進葯的內閣首輔方從哲,將崔文升發配南京,李可灼充軍,此案草草收場。但泰昌帝之死究系何因,始終未解,「紅丸案」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注釋】 1、李選侍,泰昌皇帝妃嬪之一,時有二個李選侍,此為西李選侍。深受朱常洛寵愛,生皇四子,早 殤。又生皇八妹,封安東公主。天啟時封為康妃。 2、崔文升,原為明朝萬曆皇帝鄭貴妃的內侍,光宗朱常洛即位後,升司禮監秉筆,掌御藥房 。光宗有疾,崔文升用大黃葯,病益劇,不視朝。外廷諸臣攻崔是受鄭貴妃指使有異謀 。未幾,光宗服鴻臚寺丞李可灼紅丸,遂崩。大臣攻崔、李,最後李可灼治戍,崔文升 謫南京。及魏忠賢專權,又召崔文升總督漕運兼管河道。崇禎即位,充孝陵凈軍。 3、方從哲,字中函,其先德清人,後居北京。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進士,授庶吉士, 屢遷國子監祭酒。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升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在梃擊、紅丸、 移宮三案中,方從哲持其兩端,受到攻擊,天啟二年削髮歸里。崇禎元年(1628年)卒 。 三、移宮案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至九月一日,萬曆、泰昌兩帝相繼而亡,新帝即位之事關係著國家的命運,成為朝野關注的焦點。 天啟皇帝朱由校由於其父泰昌帝朱常洛不得萬曆皇帝的寵愛,他自幼也備受冷落,直到萬曆帝臨死前才留下遺囑,冊立其為皇太孫。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雖位尊於李選侍之上,但因李選侍受寵,她備受李選侍凌辱而致死,臨終前遺言:「我與西李(即李選侍)有仇,負恨難伸」。而朱由校從小亦受李選侍的「侮慢凌虐」,終日涕泣,形成了懼怕李選侍的軟弱性格。 泰昌帝即位後,朱由校與李選侍一起遷住乾清宮。一月後,泰昌帝駕崩,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與太監李進忠(魏忠賢)密謀挾持朱由校,欲爭當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舉引起朝臣的極力反對。 泰昌帝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選侍的阻攔。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方准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面。楊漣、劉一燝等見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萬歲,並保護朱由校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決定以本月六日舉行登極大典。為了朱由校的安全,諸大臣暫將他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太監王安負責保護。 李選侍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過目,然後再交朱由校,朝臣們強烈反對。朝臣們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居噦鸞宮,遭李選侍拒絕。李選侍又要求先封自己為皇太后,然後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們的拒絕,矛盾日漸激化。朱由校御乾清宮登極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選侍尚未有移宮之意,並傳聞還要繼續延期移出乾清宮。內閣諸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在乾清宮內力驅,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九月六日,朱由校御奉天門,即皇帝位,改明年為天啟元年。至此,李選侍爭當皇太后、把持朝政的企圖終成畫餅。 李選侍雖已「移宮」,但鬥爭並未結束。「移宮」數日,噦鸞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將李選侍母女救出。反對移宮的官員散發謠言:選侍投繯,其女投井,並說「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指責朱由校違背孝悌之道。朱由校在楊漣等人的支持下批駁了這些謠傳,指出「朕令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 至此,「移宮」風波才算暫告結束。它與萬曆朝的梃擊案、泰昌朝的紅丸案一直是天啟朝爭論的問題,史稱晚明三大疑案。 【注釋】 1、魏忠賢(1568-1627年),明代宦官。河間肅寧(今屬河北省)人。善騎射,目不識丁。鬥毆 嫖賭無惡不作。賭博中受辱,怒而自行閹割,萬曆十七年(1589年)入宮。熹宗即位後, 與熹宗乳母勾結,漸得寵信,被任命為司禮秉筆太監。後又令提督東廠,稱九千歲。勾結內外廷官員,結成閹黨,內有五虎、十狗、四十孫等名目,「導帝為倡優聲伎,狗馬射獵」。操持國政,致使朝政一片黑暗腐敗。東林黨人交章彈劾其罪惡,魏忠賢得熹宗庇護,製造「乙丑詔獄」、「丙寅詔獄」,大肆迫害東林黨人。崇禎即位後,魏被貶謫鳳陽祖陵司香,旋即下令逮治,其於途中驚懼自縊而死。 2、楊漣,字文孺,應山人,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進士。擢戶部給事中,後轉兵科右給事中。楊漣在泰昌和天啟帝即位的鬥爭中及紅丸案和移宮案中支持皇帝、鞏固皇權有功,官至左督御史。他反對魏忠賢專權,天啟二年(1622年),上疏彈劾魏忠賢,列其24大罪狀。魏忠賢日謀害漣,於天啟五年(1625年)以「黨同仁異,招權納賄」罪,逮楊漣於獄,楊漣死於獄中。 3、劉一燝,字季晦,南昌人。萬曆時進士,後改庶吉士,授檢討。光宗即位,擢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參預機務。光宗去世,寵妃李選侍挾持皇太子於乾清宮,爭皇后位。一燝偕諸臣於乾清宮將皇太子朱由校扶至文華殿,入居慈慶宮,並逼迫李選侍遷住噦鸞宮。朱由校登極繼承皇位,移宮一事皆賴劉一燝之功。天啟中期,魏忠賢當權,逼迫劉一燝辭職。崇禎元年,復官,累加少傅、太子太傅、吏部尚書、中極殿大學士。 4、王安,雄縣人,萬曆時由太監陳炬推薦,命為皇太子伴讀。當鄭貴妃謀立己子為皇太子,皇太子處於危機之時,多由王安保護。光宗即位,擢司禮秉筆太監,並勸光宗重用東林黨人楊漣、劉一燝等人。光宗去世,熹宗即位,王安協助天啟將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住噦鸞宮。魏忠賢、客氏用事後被殺。 5、文華殿,在太和殿之左,協和門之外,明嘉靖朝以前為皇帝之便殿,以後用為皇帝講經筵之所。清襲明制。明中期,這裡是皇太子攝政之地。明光宗崩,大臣劉一燝、楊漣等將皇太子從乾清宮扶至文華殿,遵其前制故。 6、噦鸞宮,在宮中東路外,明稱一號殿,實仁壽宮,仁壽宮門內有噦鸞宮、喈鳳宮,都是明代宮妃養老之地。清代在此建寧壽宮。(扯淡網編輯) |
|
推薦閱讀:
※清代宮廷琺琅彩瓷
※一爐檀香,一抹青煙,她用老祖宗傳承下來葯香秘方驚艷全場
※從誕生到出家 40張圖全解佛陀出家前的宮廷生活
※養生堂20111214視頻下載 劉鋼 肩周炎 輕柔透巧的宮廷手法3
※醇和居藝訊:明代宮廷珍器賞析(一)
TAG:宮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