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相親——滯留在中世紀的婚姻價值觀

滯留在中世紀的婚姻價值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

前兩天一篇《中國式相親價目表》,以統計學的方式,爆出「北京戶口」在婚戀市場的昂貴价格。北京大爺、大媽赤裸裸的唯物主義婚姻買賣觀,頓時刷爆了微信朋友圈。網民們圍觀的有之,嘲笑的有之,不解的有之。顯然,在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的文明社會,將婚姻剝去兩情相悅的愛的外衣,赤裸裸的標榜為一場明碼標價的農貿市場一般的經濟交易,會引起互聯網民眾的大規模反感。

通過以前一些媒體的報道,我們知曉,在當代中國鄉村,男人娶妻一般都需準備數十萬人民幣。即若如此,尚且未必能夠脫單,因此時有婦女拐賣的現象發生。為何北京大爺、大媽所信奉的、這片土地上隨處可見的婚姻交易規則,卻在互聯網上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嘲笑?這一方面呈現出中國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之間的巨大裂隙,另一方面則體現出,生活在特殊的地理空間下,投胎真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技術活。哦,北京戶口,令人垂涎的北京戶口,可以給婚姻、給未來、給尚且未曾相遇的精子與卵子帶來一切方便的北京戶口,是這場被人嘲笑的婚姻交易的真正魔咒。讓我們暫且拋開北京中山公園相親角大媽、大爺們市儈的中了魔般的「婚姻買賣」,來探討一下,人類婚姻機制的起源、婚姻機制的經濟本質、婚姻與愛情的關係以及古典婚姻機制與現代婚姻機制的區別。

在我看來,婚姻機制最早應該源於母系氏族的式微,父權社會的崛起。男性為了鞏固自身的權力、財富與社會地位,因而發明婚姻機制來保障其後裔血統的純正、財產的穩固繼承、性資源的繁茂豐盈。從非洲原始部落酋長的眾多女人,到秦始皇的三千後宮,妻妾成群,是一個男人擁有權力與財力的一個最為顯著的外在表徵:女性是男性的財產,女性是男性的附庸,女性更是男性傳宗接代的生育工具。為了保證後代優良的基因,女性美麗的容貌與健康性感的身材,在男權社會是一筆巨大至無法估量的天然礦脈,它決定了女性在男權社會將享受何種榮華富貴以及獲得什麼樣的身份地位,而不是女性本身所具有的才華與能力。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因此而言:「婚姻是合法的賣淫」。康德這句話的意思是,古典婚姻是一個利益交換的市場,要求的是一方帶給另一方切實的經濟效益:男性付出金錢,女性售出肉體。即若是美輪美奐的童話故事《灰姑娘》,面紗之上是王子與平民女的一見鍾情,面紗之下則是女性的性資源與權力的相互交換:女性付出的是她精美而原始的性資源(小巧的腳隱喻的是精緻的性器官),收穫的則是無盡的財寶以及高貴的身份。男性則以權力和金錢構築他的雙重魔術棒,並因此俘獲女性噗噗亂跳的芳心與慾望。

我國漢唐時期,一位血統高貴的女子,如若嫁給身份等同的王公貴族,陪嫁的嫁妝不但有金銀財寶,有時候甚至包括她的妹妹、丫鬟以及眾多僕役。這樣的婚姻,本質上是一種婚姻的政治經濟學:雙方以聯姻的方式,組成一個財力更為雄厚、力量更為強大的政治經濟聯盟。其時其地,即若是普通民眾的婚姻生活,也是一種互助組般的小小的經濟實體。因此農耕文明的媒婆業空前的發達:一對從未謀面的男女,在媒婆花言巧語的撮合下,男耕女織,夫唱婦隨,其樂融融的生活在一起。古典時代,愛情,僅僅是婚姻這個經濟實體的冗餘物,而非構成婚姻的必須品。從人類學的歷史角度看,婚姻的本質,並非與愛密切相關,反而與經濟藤蘿相纏,密不可離。

但很多流傳至今的藝術作品告訴我們,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相愛,最終會攜手走入婚姻的聖殿。諸如莎士比亞的愛情喜劇《威尼斯商人》、湯顯祖的《牡丹亭》,皆以愛為由最終進入了婚姻的殿堂。但這樣的愛情喜劇,大多以「公主與王子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戛然而止。至於因愛而婚的一對璧人,婚後生活如何,讀者就僅能憑藉想像力來猜想。在這些藝術作品的影響下,很多人便認為自有人類以來,婚姻即愛情,愛情即婚姻,愛情與婚姻是兩位一體緊密相聯的神聖情感。這種愛與婚姻兩位一體、難分彼此的神聖情感的價值觀,最早應該來自於西方基督教。基督愛世人,禁淫慾,更教導夫妻互愛,彼此成為對方的唯一,因此倡導有愛的一夫一妻制。再加上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倡導人性的復甦,人性中最為重要的愛情,終於成為婚姻機制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至於東方社會,我們知道,即若到了民國,很多大家族中,亦是一個茶壺擁有多個茶杯:男人們妻妾成群,女人們則是圍繞男人旋轉的眾多行星。我們國家如今實行的一夫一妻制,便來自於19世紀歐洲國家的大規模的新殖民運動。這些好動的歐洲子民,不但將他們的基督教信仰撒播到這顆星球的大多數角落,還將他們一夫一妻的婚姻機制,帶到了這個世界的大部分土地上。

事實上,現代社會離婚率高居不下,與愛情機制與婚姻機制內在的無法調和的矛盾有關。多數情況下,愛情是一種在短暫中求取永恆的激情,婚姻則是一種長久中尋求合作的聯盟;愛情是詩學的,婚姻是經濟學的;愛情是一件不朽的藝術品,婚姻則是平庸的現實生活。這也是很多謳歌愛情的傳奇故事與童話,在男女主人公結婚之後,戛然而止的根本原因:平庸之現實,無法承受美學與藝術之輕。

門當戶對,是古典婚姻機制的唯一要求。只是經過基督教、文藝復興時期的愛情故事以及現代文明的熏陶,古典婚姻機制,不知不覺中披上了愛的美學面紗,演變為現代婚姻機制。現代婚姻機制因此成為愛情、價值觀、經濟基礎三位一體的神聖聯姻。然而,我們看到相親角的北京大爺、大媽們顯然信奉的是古典時代的婚姻觀:婚姻是繁衍種族的經濟聯盟。女性出售她的性資源(容貌),男性付出金錢購買優質的性資源。這種自父系氏族開始的婚姻機制,在《中國式相親價目表》一文中明晰可見。我們可以看到,配種表一樣的相親表格頂配一欄中,除了雙方的北京戶口外,男性要擁有五百萬至一千三百萬的身價,女性則要「貌美如花」。這樣的相親價目表,令人覺得我泱泱中華的偉大首府,一些男女的婚戀價值觀,尚處於黑暗懵懂的中世紀,而非信息川流科技發達的21世紀。幾百年時光哪兒去了?文藝復興哪裡去了?愛哪裡去了?我也不知道。這個答案,我想,需要追問那些大爺、大媽,那些加入這個婚配市場的男男女女,甚至追問北京的風.....

做號不易,打賞隨意,感謝支持和鼓勵!

大清的官員們,都在坐等出事!

被寵壞的中國式子女(深度好文)

推薦閱讀:

八字算命看個人婚姻吉凶
女人只想她的老公疼她、愛她,和他平平淡淡過一輩子,為什麼這麼難?
温州乐清地区的相亲闪婚模式的逆天存在究竟是为什么?
你最初接受過怎樣的性教育?最初的性教育對你現在的性觀念影響有多大?

TAG:中國 | 婚姻 | 中世紀 | 中國式 | 價值觀 | 價值 | 相親 | 婚姻價值觀 | 中國式相親 | 世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