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堂 |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親密關係中,感覺自己原生家庭中最不喜歡的場景一再的重現,模式一再的被複制?

活得很累,不快樂,總覺得自我成就感不夠,很痛苦,卻不知它們源自何處?

親子關係中,孩子叛逆,家長控制不住自己情緒,孩子不願和家長溝通?

原生家庭系列微課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

我來自上海,一個四歲半女孩的媽媽。曾經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一度活得很擰巴,苦苦的想從原始家庭中掙扎出的女生。感謝上蒼給予了我這麼一個可愛的女兒,在陪伴她成長的過程中,我也破繭成蝶,再度成長。

請允許分享一張照片,這是我女兒在麗江,一個四歲半的女孩,自己獨立騎馬上山下山一個半小時,感受茶馬古道,引來無數路人圍觀,感謝這個小生命,她是我的再生家庭,我是她的原生家庭,我們互相陪伴,幸福快樂健康的成長。

有人說,子女是父母生命的延續,不管你多想掙脫,終其一生也無法擺脫父母的影子。就像我們第二節課分享的那樣,當我們發現自己抱怨的內容,語氣,神態和自己的父母一模一樣的時候,一股寒意會從我們的脊背上竄上來,深深地無奈與悲哀。

我們不得不承認,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那讓我們來看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到底有哪些影響。

1

原生家庭的第一大影響:親密關係

在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理論:我們的親密關係、婚姻、情感模式往往來自於童年時期與父母之間互動的心理經驗。

原生家庭是個人情感經驗與兩性相處方式學習的最初場所。一個人的婚姻是否幸福,通常在他成長的家庭和他童年的經歷中就已經埋下了種子。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有所缺失的部分,往往會在成年後拚命加倍找回,甚至帶入到未來的戀愛、婚姻中去尋找,給親密關係帶來困擾;而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被滿足的部分,反而容易做出取捨。

有一部電影,叫做《念念》,電影里女主人公育美有一個不幸福的家庭。

媽媽總是和爸爸發生爭執,還會遭到爸爸家暴,好不容易改嫁遇到對的人,卻因為難產而死。受到父母親的影響,育美一方面極度渴望擁有自己的家庭,一方面又總是擔心男朋友會不愛自己,每天都在糾結和痛苦中徘徊。

父母的相處模式,是我們最開始接觸和了解愛情與婚姻的入口。像育美一樣的孩子,在湊合的夫妻關係下長大,見過了爭吵、暴虐和殘酷,對愛情失望,對婚姻厭惡。這樣的孩子長大不敢戀愛,不會結婚,更不願意生孩子,因為害怕成為媽媽那樣的女人,結婚後變得歇斯底里;更怕遇到爸爸那樣的男人,婚前的誓言變成婚後的破口大罵和動手動腳。

在幸福家庭里長大的孩子是不一樣的。他們見過好的感情是什麼樣的,擁有對健康的愛的敏銳嗅覺,很容易就往正確的方向跑。他們相信自己會擁有像父母一樣長久又幸福的愛情,所以哪怕受過傷,也始終滿懷著對愛情和婚姻的期待;哪怕還孤單一人,也相信對的人正在來的路上。

2

原生家庭的第二大影響:性格特質

李開復說:「在批評中長大的孩子,責難他人。在恐懼中長大的孩子,常常憂慮。在嘲笑中長大的孩子,個性羞怯。在羞恥中長大的孩子,自覺有罪。」

「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深具自信。在寬容中長大的孩子,能夠忍耐。在稱讚中長大的孩子,懂得感恩。在認可中長大的孩子,喜歡自己。」短短的一段話,道出了不同的原生家庭,會帶給孩子不同的性格特質。

心理學上認為:孩子的自信,以及對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的肯定,從根本上講都是來源於父母無條件的愛。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愛,或者發現父母的愛是有條件的。自己必須聽話,必須懂事,必須做得足夠好,才能得到父母的愛。那麼,哪怕他之後取得再大的成就,他的內心也始終是匱乏的。

所以,那些從小與父母親密的孩子,長大後往往會更有自信,在人際關係中遊刃有餘。反之,孩子就很容易自卑,出現社交困難等狀況。

泰國有一個公益短片,面對孩子「我們可以種豆芽嗎」的請求,媽媽的一句「我們試試」,不僅讓女兒成功種出了豆芽,也成功實現了夢想。

如果你是視頻里的小女孩父母,當你的孩子向你提出「我可不可以」的時候,你會怎樣回答呢?

溧陽的爸爸媽媽們可以去思考一下,或許有的會說,「好啊」;或許有的會說,「爸爸媽媽又不會」「好好讀書才重要,別想些沒用的」。

如果第一種父母,那孩子大概就像視頻里的小女孩一樣,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大膽嘗試生命里的每一種可能,努力實現人生每一個目標。

如果第二種父母,那孩子可能這次會放棄種豆芽,下次會放棄喜歡的特長,下下次會放棄想學的專業,等到最後可能就會放棄原本最想要的人生。

講到這裡,溧陽的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回想起自己曾經的夢想,回想起自己的父母如何對待我們的:如果當年能被更溫柔地對待,如果性格里張揚肆意的東西能被保留住一些,如果面對生活能夠更有個性和想法,如今是不是會活得更洒脫?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不管我們想不想承認,基因就像是刻在靈魂深處的烙印,先是影響性格,繼而影響生活態度,到最後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3

原生家庭的第三大影響:親子關係

第二次課程分享時,分享過一幅很有意思的漫畫。孩子犯了錯,爸爸拿起雞毛撣子就要打兒子,這時候,爺爺一手拉住兒子,一手抄起雞毛撣子就喊道:「爸爸跟你說了多少遍了,不要打你兒子!」

原生家庭最可怕的地方,就在這種強大的延續性。如果我們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創傷,沒有得到療愈和成長,那麼就很可能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重演悲劇。

就像有些父母對孩子脾氣很差,動不動就是又打又罵。孩子長大了,發誓自己絕對不對孩子發火,結果每次孩子一做錯事,他就控制不住自己的壞情緒。

還有些孩子,從小就與父母關係冷淡,等他們長大後,想要和孩子親近,卻發現自己和孩子的關係越來越疏遠。

這些並不是因為我們不想對孩子好,而是因為我們不曾在原生家庭體會到好的親子關係,所以也不知道該如何與孩子好好相處。想要改,就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成長,甚至有時候需要一些刻意練習。

就像國際頂級家排導師伯圖·烏沙莫所說:父母能夠自然給予孩子的愛,通常是他們從自己父母那裡得到的愛。如果我們從我們的父母那裡得到很多愛,我們對孩子的愛就會很自然地流動;如果我們沒有從自己的家庭得到足夠多的愛,那麼就很難把愛自然地給予自己的孩子。

4

原生家庭的第四大影響:金錢關係

路易斯海在《生命的重建》一書中列出了一些「與錢過不去」的限制性信念,包括:錢是醜惡、骯髒、邪惡的;我很窮,但是我很清白;我永遠不會找到好工作,永遠掙不到錢;賺錢是很困難的;我不夠好,不值得擁有……

通常情況下,那些在物質上過得拮据,或者是擁有財富也始終感到匱乏的人,大多都有以上的某種或者幾種限制性信念。

而這些信念,往往都是在他們的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里塑造而成的。就像有些父母一味地要求孩子節儉,總是跟孩子說「賺錢不容易,你省著點花。」久而久之,孩子的心中就很容易產生一種強烈的不配得感,不敢花錢,不敢對自己好。甚至變得非常自卑,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

還有一些人,因為童年一些遭遇,會對金錢有一種強烈的抓取欲。總覺得只有金錢才能帶給自己足夠的安全感,於是不惜一切代價地想要得到更多財富。

不同的教育,不同的格局,影響了孩子的不同。如果父母展現給孩子的,是溫柔的世界,美麗的星空,善良的人群,那等他長大的時候,就有足夠的胸懷忍受各種無趣的生活。如果父母展現給孩子的,是世俗的生活,灰暗的黑夜,殘忍的同伴,那等他長大的時候,就會選擇性忽視掉世界的美與善。

好,我們來總結一下,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當然不同流派和不同分類方法,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分法,我們今天分享了四個方面: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原生家庭影響我們一輩子,比如小時候的性格和思想,如何表達和接受能力等;長大點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如何愛一個人,如何經營婚姻等;甚至我們做了父母,如何對待孩子,如何去影響下一代等。

我們每個人,都是經由父母才來到這個世上。我們最先接觸的世界,就是父母為我們打造的小世界。我們永遠無法選擇生於什麼樣的世界。如果有幸遇上好的,那就一邊感恩,一邊努力;如果遇上不夠好的,那就在不幸中學會慈悲,在寂寞中學會寬容。我們現在作為父母,我們都是如此愛自己的孩子,讓我們用愛給自己的孩子一個更好地原生家庭吧。


推薦閱讀:

【大師課堂】跳好倫巴,這些根基一個都不能少!
幺學聲課堂筆記vcd??3
那些一筆帶過的精彩與沉重——《背影》課堂實錄
四年級奧數課堂(2)
《山居秋暝》課堂實錄

TAG:家庭 | 影響 | 原生家庭 | 微課 | 課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