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讓你拼,不是讓你比!為什麼說中國式
文:特雷西丨授權轉載自爸爸真棒(id:babazhenbang)——清華爸+復旦媽的原創教育平台
記得當初剛來美國的時候,我頭一回去拜見兒子的老師莫爾。
我去見她的目的當然是想了解一下我兒子的學習情況,看他在非母語環境下學習,是不是還跟得上其他小朋友。
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對美國教育有意見!我們當時的對話是這樣的——
「莫爾老師,我兒子在學校表現怎樣?」
「他很好啊,是個快樂的小夥子,他很喜歡笑,而且會有很多有趣的想法……」
「老師,我是說,他在班上的成績怎麼樣?」
「他在學術上完全沒有問題。」
「沒有問題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我教的他都能學會。」
「那他到底考幾分呢?」
「我們K年級目前還沒有考試。」(K相當於小學預備班)
「那他在學校排名多少?」
「我們沒有排名。」
「呃,我的意思是,他在班上到底是個什麼水平,換句話說,到底有多少小朋友比他好呢?」
很顯然,我的問題讓老師很暈菜,她用盡耐心對我說:「小誰媽媽呀,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你讓我怎麼比呢?」
怎麼不能比呢,我們中國人不都是這麼比過來的嗎?
我小時候就一直要參加各種考試啊,我上的都是不錯的學校,很牛的高中,挺牛的大學,我的前半生就是在不停的考試和不斷的被排名中度過的。
毫不誇張地說,沒有考試和排名,就沒有我的今天!
可是莫爾老師接下來說了一句話:「小誰媽媽,你是想要一個比所有孩子都成績好的孩子,還是想要一個happy(幸福快樂)的、healthy(健康)的孩子呢?」
誰讓我是個愛思考的媽媽呢,聽了老師的話,我又一次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攀比傷害了我們的同情心
老師的話讓我想到了我所知道的兄弟倆——
事實上,我認識的那個人是哥哥。話說這個哥哥,小時候是一枚學渣,一開始還好,他和所有同齡人一樣,是一個幸福快樂的小孩。
可是後來,可怕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弟弟出生了,最可怕的是,他的弟弟還是個學霸!
「我的整個童年就是一個不斷被我的學霸弟弟碾軋的悲催史你知道嗎?我爸我媽給我開完家長會是垂頭喪氣的,給我弟弟開完家長會是揚眉吐氣的。然後他們就不停地在我耳朵邊嘮叨:你要像你弟弟一樣該多好,你要像你弟弟一樣該多好,你弟弟永遠第一名,你永遠只有二十幾名!」
那位哥哥給我講這個故事的時候已經40多歲了,他現在是個事業非常成功的人,無論是住的房子開的車賺得錢都比他弟弟好得多和多得多,所以他才可以有勇氣去回憶童年,思考人生。
「搞笑的是,現在我和我弟弟角色互換了,我變成我爸我媽的驕傲了,上次過年,我弟弟花半個月工資給我媽買了一件5000塊的大衣,我媽居然對他說:『你哥上次給我買了2萬塊的包包我還沒來得及背呢!」
我相信,這對兄弟的父母,他們的本意其實是好的,他們只是想用「比較」——這個中國父母沿襲了千百年的萬能武器來激勵孩子進步——小時候是想激勵哥哥好好學習,長大了是想激勵弟弟努力賺錢、事業有成,或者再說得功利一些,是想通過攀比來激勵兩個人一起好好孝敬他們。
可是他們得到了什麼結果呢?現在兄弟倆見面是這個情形——
「書獃子,你好!」
「暴發戶,你好!」
爸爸媽媽,現在你們幸福嗎?
哥哥對我說:「我活到40多歲,才意識到我從前真的對弟弟太刻薄了,可是我忍不住,我每次見到他就本能地覺得他很討厭,其實仔細想想,他又真的討厭在哪裡呢?後來我明白了,我是在怪他偷走了我童年的幸福感啊。」
父母不恰當的比較,令兄弟關係陷入尷尬狀態
這個故事是否似曾相識,對,在我們中國爸媽的嘴裡,永遠有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對,「別人家的孩子」哪裡都比我們更好,可是,「別人家的孩子」無疑是世界上最討厭的人!
在哥哥和弟弟的故事裡,「別人家的孩子」時而是弟弟,時而是哥哥。
等到了學校和社會,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可能又變成了學習第一名的孩子,業務比我強的精英,和掙錢比我多的那些人。
所以我們的心理很脆弱,我們一會兒是哥哥,一會兒又是弟弟。在我們的整個童年裡,我們不是在碾軋別人,就是在被別人碾軋。因為沒有一個人可以永遠都是第一名。
所以我們拼盡全力奔跑,目標是超越一個又一個的假想敵,我們的生活很刺激,卻完全忽略了路上的風景,我們得到第一的時候沾沾自喜,而當我們用盡全力也得不到第一的時候,我們會很嫉妒地說:
「呸!呸!呸!」
看見比我們有錢的人,我們說:「那個人肯定是靠關係靠他爹」;
看到比我拼比我牛的人,我們說:「他沒準回頭就離婚,改天就要得絕症!」
真的看到得了絕症的,就上網跟貼哈哈哈:「叫你牛,你牛什麼牛!」
看,其實從童年開始,我們對他人的同情心,我們的善意,我們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比較和被比較中,被磨損殆盡。
放眼望去,原來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比賽啊!
可是在這場比賽里,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贏家。
攀比偷走了團隊意識
我兒子的班級有一項活動,叫做「披薩派對」。活動規則是這樣的——
給每一個好好表現的小朋友發玻璃球,比如說,今天小紅幫助了同學,獎勵一個玻璃球,明天小明自覺擦好了全班的桌子,獎勵一個玻璃球……所有的玻璃球放在一個大瓶子里,等到瓶子裝滿了,就舉辦一個披薩派對,所有的小朋友一起吃披薩做遊戲。
我兒子積極性特別高,他還很聰明地找到了一個得到玻璃球的好方法——幫助忘記帶飯的小朋友買午餐,結果不到一個月就花掉了100多美金。
我覺得這個遊戲太扯了,難道從來不做好事情的孩子最後也可以得到披薩嗎?
我就對莫爾老師說:「我告訴你一個更好的辦法吧,你每天統計每個孩子得到的玻璃球的數量,然後給他們排名次!得第一名最多的孩子可以吃最大的那塊披薩!得最後一名的孩子沒有披薩。」
莫爾老師又一次被我的智慧所折服了,她再一次用盡耐心對我說:「我們的遊戲不光是要培養孩子樂於助人的好習慣,它更是一個團體活動,每個孩子都是作為團隊的一分子在奮鬥。每個人都會因為其他人的成就而感到由衷地高興啊。」
有人說過:「中國人在單打獨鬥的時候是一條龍,而在需要團體合作的時候,卻經常互相拆台。」
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習慣單打獨鬥了好不好。我們的字典里到處都是「比」,我要排除萬難,戰勝別人,才能得到最後的勝利。
但人類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不正因為我們是分工明確,既各有所長,又能高效協作的群體動物嗎?
攀比磨滅孩子的天分
前段時間,我在兒子參加的鋼琴演出上見到了一個特別有天分的華人男孩,他和我兒子的歲數一樣大,我兒子還在彈簡單的練習曲呢,他已經開始彈完整版《致愛麗絲》了。
我好奇地問老師他學習了多長時間,老師說:「他只學了半年。不過,這個孩子實在很愛音樂,自己求父母幫他上網下載曲子學習,5歲的孩子,一天能主動練習四個小時鋼琴。」
多有天分的孩子!老師於是想收這個男孩當關門弟子,培養他上音樂學院。沒想到男孩的媽媽聽了,堅決表示反對,說彈琴隨便彈彈就行了。
「那他們當初為什麼要送孩子學鋼琴呢?」我問。
「很簡單,因為所有華人的孩子都要學鋼琴啊。」
「那為什麼又不讓他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專業呢?」
「也很簡單啊,專門搞音樂一般很窮,是會被大家笑話的。」老師說,「孩子的媽媽說了,孩子那麼聰明,無論如何都要上醫學院或者當工程師的。」
看,學鋼琴因為大家都學,當醫生因為大家都想當,學奧數因為大家都在學……我們擠破了頭,只因為自己的孩子就不應該和別人不一樣。
我們的華人朋友圈裡流傳一個笑話,說「在美國的印度人只有兩種職業:醫生和工程師」,事實上,華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醫生與工程師彷彿成了印度人和亞裔的代名詞
那麼,如果扎克伯格的爸爸、比爾·蓋茨的爸爸,聽說他們倆要退學創業,就毫不猶豫地一巴掌拍過去,說:「別人都好好上學,你也必須好好畢業!」今天的世界,又會是什麼樣子呢?
攀比帶來無力感
曾經有讀者給我留言,大概意思是說:你一天到晚說要培養孩子的創造性,保護孩子的想像力。都按老美的教育法,萬一以後中國培養出了一堆愛因斯坦,都去搞研究了,還有誰來踏踏實實地工作,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呢?
我想說:這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為什麼呢?很簡單,我們沒有愛因斯坦的智商呀!
有人估計,愛因斯坦的智商在160到190之間。咱們一般正常人90就能生活自理,聰明的110,智商超過130就算「有天賦」了。
很遺憾,也很殘酷,從生下來開始,我們每個人的起跑線就都是不一樣的。先別提拼爹拼錢拼背景了,我們就算光拼基因,就根本沒法比過那些很牛的牛人啊!
不說遠的,先說在2015年證明了困擾數學界80多年「埃爾德什差異」的華裔神童陶哲軒,他7歲讀高中,9歲讀大學,10歲到12歲拿了三塊世界奧林匹克數學競賽獎牌,13歲奪得奧數金牌,至今還是這一記錄的保持者。16歲獲得學士學位,21歲獲得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24歲就當上了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教授。
1988年陶哲軒獲得第一塊金牌
好吧,就比一項——7歲讀高中,單是這項我就做不到啊,我7歲的時候連自己的名字還經常寫錯呢。
可是,他還不是最厲害的小孩哦。
邁克爾·科爾尼,美國神童,多項早慧世界記錄保持者,他4個月大就會說話,6個月看兒科醫生的時候,他對醫生說:「我的左耳發炎了。」然後當場就把醫生給嚇尿了。
看,這就是基因的差距啊,儘管我拚命胎教,各種努力,科學早教,我兒子6個月大的時候還是只會兜著尿布瞎哼哼啊。
記得剛到美國的那會兒,我信心爆棚地對我老公說:「好了,聽說美國名牌大學多,所以從現在開始,我要好好培養我兒子啦,我要培養他上斯坦福!上耶魯!上牛津!」
我老公白了我一眼,說:「你上的什麼大學?我又上的什麼大學?」
我說:「某旦。」
我老公說:「你能考上斯坦福嗎?」
我很有自知之明地說:「不能。」
「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為什麼要逼著你的孩子去做到啊。他又沒有發生基因突變。」
說得好有道理,我居然無法反駁。
所以,別沒事老去拿孩子和別人比,我們自己如果是一棵小草,幹嘛期待孩子就一定能長成大樹?
幸運的是,我們完全不需要和高智商們拼做數學題,小草也有小草的優勢啊。
就拿愛因斯坦來說吧,他就有一個地方不如我——他寫的相對論就沒幾個人能看懂。
所以,我就靠寫寫字,也一樣能獲得成就感。
我不用當愛因斯坦,我也一樣可以很快樂。
從前有個段子,說李嘉誠早飯吃幾百塊錢的荷包蛋,可是,我吃吃幾塊錢的荷包蛋也可以吃得很飽啊。
你看孩子們,他們有個最棒的優點,你就算給他一隻蟲子,他都能快樂地玩上半天,可是,等他長大以後,就算買套豪宅買輛豪車,它們所帶來的快樂也不一定比得上童年的那隻蟲子。
教育其實很簡單,因為有些天賦是孩子與生俱來的,比如獲得快樂的能力——我們只需要好好保護這種能力就好。
可是教育也很不簡單,要在那麼紛擾的世界裡保護這樣的能力,不知需要多大的智慧和勇氣。
攀比偷走我們的幸福
我們許多中國父母,之所以感到不幸福,感到壓力山大,並不是因為孩子成績差,也不真是因為孩子沒法進到特別好的學校去。我們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為擔心如果孩子進不了好學校,考不出好成績,就會在未來的人生里,比不過「隔壁家的小王」,比不過「同事家的小李」,或者比不過「老同學家的小張」。
討厭的是小王小李小張千千萬,碰到一個超過我家娃的,就足以傷害到我的幸福感。
而家長的不幸福,必將會潛移默化地,傳遞到下一代那裡去。
在幸福感方面,作為在美國就讀的小學生的家長,我還是非常滿意的。因為我找不到比較的對象,雖然我兒子每學期末會接受一次標準測試,得到一些3分4分的分數(4分是很好,3分是比較好的意思),但我完全不知道他在班裡的排名,我看不到別人的成績,我只知道他的同學塞維爾和魯道夫的高矮胖瘦,卻不知道我兒子比他們成績好呢,還是比他們成績差。
一開始我很不習慣,但是後來,我卻慢慢發現,當腳步慢下來的時候,我突然變得更加智慧了,我更有耐心,更知道如何去欣賞孩子的優點——
比如,我突然發現,他很有想像力,編的故事引人入勝;
再比如,他情商很高,能夠用幽默的話幾句就化解掉別人的爭執;
他是很有同情心的孩子;
他的字寫得很乾凈……
以上這些,全都和成績沒有半毛錢關係,可如果我是個焦慮的小一生家長,我還能心平氣和地看到他的所有這些優點嗎?
如果他天天調皮搗蛋,在學校排名墊底,我恐怕只會天天看他不順眼,動不動就想要打他一頓屁股吧。
不要攀比,但要拼搏
接下來又有人說了,那好吧,你的意思是——我們不要和別人比了,我們就知足常樂地躺在那裡,什麼也不學,什麼也不幹,快樂地混吃等死是不是?
不是的!在這個世界上,有一種「比」是非常必要的,那就是——和自己比。
我今天要比昨天學到更多,我今天要比昨天更努力,我每天都要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這樣的比較才像話嘛!因為「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除了歲數老一點,其他各方面的條件都是一樣的,你們倆有同樣的基因,同樣的相貌,同樣的背景,甚至還有同樣的爸爸……這才是最公平的比拼。
和自己比,你不會有嫉妒,不會有無力感,你既會心氣平和,又能鬥志昂揚。
而我更喜歡把這種和自己比拼的過程,稱為「拼搏」。
這也正是美國教育所提倡的——鼓勵努力的過程,而並不執著於努力的結果。
你只要真的儘力了,就好。
春天,你種下一顆種子,夏天,它長出一棵小苗。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葉子,無論如何,他們都是你的孩子,無論如何,他們都有獨一無二的美。
——THE END——
圖片來源:123rf.com正版圖片庫
作者簡介:
爸爸真棒∣特雷西在美國
特雷西是「爸爸真棒」聯合創始人之一,復旦新聞系畢業的高材生,原上海「白骨精」,現在美國邊帶三個娃兒邊近距離觀察美國教育。
責任編輯:晨歆
推薦閱讀:
※李書福的「中國夢」 今日早報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總論篇(57)
※罕見的中國歷代皇帝御筆手跡[30P]
※中國已經陰盛陽衰了嗎?
※中國最迷醉的九大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