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領:從教育開始,重建人類思想體系

柯領:從教育開始,重建人類思想體系選擇字型大小:大中小 本文共閱讀 1456 次 更新時間:2015-06-11 16:37:27

進入專題:教育

●柯領(進入專欄)

  

   提要:作者從1985年開始,經過三十年對教育學和心理學苦心孤詣的研究,在人學、心理學、教育學、商業教育模式這四大領域從理論到實踐均有重大突破。2004年定居美國舊金山,創辦美國全人教育國際機構,致力於在世界範圍內推廣「全人教育模式」。2011年1月1日在中國「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教育專著《追問教育的本質》,論證了「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的本質」,立足「美是教育的本質」建立了一個從幼兒教育到大學教育的全面而又深刻的教育體系。2014年1月1日在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出版了《培養「野性而又高貴」的孩子》這一實用性的教育之書,其核心觀點是:人的成長就象「春、夏、秋、冬」展開的秩序一樣,有一個內在的節奏;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英雄,做好父母與老師的秘訣就是要盡量喚醒孩子內心的這個英雄;美是教育的本質構成教育的核心、靈魂與出發點,教育內容的「五育」結構,應該是「美、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有序結構,才符合教育內在的客觀規律;人文為立人之本,科學技術為立人之術;文、史、哲是大學的靈魂學科,大學學風在文、史、哲教育,文、史、哲強,則大學強,國家強,文、史、哲弱,則大學弱,國家弱。在作者看來,一個國家的教育要辦好,主要有六個方面:一要有充足的資金支持,二要有個人主義的教育文化與「美是教育的本質」這樣的核心教育理念以及美學導向的「課程、教材、教法」體系,三要有多元的辦學機制與靈活多樣的管理制度和考試方法,四要有全面發展與個性發展相結合的課程計劃,五要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實現,六要有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可供學生們自由選擇。而作者認為當今的中國教育系統和這六個方面的價值觀正好相反,根據作者「以美為本的教育理論」以及對中美教育比較後的綜合感覺,作者認為美國的教育系統已接近教育總規律70%左右,而中國的教育系統才接近30%左右。教育與國家各行各業的關係是水漲船高的關係,教育的差距導致了國家與國家之間方方面面的差距。下面就對作者的探索歷程與主要觀點作一簡要的敘述。

  

   至少我是從實驗中了解到這一點的:一個人若能自信地向他夢想的方向行進,努力經營他所嚮往的生活,他可以獲得通常意想不到的成功。如果他的生活很簡單,那麼在他看來,宇宙的規律也就越顯得簡單,寂寞將不成其為寂寞,貧困將不成其為貧困,軟弱也將不成其為軟弱。

   ——梭羅

  

   「我步入叢林/ 因為我希望生活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 吸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 把非生命的一切都擊潰/ 以免當我生命終結/ 我發現自己從沒有活過。」

   ——美國電影《死亡詩社》

  

   像一個凡人那樣生活,像一個詩人那樣體驗,像一個哲人那樣思考,象一個研究人員那樣實證。清雅淡素,始終保持一種心地純潔的良好狀態,生活充滿愜意,足樂矣!

   生命要「野性而又高貴」,這是一切卓越者的共同素質。我經常在內心朗誦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雄渾》的詩句:「大用外腓,真體內充,返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荒荒油雲,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通過反覆朗誦這具有無限生命能量的詩句來強大自己內心世界的精神力量,以好把追求教育真理的探索以「天上地下,唯我獨尊」的氣勢繼續下去。

   毛澤東曾說過一句有份量的話:感知了的東西,我們不一定理解了它,但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我們才能更好的感知它。為了使讀者能夠心領神會與更加全面地理解我所表達的「美育是全部教育的中心」的教育思想體系,在這裡,有必要對我走過的教育探索之路作一簡要的陳述。

   回顧我的人生歷程,那是激動人心的一次又一次充滿生命激情的精神歷險。象思想家羅素一樣,有三種激情一直強烈地支配著我的人生:對美與愛的渴望、對真理的求索、對人類不幸與苦難的無限憐憫。這三種激情時而象狂風時而又象細雨一樣一直揪心揪肺地主導著我的生活。

   一段漫長的沉思的生命是一次偉大的歷險。思想往往來自經歷後的反思、提煉與總結。

   經過以上綜觀全局的探索之後,還應對產生這些思想的背景作一簡要的介紹:我幸運地生活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轉型時代,舊的物質決定論的價值體系正在被摧毀,新的精神決定論的價值體系尚待建立,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光怪陸離、五花八門的現象通過視覺與聽覺深深地刺激著每一個有良知的中國人的心靈,轉型期的各種問題無不充分地暴露出來,把學者們的頭腦導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問題情景——中國的問題、西方的問題、全球的問題,這為中國的學者們通過思考解決中國的問題進而解決西方的問題與全球的問題,提供了一個可觀、可感、可思的現實環境。帶著中國的問題走進全球的問題再回到解決中國的問題,這已成了當代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的共識。

  

  一、我的成長曆程與發現「美是教育的本質」

  

   從個體的成長來看,人生要從「讀自然之書,讀藝術之書」這兩本厚厚的大書開始。我1963年出生在四川樂山五通橋,一個素有「小西湖」之稱,山環水抱自然生態環境十分美麗的地方。成長在六十年代與七十年代,這是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由於「讀書無用論」思潮的影響,學校教育散亂與學習壓力不大,歪打正著地使我在幼兒園、小學與中學有過充分的不受書本知識影響的自由玩耍教育與體能意志教育。我首先讀的是「自然之書」——我們家在長江邊,我從小在水中成長,捉迷藏、玩遊戲、下象棋、打泥巴戰、爬樹、釣魚、捉魚蝦、粘蟬、養雞、養鴨、養狗、養魚、養蠶、游泳、長跑、遠足、爬山、打乒乓球、打籃球、踢足球,還參加了學校游泳隊、田徑運動隊與排球運動隊等等;其次讀的是「藝術之書」——在母親的教導下,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紅梅花兒開》、《友誼地久天長》、《跑馬溜溜的山上》等,又學習吹口琴與拉小提琴並參加學校合唱隊,接觸了許多中外的世界名曲;正是這些盡性而痛快的玩耍和這些優美的樂曲,使我的自然人格與審美人格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奠定了我的審美鑒賞力與創造力的全部基礎。由此,在我看來,心靈的自由是創造的根本,通向心靈的自由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由身體動作的自由內化為心靈的自由,另一條是由藝術想像力的自由內化為心靈的自由;在此基礎上,我相信貫徹教育始終的普遍教育法則是:「野蠻其肉體,文明其精神」(這一法則來自毛澤東的《體育之研究》中的見解);在這一普遍法則的主導下,應把培養孩子獨立而又高貴的人格品質放到首位,讓獨立而又高貴的「自我心象」從生命底生長出來並主導人的一生。萬事開頭最重要,在成長的初期,要讓兒童的充滿野性的「自然人格」與兒童的充滿高貴的「審美人格」得到充分而盡性的發展,為一生的生存與發展打下精神的底子;也因此,我認為,人在十二歲之前所要做的主要有兩件事,一是盡性的自由玩耍,讓身體得到和諧而健康的成長;另一就是充分感受藝術,讓心靈得到和諧而健康的成長。其它邏輯色彩較濃的知識十二歲以後再學也不遲。總之,「讀自然與藝術」這兩本厚厚的大書,既闊大了我的心胸,放大了我對天地人的感情,也放大了我的人格、希望與夢想。。。。。。。。

   我的思想啟蒙在八十年代。我於1982年考入了中國西南部的重慶大學、學習電氣工程專業。兒童期所要征服的是物質世界,青年期所要征服的是精神世界。八十年代是中國20世紀的第二個文藝復興時代,被政治運動耽誤了的中國終於又一次向世界敞開了她的胸懷,西方積累了一百多年的各種思想與方法,象雨後春筍般地突然湧現在中國的大學校園裡,我象一個知識貧窮的鄉巴佬,飢餓地在大學的校園裡大口大口地吞食各種異域文化的營養,我的思想被深深地捲入了存在主義哲學、人本主義心理學、系統科學方法論的三大思潮之中:

   以尼采、薩特、海德格爾為代表的存在主義,開闊了我的思考視野,使我思考人、人的存在、人的價值,從而形成了我的「自由——選擇——責任」的人生哲學;

   以馬斯洛、羅傑斯、弗羅姆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激發了我對心理學的興趣,形成了我從需要、自我實現、價值觀的角度來思考人的心理與行為的分析框架,從而使我走上了探索潛能教育的道路;

   以貝塔朗菲、申農、維納、普里高津、哈肯、托姆為代表的系統論、資訊理論、控制論、耗散結構論、協同論、突變論而形成的系統科學方法論,極大地拓展了我的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理論思維,在我的頭腦里形成了三大原理與三大分析方法的思維方法——三大原理是整體原理、有序原理、反饋原理,三大分析方法是系統——要素——層次分析法,結構——功能——漲落分析法,狀態——過程——轉化分析法。這三大原理與三大分析方法非常有效地幫助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並奠定了我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基礎。

   「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泰戈爾)的這一人生信念一直主導著我的大學生活。1985年,當時,我作為重慶大學一名學習電氣工程專業的學生和重慶大學音樂協會的會長,我當工程師、當政治家與當企業家的夢想破滅了,經過失敗和內心痛苦的裂變後,我發現,對我個體來說當工程師與當企業家其生命價值比鴻毛都要輕,而我渴望自己的生命價值比泰山都還重,這兩種工作都讓我找不到生命的激情,滿足不了我的內在需要,安頓不了我這顆狂野之心。舊的理想已成過去,新的理想尚待建立,有半年多的時間,我的人生處於沒有目標的失重的、焦慮而又痛苦的狀態,我未來的人生目標在哪裡?我的工作興趣在哪裡?能讓我的生命燃燒的點在哪裡?這些問題讓我焦躁不安地度過一天又一天,正象蘇格拉底的名言:未經思考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我要豁出命來不顧一切去全力尋找,因為只有找到我的人生目標,我才能安心,才能愉快的學習、生活與工作,才能理直氣壯地過好下半輩子。後來,我發現我有很好的走上講台講課的才能,我在大學作過《音樂欣賞》、《管理概論》、《心理分析》、《識譜訓練》、《吉它訓練》、《自由舞訓練》的大型講座,幾百人的教室座無虛席連過道都座滿了人,我具有氣勢宏大的感染力和出奇不意的幽默感,聽眾笑聲掌聲不斷,整個會場的思維都被我所左右,我找到了生命的激情與自我實現的感覺,受高爾基的名言「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力發展得就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我確信這是真理」的影響以及拿破崙的名言「不願意做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的激勵,我就夢想要當一名教師,要麼當一名大學教師,要麼就下海自己辦學,做一個世界級的教育家。拒絕國家分配,拋開社會為我們每個人設計的枷鎖與條條框框,我要過一種屬於自己的生活,「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成了我的內心信念。理想的「心象」在我內心深處自然而然地升起,讓我感到生命從未有過的輕鬆、快樂、開心,讓我如痴如醉。在這裡,許多人把自己的成功和失敗都歸咎於環境,我並不輕視環境,但是,我想,一個真正有所作為的人,總是奮力去尋找適合自己生存的環境,如果這種環境在現實中沒有找到,他也會千方百計地去創造這樣的環境。我不顧一切冒險地設計了自己的未來,我相信,清楚自己要到哪裡去的人,世界也會讓出一條路來,任由你去;成功的秘訣是:設計好一個角色,然後全神慣注去塑造他。我找到了支撐我生命的事業的根基,充實生活的源泉,向人類的未知領域挑戰,展開了想像力的翅膀飛升到了遙遠的地方,追求絕對和永恆。。。。。。1988年從重慶大學畢業後,我就帶著這種夢想和狂野的激情去了重慶師範學院跟隨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家唐自傑教授學習心理學,從事向人類未知領域挑戰的研究工作,並漸漸形成了我自己的心理學與教育學的思想。我構想要寫一本《潛能教育學》的教育專著,我把這本書分為教育論、教學論、學習論三個部分。從1985年到1989年我側重從結構主義的角度來研究學習論,形成了「整體——部分——整體」三段式的學習論思想;從1989年到1991年,我在重慶潘菽心理學思想研究會的幫助下,創辦了重慶市學習潛能研究中心,在重慶師範學院心理學教授唐自傑的指導下研習潘菽的心理學思想並從事教學培訓工作,我側重從人本主義、結構主義與系統科學方法論的角度來研究教學論,形成了「整體——部分——整體」三段式的教學論思想;1992到1994我去了中國西南部的成都擔任四川愛達經理學院的教務長,我們的教師大多是世界各國著名的商學院畢業的MBA,與他們配合,在我心·腦·手合一教育理念的主導下,我按東西方文化學,系統科學,心理學的規律設計了一套培養MBA的教學計劃,我同時也上成功哲學、管理模式、市場營銷這三門課程,我十分享受我的工作,開始了由教育思想向教學實踐的全面轉化,三段式的學習論與三段式的教學論思想得到全面的應用,並在教育實踐中成功地驗證與進一步的完善,可是,我的教育論思想仍然沒有形成整體的結構,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如何科學而系統地構建教育論體系在我的頭腦中以問題的方式思考著,直到我1994年進入成都中醫藥大學學習後才有所突破。

   我的思想深刻轉變是在九十年代。當我1988年從重慶大學畢業,又自由地到重慶師範學院花了三年的時間旁聽與選學了心理學、教育學、教學論、美學、西方文學等課程,以及出任四川愛達經理學院教務長之後,於1994年10月8日,我又再一次進入了中國西南的一所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全心全意地系統學習中醫的針灸推拿與骨傷科專業。以前我系統學習的音樂、電氣工程、企業管理與市場營銷、心理學與教育學都是屬於西方文化,這次我學習的是具有東方哲學神韻、美學神韻與科學神韻的中醫文化。剛開始的時候,我並不知道我是否能學好中醫學,抱著嘗試一種新文化與新方法的積極的心態開始了中醫學的學習。中醫是一門天人合一的哲學體系與醫療體系,是一門教人如何「內視」的靜穆的學問,是養身與康復的核心途徑。很快我就為中醫的充滿天人合一的哲學精神與美學精神所傾倒,為五藏六腑氣血經絡的世界所陶醉,我感到驚訝!為什麼一個曾經學習過西方高雅音樂與學習過西方工程技術及其西方系統科學方法論的人會如此為中國的「元氣、陰陽、五行、八卦」的哲學精神與美學精神所傾倒,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元氣世界、天人合一、大道本體、逍遙人生、太極宇宙、心性修鍊、內聖外王」所激動,我陷入了深刻的沉思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後,我終於悟出三個道理:

   第一,全世界的文化在高雅的層次上其審美品位是一致的,熱愛西方的高雅文化就必然熱愛東方的高雅文化,要共鳴才能彼此欣賞。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先學習西方的高雅文化,形成審美價值判斷與科學思維方式,再轉向學習中國的傳統文化,這樣就能把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方式從土、俗、雅的熔爐里提取出來,從而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創造性的轉化而形成世界文化。我深深的認識到:只有民族高雅的文化,才是世界的文化,這就是文化傳播的真理。

   第二,東西方文化就象太極圖一樣,是一個互補的結構,東方文化「陰盛陽衰」,西方文化「陽盛陰衰」,因此,東西方文化都需要在美、真、善、愛的價值結構內,在系統生態的「自然中心主義」的主導下,實現創造性的轉化而形成陰陽平衡的世界文化。這種「萬物負陰而抱陽」的吸收了東西方智慧精華的世界文化是是感性主義、審美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統一;是生態主義、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統一;是個人主義、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統一;最終走向「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和諧統一的世界文化將促進人類在「團結互助、共創未來」的崇高精神信念的指引下,充滿自信地走向知識經濟時代,走上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這正是21世紀全球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主題。

   第三,當代世界的主導型的思維方式是「笛卡爾—牛頓機械論時空觀」的思維方式,必須要被東西方智慧結合的「系統生態論時空觀」的思維方式所代替(見卡普拉的《轉折點》一書),人類才能從根本上擺脫地球的生態危機與國家的無靈魂的教育危機及其個人的無意義生活之痛苦的精神危機。

   以上的思想轉變,激活了我的創造熱情,促使我要走東西方文化綜合創新的道路。

   機遇是賦予有準備的頭腦。由於我一直在內心深處嘗試著去創造性地寫一本教育學的書,並且擔任過經理學院的教務長,我具有從宏觀思考教育問題與反思教育問題的能力。在讀成都中醫藥大學期間,1995年12月8日的這一天,我突然生髮出了一種感覺,我認為中國沒有大學,由於中國的大學缺少理想主義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底蘊,實際上已淪落成了一個職業的培訓機構,完成的是高等技工學校的功能。這個問題強烈地激發了我的思考,我思考中國教育的出路何在?如何才能讓中國的教育擺脫困境。我對中國的教育提出了嚴厲的批評,我預感到我可能會產生一些深刻的思想,因為創新往往是從批判開始的,批判和創新呈正比。

   1996年1月1日的這一天,我受美國普渡大學的《製圖基礎》這本教科書的啟發,發明了一個普遍的學科公式:學科=學科精神+學科理論+學科技能。中國的中小學與大學教育基本上沒有學科精神,沒有學科的哲學精神、美學精神與科學精神,我們的教材與教師教授的主要就是一些條條框框的學科理論與學科技能,按部就般的一點一點的機械的講課,缺少生命體驗、缺少歷史觀、缺少一種活的靈魂與整體思想,缺少解決問題的可操作性,當然,也就必然缺少一種激情與創造性。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怎麼辦?

   1997年1月6日的這天對我來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當時我正作為一名成都中醫藥大學的學生在醫院實習,我早晨騎車到醫院上班,7:15分在成都錦江大橋上靈感突發,由於對長久盤旋在我頭腦中的幾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問題以及我自己的素質與周圍的人的素質的比較問題,使我直覺地發現了「美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內容的五育結構應該是美、德、智、體、勞的有序結構才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我欣喜若狂地跳下自行車站在錦江大橋的橋頭用隨身攜帶的筆記本記下了這一重大發現並簡要地寫下了教育論的提綱:

   教育論應該由三個部分組成:

   一、培養美的鑒賞力

   主要通過自然教育與藝術教育來培養美的鑒賞力

   二、塑造獨立而又高貴的人格

   (一)通過自由選擇來塑造獨立的人格

   (二)通過高雅藝術來塑造高貴的人格

   三、形成良好習慣

   (一)態度的良好習慣

   (二)認知與行為的良好習慣

   (三)徹底行動的良好習慣

  

   這樣整整思考了12年的教育論終於因為悟到了「美是教育的本質」而形成了一個由點、面、體構成的操作結構,我帶著狂喜、帶著一種強烈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又再次全身心地投入到《潛能教育學》一書的寫作之中,專註於自己的興趣所在,然後滿懷激情,心無旁騖地投入,直覺發現的結論需要經過邏輯論證才能讓人們心服口服的接受,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於1998年1月14日我撰寫了《教育本質的新視角》這篇兩萬多字的論文,終於以感性與理性、理論與實踐相統一的方式,證明了「美是教育的本質」,在進一步理性論證的過程中,我又發現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的本質具有同構關係,也就是說,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的本質,從而有可能永久性地解決了這三大困擾了人類許多年的世界性的學術難題。我把論文投向了中國教育研究的最高學術刊物——《教育研究》雜誌,受到了編輯部與中央教科所的專家們的好評。這給了我進一步深入研究下去的決心和信心。

   經過曲折的歷程,我寫的《教育本質的新視角》的論文終於發表在四川教育出版社主辦的《教師之友》2001年2、3兩期上,我的研究成果,獨特的思想以及語驚四座的發言,已漸漸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成都我接受了好幾家報社記者的專題採訪和整版報道,我上了《讀者報》、《四川青年報》、《天府早報》、《四川畫報》與四川電視台1台和電視2台,最大的一次是教育部的《中國教師報》,2003年10月15日、23日兩次以《我為教育狂》為題目連續採訪整版報道我,一時在中國的教育界就成了名人。有許多人給我寫信和寫了評論的文章。。。。。

  

  二、重建人類心理學的體系

  

   從1997年1月到1998年12月這近兩年的時間裡,我的人學、心理學與教育學研究中的重大成果基本上都是在這一期間內突破的:

   首先,我1997年1月6日的早晨發現了「美是教育的本質」,為人類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基礎,後來又論證了「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的本質」;這樣,教育的實踐就應圍繞以下的精神結構展開:美是教育的本質,構成教育的核心與靈魂;在此教育思想的徹照和穿透下,教育內容的五育結構,就應該是「美、德、智、體、勞」的有序結構才符合教育發展的客觀規律;由此,教育的實踐就應該在「教育為立國之本、美育為立教之本、審美為立人之本」這三大信念的主導下,圍繞建構人生的三重境界,即「審美境界、天地境界、功利境界」全面而系統的展開。

   1998年2月21日,我發現了「情感結構」,明確提出「人的情感由本能情感、審美情感與理智情感三個部分構成,其中本能情感是人天生具有的情感,審美情感與理智情感是人後天由教化形成的具有社會屬性的情感。而審美情感比理智情感更根本,它是連接本能情感與理智情感的中介和橋樑。因此,在情感活動中最基本的社會情感就是審美情感。審美情感是由人的審美需要通過心靈對客體的審美共鳴而產生的情感。審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是人區別於動物的根本特徵,也就是說,審美情感是人擺脫動物性的根本出發點,是人走向理性、走向精神生活、走向創造性實踐的邏輯起點。」

   1998年6月18日,我發現並揭示了人的心理的發生學機制:明確提出了「心理發生於需求以及對需求的刺激。需求是先驗自我,是心理活動的本體,是有機體向外擴張的一種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是一種生存的本能與發展的潛能,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情感,情感內化就形成價值觀,情感活動是起主導作用的活動,是控制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實踐的動力結構,情感決定意志、理想、信念與價值觀的方向,決定認識活動的深淺程度,決定行動的方向與大小。」

   這樣,我就重建了人類心理學的體系,突破了傳統的以認知為中心的「知、情、意」心理學三分法的體系,而創建了以需求與情感為中心的「意向活動與認識活動」心理學二分法的體系,全世界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的學術界都要從這種重認知、重理性、重思維的心理學三分法體系的災難中解放出來,關於人的學術研究才能走上正軌,走向為人謀幸福的康庄大道。我深深的感到,全世界學術界都還需要來一次最根本與最徹底的思想解放,把人從片面的唯物主義的壓抑中、從片面的實用主義的壓抑中、從片面的理性的壓抑中、從片面的科學技術的壓抑中、從片面的諾貝爾獎的偏重自然科學的壓抑中、從片面的美國領頭的重工業與重商業的社會發展模式的壓抑中、從片面的金錢與物質的壓抑中、從片面的國家主義的道德的壓抑中、從片面的經濟竟爭的壓抑中、從片面的文化精神生態失衡的壓抑中、從片面的教育生態失衡的壓抑中、從片面的自然生態失衡的壓抑中解放出來,一切以自然為本、一切以人為本、一切以人的需求與情感為本、一切以美為本,讓人最大程度獲得幸福。當今的人類思想主要是兩千五百多年前被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稱為人類思想第一個軸心時代的孔子、柏拉圖、釋迦牟尼、基督教以及稍後一些的伊斯蘭教等站在一個地域的窄小的視野上制定的,整個人類就被這幾個思想家的「以道德為本」,「以理性為本」,以「佛」為本,以「上帝」為本,以「真主」為本的思想主導著,並成為主導人類社會運行的各種價值範式,而其中又以柏拉圖建立的以理性主義為中心的文化體系成為西方文化的主體在全世界強勢傳播。柏拉圖的靈魂論把人的心理劃分為「理性、意志(激情)、慾望」這樣三個部分,認為理性是心理的中心,理性位於頭部、意志(激情)位於胸部、慾望位於腹部橫膜與肚臍之間,後來德國哲學大師康德以理性為中心按「知、情、意」三分法的思路建立了《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這三大批判的哲學體系,黑格爾以理性為中心建立了「絕對精神」的哲學體系,全世界的學術界就在這個以理性為中心的圈圈裡迷宮般地轉了兩千多年;而我把人的心理劃分為「情、知、行」這樣三個部分,認為情感才是心理的中心,我作了發生學的邏輯論證。事實上,西方文藝復興以來學術界一直有一個非理性主義的潮流(非理性主義其實質就是情感主義,一種以情感為中心的思想潮流)想突破理性主義主導一切的這個瓶頸,如西方的盧梭、歌德、後期的康德、席勒、帕斯卡爾、克爾凱戈爾、叔本華、尼采、狄爾泰、柏格森、弗洛依德、榮格、杜威、懷特海、胡塞爾、海德格爾、薩特、雅斯貝爾斯,馬爾庫塞、馬斯洛、羅傑斯、弗羅姆等,中國心學流派的大師,如孟子、陸九淵、王陽明與當代的著名學者,如梁啟超、王國維、蔡元培、熊十力、梁漱溟、賀麟、唐君毅、牟宗三、朱光潛、李澤厚、劉再復、高爾泰等,他們都不同程度站在西方文明的角度與站在東方文明的角度,從個人的生命體驗出發都感覺到了情感的重要,感覺到了自我意識的重要,感覺到了生命意志與人的主體性的重要,可是就是說不清楚,只是個人的經驗之談,還沒有上升到科學的高度作發生學的邏輯論證。而我從心理科學的角度在人類史上第一次以「需求的內涵與外延為突破口」揭示了人的心理的發生學機制(這一機制跟佛教《瑜伽師地論》與《成唯識論》的「八識」學說很相似),對以「人的需求與情感為本的心理學體系」作了邏輯論證,我可能是全世界第一個把「情感為本、認知為末「這個事情說清楚了的第一人,所以,全世界的教育都要以人的需求與情感為中心,依據「美是教育的本質」這一最高規律的世界觀與方法論來制定整個人類教育的遊戲規則,來帶動人類思想的全面解放與人類思想的第二個軸心時代的來臨。

   我在繼承中國心理學家潘菽教授與唐自傑教授的心理學思想的基礎上,創建了以需求與情感為中心的心理學二分法的體系。傳統心理學把人的心理過程劃分為知、情、意這三大活動,而我在批判這種由柏拉圖提出經康德三大批判充分發揮的本末倒置的三分法體系的基礎上,繼承與創新地提出了心理過程二分法的體系,即把人的心理過程劃分為意向活動(情意活動)與認識活動這兩個部分:

  

   意向活動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價值觀;

   認識活動包括:注意、感知覺、記憶、思維。

  

   意向即人的意願所向,它是人活動的動機部分,也是人活動的動力所在。在心理活動中,意向活動是第一性的、居核心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心理活動;認識活動是在意向活動主導下的認識活動,意向活動是在認識活動指引下的意向活動;意向活動主導認識活動,認識活動指引意向活動,所以,意向活動比認識活動更根本。

   心理發生於需求以及對需求的刺激。在心理活動中,需求是什麼?需求是先驗自我,是心理活動的本體,是有機體向外擴張的一種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是一種生存的本能與發展的潛能。需求的結構是一個先驗的時空結構,它是人類進化而形成並由遺傳而獲得的原型結構。人的需求從低級向高級發展,由生存的需求、審美的需求、理智的需求組成一個三層次的結構。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滿足而產生情感,情感內化就形成價值觀。在心理活動展開的過程中,情感活動是起主導作用的活動,是控制心理活動與行為實踐的動力結構,情感決定意志、理想、信念與價值觀的方向,決定認識活動的深淺程度,決定行動的方向與大小。

   從發生認識論的角度看,需求是心理的發生本體,情感是心理與行為的動力本體。情感為本,認識與行動為末,情感本體主導認識與行動。人的心理行為結構應該是「情知行合一」的結構,人生就是圍繞這一結構展開的。情感是一種直覺把握世界的方式,具有本體的價值;情感是內在動力,它使心理與行為自動化。在自然狀態下,人只生活在自己情感投射的範圍內,或者說,人的認識與行動只為自己情感所投射的範圍包圍;人只願意去認識自己所感興趣的事物;只願意去做自己所希望做的事情。因此,以情感為本體的「情知行合一」的心理行為結構就是我們認識自己與認識他人、洞察人性與理解世界的最有力的心理分析工具。只要我們了解一個人的情感模式——準確地說是美感模式,我們就可以大致地預見他(她)的認識活動與行為實踐展開的基本情況。

  

   1998年12月20日,我完成了《教育的心理學基礎》這篇3萬多字的論文。為人類建立了整體的心理學模型:

   我所創建的普通心理學體系——一個人類統一的心理學模型,可用如下圖式表示:

  

   普通心理學體系的結構

  

  

   一、心理發生:心理發生於需求以及對需求的刺激

   二、心理活動與心理成長

   (一)心理活動的結構:意向活動(情意活動)與認識活動

   意向活動包括:需求、情感、意志、理想、信念、價值觀

   認識活動包括:注意、感知覺、記憶、思維

   (二)心理成長的規律:情感成長規律與認知成長規律

   情感成長的三個階段:本能情感—審美情感—理智情感

   認知成長的三個階段:動作把握—形象把握—邏輯把握

   三、心理結構:人格結構與智能結構

   (一)人格結構=需求+情感+價值觀

   (二)智能結構=知識+能力+思維方式

  

   這是人類科學心理學體系的誕生。這裡,我突破了自柏拉圖(公元前427—347)以來的心理是「知、情、意」三分法的體系,而創建了心理是「意向活動與認識活動」二分法的體系。在這裡,叔本華、尼采、柏格森的非理性主義哲學轉向的偉大意義凸顯了出來,理性主義與非理性主義的爭論有了一個準確的定位:情感為體,理智為用;非理性為本,理性為末;自我為本,自我以外的一切統統為用,唯心主義終於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文化是一種自由心靈的創造,馬克思的唯物論這種決定論的機械主義哲學與物質決定論的文化統統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德國哲學家胡塞爾開創的現象學與存在主義運動,一直想找到人類最基本的精神結構,讓哲學成為科學,為人文學科建立一個永恆的科學基礎,從而一勞永逸地終結人文學科與自然科學之間關係的爭論,但,他們沒有成功,而我成功了,我找到了人類這一最基本的精神結構。這個具有思想性、整體性與可操作性的統一的心理學模型,可能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偉大的發現與突破,是歐美心理學體系的八大學派、蘇聯心理學體系的維、列、魯學派與中國心理學體系的潘菽學派的一次綜合創新的整合,人類的主要文化流派與主要文化現象都是局部的「盲人摸象」,其深刻的內涵大都可以從這一綜合的框架所主導的理論體系中得到較好解釋。

   在這整體的模型中,我從揭示心理發生的機制開始,提出了心理發生於需求以及對需求的刺激,這可能是心理學研究中具有奠基意義的最重大的突破,是對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與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托爾曼提出的S—O—R理論的重要補充與完善;在心理活動的結構中,我繼承了中國著名心理學家潘菽的心理活動二分法的思想(1),但對意向活動與認識活動所包含的心理要素重新進行了因果性的排列與組合,並在心理活動中首次引入了價值觀的概念;在心理成長的過程中,我繼承了皮亞傑發生認識論的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的心理學思想,以及哈佛大學布魯納教授的「動作掌握、映象掌握、符號掌握」的認知發展三段論的思想,(2)在此基礎上,我創造性地提出了情感結構論與情感成長論的思想,由此,心理成長的規律主要由情感成長與認知成長這兩大規律組成。個體的情感成長過程是一個由 「本能情感到審美情感再到理智情感」的建構過程,個體的認知成長過程是一個「由動作把握到形象把握再到邏輯把握」的建構過程,這兩大以操作內化為中心的建構規律,為我們制定教育方針、設計教育內容與應用教學方法指明了一個合規律性的前進方向;心理結構由人格結構與智能結構這兩個部分組成。人格結構主要由個體的意向活動內化而形成,是一個意願所向的動力結構,主判斷與決定;智能結構主要由個體的認識活動內化而形成,是一個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認知結構,主分析與綜合。二者合一構成了一個獨立的、穩定的、個性鮮明的心理結構,個體的心理結構與外在的環境【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求生存與求發展的個體行為。

   這樣,我就為人類的教育建立了共同的本體論與共同的方法論。教育學是建立在倫理學的價值論與心理學的方法論這兩大根基學科之上的,只有倫理學與心理學「元理論」研究的突破,才能帶來教育學研究的整體突破。

   我的《追問教育的本質》一書的體系,就是圍繞以上的「美是教育的本質」這一核心理念與心理學二分法體系的方法,從理論到實踐系統展開的。

  

  三、走向統一的人類教育:建立「以美為本」的教育體系

  

   2004年8月1日我寫完了《追問教育的本質》一書的初稿。2004年8月3日我到達美國舊金山,從此開始了我在美國定居的生活歷程。

   舊金山是一個美麗的、感傷的與英雄的城市。我之所以稱舊金山是一個英雄的城市,是因為這裡發生了影響人類思維方式的四次大的文化運動。它們分別為:「垮掉的一代」的現代主義文學運動;「嬉皮士」的生活方式運動;「矽谷」的電腦科技文化運動;「回歸心靈」的新時代運動。還是在中國的時候,我對發生在舊金山的這四次影響人類思維方式的文化運動就有所了解,看了一些書和資料,後來到了舊金山,我對發生這些運動的地方進行了多次的考察和搜集資料,並跟隨這些英雄們的足跡而重新走了一遍,身臨其境後就有了更深的了解與心領神會的介入。

   在這引領世界潮流的四大文化運動中,尤其是「回歸心靈」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的「三大中心思想」對我影響較大:

  

   1.愛自己

   新時代運動認為「愛自己」就是要過一種身心靈合一的「慢生活」與修鍊出一個強大的內心世界。放鬆自己,享受孤獨,運動,呼吸新鮮空氣,音樂,動功,靜坐,冥想,深呼吸,創造性,做喜歡的工作,有情調的吃、穿、住、行、用、玩等。主觀的內在世界與客觀的外在世界是相對應的。相由心生,境由心造,心物一體。幸福是一種主觀的感受,與外在的世界無關,全靠心意用功夫,修鍊出一個強大的內在的精神世界能戰勝一切外在客觀世界的不幸。內聖的功夫要優於外王,佛陀在成佛時看見一切眾生畢竟是佛、究竟是佛,因此我們知道外在的一切只是內心世界的反應,唯有完成自己,這個宇宙方能真正的被完成。愛自己是新時代運動中很重要的觀念,這個觀念有別於傳統叫我們去救世,去背負拯救天下重擔的悲情主義。

  

   2.走向天人合一

   新時代運動認為「天人合一」是新時代運動的精神內核。走向天人合一主要包括三個層面(1)走向自然的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一個和諧的整體,人與自然的關係是一個相生相剋的關係,處理好相生相剋關係的唯一原則就是「雙贏原則」,在雙贏原則的主導下,尊重自然生態與自然天地運行的規律,過一種生態的生活方式,建設一個生態的社會與生態的地球。(2)走向身體的天人合一:用《黃帝內經》的話說就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3)走向心靈的天人合一:放鬆,放鬆,安靜下來,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神凝氣聚。當理性的思維沉寂下來時,直覺狀態就會產生一種特殊的意識,能以一種直接的方式體驗到周圍的一切,各種局部的形式消退了,融化成渾然的一體,體驗莊子說的「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狀態。這個觀念有別於傳統的主客對立,人與自然對立的思維方式。

  

   3.活在當下

   新時代運動認為任何一個生命最終會察覺,所謂成道只是了解我們無處可去,無事可做,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唯有好好的活在當下,也就是當下放鬆與當下覺察,此與傳統叫我們修來世死後上天堂或去西方極樂世界的觀念有別。活在當下,就意味著,愛自己,愛別人,愛這個世界,學習感恩、做你喜歡的事情、安靜獨處,感受美好的事物,微笑,讓微笑的感覺發自你的內心,流遍全身,散發到你的周圍,接受你所擁有和經歷的一切,聽表現積極情緒,動聽美妙的音樂,避免表現負面情緒的音樂,運動可以讓血流通暢,使身體擁有健康活力,跳舞,放鬆自己,.唱歌,抒發美好感受,鼓勵自己,或者鼓勵朋友,祈禱,把你的願望告訴宇宙或者神靈,閱讀內容積極,有激勵作用的書籍,有目的地提高振動頻率,讓自己更幸福、更自由,更加接近自己的夢想,靈修,增強能量,讓自己夢想成真,看好的電影,洗比較久的熱水澡,或者做蒸汽浴,接受按摩,做母親(只適用於女人),跟所愛的人在一起,看日出,或者看日落,發揮創造性,寫詩、作畫、雕塑、設計、做傢具等等都可以,把你的天賦發揮出來,過好每一天。

   徹底的生命體驗,都是本其根本而發,否則浮泛不切,不知歸於何處。只強調自由顛覆而輕視責任傳承,對國家社會無益,甚至對自己身心性命亦無益。靈魂未進化成高靈卻變成宇宙遊魂,豈不哀哉?以水瓶座的精神來說,水瓶座為天王星與土星共同統治,天王星象徵革新與自由,土星象徵傳承與責任,任何一個新興的文化運動,都需要建立在有根有本的文化薪傳上,方能可大可久。因此我們在學習西方的靈性知識時,最好還能強化儒釋道三教之哲學宗教面向,體會儒釋道三教的內在精神與新時代運動的本土化發展,實是緊密契合而不可分的。

   我在舊金山貪婪地吸收著這些英雄們身上的氣息以強烈生命,廣泛地吸收東西方文化的營養,以擴展視野、健全心智、豐富我的內心世界與我的教育思想。

   潛伏在舊金山這個科技文化與後現代文化的重鎮,經過十多年在美國的生活、觀察與思考,有了身臨其境對中美文化的體驗與對中美教育比較以後,我更加自信《追問教育的本質》這本書學術觀點的正確性與世界的普遍性。事實上,美國的教育,歐洲的教育都是從古希臘演變而來的,他們有重視運動,重視藝術,重視玩耍中學習的教育傳統,不太重視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而中國剛好相反,我們有重視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輕視運動,輕視藝術,輕視玩耍的科舉教育的傳統。而根據我的教育理論,西方人的教育模式是以「能力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培養自我實現的人為目標,把學生自主性的培養、快樂、興趣、愛好、自信、理想、意志力、問題意識、探索方法與探索精神等作為教育的中心,而中國人的教育模式是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模式,以培養善於考試的人為目標,學生們被動接受條條框框的道德知識與書本知識的灌輸,把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及其解題訓練和考試分數作為中心。西方人對了,中國人錯了。根據我的「以美為本的教育理論」以及對中美教育比較後的綜合感覺,我認為美國的教育系統已接近教育總規律70%左右,而中國的教育系統才接近30%左右。在美國,我去參觀與訪問過一些好的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事實上,從教育理念、管理制度、考試方法、課程設計、教材編寫、學校環境、教學計劃、教師風格、學生學習,課後活動等,他們在多數情況下已經是按「美的規律」來辦教育了,只不過理論上沒有搞清楚,是根據經驗和局部的規律辦起來的教育,缺少系統的理論指導,缺少胸有成竹的教育信念,缺少點·面·體的展開結構,全世界的教育都是如此。所以,當今全世界的教育都需要在「美是教育的本質」這一核心理念的主導下,從教育思想、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這三個方面更上一個台階,由美的教育理論全面主導教育實踐完成一次人類史上的最徹底的教育革命,真正實現教育為人最大程度謀幸福的理想。

   在美國生活,有許多身臨其境的感受,根據我的體驗與觀察,歐洲與美國的思想,主體論、認識論、方法論與實踐論都很先進,就缺「天人合一」的本體論,這種視野和感覺,主要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里。美是萬物存在的最高理由,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與藝術的生命力的表現,是「自由、平等、博愛」的象徵。黑格爾在《歷史哲學》一書里說,歷史是根據太陽的光線從東方開始在西方終極的,人類歷史開始於中國和蒙古,要邏輯地經歷「中國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臘世界——羅馬世界——日爾曼世界」,日爾曼世界就構成了人類歷史與文明的終點。而我認為,要經歷了西方文化的「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三位一體洗禮後的中國所創造出的「東西方合一」的文明,才可能是人類文明的終點,從而完成了「正—反—合」三段式的辨證循環,也就是歷史與文明的軌跡是「中國—印度—波斯—古希臘—古羅馬—日爾曼—美利堅—中國,中國是起點也是終點。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文化,「與天道合一,天地人共生」這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人類文明開始於「天人合一」,經過否定之否定之後,又終結於「天人合一」,這樣才完成了人類文明精神的循環。劍橋大學的著名歷史哲學家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一書里,強烈地表達了一種觀點:人類文明的未來發展主要取決於「希臘文明模式與中國文明模式」的互補。對此觀點我深表認同。西方自然觀是原子論思維方式,從微觀開始到宏觀,中國自然觀是元氣論思維方式,從宏觀開始到微觀,二者構成互補,被系統生態自然觀所整合。在我看來,西方文化主「動」、主「陽」,陽盛陰衰;東方文化主「靜」、主「陰」,陰盛陽衰;動以健身,靜以養心;要「動靜互補」與「陰陽平衡」方能可大可久。由美的鑒賞力與整合力造成的混血的趨勢是世界文化發展的潮流。

   在我看來,對中國社會來說,要更好建設社會的「生態文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需要從重建教育文明開始:中國由民族國家走向現代文明國家,需要經歷儒家文化階段、經濟學階段與美學階段這樣前後相繼的三個發展階段。現在中國正處於由經濟學階段向美學階段轉型的過程之中。整個國家要動員與團結起來抱持「美為立國之本」的信念並實施「以美立國,以法治國」的發展戰略——孔子及其儒家文化創立的是「以德為本」的教育體系,主導了中國兩千多年,這就是專制社會的病根,直到現在儘管教育內容有很大變化,但其核心價值觀依然鎖定在「以德為本」的教育怪圈裡,這套教育體系是「以國家主義為本」的教育體系,具有淘汰精英的機制,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將消失在群體的整體性之中,這套教育體系適合大一統的「集權的農業社會」,與壓抑人性的低下的生產力相對應;而我發現了「美是教育的本質」,創立的是「以美為本」的教育體系,提出了要培養「美、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人,這套教育體系是「以人為本」的教育體系,能充分地激發個體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適合生態主義的「民主的工商業社會」,與人性的解放和高效的生產力相對應。中國會漸漸接受這套教育體系,全世界也會漸漸接受這套教育體系,因為這是規律,就像牛頓的三大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這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我只不過把它揭示出來和大家一道分享罷了。人類教育思想發展到我這裡產生了一次由量變到質變的整合與飛躍,這對中華民族來說就是教育文化的第二次轉型,只有我們的教育文化從深層價值觀的角度整體的轉型,而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局部改革,中國的教育才能真正走出困境,才能全面的獲得新生,才能與全世界接軌並引領整個世界教育發展的潮流,實現全人類的可持續性發展與持久和平。如果說新中國的建設前30年「以政治建設」為中心,中國人站起來了;後30年「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中國人漸漸富起來了;那麼,中國未來30年的發展就應該「以文化建設」為中心,全面改革教育,由「以德為本」轉型到「以美為本」,努力建設「以美為本」的教育理論體系與教育實踐體系,從社會根部發動一場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通過基礎教育強調「體育與美育」全面激發整個社會的浪漫精神與創造性,使人民的生活方式實現由「身體化生存方式」向「審美化生存方式」的全面轉變。讓人們理解與明白:美是什麼?美是和諧、是崇高;美是一種感覺;美是一種精神;美是無限的潛能;美是一種無規範的規範;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礎;美是內在的道德;美是埋在社會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發酵力;美就是幸福;美就是生產力;美就是創造;美就是生活。」這一深刻的道理,從而以審美教育為中心,把「以美為本的教育體系」貫徹在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全過程中,讓中國人漸漸美起來。因為,只有美起來的民族才是內涵豐富的在精神和物質方面都真正強大的民族,只有美起來的民族才能充分協調好人與美真善愛、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能充分協調好個人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的關係,才能充分協調好個人、民族、國家與世界的關係。只有這樣,這個民族作為一個群體才能真正的由內而外地自信並在全世界贏得做人的尊嚴。

   重建世界的整體性,重建人類文化精神,重建形而上學本體論,重建人的哲學,重建人的終極價值、終極關懷與終極信仰,這是我的使命。我探索的立場是,從「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的本質「立論來認識自然、人、社會的結構與功能,以尋求教育系統的最優化。現代人的主體性應當以「審美精神」為核心建構起來,而現代文化同樣也應當以「審美精神」作為基石來建立才能趨於完美。在我看來,在全球化時代,不存在東方教育與西方教育之差別,而只存在好的教育與不好的教育之差別,如果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以美為本的生命教育體系」才是最合乎人性的能使人產生最大幸福感的最好的教育體系,因而也就順理成章與理所當然地成為人類教育的共同選擇。

   美是教育的本質,培養「美、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是人類教育的共同理想。只有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的教育結構,才能最大程度實現人類的這一理想;因為,愛美是人類的共同本性,只有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的教育結構,才能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並且最大程度開發人的自主性、能動性與創造性,才能以最人道的方式形成人與美真善、人與自己、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互動的雙贏價值觀,從而更好地促進東西方文明走向融合、走向相互學習、走向彼此欣賞,使"陽盛陰衰"的西方文化與"陰盛陽衰"的東方文化在美、真、善、愛的價值結構內,在系統生態的"自然中心主義"的主導下,實現創造性的轉化而形成陰陽平衡的世界文化,這種吸取了東西方智慧精華的世界文化是感性主義、審美主義與理性主義的統一,是生態主義、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統一,是個人主義、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的統一,最終走向"天地人"的和諧統一。和諧統一的世界文化將促進人類在"團結互助、共創未來"的崇高精神信念的指引下,充滿自信地走向知識經濟時代,走向可持續性的發展道路,這正是21世紀人類教育與社會發展的主題。

   這裡,我們還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藝術與美在社會中的中心位置。

   藝術是社會的中心,而不是外圍:藝術能幫助個人用藝術的知識與審美經驗來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使人生富有意義與充滿生活情趣;藝術能用人道主義的思想照耀科學技術的進步,為之灌注崇高的精神;藝術是一所情感的學校,通過藝術來豐富與培養學生們高尚的情感,是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只有藝術教育同其他教育有機結合,才能造就一個完整而和諧,具有自身價值和社會價值,具有能動創造性的人。

   總之,藝術和美是文明社會的靈魂與價值中心:藝術的審美教育,對國民素質的提高、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建設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具有核心力量的作用;歷史也告訴我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走上文明復興的道路,就得首先從繁榮藝術開始;只有當美的性格在一個民族中得勢,一個有積極健康心態的高度生態文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的現代化的民主與法制國家,才可能真正的建立並動態平衡地完美髮展;只有當國家的民族精神經過美的教養與升華上升到人類普遍精神的高度,這個民族才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四、中國崛起的核心是教育轉型:培養文明人

  

   現在談論中國崛起是一個熱門話題,我的心跟大家一樣很希望勤勞的中國能夠迅速的崛起,但我們必須要正視一個問題。中國崛起了嗎?在我看來,今天的中國還主要是一種GDP主義的物質的崛起而不是一種精神的文明的崛起。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斷言:中國不可能成為一個世界強國,因為中國沒有足以影響世界的思想體系。(據《鳳凰周刊》2006年第16期的一篇文章,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針對「中國威脅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不會成為超級大國,因為中國在100年以內不會有那種可以用來推進自己權力的先進思想、從而削弱我們西方國家的具有國際傳染性的學說。今天中國出口的是電視機而不是先進的思想。)撒切爾夫人以一個政治家的眼光,十分敏銳地看出了中國的根本問題,我們需要忍辱負重認真反省與痛定思痛後更上一個台階,從全面變革教育開始,追求一種文明的崛起。我的看法是,中國崛起的核心就是教育轉型,要從上到下不顧一切地「培養文明人」,是「文明人」才能創造「文明的制度」與「文明的產品」。由此,我們需要對中國教育的現狀與未來有一個清醒而深刻的認識。

   長久以來,在國家主義意識形態的完全掌控之下,中國的教育把人要麼當成政治工具、要麼當成經濟工具,較少考慮個人主體性的需求和個人自由選擇與獨立人格的培養,人被嚴重地異化成了「政治人」或「經濟人」,而缺少「文化人格」的培養,這種功利主義的教育文化使得整個社會的創造性與生產力和人民的生活方式長期處於一種較低層次的運作狀態。在我看來,當代中國教育的失敗是一種價值觀的戰略性的失敗,有著深刻的文化、政治與經濟的原因,所以,轉型特別困難;必須要從國家主義的教育文化轉型為個人主義的教育文化,從功利主義的「培養工具人」的教育文化轉型為超越功利主義的「培養文明人」的教育文化,實現中國文化深層價值觀的根本改變,中華民族才能逐漸走出困境。現在,具有英明領袖氣質的中國政府提出了要建設「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創新國家」的發展理念,以此更好帶動中國經濟三大方向的發展:產業升級、西部大開發、城鎮化。這就需要我們要在精神上回到「五四運動時代」與回到「八十年代的新啟蒙運動時期」,要重新高舉人道主義的旗幟,重新認識人的主體性的地位與重新定義當代中國教育並實現中國社會與中國教育的現代轉型。教育是什麼?這是學校與每個家長和教師們都必須認真思考的核心問題。在我看來,教育就是一種引導,引導孩子與學生們形成極積的自我意識、形成高級的美感。

   經過多年的研究以後,我發現,培養「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應作為人類教育的終極目標。當今世界教育主要有兩大教育體系,一種是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1776——1841)在兩百年前創建的「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教育體系,中國大陸與台灣當今的教育就屬於這一體系,與中國從隋代開始傳承了近1400年的科舉教育的傳統是一致的,重視書本知識的死記硬背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的是善於考試的人,這樣的人大多只能成為人類歷史的配角與現代社會的民工;另一種是美國教育家杜威(1893——1978)在一百年前創建的「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教育體系,今天發達國家的教育多數屬於這一體系,重視「獨立生存能力、體育藝術能力、科學探究能力」這三大能力的訓練,培養的是善於自我實現的人,這樣的人有可能成為各種類型的創造性人才。如果說,赫爾巴特的課程觀是以「知識為中心」來建構的課程與教學體系,杜威的課程觀是以「能力為中心」來建構的課程與教學體系,那麼,我的課程觀則是以「人格為中心」來建構的課程與教學體系。在我看來,教育應該用唯美主義與理想主義的普世價值來引領社會發展,而不是跟著社會跑。課程的本質不是知識,也不是能力,而是人格,是一種「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實際上就是一種貴族精神,一種「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一種審美的生命狀態與精神境界,這是一種有精神深度的價值觀。教育首先是一種充滿人文教養的人格訓練與精神訓練,其次才是知識訓練與能力訓練。事實上,古今中外一切優秀者的身上大多都有「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古代中國夏、商、周時期「射、御、樂、禮、書、數」的六藝教育,儒家強調要「內聖外王」,道家倡導「虛靜與逍遙」,佛教抱持「修行與慈悲」,西方主張「博雅教育」,只不過西方教育特別重視這一點。西方的教育從古希臘開始就是以培養「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為中心來展開的,到了中世紀中斷了,文藝復興後又恢復了,這種「野性而又高貴」的貴族精神創造了西方近代與現代發展的奇蹟。可惜,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義與實用主義的主導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這一高貴的精神內涵,教育跟著社會跑,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這是當代世界教育犯的一個嚴重錯誤。

   現在,我們需要回到「博雅教育」這一「野性而又高貴」的精神內涵中去,國家的建設要圍繞「以美立國,以法治國」來展開。這是建設文明國家的普遍規律:美是內治,學校教育要以「美育」為中心,努力培養「美、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人才;社會教育要以「宗教」為中心,通過社會自發的宗教組織與宗教活動,努力提升人的心靈美感與人格品質;法治是外治,其目的是以普世人權為中心使社會管理有序化,構建憲政民主法治下良序的市場經濟秩序;這就是民族國家走向現代文明國家的必由之路。

   還好,當今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教育領域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素質教育運動」,這是一次偉大的發生在心靈深處的革命,是中華民族深層文化價值觀的重大轉型,要由重視國家轉向為重視個人,由重視公有制轉向為重視私有制,由重視集體主義轉向為重視個人主義,由重視群體意識轉向為重視自我意識,這是文明進步的表現,是中華民族擺脫封閉狀態走向開放狀態的必然選擇。為此,我們的教育也需要「從上到下」與「從下到上」地跟隨時代的步伐,由功利主義的「培養工具人」的教育文化轉型為超越功利主義的「培養文明人」的教育文化,實現中國文化深層價值觀的重大轉變:教育要以培養「文明人」為中心,要由「國家本位的教育體系」轉型為「個人本位的教育體系」,教育的核心理念要由「以德為本」轉型為「以美為本」,人格塑造要由培養「場——依附性「的人格轉型為培養」場——獨立性「的人格,教育目標要由培養「善於考試的人」轉型為培養「善於自我實現的人」,教育內容要由「學好數理化,走遍世界都不怕」的偏重智能的訓練轉型為「人文精神與科學思維並舉」的訓練;從「自由、選擇、責任」三位一體的教育理念出發,以關懷個體的生命質量與幸福度為中心,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社會理想,讓教育從「心」開始,也就是從「軀體—情感意志」開始,把「體育與美育」作為激發社會活力與創造性的突破口,最終把中國建設成為美學的「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四位一體的現代社會。這就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並使人民幸福的真正道路。

  

  五、人類社會向何處去:以美立國,以法治國

  

   事實上,"以美立國,以法治國";"美是內治,法制是外治"這就是建設文明國家的根本規律。經過多年研究以後,我發現,審美素質與其它素質的關係是水漲船高的關係:發達國家主要就是自覺與不自覺地把"教育為立國之本,美育為立教之本,審美為立人之本"這三句話用得較好的國家,這是從古希臘開始就形成的"博雅教育"的傳統。如歐洲、美國、日本、以色列、加拿大、澳洲與紐西蘭等,這些國家的型態接近"審美國家"。看看這些國家的產品、社會環境與社會秩序、人民的生活方式、詩歌小說與電影電視,大多充滿了美感,有一種"野性而又高貴"的氣質,樸素、單純而又個性鮮明,人民喜歡學習而又追求真理(日本儘管成了現代化的國家,他們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但他們的一些政治家與國民還生活在狹隘的民族主義之中,部份人民還有一種"武士道"的固執與偏激,應該受到批判。馬克斯·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歐洲中心主義,是不成立的,日本就不是新教倫理的國家,但日本顯然是一個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構成日本精神基礎的主要是憲政民主與神道教、佛教、禪宗美學、儒家心學和西方的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等,美學才是埋在社會地下的最根本的精神發酵力)。是教育的品質造就了人的品質,人的品質又造就了產品的品質與社會方方面面的品質。

   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維新的啟蒙思想家與近代教育之父的福澤諭吉(1834——1901)從1872到70年代末,連續出版了其代表著作《勸學篇》與《文明論慨略》這兩本深刻影響了日本文明轉型的書。福澤諭吉認為,歐洲與美國為文明國家,中國、日本、土耳其等亞洲國家為半開化國家,而非洲和澳洲的國家算是野蠻的國家。福澤諭吉把文明分為「外在事物和內在精神」,認為內在精神才是文明的根本,主張先學習西洋較難的「內在的精神文明」,即思想、教育、風氣、法律等無形的「文明精神」,然後再學習衣、食、住、行、用等「外在的物質文明」;變革社會先變革人心方達改制政令,由精神達到有形的物質才是正途。於是日本的改革目標就是全面學習歐美的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福澤諭吉的思想被日本政府採納,經過「文明開化、憲政民主、建立工業化體系」這三步驟改革開放的發展與一百多年的努力,日本成了現代化的國家。為了紀念福澤諭吉的貢獻,一萬日元貨幣上就是福澤諭吉的肖像。從近代到現在,中國一直沒有產生大思想家與大教育家,國家的發展以富強為目標嚴重缺少以文明為目標的內在精神,使得中國至今還沒有形成融合東西方文明的成熟的教育體系,這大大延緩了中國成為「文明國家」的進程。

   這裡,我們需要了解國家進化的歷程。國家的發展從古到今,主要經歷了"自然國家(原始社會,靠力量統治,道德無序)、道德國家(封建社會,靠等級倫理統治,道德他律,共同特點是「上層腐敗、下層粗野」)、審美國家(憲政民主社會,靠"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倫理統治,道德自律,人們自然而然的生活)這樣三種型態。歐洲經過"文藝復興、啟蒙運動、科技革命"這四百多年的發展,已經由"道德國家"逐漸演化成了"審美國家",而發展中國家普遍還沒有完成這一轉變,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發達國家"以美立國"大都相似,發展中國家"以德治國"各各不同。發展中國家主要就是把這三句話用得不好的國家,其共同特點是,不重視體育與美育,個體生命普遍缺少高雅美的升華,缺少"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這些地方的國家型態屬於"道德國家",有的是集權型的道德國家,有的是民主型的道德國家,有的是宗教型的道德國家,由於文化傳統深層價值觀的包袱與人口眾多資源有限和財力不足,或者是社會制度的落後和教育思想的落後,教育出於使社會穩定與謀生的需要重視"語文、數學、科學、英語"的學習與條條框框的道德的教化,輕視自由玩耍,輕視體育與藝術,輕視"美感與愛心"的陶冶,輕視自由選擇與獨立人格的培養。這種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人,缺少人文教養與精神深度,知識單一,能力單向度,缺少個性與創造性,缺少野性與健康的體魄,缺少高雅審美趣味的能力,缺少"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類價值,使得國家的文化、政治、經濟與人民的生活方式還處於較低層次的運作狀態。顯然,主要由於"審美趣味與審美素質"造成了人與人的差距,國與國的差距。人格決定國格,發展中國家的出路是"去意識形態化,回歸普世價值,建立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

   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會造就審美人格。人格由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大致可分為功利人格、審美人格與創造性人格三種類型:功利人格追求的是物質利益第一、精神利益第二;審美人格追求的是精神利益第一、物質利益第二。審美人格可以走向創造,功利人格也可以走向創造,但是功利人格立足的是求生存而創造,以滿足自己生理的需要與安全的需要為主;審美人格立足的是求發展而創造,以滿足自己審美的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為主,其創造的層次及其創造的數量與質量都會

   遠遠高於功利人格的創造。因此,由審美人格到創造性人格再到創造性的精神向物質的轉化,這就是開發人類創造潛能的最佳途徑,也是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與生活水 平的最佳途徑。一個社會審美人格與創造性人格的人越多,就表明這個社會越人道、越健康、越文明。這就是發展中國家教育改革的出路,通過以審美教育為中心的教育體系"從上到下"與"從下到上"來改造國民性,逐漸使國家進化成為憲法主導下的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審美國家。

   現在,全球生活在一個越發令人不安的世界,災難在同人類竟爭。從地球正在變暖的生態危機,到地區的各種衝突,從全球性的經濟衰退,到懸而未決的核武器問題,從日益嚴峻的資源緊缺,到教育失敗的未來隱患,人類幾乎盡了最大努力,也未能阻止這些問題的惡化。很多人開始懷疑,有些問題人類是否根本無法解決?現代文明是否將在日益複雜的社會問題中走到盡頭?人類的教育向何處去?這是全世界教育理論界必須要嚴肅回答的問題。當代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體系成了發展中國家共同學習的榜樣。西方教育起源於古希臘與古羅馬,從古希臘與古羅馬開始的"博雅教育"就倡導"高貴的單純與靜穆的優雅"這一偉大的品格。西方經過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以後,國家逐漸進化成了充滿"自由、平等、博愛"的"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三位一體的現代社會,學校教育造就"野性而又高貴"的人格,家庭教育充滿"自由、選擇、責任"的價值引導,社會到處都是教堂,充滿了教會的教化、啟示與心靈的療傷和靈魂的慰藉,這就是西方發達國家的成功之道。可惜,當今的西方文化與西方社會正在越來越淪落成為單向度的技術化統治的物質社會而不能自拔。在西方現代化發展模式的主導下,教育的"沉淪"已成了共同的問題。今天的西方教育在自由主義與實用主義的主導下迷失了方向正在失去"博雅教育"這一情趣主義的高貴的精神內涵,被數字化生存的科技爆炸、信息化泛濫、世俗化浪潮蓋住了,電腦、互聯網與電子遊戲正在使全球青少年越來越成為空心人,成為缺少精神深度的白痴,成了身體虛弱、心無定力與人格萎縮的"垮掉的一 代",導致了"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上帝"這五大關係的漸行漸遠的疏離,學校與個人更多追求的是"失去了靈魂的卓越"。教育失去了"神聖感"而變得越來越快餐化、工具化、數字化,全球正在逐漸變成精神的廢墟,"童年消逝"與"娛樂至死"而呈現出垂死爭扎狀,瀰漫著一種物質主義的死亡氣息。

   世界沉悶得太久了,打開窗戶,讓新鮮的空氣吹進來吧!教育應該永遠是理想主義的事業,要與社會保持距離並引領社會精神文明的發展。學校就應該永遠是象牙塔的角色,學校的風氣應該永遠是人文主義的、精神的、形而上的,而社會的風氣則永遠是功利主義的、物質的、形而下的,這一升一降就構成了社會精神文化生態的平衡。人的成長是從個體的自然屬性開始的,首先要讓孩子成為自由的自然人。凡是沒有親近大地、親近自然成長起來的孩子,由於缺少陽光與大地"精、氣、神"的哺育,身、心、靈的發育都不會健全,有氣無力永遠都難以成熟與長大。事實上,當今的信息化時代是一個風險社會,電子網路與遊戲給全世界的基礎教育帶來了嚴重挑戰,據美國臨床心理治療專家介紹,美國因上網與電玩成癮的中學生佔8.7%,給家庭、學校、社會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在我看來,互聯網的價值一半在建設一半在破壞,一半是進步一半是墮落,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對未成年人來說,互聯網與電子遊戲就是新時代的"鴉片",學生們正在淪落成為"電子兒童",家庭與學 校稍不注意,搞得不好就會前功盡棄,毀掉孩子一生的前程與幸福。顯然,今天的世界是一個風險社會,在這個風險社會裡規避風險的一個主要的辦法就是要重建人與自然的聯繫,人類社會正在實現由「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的轉型。教育要從「養心」開始,要回歸天道、回歸自然、回歸傳統、回歸原始、回歸農業社會;貫徹「人格成長第一,智能成長第二,專業學習第三」這樣一種教育思想;倡導「生態世界觀、公民、體育、音樂、文學、美術、哲學學習第一,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歷史、地理、英語、電腦學習第二」這種以美育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

  

  六、人類文化向何處去:美學將拯救世界

  

   威廉·莫里斯說:"我們必須將這片土地由冰冷無情的工廠改造為花園……直到有一天,我們的頭頂出現清澈的藍天,腳下長出茵茵的青草,工人們可以恢復享受四季之美好,博物館與學校不再是專屬於有錢人的消遣,大地之美被重新交還給大眾。"

   現代社會是圍繞"科學技術本體論"來展開的,倡導的是"工具理性高於價值理性","數、理、化"的價值高於"音、體、美"的價值。這種片麵價值的發展,使當代社會出現了文化生態與自然生態的嚴重失衡。於是遭到了社會各界的強烈的批評並迫使人類提出了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可持續性發展"的社會發展戰略。哈 貝馬斯說:後現代是從尼采開始的。尼采提出了"藝術本體論"的社會發展觀,倡導價值理性高於工具理性,藝術作為本體價值將超越科學技術而成為現代社會的價值中心。因此,在現在這個特定的時代,我們非常有必要使感性的審美精神找到一條通向心靈的道路,並喚起一種渴望、一種內在的衝動,讓美成為現實的種種形式。

   "美是人的本質與教育的本質及其人類文化的本質"作為普遍真理為我們人類的生活與教育指明了一個正確前進的方向,一個全新的世界觀正在地平線上漸漸升起, 它是我們在苦難中期盼已久的勝利的日出,是我們人類的教育能健康地生存與發展的守護神,它讓我們的教育實踐不再猶豫、不再搖擺、不再徬惶,讓我們的教育充滿了自信、勇敢和堅強,我們需要屏心靜氣並滿腔熱愛去傾聽它、關注它、跟隨它,好讓它不斷的茁壯成長,由樹木變成森林以籠罩大地,由小溪生成江河匯成大

   海。美是世界的最高價值,文明的目的就是為了創造美,人活著的目的就是為了體驗美。美是天地人的共同精神,是宇宙、人生與藝術的生命力的表現,是自由、平 等、博愛的象徵。美是人類心靈克服自私,走向自我覺悟、走向寬容、走向彼此欣賞、走向團結互助的必由之路

   一切有苦難感的人們,與其埋怨黑暗,不如自己點亮一支蠟燭,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不要抱怨、不要悲傷、不要放棄,讓我們首先回到內心世界屏心靜氣、心平

   氣和去仔細感悟美、欣賞美、體察美作為本質的整體存在,然後,找到感覺後把美作為變革的基地,化悲痛為力量,把苦難感轉化為一種變革現實的創造的力量,再走出去,去信仰美、去跟隨美、去竭盡所能地改變不美的現實。人類因為有美,才有得救的希望。只有美才能拯救世界-----建設人類高度生態文明、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統一的社會,需要我們通過審美教育在人們的內心營造一個變革的新基地,在這個基地上,美的本體論、認識論與實踐論天衣無縫地融

   為一體,從這裡出發去建造一個以美為本體的天人合一的世界。

   事實上,中國傳統"天人合一"的文化是很有美感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構成了中國思想的核心,中國文化是一種"天人合一"的文化,中華民族是一個"天人合一"的民族。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中國的"元氣、陰陽、五行、八卦"的哲學與美學、名山大 川、園林、古鎮、古琴、圍棋、書法、國畫、養生、中醫、風水、太極、儒家的心學、道家的哲學、佛教的修行、禪的空寂、藏傳佛教的修鍊體

   系與氣功的自我鍛煉等是一種靜默的自然美學,這是一種天地境界的修鍊美學,達到了人類精神美感的最大值,剛好彌補西方文化的不足,因為西方文化側重的是人文美學與科學思維方式,重視對現實世界的"原子論思維方式的科學觀察、實驗、慨念、判斷、推理"與"自由、平等、博愛"的體驗以及對"神性世界"的嚮往。人文美學、科學思維方式與天地境界的自然美學是一個互補的結構,中國人應該有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自信與優越感,這些傳統價值會逐漸被發掘出來將影響全世界進

   行文化轉型,建設21世紀全球的生態社會,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希望與新的文化生長點,將為人類文明灌注"天人合一"的靈魂,人類的生活方式將更加追求"自然 化、人文化與科學化"的統一。

   歐美六十年代以美國加州為中心興起的"回歸心靈"--"向東方行"的新時代運動(New Age),正在漸漸地席捲全球。新時代運動涵蓋的範圍非常廣泛,包括了:後現代哲學、科學、心理學、音樂、繪畫藝術、超能力、通靈、水晶研究、外星人、古文明等題目,逐漸形成一種嶄新的生命觀與宇宙觀。新時代運動現今已在各層面如文化、電影、著作、藝術、以極快的速度向全球展開。"愛自己、走向天人合一、活在當下"是新時代運動強有力的口號。這是一場發生在人們內心深處的靜悄悄的革命:在當代,學習實踐東方哲學體系的人越來越多,天人合一,易經,太極,瑜

   珈,禪學,密宗,道德經,風水,中醫,氣功,超覺靜坐,蘇菲玄秘學,馬哈拉志等等拓展心靈意識的法門大大風行起來。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發現了東方智慧 之後,拋棄了毒品而回到心靈經驗的正確道路上來。人類在經過了一個黑暗充滿暴力的"雙魚座時代",正進入一個充滿愛心和光明的一千年,也就是"水瓶座時代,也就是"新時代",是心靈真正得到自由解放的時代。一種新的人類正在誕生,這些人是經歷了身心的大變化,徹底改變了自己而得到了自由心的革命者,這些

   人是絕不以自己的私心作為生活目標的人。現在,參與拓展心識的人每年有上百萬,上千萬,各階層的人都有,他們形成一個網,比革命計劃還要廣大,比革命活動 還要深遠,是一個"秘盟",正在觸發一項在歷史上最可觀的文化重振事業。他們包括思想家,教師,文員,科學家,政府僱員,立法者,藝術家,百萬富翁,的士

   司機等各個範疇的人,正在形成21世紀一個與主流體制並行的靜悄悄的文化運動。如果說,以希臘精神為主的歐美文化使全球實現了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型,那麼,以"天人合一"精神為主的中國文化將會成為使全球,實現由"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轉型的主力文化。我對中國人、對中國文化與中國政府充滿了期待與必勝的信念。

   在當代,「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作為現代化國家的三大標誌(帕森斯),正在世界範圍內普遍推廣,但我認為,社會必須要發展出美學的「市場經濟、個人主義、民主政治」,要讓美來約束自由帶來的內在的躁動與功利的心態,美是內治,法治是外治,二者合一這個社會才能更加的和諧與寧靜,否則,自由會走向其反面。所以,宗教家馬丁·路德說「音樂一半是紀律,一半是教育大師」,康德說:「美是道德的象徵」,高爾基說:「美學是未來的倫理學」。

   當代世界的大趨勢可以宏觀地描述為:

   中國正由政治時代轉向經濟時代必然走向21世紀的文化時代!

   世界正由政治對抗時代轉向市場經濟一體化時代,必然走向21世紀的經濟、政治、文化一體化的時代;

   市場經濟一體化已把全球從經濟的角度聯絡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使人類首先從市場經濟一體化的角度實現統一,進而從民主政治一體化的角度實現統一,再進而從審美文化一體化的角度實現統一。

   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要實現一體化的統一;

   東方教育與西方教育要實現一體化的統一;

   經濟、政治、文化要實現一體化的統一;

   感性主義、審美主義、理性主義要實現一體化的統一;

   生態主義、人文主義、科學主義要實現一體化的統一;

   個人主義、國家主義、世界主義要實現一體化的統一;

   需要我們建立實現統一的價值論基礎與方法論基礎。我經過長久的直覺感悟、哲學沉思與綜觀全局的理性分析後,終於找到了實現世界統一的基點——世界統一於自然生態、統一於美、統一於法。

   唯有美才能引領我們飛升。美是什麼?美是和諧、是崇高。我把美當作是拯救人類的阿基米德點,因為,美是人類的普遍精神,美是人們內心深處的偉大嚮導,美是一種無規範的規範,美是走向道德的基礎,美是內在的道德。美是內治、法制是外治,只有美與法制有機結合,才能拯救世界。這就是我為人類首先通過審美教育解決人的危機然後再擺脫各種危機開的治療處方。

   最後,我們還應該清醒地意識到,在當代,朝向"藝術、美學與生活一體化的教育運動"作為一種新生的文化運動正在世界範圍內漸漸的興起。當轉變正在發生時,封建社會道德國家的"以德治國"這種衰落中的文化與教育及其傳統的習慣是會拒絕變革的,甚至會更加僵化地固守過時的思想,機械而又可憐巴巴地作最後的抵

   抗。但是,歷史會超越它們,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歷史的車輪會把他們碾得粉碎,它們都將不可避免地繼續走向衰落和解體,而正在興起的作為拯救人類最後機會的充滿"美與愛"終極關懷的朝向"藝術、美學與生活一體化的教育運動"卻將以無窮無盡的生命力、悲壯而又底氣十足地以壓倒一切的力量繼續生長,並且最終必將獲得領導地位成為引領整個社會變革的中心。當這個轉折點臨近時,認識到這一重大的進步性變革不可能被任何力量所阻擋,我們因此有理由對未來充滿希望。

   在這全書結束之際,我還要再一次的強調我的一個最根本的學術觀點:在我看來,「教育為立國之本、美育為立教之本、審美為立人之本」這三大教育的原理,就象牛頓的三大定律一樣是永恆的普遍的規律。人類未來教育的命運與發展主要就是把這三句話由理想變成現實,變成現實的種種形式,僅此而已。顯然,在人類求生存與求發展的偏偏倒倒的過程中,由於有美的存在,人類才有得救的希望。正因為如此,在美的召喚的過程中,審美構成了人的最後歸宿,美育構成了教育的最後歸宿,美學構成了文化的最後歸宿,「以美立國,以法治國」構成了國家的最後歸宿。這大概就是人類的命運吧!

   以上就是我的人學、心理學、教育學與社會發展學的全部思想。

   我知道,我只是部分地發現了真理,並沒有完全終結真理,我希望讀者對我的思想與方法進行真誠的讚美與善意的批評,希望讀者能批判地吸收我的思想並有所創新,我想學者的使命不是終結而是橋樑,正因為如此,學問才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探索過程。。。。。。。。

  

   回首遠望,上山的路與下山的路,都是孤獨的路;

   芬芳不知從何處而來,卻令旅人感恩;

   停下腳步,摘下帽子,接受來自空中的祝福。。。。。

  

   2004年8月1日於中國成都完成初稿

   2006年5月8日於中國成都第一次系統修改

   2009年8月8日於美國舊金山第二次系統修改

   2015年6月9日於美國舊金山第六次系統修改

  

   美國全人教育國際機構

   AMERICA WHOLE PERSON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INC

   柯領

進入柯領的專欄 進入專題:教育

本文責編:jiangxl 發信站:愛思想(http://www.aisixiang.com),欄目:天益學術>教育學>教育學專欄 本文鏈接:http://www.aisixiang.com/data/89168.html文章來源:作者授權愛思想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www.aisixiang.com)。


推薦閱讀:

幼兒園加盟就選知名加盟品牌——香港跨世紀
教育現象學之反思
人為什麼要去博物館?
英語應該怎麼學?美國外教是這麼說的……
知識和教育能改變一個人的面貌,神態或者氣質么?

TAG:教育 | 人類 | 思想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