ˇ菜鳥筆記丨方爾加ˇ:法家智慧
法家的產生
歷史上有兩種法家,貴族法家很平民法家。後來貴族法家勝利了。
法家的改革思想
1.經濟改革思想
法家與道家儒家經濟思想之不同。法家因人、因地和開放式地發展經濟。
2.政治改革思想
法家加強君主集權:
①弱民;②強勢;③用術;④壟斷利途;⑤戰爭。
3.思想文化的舉措。
法家的著眼點是,第一,爭奪話語權,以君主之是非為是非;第二,提出務實的是非善惡標準。
法家之法
法背後包含的文化信息有:
1.建立在人性自私的基礎上;
2.法要與時俱進;
3.法要服務於國家的中心任務;
4.法著眼於防範;
5.法要規範、無情。
法家的「舉國體制」
1.君國—君主位居至上;
2.君德—君主不能胡作非為;
3.君智—君主要提高執政能力;
4.君政—君主政治要效率高、規範、無情。
法家之局限性
1.不講家族意識,這是脫離中國的國情;
2.過於強調無情,超出人的承受能力;
3. 過於集權,壓抑了地方的生命力;
4.法製成本過高。
法家思想
法家之要旨 「民一於君,事斷於法。」
法家之產生
1.法家上古源於理官,即治獄者。夏朝叫大理,周朝叫大司寇。
2.法家產生可能與原始社會後期部落戰爭頻繁,軍事將領作用日益增大有關。
3.法家的產生與與生產力生產關係發展相聯繫的新富人的出現有關。
法家發展的幾個階段
1.萌芽時期。
鄧析出竹刑。子產鑄刑書、作封洫、作丘賦。趙宣子鑄刑鼎。管子「相地而衰征」、與民分貨。
2.創立時期
李悝著《法經》、「盡地力之教」、「善平糴」。吳起訓練士卒、在楚國進行改革。商鞅在秦國進行改革。慎到提出法高於君。
3.完成時期
韓非是先秦法家的總結者。將「法術勢」三者相結合。
4.衰落時期
秦朝將法家的主張推向極端,絕對集權、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嚴刑峻法、「焚書坑儒」。
法家的主要主張
1.發展經濟 管子「相地而衰征」、與民分貨。子產作封洫。李悝「盡地力之教」、「善平糴」。商鞅獎勵耕織。
2.削弱貴族特權 吳起削奪已過三世的貴族的特權。商鞅以軍功定身份之高下,貴族無軍功者不得入屬籍。
3.唯能是舉
商鞅只以軍功定人之高下。韓非主張猛將必發於卒伍。
法家的主要思想
關於法
① 法操乎君主。
管子說:「夫生法者君也。」商鞅不許民眾議論法。說法不好不行,說法好也不行。法之是非只能由君主定奪。韓非說:「法者,憲令著於官府,刑罰必於民心。」
② 嚴格性。
管子說:「同功者必同賞,同罪者必同罰。」韓非說:「誠有過,雖近愛必誅。」「使吾法之無赦,猶入澗之必死也。」商鞅懲罰了太子的師傅。
③ 殘酷性。
商鞅說:「禁奸止過莫若重刑,刑重而必得則民不敢試,故國無刑民。」商鞅制定的刑罰非常殘酷。如:腰斬、車裂、鑿顛、囊撲、仕伍連坐制等等。秦朝行商鞅之法,殺人如恐不多,刑人如恐不勝。
2.關於術。
①術與法不同,韓非說:「法莫如顯,術莫如隱。」「善為道者藏於無術。竄端匿跡示天下無為。」
②術的種類有許多。如:正反聽、一一聽、詐問、察私等等。
3.關於勢。
管子囑咐君主,「凡軍國大事莫重於勢。勢在上則臣制於君,勢在下則君制於臣矣。」韓非說:「勢者,勝眾之資也。」「堯為匹夫不能治三人。」「賢智不足以服不屑,而勢位足以屈賢。」
法家的局限性
1.誇大法的作用。
2.崇尚刑罰和暴力。
3.推崇陰謀詭計。
4.張揚君主,看不到民眾的力量。
封建統治者陰陽儒
1.製造官方儒學。西漢石渠閣會議。東漢白虎觀會議。唐編五經正義。元、明以程朱理學為官方哲學。朱元璋篡改《孟子》。
2.搶尊孔的風頭。劉邦開帝王尊孔之先。唐尊孔為文宣王。元尊孔為大成至聖文宣王。明尊孔為至聖先師。清尊孔為大成至聖文宣先師。
3.重用合乎君意的儒生。
4.利祿引誘知識分子從君重於從道。
儒家內部有人法家化
荀子、賈誼、董仲舒、歐陽詢、司馬光。
法家主要著作中的篇章
《管子》中的《法禁》、《法法》、《任法》、《明法》、《樞言》。
《商君書》中的《更法》、《農戰》、《開塞》。
《韓非子》中的《五蠹》、《孤憤》、《定法》、《顯學》。
《鹽鐵論》中的《本議》。
法家名言
「為故人行私謂之不棄,以公財分施謂之仁人,輕祿重身謂之君子,枉法曲親謂之有行,棄官寵交謂之有俠,離世遁上謂之高傲,交爭逆令謂之剛材,行惠取眾謂之得民。」
小忠而賊大忠者也。故曰:小忠,大忠之賊也。若使小忠主法,則必將赦罪,赦罪以相愛,是與下安矣,然而妨害於治民者也
明主之道,必明於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義也;必行其私,信於朋友,不可為賞勸,不可為罰沮,人臣之私義也。私義行則亂,公義行則治,故公私有分
「故仁人在位,下肆而輕犯禁法,偷幸而望於上;暴人在位,則法令妄而臣主乖,民怨而亂心生。故曰:仁暴者,皆亡國者也。」
「搢笏干戚,不適有方鐵銛;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狸首射侯,不當強弩趨發;干城距沖,不若堙穴伏櫜。古人亟於德,中世逐於智,當今爭於力。」
「其位至而任大者,以三節持之,曰質、曰鎮、曰固。親戚妻子,質也。爵祿厚而必,鎮也。參伍貴帑,固也。賢者止於質,貪饕化於鎮,姦邪窮於固。」
「父兄賢良播出曰游禍,其患鄰敵多資。僇辱之人近習曰狎賊,其患發忿疑辱之心生。藏怒持罪而不發曰增亂,其患徼幸妄舉之人起。大臣兩重、提衡而不踦曰卷禍,其患家隆劫殺之難作。脫易不自神曰彈威,其患賊夫酖毒之亂起。此五患者,人主之不知,則有劫殺之事。」
「參言以知其誠,易視以改其澤。執見以得非常。一用以務近習,重言以懼遠使,舉往以悉其前,即邇以知其內,疏置以知其外,握明以問所闇,詭使以絕黷泄,倒言以嘗所疑,論反以得陰奸,設諫以綱獨為,舉錯以觀奸動,明說以誘避過,卑適以觀直諂,宣聞以通未見,作斗以散朋黨,深一以警眾心,泄異以易其慮。似類則合其參,陳過則明其固,知罪辟罪以止威,陰使時循以省衰,漸更以離通比,下約以侵其上,相室約其廷臣,廷臣約其官屬,兵士約其軍吏,遣使約其行介,縣令約其辟吏,郎中約其左右,後姬約其宮媛,此之謂條達之道。言通事泄則術不行。」
「是以有道之主,不求清潔之吏,而務必知之術也。」
「亂之所生六也:主母,後姬,子姓,弟兄,大臣,顯賢。」
「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天則不非,鬼則不困。勢行教嚴逆而不違,毀譽一行而不議。」
「釋法術而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廢尺寸而差短長,王爾不能半中。使中主守法術,拙匠守規矩尺寸,則萬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賢巧之所不能,守中拙之所萬不失,則人力盡而功名立。」
「去好去惡,臣乃見素,去舊去智,臣乃自備。故有智而不以慮,使萬物知其處;有行而不以賢,觀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使群臣盡其武。是故去智而有明,去賢而有功,去勇而有強。群臣守職,百官有常,因能而使之,是謂習常。故曰:寂乎其無位而處,漻乎莫得其所。明君無為於上,群臣竦懼乎下。明君之道,使智者盡其慮,而君因以斷事,故君不窮於智;賢者敕其材,君因而任之,故君不窮於能;有功則君有其賢,有過則臣任其罪,故君不窮於名。是故不賢而為賢者師,不智而為智者正。臣有其勞,君有其成功,此之謂賢主之經也。」
「道者、萬物之始,是非之紀也。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故虛靜以待令,令名自命也,令事自定也。」
「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
「夫物者有所宜,材者有所施,各處其宜,故上下無為。使雞司夜,令狸執鼠,皆用其能,上乃無事。上有所長,事乃不方。矜而好能,下之所欺。辯惠好生,下因其材。上下易用,國故不治。」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蠕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
「國之亂也,非其法亂也,非法不用也。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國皆有禁姦邪、刑盜賊之法,而無使姦邪、盜、賊必得之法。」
「兵行敵所不敢行,強;事興敵所羞為,利。」(商君書去強)
「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 (商君書去強)「不為利祿之故戰,此亡國之俗也。」 (商)
「利出一空者,其國無敵;利出二空者,國半利;利出十空者,其國不守。」(商)
「利出一孔,則國多物;出十孔,則國少物。守一者治,守十者亂。」(商)
「故為國之數,務在墾草;用兵之道,務在壹賞。」(商)
秦民打仗,外來民種地:「今以故秦事敵,而使新民作本,兵雖百宿於外,竟內不失須臾之時,此富強兩成之效也。臣之所謂兵者,非謂悉興盡起也,論竟內所能給軍卒車騎,令故秦兵,新民給芻食。」(商)
「所謂壹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堅者被,銳者挫。雖曰聖知、巧佞、厚朴,則不能以非功罔上利。然富貴之門,要存戰而已矣。彼能戰者踐富貴之門。強梗焉,有常刑而不赦。是父兄、昆弟、知識、婚姻、合同者,皆曰:「務之所加,存戰而已矣。」夫故當壯者務於戰,老弱者務於守,死者不悔,生者務勸,此臣之所謂壹教也。民之欲富貴也,共闔棺而後止,而富貴之門必出於兵,是故民 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商)
「明主用術,親愛近習莫之得聞」,「明主之行賞也,暖乎如時雨,百姓利其澤;其行罰也,畏乎如雷霆,神聖不能解也」(韓非主道5)
「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於官府,而布之於百姓者也。術者,藏之於胸中,以偶眾端而潛御群臣者也。故法莫如顯,而術不欲見。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卑賤莫不聞知也,不獨滿於堂。用術,則親愛近習莫之得聞也,不得滿室。」
推薦閱讀:
※勵志劇《王羲之》開機:20多位書法家客串
※管仲其人改革治國總體上到底是符合後世的諸子百家哪一家 道家?法家?還是什麼?
※先秦諸子的政治態度:法家為何心甘情願依附王權
※儒家、法家、道家對中國傳統人格的塑造各自體現在哪些方面?作為當代中國人,如何從自身觀察這種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