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講楞嚴經(13)
黃檗老人說:「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了生脫死,門路很多。楞嚴經有二十五圓通,就有二十五法門。門路雖多,總不出宗、教、律、凈。宗,是禪宗;教、是講經。律、是持戒;凈、是念佛。這四法最當機。禪宗雖是直下明心見性,動靜一如,頭頭是道。就禪來說,差別也多。還有邪正大小,種種不一。講經也一樣,要到大開圓解,一念三千,性相融通,事理無礙。念佛亦要念到一心不亂,當下親證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入薩婆若海,一切法門,都離不了持戒。
楞嚴經說:「攝心為戒,如不斷淫,必落魔道;如不斷殺,必落神道;如不斷偷,必落邪道;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我今先說入三摩地,修學妙門,求菩薩道,要先持此四種律儀,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葉。心三口四,生必無因。」佛門舊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許聽教參禪。何以如此呢?因為修行以戒為體,戒是出生死的護身符。沒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會沈淪汨沒。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絲毫破損;浮囊稍破,必定沈溺。所以「宗、教、凈」三家,及一切法門,都以戒為先。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廢,要三法圓融,才得無礙。持戒若不明「開」「遮」,不通大小乘,不識因時制宜,種種妙用,死死守戒,固執不精,成為錯路修行。三學圓明,才得上上戒品;種種法門,皆不出一心。所以一法通則萬法通,頭頭物物盡圓融;一法不通則一切不通;頭頭物物
黑洞洞。一心不生,萬法俱悉,能如是降伏其心,則參禪也好,念佛也好;講經說法,世出世間,頭頭是道,隨處無生,隨處無念;有念有生,就不是了。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無我相,諸妄頓亡。我執既除,更除法執,我執粗,法執細,平常講話,開口就說我什麼,我什麼;若無我,則什麼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無礙;由能無我,也就無人,習氣毛病也無有了。既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離法,就要努力忘我,勿為境轉,勿在煩惱中過日子。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則一念錯誤,毫釐有差,天地懸隔,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救頭燃,嚴守律儀,如保護渡海浮囊,不容有一點破損!
我是一個閑人,常住什麼事都與我不相干;與大眾有緣,在堂里擺擺閑談。百丈大智老人,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雖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於是別立禪居。古人一片婆心,為了培育人才,而定規矩,立次序。時至今日,認為這一套是老腐敗,壓制人才,要剷除他,打倒他;若留戀舊規矩的就是腦筋未醒。新舊二法彼此衝突,今古不相容,佛世制戒,為除習氣,法流東土,因時制宜。百丈創清規,用以輔助戒律而設。既有規矩,得成方圓,一舉一動,不越雷池一步;一切威儀次序,人情禮節,動止施為,勤除習氣。百丈清規,至今千多年,水久蟲生,法久成弊。世道不古,借清規舞弊,所以有人起來反對,另創新規矩。究竟是規矩不好,還是人不好呢?若人不好,有再好規矩也無用;若人好,何用更立什麼新規矩呢!可見規矩本無好醜,只是人有好醜罷了。禪和子參禪,禪是靜慮,要在靜中思慮好歹,擇善而從,一切在我,法法皆妙。我若不好,什麼法都會成弊。世間法也是一樣,法本不壞,由於人心壞,習氣多,好法都成為壞法了。凡事能三思而後行,就不致於胡作妄為。立法不是死的,如醫生一樣,要對症下藥;葯不對症,就要吃死人。所以醫生治病,死執古方是不行的。古云:「葯不在貴賤,愈病者良。」先聖建叢林,立清規,定次序,安職位,如國家立法一般,非常周密。今天七月初八日,諸位職事首領,照叢林規矩,要到方丈,向和尚客客氣氣的退職。這裡不是叢林,又無鍾板,何以要攪這套把戲呢?我是一個野人,什麼事都與我不相干,還和你顛倒什麼!你們說也有理,認為職事有請就有退,是老規矩。每年正月初八、七月初八都是退職日子。初十請職,十二復職,十三送職,十六齣堂。當職當了一期,辛辛苦苦,退了職,好歇歇氣。叢林下小請職、大請職等等規矩很好,初發心的可以參學參學,請職有序職、列職先後次序,又有「有請有退」,「有請無退」之別;肯發心的人,不管這些。古來叢林住持,由國家送的多;公舉的也有,但不多。現代沒有這把戲,住持一當就不退,就在方丈養老。當家也是一噹噹幾十年。天寧寺定老和尚,傳幾位法徒,高朗當家當到死;冶開和尚當監督許多年,光緒廿一年當方丈當到死;英與和尚光緒十二年當方丈當到死;霜亭和尚,光緒二十二年受戒直到方丈,幾十年沒有退職,還不是由你發心。妙湛當司水廿一年,當維那十八年,後升首座沒有退。湖南超勝,在江天當僧值十三年,別人退職他不退,常住大眾歡喜他,說他是活菩薩。叢林下的把戲會用就好,不會用就變成死法。大家有緣在一塊,有粥吃粥,有飯吃飯,出坡開田,如自己小廟一樣,有什麼職可請;有什麼職可退;有什麼班首班腳呢?放下吧!不要玩這套假把戲了!還講什麼方丈、扁丈等等空話。我只是吃空飯,和你們一樣。向我退職做什麼!昔一老宿,畜一童子,並不知規則。一日,有一行腳僧到,乃教童子禮儀。晚間老宿外歸,遂去問訊。老宿訝,問童子:「阿誰教你?」童曰:「堂中某上座!」老宿喚僧來問:「上座傍家行腳,是什麼心行?這童子養來二三年了,幸自可憐生,誰教上座教壞伊,裝來裝起?去!」黃昏雨淋淋地被趕出。法眼云:「古人恁么顯露些子家風甚怪,且道意在於何?一有動作威儀,就不是本來面目了。聖也不可得,何凡之有?騰騰任運,動靜無心,聖凡能所,智慧愚痴,煩惱菩提,皆是如如之道!」大眾會得么?執著便刺手!
今日有幾位廣東居士,入山禮佛,供齋結緣,請我上堂說幾句話。我是空空如也的,謹略述四十二章經一部分的故事,與各位結緣。佛言曰:「人有二十難,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棄命必死難;得睹佛經難;生值佛世難;忍色離欲難;見好不求難;被辱不瞋難;有勢不臨難;觸事無心難;廣學博究難;除滅我慢難;不輕未學難;心行平等難;不說是非難;會善知識難;見性學道難;隨化度人難;睹境不動難;善解方便難!」誰能過此難關,誰就了脫生死。生值佛世,何以說難呢?若無善根福德因緣,不說遇著佛,遇菩薩羅漢也難。智度論云:「舍衛城有九億家,三億明見佛,三億信而不見,三億不見不聞。」佛二十五年在彼尚爾。若得多信,利益無窮。佛在舍衛城二十五年,尚有三億家不見不聞的,以其無善根福德因緣,故雖生值佛世,尚不見不聞。與佛同時在世,相隔很遠,不見佛不聞佛的人更多;故無善根之人,雖生佛世也無用處,而且就算在佛身邊,為佛弟子,若不依教奉行,也會招墮!如提婆達多是佛的兄弟,善星比丘為佛侍者二十年,不修行還墮地獄。城東老母與佛同年同月同日同時生,與佛無緣,不願見佛;可知見佛聞法之難了。現今佛不在世,善知識代佛弘法,親近之也能了生脫死。但善根淺薄的,會善知識也難。縱有緣見面聞法,不明所說之義,也無益處。華嚴初祖杜順和尚,是文殊菩薩化身,有弟子親近很久,不知他的偉大。一日告假,要朝五台山禮文殊去。師贈以偈曰:「遊子漫波波,台山禮土坡,文殊只這是,何處覓彌陀!」弟子不會意,及至五台山腳,見一老人。謂之曰:「文殊今在終南山,杜順和尚是也。」弟子趨歸,師已於十一月十五日坐亡,至今關中於是日作文殊忌齋。不具眼識人,雖在善知識面前也認不得他是善知識,又太陽警玄禪師座下,平侍者心地不好,結果叛師離道,收場在三岔路上被老虎吃掉,已會善知識可算不難了,但不依教修行,雖會善知識也無用處。貧窮布施難,豪貴學道難;因貧窮的雖欲布施,有心無力;勉強布施,就會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為難。豪貴人家,有力布施,不能放下身心去學道,也是為難。難易是對待法,精進勇猛,有大願力,難的會變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變為難。難之與易,在人不在法,貴能融通,則一切無礙。貧的是前世不施,故感今果,正應儘力布施。豪貴的人身分高,辦事不為難,正好學道。佛弟子阿那律,此雲無貧,或曰如意。他過去劫中貧窮。一日,在田裡幹活,其妻送來稗子飯,適有一辟支佛僧,向他化飯。他說:「這飯很粗,不堪供養大德,請到我家另供好飯吧!僧曰:「現已正午,若到汝家便過了午,過午我不能吃,就化你這稗子飯吃好了!」他就以稗子飯供養此僧,因此功德,感果九十一劫生天為天王,世世無貧,世世如意。做人王、天王不稀奇,由供僧種下善根,得為釋迦佛座下弟子,聞法悟道成羅漢,天眼第一,這更難得。以一飯之因,就有如是好果。貧窮布施,比富貴布施功德更大,可見能打破難關,則貧窮布施亦非難也。菩薩修六波羅蜜,以布施波羅蜜為首。布施之義,說來很多。
推薦閱讀:
※22.凈界法師講楞嚴經
※楞嚴經的秘密_3
※楞嚴經要義
※十番顯見3(顯見不滅)編號028a《楞嚴經》凈空老法師主講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