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 20 多歲,你為什麼就已經開始擔心 40 歲的中年危機?

回答來自機構帳號:簡單心理

如何看待現在部分 20 多歲的年輕人已經開始擔心他們 40 多歲將遭遇「中年危機」?

簡單心理,只提供高質量的心理服務

首先澄清一下「中年危機」這個概念,它和中年壓力還是有所不同的,並不是一種所謂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狀態。這其實是一個心理學上的概念。

心理學家卡爾榮格認為,我們前半生的發展集中於外部世界,努力做事情來達成自己的目標。到了中年時期,轉向內部的發展,而自我的空虛、無意義感、後悔感是中年危機的主要成分。

早幾輩的人們,做什麼樣的工作、和誰過一輩子可能都是家裡安排好的,並不需要自己做出決定,按部就班的走就好了。

但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早地接觸更大的世界,越來越早地開始探索自我,越來越早地明晰自我意識。

20 多歲正是我們自己需要不斷地做出選擇、化解衝突的時候,這其中尤為明顯的就是雙重趨避衝突。

雙重趨避式衝突是指有多個目標,每個目標都對自己有利有弊,反覆權衡拿不定主意。

這個概念最先由社會心理學家卡特勒溫提出,20+ 這個階段要面對的雙重趨避式衝突不勝枚舉:

  • 選擇一份高收入高風險的工作,還是一份低收入但很穩定的工作
  • 選擇在壓力大但精彩的北上廣生活,還是回到節奏舒緩但平淡的家鄉定居等等
  • ...
  • 心理學家阿奈特認為真正的成年人有以下三個特點:

  • 獨立承擔責任(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yourself)
  • 獨立做出決定(Making decisions independently)
  • 實現經濟獨立(Becoming financially independent)
  • 而很多人在 18-25 歲時還住在家裡,沒有結婚,工作換個不停,不是一個「滿足條件的成年人」。所以阿奈特把 18-25 歲這個階段定義為成人初顯期(Emerging Adulthood),是指已經告別青春期,卻還沒有進入完全承擔責任的成人世界的過渡時期。

    成人初顯期有五大特點,這也可能就是我們倍感焦慮的原因:

    1. 同一性探索(identity exploration)

    我們以前都認為同一性的形成是在青春期(12-18 歲),而新近的研究發現,直到成人初顯期,同一性才開始形成(Arnett,2008)。

    在這段時期中,個體開始決定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探索工作、學習與愛的慾望比任何一個階段都強烈。

    在不斷探索的過程中,衝突也會越來越多的出現,儘管過程並不總是愉悅的,但每一次探索都是在為未來的長期選擇做準備。

    2. 不穩定性(instability)

    成人初顯期是個體的差異性也非常大的時期,人們的身份角色、生活狀態都是不穩定的。可能在讀書、在工作、在戀愛、可能已經成家,也可能都沒有。

    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大概在 30 歲左右,這種混亂不穩定的狀態會得到緩解,家庭的建立和事業的初步成型意味著成人初顯期的結束。

    而成人初顯期的這種不穩定性,也讓每個人遇到的衝突各不相同,有人還在思考要考研還是要工作時,另一些人已經在考慮要不要結婚生子了。

    3. 自我關注(self-focus)

    從父母的監控和高考的壓力中解脫出來,成人初顯期的個體開始自己做決定—我想做什麼,我想去哪裡,我想要和誰在一起。

    尚且不需要承擔成人後,來自婚姻與孩子的壓力,也沒有來自事業的限制,他們有機會嘗試自己一直以來的「憧憬」。

    Gap Year,鄉村支教,留學深造,都是這一階段最常出現的選擇,而當人們開始想要去實現這些憧憬時,衝突也就隨之而來了。

    4. 不上不下感(feeling in-between)

    許多成人初顯期的個體認為自己可以承擔責任。事實上,他們可能通過工作有了收入,的確承擔了一部分獨立生活的責任,但可能還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成年人。

    當面對雙重趨避式衝突時,他們會害怕被自己放棄的那一個決定才是正確的。會下意識誇大這種可能性所帶來的後果,害怕這種後果需要自己承擔。

    成人初顯期的個體在面對衝突時,仍希望父母或者他人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責任。

    5. 無限可能性(possibilities)

    成人初顯期是樂觀主義盛行的一個時期。絕大多數成人初顯期的個體相信他們會比父母生活的更好。

    如果幸福是理想生活和現實生活之間的差距,那大多數的成年初顯期個體會覺得自己是不幸福的,因為他們想要的東西太多了。——Arnett

    20+ 的年輕人如何才能不那麼焦慮?

    1. Follow your heart

    這句話聽起來很俗套,但可能會是應對成人初顯期衝突的有效方式。

    杏仁核在我們的大腦中負責管理情緒。有一些研究顯示,在我們大腦表層褶皺進化出來之前,很多決策都是由杏仁核進行的。

    而當大腦表層褶皺進化出來之後,我們進行決策更多的是依靠理性系統。我們舉棋不定,可能就是情緒系統跟理性系統之間的決策結果出現了衝突。

    成人初顯期做出的決定,通常會對自己的一生都有持續影響。在選擇伴侶、事業的發展方向等問題上,如果聽從情緒系統的解決方法,幸福感可能會更高。

    2. 走點彎路也無妨

    很多時候,我們都只想在正確的路上一條道走到黑,快速實現結果最大化,不允許自己有任何犯錯的可能性。

    要知道,沒有人可以給你的人生寫出正確答案,這就是一段不斷試誤的旅程,走點彎路也未嘗不可。

    可能有些人會覺得這是兩個說了等於沒說的建議,但放之四海皆準的衝突解決辦法是不存在的。

    而且,如果有一個人,指著一條路,對 18-25 歲時的我說:「這條路是正確的,遇到岔路走左邊,就這麼走下去,一定能成功。」

    我會覺得那樣的人生會很無趣吧。

    想以《殺鵪鶉的少女》中的一段話作為結語:

    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眼見風雲千檣,你作出選擇的那一日,在日記上,相當沉悶和平凡,當時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推薦閱讀:

    出生在這六天的女人中年富貴羨煞旁人!快來看看有你嗎?
    人到中年,往事隨風,得失隨緣
    大器晚成,要到中年後才能事業有成的生肖
    中年男人的夢中情人
    人到中年(四十歲)是怎樣的體驗、感受與生活狀態?

    TAG:危機 | 中年 | 中年危機 | 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