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勵志與忍辱

寫了幾篇和「小故事」有關的文字,竟有人點贊,意外之餘,也頗有些小欣慰。一有欣慰,就有些把持不住自己了,想再來幾篇。我的城府之淺,由此可見。這一回,想說的是「勵志」。先把小故事抄在下邊:

淮陰屠中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胯下,蒲伏(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是從《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截出來的,著名的「胯下之辱」。在語言系統中,是一個成語;在歷史敘述中,則是一個典故;在文化和教育中,是一個勵志的故事,核心是要「忍辱」。為什麼要「忍辱」呢?僅憑上面的那一段,是不夠的,不完整的。有個完整的白話文版本在這兒,網上搜的:

淮陰侯韓信,淮陰縣人。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沒有什麼善行可以推薦做官,又不善於做生意維持生活,經常到別人家裡蹭飯吃,別人都很厭惡他。(「性釣魚於淮陰」的「性」,應是「信」)韓信沒事就在城北釣魚,很多婦女都在河邊洗衣服,有一個女人看韓信餓了,就給他些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如此。韓信很高興,對這個女人說:「我一定會很好地報答您。」女人聽了很生氣,說:「大丈夫不能自己謀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憐公子你,才給你飯吃,哪是指望你報答我呢!」

韓信一次到市集去,被一個屠戶欺辱,挑釁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就真地趴在地上,從屠夫的胯下鑽了過去。整個集市的人都嘲笑韓信,以為他膽子真的很小。後來被蕭何推薦給漢王劉邦,劉邦築壇鄭重地封韓信為大將,再後來韓信因為輔佐漢王劉邦成就霸業的功勞,被封為齊王。

對一個歷史人物的書寫,在這兒被濃縮成一個「忍辱」與「拜將」的勵志故事。用心明了,邏輯清晰:先有「忍辱」之因,後有「拜將」之果,就像有春種就會有秋收一樣。

是誰最先把司馬遷的歷史敘述截下來濃縮成這麼一個勵志故事送給我們的?我不知道,需要專門家的考證。

我不放心我對這一勵志故事的解讀。我怕我會曲解勵志故事編撰者的用心以及其特別的邏輯。我用手機在網上「百度」了一下,「度」出來這麼一段文字:

忍耐需要修養,忍辱需要度量,而忍辱負重則是一種境界。忍,乃是心頭一把鋒利的刀,要培養刀捅心頭而不驚慌的氣度,就要忍得了殺父之仇,奪妻之恨,胯下之辱,占國之欺,爭鋒之傷……也許還要承受歷史的罵名,但他們無怨無悔。

殺父之仇,忍!

奪妻之恨,忍!

占國之欺,忍!

爭鋒之傷,忍!

我真有些毛骨悚然了。這一類的勵志故事,好像要培養恐怖分子一樣。在這一串的「忍」中,胯下之辱的「忍」應排在末尾,相比前邊的那幾個,實在算不得「辱」,可以忽略不計的。

但還是說「胯下之辱」吧。

依上邊的引文,我對這一忍辱勵志故事的解讀應該大致沒錯。然而,遠遠不夠,「忍辱」不僅和「拜將」有其因果,更是一種修養,一種度量,一種境界。相形之下,我的解讀實在有些修養不到,度量太小,境界低下。這實在是沒辦法的事情,非君子不能硬裝,也就只能以小人之心來看這勵志的「胯下之辱」。

比如,以我的小人之心,怎麼也看不出當下的「忍辱」和將來的「拜將」之間會有一種必然的因果關係。依司馬遷的原文,當時受「胯下之辱」的韓信,確實是有些「怯」的,「忍」是因為「怯」。如果他知道自己將來會被「拜將」,他還會不會甘受小混混給他的侮辱呢?如果把這裡的「忍」說成一種修養、度量、境界,就是對「怯」的美麗的裝潢!

還有,我有限的閱讀和現實經歷給我的教育是,絕大多數的受辱者並沒有韓信那麼幸運,是一直忍辱到死的。先忍辱而後官,先受辱而後榮,不能榮不能官的是絕大多數,在終生的受辱中靠著「後榮」和「後官」的夢想,直至忍辱而死,死前還要以先忍辱而後官、先受辱而後榮的故事為子孫勵志。這樣的勵志,可稱之為中國人的千年之夢,荒唐而滑稽,幾近一個黑色幽默。

忍辱!忍辱!

這樣的勵志故事,幾乎歷代都有,穿戴不同,裹的是相同的肉身。也有想不開的,就辱極而亡,為後人憐。或發瘋,為後人笑。也有憤然而起的,就成為暴民,為後人詬,為後人嗤。

還有,受辱成為習慣,受辱者很可能會不覺其辱。

我有限的閱讀和現實經歷給我的教育是,如果是皇帝老兒的胯,匍匐鑽胯者還會因此而滿臉生輝,兩眼放光的。旁觀者呢?經常的情形是,因為想匍匐而不能所生的羨慕嫉妒恨。這在魯迅先生筆下的我們親愛的阿Q那裡就有。

何以如此?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塑造出的民族性格,使之然也。

我們也有「中華民族不可辱」的教育,大概是針對外敵而言的。對自己的同胞呢?似乎是可辱的。

比如韓信之於那一幫小混混;比如奪妻的惡棍、殺父的兇手。

難道我們的忍辱勵志有內辱和外辱之分?外辱不可忍,內辱就可以么?

不但可以,還能忍出一種修養、一種度量、一種境界。這是一種什麼樣的忍辱邏輯?

胯下之辱可忍,爭鋒之傷可忍,奪妻之恨可忍,殺父之仇可忍,占國之欺可忍,如此等等的忍,還有沒有邊界?

擁有了這種沒有邊界的忍辱,其修養、度量、境界還是不是人的修養、度量、境界?

豬在挨刀絕命的時候,可是有反抗的嚎叫的!難道我們的忍辱教育要讓我們比豬還不如嗎?

我總覺得,讓韓信鑽褲襠的那些小混混,和達官貴人們依勢欺人的兒子孫子們,古時稱為「紈絝子弟」,現在稱之為「富二代」或者「官二代」有些氣味相投。我實在有些懷疑,這樣的忍辱勵志,是那些曾經忍過辱而後成為達官貴人的所謂「人上人」送給我們的。他們把「胯下之辱」從《史記·淮陰侯列傳》里截出來,濃縮成勵志故事,看似勵志,實為訓誡。

這樣的忍辱教育,很可能就是他們為了在他們施辱於人的時候,讓受辱者甘受其辱,甚至不覺其辱。

這樣的忍辱教育,似乎給小人物指出了一條能夠至達成功的路徑,但對絕大多數的忍辱者,怎麼看都像一劑迷魂湯:天下太平,有辱就忍著吧,忍著往上爬吧,爬上來的有種,爬上不來的繼續忍——忍死你!

我實在有些想不來,以「胯下之辱」作為勵志故事,我們的關注點為什麼從來都在「忍辱」與「拜將」的韓信,而要忽略和放過施辱於韓信的那些小混混?

辱,恥辱,我們到底應該怎樣解讀和指認?真正恥辱的到底是施辱於人的混混,還是甘願受辱的韓信?

沒有邊界的忍辱,即使不是故意,也是一種縱惡。

一味地放任惡行,即使不是故意,也是惡行的同謀。

我們在實施忍辱教育的時候,經常會用一句俗語「心字頭上一把刀,忍了吧」,不忍,刀就會落下,傷及於心。如果這裡的「心」不僅是物理意義上的心臟,而與我們常說的精神、心靈有關的話,一味地忍辱,刀就不會落下,傷及我們的「心」么?忍與不忍,到底哪一個更有利於「心」的護衛?

自己遭辱,能忍,看到別人遭辱就應該更能忍了。

如此的忍,忍出來的人格,以至於民族性格,會是一種什麼樣的人格與性格?

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刻有德國神學家馬丁·尼莫拉的一段懺悔文:

在德國,

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

我沒有說話,

因為我不是共產主義者;

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

我沒有說話,

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

我沒有說話,

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後,他們追殺天主教徒,

我沒有說話,

因為我是新教教徒;

最後,他們奔我而來,

卻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我以為,無論是內辱還是外辱,當「忍辱」失去邊界的時候,馬丁·尼莫拉的懺悔文中描述的情景就一定會成為現實。

抗日戰爭時期,五六個日本兵、五六桿槍就可以對兩千多個中國民眾實施屠殺,且能夠成功,與我們長期的這種忍辱教育塑造成的民族心性有沒有關係?

至於內辱造成的傷害和人道災難,用不著我說,過去有,現在有,將來大概也還會有的。

勵志!勵志!我們還有許多的勵志故事,比如「頭懸樑錐刺股」,好像要鼓勵我們自殘一樣。

忍辱的勵志,是否也散發著一股自殘的氣味?

勵志故事是勵志教育的組成部分,關乎民族文化心理結構的形成和民族性格的塑造。我們需要勵志故事,也需要警惕那些摻進了「三聚氰胺」或「蘇丹紅」的勵志故事。給食品加「三聚氰胺」和「蘇丹紅」不正是騙子的所為么?

在食品,無論有形無形,我主張安全第一。

本文版權屬楊爭光先生所有,刊發、轉載等事宜,請聯繫小編微信:luxiaoyaoao。

推薦閱讀:

純印老人所示現的布施、忍辱、禪定這三方面,這個法門能不能讓我們真的受益?可信的程度是什麼?(犟牛老師答疑)
忍辱
凈空法師:能不能有成就關鍵就在忍辱波羅蜜。小成就,小忍辱;大成就,大忍辱;不能忍的,沒成就
忍辱之法
談布施與忍辱

TAG:勵志 | 忍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