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空法師:華嚴經講述菁華(第130集)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 儒釋道多元文化講堂
華嚴經講述菁華 (第一三O集) 1999/4/2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12-045-0130
請掀開經本,欲界天的第三行,請看第三位天王:
【妙寶幢冠天王。得隨諸眾生種種欲解令起行解脫門。】
前面曾經跟諸位介紹過善目主天王,它這裡面最重要的意思是提醒一切眾生,這個一切是指十法界,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尚且如是,何況六凡?世間的樂決定不可以貪著。四聖法界的樂都不能夠貪圖,何況我們人間這種很短暫之樂受?一定要曉得真正永恆的大樂,永恆的大樂是諸佛菩薩所享受的,淨土經裡面講的極樂世界,那是聖樂,是我們應當要求的。如果我們染著世間的五欲六塵這種樂受,諸佛菩薩極樂的境界你就得不到,貪小而失大。這個意思很深,我們一定要明瞭,真正明瞭之後才不至於貪小失大,我們捨棄這種小樂,小的享受,在這一生當中爭取諸佛菩薩的大樂、極樂。
接著第三位妙寶幢冠天王,他所得的法門是『隨諸眾生種種欲解令起行解脫門』。眾生族類就不相同,諸眾生是無量無邊的族類。每一個族類的眾生,他們的慾望,此地的慾望我們可以把它解釋為物質生活,以我們人間來講,五欲六塵的生活;解是精神生活,所以這兩個字含著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就是你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了解多少,了解得愈多、愈深刻,精神生活愈豐富。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一無所知,他只有物質上的享受,而沒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空虛,這種現象在現代社會尤其普遍。能夠享受到世間五欲六塵這種豐饒的生活,必定是前世修布施,他才能得福報;如果前世沒有財布施,這一生物質生活就相當清苦。像我的老師方東美先生,物質生活就過得很辛苦,完全靠學校裡面那一份工資跟鐘點費生活而已,他的生活沒有其他的來源。所以常常感慨,讀書人總離不開書,遇到好的書沒有錢買,買書都買不起。可是他精神生活很充沛。我們學佛的人知道,前世法布施多,財布施沒有做,所以這一生只能得到聰明才智,物質生活非常缺乏。
佛教給我們一定要了解業因果報,明白這個道理,也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然後才能夠開拓自己的命運,改造自己的命運。《了凡四訓》把命運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這個難得。命運是自己造的,命運自己可以改變,不是一成不變的。命運有沒有?決定有,但是命運操縱在自己手上。因此我覺得《了凡四訓》我們要加強,做很好的英譯本,用英文來翻譯。實在講,這樁事情我們做得太晚,如果能夠在二十年、三十年之前做這個工作,向全世界流通,對於消除這一切災難有決定的好處。可是現在雖然災難一天一天逼近,還是要認真努力去做,決定不能夠放鬆。
諸位將來講經說法,無論是在講堂裡面講,或者是個別接觸一些大眾、一些信徒,都要把這些道理講清楚、講明白,勸勉他回頭是岸。眾生所想的、所希求的、所造作的,大多數就像《地藏經》上所說的,無不是罪、無不是業。罪業怎麽說?念念為自己的利益就是罪業,念念為一切眾生的利益是功德。我們要從自己本身做起,做一個大幅度的轉變,一百八十度的轉變,開拓自己的命運,創造自己光明的前途。必須捨棄六道裡面一切享受,這個捨棄,在六道裡面,順境不起貪心,把貪心捨掉,逆境裡面不起瞋恚心,是捨這個,不是把事情都捨掉不幹,那你就錯了。依舊很認真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事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為眾生做,為正法久住世間而做,絕不懈怠;作而無作,無作就是絕不起分別執著,絕不起貪瞋痴慢,佛祖教我們放下是放下這些。無論在什麽境緣當中,境是指物質環境,緣是講人事環境,順境裡面有一念貪心起來了,立刻要覺悟。貪心起來是什麽?餓鬼道。隨順這個貪心,你就去做餓鬼去了,你在這裡種餓鬼的因,你將來就得到餓鬼道去受報。逆緣逆境,如果起一念瞋恚心、起一念嫉妒心,麻煩,這一念就是造地獄的業報,那一念瞋恚、一念嫉妒是地獄的業因。你想多可怕,想到三途真的是毛骨悚然。我們在講席裡常常提醒同學們,這種境界現前的時候,趕緊把佛號提起,一念阿彌陀佛,把這個妄念打掉,這叫念佛,這叫念佛真的有功夫,功夫得力,就是你妄念伏住了。
在我們初學的階段,說老實話,我們一生都是初學,初學的階段,不僅僅起心動念我們就要真做功夫,而且要遠離塵境,儘可能的避免、儘可能的少接觸,我們才能保持功夫成片。你功夫為什麽不能成片?這些境界你不肯遠離,遠離才能達到功夫成片。因為它常常引起我們煩惱,這就是外面你著相,內裡頭就動心,這是凡夫生活的狀況。真正是聖者,定慧有了功夫,定慧有力了,你看三十七道品裡面五根、五力;五根還不行,五根有的時候還是要遠離塵境,除非不得已,一定要接觸,非不得已,不是一定要接觸,遠離的好,避免外緣引起煩惱,到五根有力的時候那就行了。五力裡面,定可以不動心,接觸外面的境緣也不動心;慧有力量,對一切境緣,性相、理事、因果都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他不會被境緣誘惑,這才行。四攝法裡面「同事」那一條,一定要到五力才可以同事,五根還不能同事,同事有危險,到五力沒有問題。諸位想想,我們自己今天是什麽樣的程度,我們應該要怎樣去學習?不必問別人,自己很冷靜的去思惟、去反省。可是五根、五力的基礎是什麽?基礎是前面三個科目,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這是基礎教育。我們今天不但沒有力,信進念定慧沒有力,根都沒有。根從哪裡生?根從前面三科生的。所以你看看,連《彌陀經》上都講,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修什麽?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要修這些。前面三科沒提;換句話說,前面三科是在我們娑婆世界修的,我們有這三科的基礎才能往生。你有這三科的基礎,你就是善人,在經上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不是善男子、善女人,念佛好,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一生能不能得生?不能。為什麽?你不是善男子、善女人。我們是善男子、善女人,生到極樂世界,到達那個地方,得佛本願威神加持,把你這個善向上提升。那個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我們的心行不善怎麽行?這跟諸位說老實話。
妙寶幢冠天王,他成就的法門就是在眾生種種欲解裡面起行解。清涼大師註解裡面講,「隨樂斷疑,令起正行」。菩薩勤於教誨,隨順世間種種樂欲裡頭,幫助他覺悟,勸導他回頭,讓他起在佛門裡面的行解,聖賢教誨當中的行解,把世俗的行解轉變成聖賢的行解。怎麽知道他勤於弘法利生?文裡有一個「隨」,隨諸眾生。教導別人,決定成就自己,用這個法門成就的人很多很多。世出世間都說「教學相長」,我們這個經每講一遍,講經勸別人,每講一遍就勸自己一遍,勸自己這一遍比勸別人,我們講印象,那印象比聽經的人深刻太多了。所以講經的功德利益不可思議,這個功德利益不是對他的,是對自己的。我們習氣煩惱雖然重,重不怕,也不必在意,只要你勤學,只要你講經不間斷,天天在勸自己,天天在提醒自己。時間短暫,雖然這麽做,自己還是不容易回頭,不容易覺悟,原因在哪裡?無始劫以來的習氣太深、煩惱太重。可是有個十年、八年,我們在古德傳記裡面看到,有二十年、三十年,這麽長時間薰習,他一旦覺悟,一旦真正明白了;他那個覺悟、明白是功夫的累積,如果不是勤學,一生開不了悟。一生不能開悟,一生依舊造業的人,我們也看到很多,八十、九十都不能回頭,還是那麽堅固的執著,五欲六塵、名聞利養依舊放不下,我們見過。為什麽原因?佛法薰習的時間太少了。
我們自己確確實實是業障深重之人,不是經上講的伶俐漢。我自己在佛法裡薰習,也是三、四十年才覺悟、才明白,才真正懂得、真正回頭。這個境界,諸位如果常常聽我講經,你能夠體會得到。早年我所講的經,還有一部分錄音帶保留到,那個時候沒有錄相,諸位去聽聽,這兩年所講的經諸位也聽聽,做個比較,你就曉得。這是我的經驗、我的經歷,就是長時期的薰修,不知不覺習氣少了、煩惱輕了,智慧增長,對於一切人事物看法清楚明白了。我看諸位同修跟我都差不多,也有很深的煩惱習氣,我走過來了,這個方法有效果,我相信對你們也有效果。
經不可不讀,不可不熟讀,經裡面極重要的教誨不能不幹。我們節錄的,《無量壽經》上節錄六十二句。《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世尊這部經是專門對我們現代出家人講的,現代出家人所作所為,經上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釋迦牟尼佛的大預言,我們今天所犯的毛病他統統說出來了。他的預言有好處,每個錯誤他老人家都提供對治的方法。我們在這部經裡面節錄了四十四句,這是少到不能再少。依教奉行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總共一百零六句,我們要把它做到,能做幾條就做幾條。要天天增加、月月增加、年年增加,最好把這一百零六條統統都做到,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決定有把握。這個時候心開意解,多少得幾分自在,心地清淨,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沒有染著,佛法講得輕安,身心安穩,全心全力幫助這些苦難眾生。「令起行」,著重在行,唯有真正的行,真正去做、真正去幹才有成就,成就就是解脫。再看第四位天王:
【勇勐慧天王。得普攝為一切眾生所說義解脫門。】
這些天王都說法利生,清涼大師在注子裡面說,「一言普攝諸義,遍於時處,為物而說」,物就是一切眾生。勇勐慧天王也是大權示現。我常常給諸位同修說,華嚴會上都是法身大士,他們是不是真正法身大士?不是的,他們示現的法身大士,實際上都是諸佛如來,都是圓滿的至聖,不是小聖,也不是我們講的大聖,是至聖。所以他們跟如來果地上一樣,「如來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四無礙辯才統統都具足,圓滿的具足,一句、一個字普攝無量義。你要問為什麽?任何一句、一字,諸位想想,它是不是稱性?是不是從法性裡流出來的?法性無量無邊,從法性流出的一切法,任何一法都是無量無邊,理無量無邊、義無量無邊。我們再問一下,佛說的一切經,字字句句無量義,世間的文字、其他宗教的經典我們又如何看待?給諸位說,世間所有一切的言語文字有沒有離開自性?沒有,世間言語文字,字字句句也是無量義。《華嚴》說得很好,正報裡面小則說毛端、毛孔,依報裡面講到微塵,這個意思就是今天科學家講的量子力學。一毛孔、一微塵也是無量無邊,為什麽?稱性。任何一法都沒有離開自性,都是一念自性所現之物,能現的性體無量無邊,所現的現相也是無量無邊。這裡面差別在哪裡?差別是迷悟。所以佛家才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圓是什麽?圓覺之人,圓滿覺悟的人,無論講什麽法都是圓融,都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所以能普攝一切眾生。這一切眾生,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多元,不同的族類、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任何一字、任何一句都能普攝。
所以形式上無需要改變。我們以宗教來說,他信佛教、他信基督教、他信天主教、他信伊斯蘭教,這是形式,沒有障礙,個個就在自己宗教信仰裡面開悟,恍然大悟、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同,形式上是異,異不礙同、同不礙異,同異是一不是二。所以族類無需要改變,信仰無需要改變,文化也不需要統一,多采多姿,個個都明心見性,個個都作佛、作菩薩。諸位細細去想想,這就是現代人所講的多元文化。文化本來就是多元的,多元是一個自性的共同體;我們隨俗說,一個生命共同體。我們自己認識了,也要幫助一切不同族群的眾生認知異中的共同體,那問題解決了。無論是哪一個族群,無論是信仰哪一種宗教,大慈悲心都能夠生起來,清淨平等覺現前了。雖然清淨平等覺現前,大慈悲心現前,族群的形象決定沒有破壞,這就是佛家講「佛法在世間,不壞世間相」。我們在這個經裡面,世尊為我們示現這個形象非常清楚,每一位天王,到後面每一位天神,都是代表一個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但是他們個個都見性,個個都證得究竟圓滿的解脫門,個個都見到法法與自性的關係。真正明白性相是一不是二,性融在相中,相融在性中,像水乳交融,性相是一不是二;能現跟所現是一,也分不出二。世尊為了解說方便起見,說個能、說個所,所以我們不可以執著,一執著,能所就對立,那就錯了,你立刻就迷了。能在所邊,所在能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細細體會這句話裡面的意思。
所以天王才有能力為一切眾生說法,這個我們要學。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我們如果遇到一個基督教徒,你勸他捨棄基督教學佛,這錯了,你不懂得普攝。他是基督教徒,就在基督教,就在他們經典裡面幫助他明心見性,這才叫「普攝為一切眾生所說義」。你所說的,展開他們的經典,跟《大方廣佛華嚴經》絕對沒有兩樣。所以圓人看一切法是一樣的,決定沒有兩樣,只要你離開妄想分別執著,法法都見自性。所謂是法外無心、心外無法,這是給你講原理,你懂得這個原理,任何一法都見性,不一定是佛法,能見性的全是佛法。所以祖師問學生,哪一法不是佛法?法法皆是,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什麽叫佛法?明心見性之法,就叫做佛法,覺悟了才行。迷了的時候,要問你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廣也不是佛法。為什麽?你讀這部經見不了性。為什麽見不了性?分別、執著。所以諸位就明暸,真正離開分別執著,法法皆是佛法;如果還有分別執著,大方廣都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是迷,佛法是覺;覺就是佛法,迷就不是佛法,這是真理。佛是個好老師,是真善知識,我們對他尊敬佩服,跟他學習,道理就在此。他從歡喜、樂意為人說法,幫助別人破迷開悟,從這裡面證果的,解脫就是修行證果。再看下面一位:
【妙音句天王。得憶念如來廣大慈增進自所行解脫門。】
這位天王,他給我們做榜樣,真正向佛菩薩學習。佛菩薩的德能無量無邊,我們要記住,無量無邊的德能,一樁事情裡就顯露無遺,圓滿的包括了。哪一樁事情?任何一樁事情。佛法裡面講一,絕對不是獨一,絕對不是專一,而是講任一,任何一法、任何一門。他此地舉出一個慈悲,性德裡面無量無邊的德能都在慈悲裡頭。我跟大家講我寫的這二十個字,「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看破、放下、自在、隨緣、念佛」,我跟諸位解釋,任何一句裡面圓滿含攝其他九句。如果裡面少了一句,你這一句就不圓滿,譬如真誠,如果裡頭少了個念佛,你的真誠就不圓滿;說到慈悲,如果慈悲裡頭少了念佛,你的慈悲就不圓滿。每一句裡頭都是圓滿含攝其他的九句;換句話說,十句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句裡面都圓滿的十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不二;一是多之一,多是一之多,這叫圓覺。有這種見解,有這種思惟,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圓人;我們說得明白一點,圓教根性的人。圓教根性的人比較容易覺悟,為什麽?他的分別執著比較輕,容易覺悟。
這位天王是『憶念如來廣大慈』,這一句就是念佛,「憶念」,他修的就是念佛法門,他學的就是這個法門。他學的什麽?『增進自所行』,專學慈悲這一門,一門深入。可是諸位要曉得,一門遍攝一切門,一切門都在這一門之中。他一門深入修慈悲,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他從這個地方契入。這個意思就是說,一定要把自己的心量拓開。一切眾生沒有不愛自己的,沒有不關懷自己的,把愛自己的心、關懷自己的心,擴大到愛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這是學佛,這就是大慈大愛。佛是圓滿做到了,不是口頭說說,做到了,確實是這個樣子。菩薩學他,也做到了,「增進自所行」,這個行是慈悲行。法法都是慈悲,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真誠心是慈悲,不真誠就不慈悲;清淨心是慈悲,不清淨就不慈悲;看破是慈悲,看不破就不慈悲;放下是慈悲,放不下就不慈悲。我們簡單舉這個例子,諸位細細去思惟,然後才知道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一樣不跟慈悲相應。我們今天努力在修學是慈悲,認真在講台上講經是慈悲,幫助一切眾生解決疑難是慈悲,哪一樣不是慈悲?豈不是慈悲涵蓋了一切法嗎?
「增進」,增是增長,進是進步,自己所修學的,他從這個地方修行證果了。我們看看這麽多的善友菩薩們,每一個人所修學的法門都不同,『解脫門』,解脫相同,他們修學的方法手段不一樣,個個都解脫。「解脫」兩個字怎麽講?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解除、解放。解除什麽?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解除的是執著、分別、妄想;妄想就是無明,分別就是塵沙,執著就是見思,把這個解開了、解除了。脫是什麽?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脫離一真法界裡面四十一個位次。圓滿的解脫就是究竟的佛果,無上菩提。門是門徑、是方法,他用這個方法達到,達到無上菩提,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他用這個方法。所以在《華嚴經》上看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個方法都一樣。
佛法高明,令人敬佩,佛沒有說只有佛說的話是正確的。佛說「經」有五種人講,不是他一個人講,只要與自性相應的佛都承認,那都是佛經,跟佛講的沒有兩樣。所以佛不專制,佛不霸道,佛用今天的話來講,真的是民主自由開放。只要你講的稱性,與性德相應,那就是佛,那就是菩薩,你所現的現相,那個不管你。所以我們在五十三參裡面看到勝熱婆羅門、遍行外道,他們所說的都是佛法,都是正法。現在人可麻煩了,分別執著不知道有多重。我聽別人跟我講,許許多多人還在反對《無量壽經》的會集本,認為什麽?那是居士會的。出家人會的就是佛法,居士會的就不是佛法,哪有這種道理?今天在此地我們看到天神,我們在此地還沒有看到他是居士,後面講的雜神、鬼神比他們的身分更低,人家個個都證解脫門,這個解脫我剛才講過,無上正等正覺,圓教的佛果。所以反對夏老居士會集的《無量壽經》,我肯定他這一生還搞六道輪迴,他出不了三界。原因是什麽?心不清淨、心不平等,清淨平等覺才能成就。我們在這部經上看到一個大前提、大原則、總綱領,那就是什麽?無論修學哪個法門,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拋掉,那就叫佛法。所以他是個基督徒,他依照他那個方法去修學,如果捨棄妄想分別執著,他是佛菩薩,他就是學佛,學佛是學覺悟。妄想分別執著是不覺,捨棄不覺那你就大覺。這才是真正「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個法門不是佛家講的法門,包括世間所有一切法,無論哪一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的都是佛法,都能證得無上菩提。妙音句天王在此地為我們示現,提醒我們一門深入,門門解脫。第六位:
【妙光幢天王。得示現大悲門摧滅一切憍慢幢解脫門。】
這位善友跟前面這位很類似,妙音句天王是從慈悲入門,專修如來的大慈成就;妙光幢天王也是一門深入,他修的是大悲。慈跟悲都是愛心,慈是與樂的愛心,悲是拔苦的愛心,差別在此地,同一個愛心,一個是給你真實的快樂,一個是幫助你離開苦難。樂有真樂、有假樂,就像雲谷禪師對了凡居士開示意思一樣,說善有真有假、有偏有圓、有大有小,種種不同。他在享受的時候要跟他解釋,就在樂上跟他講,讓他在這裡面覺悟,從小樂裡面提升到大樂,從不究竟的樂能夠進化到究竟之樂。我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小樂是個人之樂、家庭之樂、小團體之樂;大樂是社會之樂、國家之樂、眾生之樂,大樂。為什麽不能叫天下人得樂?激發他的大願心。我能夠捨棄自己的小樂,勤奮一點、辛勞一點,為社會、為國家、為一切眾生造大樂,這個有意義;能令一切眾生得樂,自己多歡喜,自己多快樂。所以佛菩薩善於造福,他自己不享福,令一切眾生享受,這個樂!所以同修們真正發心,我們要為整個世界一切苦難眾生修學,展開佛陀的教化,幫助大家斷惡修善、破迷開悟,要真正發這樣的心,我們才不辜負這些護法,這麽多人熱心來照顧我們。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推薦閱讀:
※佛教入门
※因果是佛教對中國的最大影響
※佛教的苦行觀
※密教為什麼在漢地興盛了一段而後衰落 , 卻在西藏和川北等地區與當地流行的苯教相結合而產生了藏傳佛教?
※學佛是為了來生,就應該不在乎現世的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