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邏輯方法所得的結論是現量

問:呂博士主張「嚴謹的邏輯推理也算是『現量』」是錯誤的。嚴謹的邏輯推理應該是「比量」,現量、比量、非量三者性質截然不同,沒有將「比量」算是「現量」之道理。若嚴謹的邏輯推理算是「現量」,不嚴謹的邏輯推理是「非量」,則呂博士的主張將產生無有「比量」之過失。

答:您之所以產生這樣的質疑,恐怕是因為未曾細讀《實證佛教導論》,或不曾細讀《瑜伽師地論》,或是對邏輯學缺乏了解,而只依自意理解。

有效的邏輯推理稱之為演繹法,它一定是嚴謹的,只要前提符合事實,就可以保證結論的正確性。不嚴謹的推理只能稱為推測,這是比量,有八九不離十的準確性,不一定是非量。《實證佛教導論》主要根據《瑜伽師地論》和《緣起聖道經》等經論,以現代學術所能接受的語言,重新定義「現量」為證據力達到百分之百或幾乎百分之百的知識,「比量」為八九不離十的推測,「非量」為不符合事實的知識。

相關的經教依據及解釋,曾刊載於《實證佛教通訊》。這部分內容很重要,能夠充分闡述佛教的科學性,讓佛教能夠在科學理性的當代發揚光大。所以,特地將相關內容重述於下:

在佛教的認識論當中,也承認演繹法和歸納法所得的結論,與現前觀察所得的知識,其可靠性是同等級的。《緣起聖道經》記載,佛陀曾經說:「我復思維:由誰有故,而有老死,如是老死復由何緣?我於此事如理思時,便生如是如實現觀:由有生故,便有老死,如是老死由生為緣。」在佛陀的思維當中,「由有生故,便有老死」,是一個自然規律的歸納,它是觀察大量同類的事件,發現都有同樣的因果關係,而導出的一個結論,這是歸納法。當確定「必須有生,才會有老死」這個前提可以成立之後,便可得到「如果沒有生,就不會有老死」的結論,這是演繹法。因為知識可靠與否,對於心態和行為取向,有決定性的差別,因此依據《緣起聖道經》,將意識的歸納、演繹,歸類為現量。

《瑜伽師地論》有一段經文也可以證明佛教承認邏輯歸納法:「內法異生,安住上品無我勝解,當知已斷如是眾苦。所以者何?彼於當來,由意樂故,於如是等諸惡見趣堪能除遣,是故若住初見圓滿,能超初苦。又即依此初見圓滿,親近、修習、極多修習,於內諸行發生法智,於不現見發生類智,總攝為一聚,以不緣他智而入現觀,謂以無常行或隨餘一行。彼於爾時,能隨證得第二見圓滿,及能超第二苦。」

「內法異生,安住上品無我勝解」是指初果向人對於五蘊非我的徹底理解。「初見圓滿」是指初果向人的知見圓滿。「於內諸行發生法智」意思是說,已得初果向的修行人,對於自己的五蘊可以隨時現見無常、苦、空、非我,由此而得到法智。「於不現見發生類智」是最關鍵的一句,也就是說,對於他自己沒有辦法現前觀察的法(例如未來的五蘊),用類推的方法發現規律,得到結論,稱之為類智——這裡運用的正是邏輯歸納法,而且它的效力等同現量。類,是類推。智,表示它的可靠性同於現量。

「總攝為一聚,以不緣他智而入現觀」,「現觀」意思就是現量,與「緣他」的正教量不同。法智和類智,合在一起,依自己的智慧,得到現量而肯定之,不必依靠正教量。「謂以無常行或隨餘一行」,能夠確認五蘊無常、苦、空、非我。「證得第二見圓滿」,就是證得初果。

請注意一下,對於五蘊無常、苦、空、非我的實證,《雜阿含經》要求必須「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一切如實觀察,非我,非異我,不相在」。其中的「若未來」是指未來的五蘊,「若遠」可以遠到數百億光年之外,「若細」可以小到如中子、質子、電子、光子,這些都不是我們可以一一現見的五蘊,然而你卻必須完成現觀,才能證初果。如果只承認五根的現見才是現量,而不承認邏輯歸納法,就沒有人可以證初果了。《瑜伽師地論》也說有「意受現量」,由於此論承認類智,可知「意受現量」是指意識運用邏輯歸納法和演繹法所得的知識。

《雜阿含經》確認五蘊非我,則是透過二者體性的對比,五蘊無常,而「我」常住,所以五蘊非我。這個推理過程,運用的是邏輯演繹法。反對邏輯演繹法屬於現量的人比較少,因為經教運用演繹法的例子非常多。

對於五蘊的觀行已是如此,對第八識的觀行更是如此,因為第八識不可見,只能透過作用推論出它的存在。第八識了別根身、器界、種子,以及積集種子生起現行的作用,一向與蘊、處、界諸法同時存在,如果只會現前觀察而不會運用邏輯方法,觀察到的永遠都是蘊、處、界諸法,而不是第八識的功能。第八識心體(能藏)的不生不滅,也只能用邏輯方法得知,因為「色根現量」(五官的現前觀察)是有局限性的,沒有辦法觀察無始無終的事物。

這幾年有一位禪師主張第八識是「立體的、有很多面向」,這種話充其量只是覆護密意的偏語,而不是正教。(如果他真的這麼認為,就是見地不純。)從古以來,一直都有禪師雜說偏語,如果學人盲目崇拜權威,以為禪師講的話就一定正確,就會被這種偏語困死,無法明心開悟。

真觀基本上不說偏語,也比較少講不了義法,因為有許多人在毀謗真觀,讓根器不成熟的人遠離真觀,這讓我可以省掉篩檢的程序,直接把了義法教授給學員,這是「正直舍方便,但說無上道」[1]


[1]《妙法蓮華經》卷1〈2 方便品〉 (CBETA, T09, no.262, p. 10, a19)

本文引自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第17期

1.推薦電子佛學期刊《實證佛教通訊》下載地址:https://www.jianguoyun.com/p/DXOm7_MQtfffBRiVlhM#

2.推薦推薦佛學教科書《實證佛教導論》,電子版(部分內容)下載:https://yunpan.cn/OcqApafxUib5xr (提取碼:8d54)

3.推薦修行佛法最應該珍藏的網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7df8590102wb5e.html

推薦閱讀:

[轉載]《周易》64卦邏輯圖
題目真的沒想好
如何提高說話的邏輯性?
悅讀|如何用金字塔原理看長文章——思考寫作和解決問題的邏輯
漢語邏輯

TAG:邏輯 | 方法 | 有效 | 結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