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清宮戲裡的這些稱呼都錯了

【尋根探秘】2017年第12期紅版

具體說來,清代稱謂挺複雜的。從對象上講,稱謂就要分成三類:自稱、對稱和他稱。清代的自稱、對稱、他稱通常界限分明,是不能混淆的。除去對象之外,稱謂還有時效、身份等限定。

皇帝的自稱一般為「朕」或「我」。其中「朕」比較偏向書面語,「我」則更多用在日常口語里。特別是在滿語的場合,由於滿語是不分「朕」和「我」這兩個詞的,所以皇帝都自稱為第一人稱的「bi」,即滿語的「我」。如果是面對太后或者太上皇,皇帝自稱一般為「我」「臣」「子皇帝臣」「臣我」。

對稱方面,太上皇或太后作為長輩稱呼皇帝,一般直接就叫他「皇帝」,而不叫「皇上」。

皇子們一般稱呼皇帝為「汗阿瑪」或「皇父」「父皇」。至於清宮戲裡常見的「皇阿瑪」,目前似乎沒有相關的記載。至於後宮和大臣稱呼皇帝,一般叫「皇上」,旗人出身的大臣以及後宮、宮女、太監等則可以稱呼皇帝為「主子」,修飾一下就是「聖主」之類的。晚清宮中的太監、宮女等還習慣管皇帝叫「老爺子」「萬歲爺」。皇太后的自稱一般也是「我」,書面語上有「予」的記載,偶爾也自稱為「朕」。口語上,據說慈禧太后日常說話自稱是「咱家」。至於「哀家」這個詞,似乎是戲曲舞台上的,目前沒見過清代太后這樣自稱的記載。

在對稱方面,皇帝和皇后一般用滿語稱太后為「額捏」「太后額捏」,晚清則用滿式漢語稱呼太后為「額娘」「皇額娘」。

宮中的太監、宮女以及晚輩一般稱太后為「太后主子」「老祖宗」,背後則稱之為「佛爺」「老佛爺」,有的他稱則為「老家主」,這應該是「主子」的變化稱謂。

後宮在面對皇帝和太后的時候,一般自稱為「奴才」。這是清代八旗制度的影響。就算是皇后,面對皇帝時也要自稱為「奴才」。另外根據一些記錄,私下場合或許還可以自稱為「吾」「我」之類的。至於清宮戲裡的什麼「本宮」「臣妾」之類的辭彙,目前並沒見過相關記載。

後宮之間,則一般以姐妹相稱,但是在正式場合則要稱皇后為「主子」,因為皇后是後宮之主。而皇子、皇女等一般稱呼後宮為「某額捏」,如「皇后額捏」「某妃額捏」等。太監、宮女跟後宮對稱時,一般稱自己的直屬主人為「主子」,其他的後宮則稱為「某妃主子」「某主子」。

後宮們在他稱時,一般統稱為「主位」。具體的,則可以稱之為「某妃主子」「某主子」「某娘娘」。

如果是已經駕崩的皇帝,皇子皇女便稱呼他為「皇考」。其他人則可以稱呼他們的廟號、謚號。比如說康熙帝的謚號為「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一般簡稱為「仁皇帝」,廟號則為「聖祖」。故而康熙帝故去後,可以稱呼其為「聖祖仁皇帝」「仁廟」,有時又尊稱為「聖祖老佛爺」「康熙佛爺」。已故的皇后也是如此,一般稱其謚號,如「孝獻皇后」「孝聖憲皇后」等。

皇子皇女一般對皇帝、皇后等自稱為「兒臣」「子臣」。互相則以兄弟姐妹相稱。太監、宮女以及大臣等,對他們或以爵位稱呼,或以「阿哥」「公主」「格格」來進行稱呼。

清代大臣面對皇帝時的自稱特別複雜,很多人只知道「漢人稱臣,旗人稱奴才」,其實不是那麼簡單。大體上,清初的自稱不嚴格,臣或者奴才都可以,從乾隆朝之後變得特別嚴格:1.民人出身的文職大臣,無論公事私事,均自稱為「臣」。2.旗人出身的文職大臣,公事自稱「臣」,私事自稱「奴才」。3.凡是武職,無論是旗人還是民人,也無論私事還是公事,一概自稱「奴才」。

至於大臣之間互相的對稱,可以稱呼職官,也可以稱呼字型大小。如和珅,可以稱之為「和中堂」「和相」「和大人」,也可以稱之為「和致齋」「致齋」。如果您不知道對方的官職,則直接稱呼姓亦可,如和珅,即稱呼為「和爺」,若知道他的排行,則可以稱呼為「和二爺」「和四爺」等。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清代,「大人」這個稱呼是有特定用法的。首先,有顯要爵位的人一定要稱呼爵位,比如見到恭親王,您就直接叫「恭王爺」更好。如果是大學士,一定要稱呼為「中堂」。如果是統兵的將軍,則一定要稱呼為「將軍」。這三個稱呼都比「大人」要高,所以不要用低一級的「大人」去稱呼他們。其次,可以被稱呼為「大人」的,只有京官里的內大臣、都統、內閣學士、尚書、侍郎、正卿,外官里的督撫、學政、織造、司道、提督、總兵、副都統、城守尉。一些小京官,只有在本衙門內可以被屬下稱為「大人」。至於其餘的官員,您還是按照職官來稱呼比較好,比如說「縣大老爺」這樣的品級就離「大人」遠著呢。

推薦閱讀:

別Out!愛侶間的最新稱呼
妻子的稱呼及文化淵源
曾祖輩稱呼
未婚情侶間的稱呼心理學
現代還有愛新覺羅這個稱呼嗎?

TAG: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