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體校:「冠軍搖籃」的生存困境(圖)-搜狐新聞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列印 關閉
|
|
|
|
|
參加業餘培訓的人多了,可供選拔的苗子卻少了 走進什剎海體校的體操訓練館,20多個五六歲的小隊員正在訓練,幾名教練挨個給小隊員們做指點,顯得很忙碌。 什剎海體校副校長石風華介紹說:「北京奧運會後,來學校諮詢和報名體操項目的人最多,這可能也和中國體操隊在奧運會上取得超乎尋常的優異成績有關。在報名的學生中,最大的已經十幾歲,明顯超過了體操運動員的啟蒙年齡,但家長卻執意要送孩子來,學校最終也只得接納。」 除體操外,乒乓球、羽毛球、排球也都是什剎海體校招生的熱門項目。 不過,上述項目的生源卻都屬於業餘培訓範疇。石風華說:「學校現在每年的業餘培訓人數在3000人次左右。業餘培訓工作的開展,一方面滿足了公眾學習體育技能的需求,另一方面也為學校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收益。」 只是,業餘培訓卻很難和學校的主體業務——為上級專業隊培養、選拔、輸送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掛鉤,石風華介紹說:「參加業餘培訓的學生儘管人多量大,但很少有好苗子被選拔出來。」她回憶說,只是在跆拳道項目上曾經從業餘培訓班中發現過苗子,最後被培養成了參加奧運會的選手。 至於參加業餘培訓的學生為什麼很少有人能成為專業運動員,石風華表示,一個關鍵的因素是,培養專業運動員對身體條件和天賦有很高的要求,而業餘培訓班因為面向大眾,在人員的篩選上並沒有很高的要求,因此,業餘培訓班中真正有條件成為專業運動員的猶如鳳毛麟角。 體校在選拔苗子時,採取的主要方式還是定向選拔——教練員根據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推薦,去中小學考察,或從下一級體校中挑選。 曾經的「香餑餑」,現在連冠軍的啟蒙教練也面臨招生難 十多天前,記者曾在江蘇省南通市少體校採訪,這所學校因為培養出了奧運會擊劍冠軍仲滿而名聲大噪,仲滿的啟蒙教練吳娟在當地也算是一個名人。但即使這樣,吳娟在挑選新隊員時,還是頗為不順。 據吳娟介紹,她在10月觀看了一場中小學生田徑運動會,憑藉職業敏感,她在比賽中發現了兩個學生具有練擊劍的身體條件和潛力。 她找到這兩個學生的家長,但兩名家長似乎都不願意讓孩子往專業運動員方向發展。 後來,她做了很多說服工作,他們才勉強同意把孩子送到體校試試。 「來到體校後,剛練了一個月,家長和孩子就開始鬧著要離開。」吳娟無奈地表示,「現在,想選個苗子真難啊。」 石風華也向記者介紹:「體校原先在招生時並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招生形勢急轉直下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體校逐漸喪失了原先具有的一些優勢條件。」 「過去,有很多人想進體校,還不一定能被選上。」石風華回憶說,「體校是中專,畢業後國家包分配;體校又是專業運動隊的人才輸出單位,運動成績優秀的學生從這裡有望進省市隊甚至國家隊。進了體校對於農村學生來說,還意味著戶口農轉非,畢業後的身份還是幹部,這些優惠條件在計劃經濟時代都是十分誘人的。」 曾幾何時,城裡人對自己的子女能進體校感到榮耀,因為這意味著孩子的後半生有了保障;農民更是期盼著子女被體校教練看中,從而改變其整個人生。 但現在,體校本身的優惠條件已經喪失殆盡,體校發展史上的黃金時代也隨之終結。 「出口」好壞,直接決定學校選材難易 「體校的選材難,歸根結底是因為體校的出口太窄。」吳娟說,「現在城裡人基本上都是一個孩子,家長都想讓孩子能有個好出路,但體校卻很難做到這一點。」 吳娟目前帶著15個學生,南通少體校擊劍隊總共有70多個學生。吳娟介紹說,這些學生中除了少數能被上一級專業隊選中,成為專業運動員外,最好的出路就是以體育生的身份考上大學,否則,就必然面臨就業的難題。 由於招收擊劍項目體育生的高校屈指可數,在南通少體校擊劍隊,每年能以體育生身份考上大學的學生屈指可數,大多數學生實際上都要提前做擇業的打算,而就業的困難卻是逐年增加。 吳娟說:「國家包分配工作的時代早已成為過去,體校生在畢業後自主擇業已成常態。」但體校生在就業大軍中卻缺乏競爭力。吳娟表示:「我們的學生從體校畢業時只有中專學歷,可以想像,現在連本科生的就業壓力都非常大,中專生想找個稍好點的工作不更是難上加難嗎?更何況,體校生因為在文化課學習上相對欠缺,他們除了體育技能外,其他各方面能力相對普通中專生都處於絕對劣勢,這更增加了他們找工作的難度。」 對於體校生來說,他們在進校時對自己未來的期盼基本上都是進專業隊或考上大學,幾乎沒有人願意從體校畢業就直接就業。但實際上,大多數最終的結局卻都是選擇就業。 「正是看到體校的"出口"不好,越來越多的家長不願再送孩子進體校,以前是城裡人不願送,現在連富裕起來的農民也不願送了。」吳娟無奈地感嘆。 相比起國內其他各類體校,北京什剎海體校在選材上儘管也遇到了困難,但總體來說還是比較順利的。石風華表示,這主要是因為什剎海體校的學生在出路上都比較好。 「我們的學生超過30%可以被選入上一級專業隊,其餘絕大多數都能夠考上大學。」石風華介紹,「除了學校本身在競技體育教學上有較強的實力,從而保證較高比例的學生能進入上一級專業隊外,學校對學生的文化課教育一直都極為重視。」 「體育生考大學也要參加文化課考試,就算是錄取分數線比較低,也必須多下點功夫。」石風華介紹說,「因為考慮到多數學生都要參加高考,因此,學校在日常的文化課教學中,側重點放在了高中課程,而非中專課程上。」 什剎海體校能有較多的學生考上大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那就是學校開設的運動項目,主要都是在高校開展較為普及、體育生的需求量比較大的項目。 石風華介紹說:「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運動項目,在很多高校都開展了,這些運動項目的學生在考大學時,選擇面就會寬很多,相比之下,舉重、摔跤、柔道、擊劍等項目,在普通高校的普及度不高,只有少數體育專科學校才能開展,因此,這些運動項目的體校生被大學錄取的幾率,就會低很多。」 但諸如舉重、柔道、擊劍、拳擊等重競技項目,卻是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優勢項目,作為基層人才培養單位的各類體校,還面臨著必須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人才的重任。因此,儘管要面對學生出路不好的困難,各類體校也不會輕易取消這些項目的開設。 曾經的貢獻不可磨滅,但人才培養體系必須改變 北京奧運會上,中國體育代表團取得了51枚金牌,這些金牌的獲得者基本上都有相同的成長經歷——在各級體校中接受啟蒙教育,再一步步進入專業隊。 各級體校的存在為中國競技體育做出的貢獻不可磨滅,而體校現在遇到的選材困難也將直接影響到中國競技體育能否實現可持續發展。 吉林體育學院院長宋繼新向記者表示:「要化解"選材難",體校必須改變現有的思想、方式、評價體系。」 「多年來,中國的體校形成了一個以"奪標"為核心的人才培養價值體系,這個價值體系追求的就是最大可能地實現優異的競技成績,這在為中國競技體育成績的提高做出貢獻的同時,卻忽視了"育人"這個價值。」 宋繼新表示:「實際上,對於絕大多數體校生來說,他們是不可能登上競技體育最高峰的,他們都面臨著走上社會後的重新選擇,體校的人才培養價值體系只有將奪標與育人捆綁起來,才能讓多數的體校生在走上社會時不處於劣勢——這既是出於為學生謀個較好未來的考慮,也是為學校解決學生畢業"出口難",進而導致"選材難"的考慮。」 宋繼新表示:「在育人上,不僅要重視學生的文化課學習,還要重視學生的德育培養,即體校生也要強調全面素質教育,而不只是抓好運動成績就行。」 本報北京11月15日電 照片:北京什剎海體校的小隊員在進行體操訓練。本報記者慈鑫攝
推薦閱讀:
※他師承老子,卻是百家之祖?以一言道破生存真諦!
※第五講 黨爭式生存(2)
※上海工資6500的生活會是怎樣的?
※女人要生存所不可欠缺的魅力
※生命為什麼有生存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