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極拳論》詳解之九
「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這裡說的很明確,不能運化的前因是雙重,雙重之病的前因是不知陰陽,陰陽不分,陰陽不明。第一段詳細說過「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走和粘是一對陰陽,這一段是從一個更高的維度來闡明走和粘的關係。走和粘是一體的兩面,是相互依承,互為因果的,在推手實踐中,你能粘得住,就能走化得開,能走化的開,就能粘得住對方,就能做到不即不離,不丟不頂。
《老子》第四十二章裡面講「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是相互交融,一體不二的東西,在運動當中,總是有陰必有陽,有陽必有陰的。我們要在這個過程中去找對方的錯誤,或者示形造勢,促成他犯錯,而最重要的是我自己不要犯錯誤,對方要是穩不起,遲早會有錯的。如果他不犯錯呢?那很好嘛!你要是沒有能力促成他犯錯,那就比一下誰的耐心更好了。
這正如《孫子兵法》形篇里講的「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練太極拳的人一般不會氣勢洶洶地主動出擊,而是把自己放在一種很安全的狀態下去捕捉戰機。自己這個身心一動,是個陰陽的共同體,是一個周身完滿無缺、上下相隨、內外一心、高度協調、高度統一的整體。兩人一交手,又構成了一個更大的陰陽共同體,這裡面的陰陽,此消彼長,始終在不斷的轉化之中,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地減少自己犯錯誤的可能性,提高對對方犯錯的敏感性,自己保盈持泰,對對方全息觀照,對對方的一切了如指掌,對對方的一舉一動都能作出正確的應對,對自己的陰陽總是能保持平衡穩定,久而久之就會生出一種「未動能知」的感應出來,正如前文所說的「人不知我,我獨知人」,這就是「懂勁」了。所以說「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在我們這一門,認為「懂勁」了,才可以稱之為太極拳的內行,「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這是進一步漸修的過程,「默識揣摩」極言我們要動腦筋,要多想。太極拳要練成功,那真得有大智慧。既要有聰明的頭腦,還要有實在的為人。以前我老師常說:太極拳是聰明拳、智慧拳。但是一個人如果太聰明了,又練不出來。為什麼呢?聰明人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處處想取巧,正如《老子》第五十三章所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不踏實練功,不認真打拳,甚至以為看了什麼武功秘笈,功夫就會上身,天下沒有這麼好的事。當然如果只知埋頭傻練,那也出不了功夫。所以要多思,多悟,慢慢的功夫就會上身了。
「漸至從心所欲」,從心所欲就是身心兩方面的自由啊,這是我們每一個太極修鍊者都嚮往的境界。孔子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自由和規矩,也是陰陽兩面,一體不二的。關於規矩,以前我老師常說:明規矩,守規矩,脫規矩,合規矩。首先要把規矩弄明白,然後老老實實地按照規矩去練,然後要從規矩的窠臼里跳出來,不要死在規矩里,最後一舉一動,從心所欲,而又自然的合乎規矩。這恰恰是通往自由之路。
「本是捨己從人,多誤捨近求遠。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
這一句話特別重要,這是對整個《太極拳論》打一個總結。「捨己從人」 是我們在太極拳功夫的修鍊過程中非常非常重要的,可以說就是一句最高的武功心法,是太極功夫克敵致勝的最大秘密。
先說「舍己」,我們從兩人交手的狀態來看,我要真正把自己舍掉,他要什麼我就給他什麼。《老子》第十三章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我把我的整個身體都放下了,無所謂了,我就沒有什麼好顧忌的了,實際上是把自己置之死地,把心放下來,呆若木雞,心死則神活,神志非常的清醒,對手的一舉一動盡在我觀照、掌控之中,我專等他的錯誤出現,給予致命一擊。「從人」就是要隨對方,要因應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這實際上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具體到推手的訓練中,他要我的手,我就舍給他,他要我的身,我也舍給他。當然我也不能全舍完了,舍完了就成了丟,什麼不舍呢?中定不能舍。說到底還是要不丟不頂,守中用中。
「多誤捨近求遠」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把自己的身心調整好,不要一門心思的去想把別人怎麼樣。自己不犯錯誤是最重要的,正如《中庸》所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主要從自己身上去下功夫,捨棄那些外在的招式方法,把自己的事先弄好了,至於別人怎麼變,那是他的問題。況且「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門心思去想別人,哪裡想得過來?所以我們不要「捨近求遠」。
總之,《太極拳論》就是反覆告訴我們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把身己的身心調整成為太極的狀態,「如如不動,光明遍照」。「所謂『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是為論。」極言這一理念的重要性。這個根本把握好了,路就不會走錯,至於每個人自己能走多遠,那就是各人自己的事了。
長按以上二維碼關注「聽微閣」
推薦閱讀:
※如何練好陳式太極拳
※洪式太極拳基本功之一 ----雲手 張秀山
※傳統楊式太極拳的步法
※層次論(陳氏太極拳五層功夫論)陳小旺(第二層)
※太極拳習練體悟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