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由四靈玉璧 看天神崇拜

由四靈玉璧 看天神崇拜

【稽古探源】由「四靈玉璧」看「天神」崇拜

尚古玉

摘要:漢代「四靈玉璧」上的「四方神獸」,起源於古人的「星神」崇拜。古人將「天球」上的「二十八星宿」劃分「四方天域」,並神化為動物形象:「東方七宿」幻化為「青龍」;「南方七宿」幻化為「朱雀」;「西方七宿」幻化為「白虎」;「北方七宿」幻化為「玄武」。古人認為「四靈神獸」代表「四星天神」,有體現「四季」和保佑「四方」的神聖作用,於是製作「四靈玉璧」供奉祭祀,或佩帶身上驅邪保吉。

關鍵詞:四靈玉璧;四方神獸;天球星宿;星神崇拜

一、漢代「四靈玉璧」

筆者收藏一件古代玉璧,和田玉質,外徑5.5厘米,中心孔徑1.8厘米,厚0.8厘米。玉璧體型雖然不大,但其色澤與雕工卻異常精美。此璧玉色青綠瑩潤,局部有鮮紅沁色,彷彿紅花綠葉,美艷奪目。玉璧兩面滿工雕刻「四靈神獸」:「東方青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因此命名此璧為:「四靈玉璧」(見圖1)。

圖1「四靈玉璧」兩面

審視此璧的材質、工藝、沁色、紋飾四個方面,基本判斷為漢代的玉璧:

一、此璧材質為和田青玉,商周時期的玉器,已有諸多和田材質,至漢代和田玉的應用達到古時高峰,皇家玉器多用和田玉製做。

二、此璧的雕工繼承了商周玉雕工藝,採用減地凸起的陽紋浮雕工藝,雕琢精細、滿工繁華、形象凸顯、生動有力,線條圓潤,拋光亮麗,似應為西漢強盛時期的作品。

三、此璧顏色基本青綠而局部沁紅,紅沁處伴有蝕殘現象,察其沁蝕力度,非兩千年時間不能達到,由此也可推斷為漢代玉器。

四、斷代的主要因素還有紋飾,即「四靈神獸」的造型。史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形象定型,大概在戰國至西漢時期。記敘春秋戰國史實的《禮記·禮運》曾說:「麟、鳳、龜、龍,謂之四靈」,可知先秦時期的「四靈」形象,與後來的「四靈」形象有所不同;西漢初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載稱:「東宮蒼龍」、「南宮朱鳥」、「西宮咸池」、「北宮玄武」,可見「四靈」形象比之《禮記》所說有所演變;而六朝時專記秦漢都城建築的《三輔黃圖》則說:「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王者制宮闕殿閣取法焉。」後來出土於西漢長安城宮殿遺址的「四靈瓦當」(見圖2),證實了《三輔黃圖》「四靈」形象的說法不錯,除了「西方白虎」與《史記》的「西宮咸池」略有不同外,其它「三靈」完全相同,說明西漢中晚期「四靈神獸」形象已基本定型。

圖2西安長安城遺址出土的西漢「四靈瓦當」

「四靈神獸」被古人視為鎮守東、西、南、北、四方的神靈,多出現在古代王宮的闕頂、殿門、城門的建築構件上,漢代的「四靈瓦當」即為實證。「瓦當」置於頂瓦前端,朝外一面為圓形,「四靈神獸」做成高浮雕呈現於圓面上。除了「瓦當」之外,古時呈現「四靈神獸」的器物往往都是圓形物體,如玉璧、銅鏡、銀盤等。古人為何多在圓形的器物上雕琢「四靈神獸」呢?《史記》之所以將「四方神獸」載入《天官書》中,蓋因「四方神獸」為「天之四靈」,而古人將「天」的形狀定義為圓形的「圓天」,所以古代製作圓形的器物,以作「圓天」的象徵。

《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鄭玄注云:「禮神者,必象其類,璧圓象天,琮八方象地。」古代的玉器基本為祭祀「禮器」,「玉璧」為「禮天」之器,通常做成「圓天」形狀,以合「璧圓象天」之規矩,因此代表「四方天神」的「四靈神獸」,自然就雕刻在「圓璧」上面了。那麼,古人為何將「天」定義為「圓」形呢?

二、璧圓象天

中國遠古的宇宙觀有兩大學說:「蓋天說」和「渾天說」。古人觀察天上的日、月、星辰都圍繞「天極」周轉運行,周行一年的軌跡形成「圓環」形狀,而「圓環」中心的「天極頂」高深似若隆起,於是有了「穹窿」或「天穹」之稱,由此,古人便將「天穹」想像為半球狀的「圓蓋」,覆蓋在正方形的平直大地上,此便是「蓋天說」的觀點:「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所以周代的《周髀算經》便說:「方屬地,圓屬天,天圓地方」。後來人們覺得這圓蓋形的「天」與正方形的「地」邊緣實在無法吻合,於是又創造出「渾天說」觀點:「渾天如雞子,天體圓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渾天說」可謂比「蓋天說」進了一步,說「天」並非半球形,而是一個整圓的「天球」,地球懸浮其中,就如雞蛋黃在雞蛋殼內一樣。兩派的學說雖有差異,但共同點卻都是「圓形天球」。於是《尚書·周書》:也說:「天球、河圖在東序。」蓋因古人的「天象觀」為「天球」形狀,所以古代的《天象圖》也都畫作圓形,比如古代的「二十八宿星圖」,便畫成環繞「天極」的圓形《天球星象圖》,(見圖3)。

中國處在地球北半球,看「天球」上的星群為北天星區,北天星區的中心即為「北極」。日、月、星辰環繞「北極」每年在「天球」上周而復始運轉,其軌跡在「天球」上划出圓形的「天道」。太陽的環行軌道稱為「黃道」,月亮的環形軌道稱之「白道」;太陽在「天球」上環行一圈即為「陽曆一年」,月亮(太陰)在「天球」上環行一圈即為「陰曆一年」。太陽在「黃道」上運行時,途經二十八個星座的驛站,或稱「宿舍」,於是有了「二十八宿」或「二十八舍」的說法。地球在伴隨太陽圍繞「北極」公轉的同時,本身也在自轉,其自轉軌道為「赤道」。因地球「赤道」軸心的「赤極」與太陽「黃道」軸心的「北極」有點偏差,所以「赤道」與「黃道」在「天球」上形成疊交的雙環(見圖3)。古人就是根據「赤道環」與「黃道環」交合、分離的情況確定「四季」的節點。如兩環交合處的兩點,定為「春分」與「秋分」;而兩環分離處的最遠兩點,定為「夏至」與「冬至」(見圖4)。《周髀算經》趙爽註:「二至者,寒暑之極;二分者,陰陽之機;四立者,生長收藏之始,是為八節。節三氣,三而八之,故為二十四。」古時「季節」的來歷,是先有「二分」:「春分、秋分」,再有「二至」:「夏至、冬至」;然後在「二分、二至」之間加上「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形成「八節」。後將「八節」再行細化,每節分為「三氣」,三八二十四,最終形成通行至今的「二十四節氣」。

圖3《天球星象圖》圖4《天道四時圖》

一年的八個主要時節: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天球圓圖」上恰好對應八方空間:東北、正東、東南、正南、西南、正西、西北、正北。由此可知,《天球星象圖》實為古代的「宇宙時空圖」,日、月、星辰在「天空」周行旋轉,形成了每年循環的「天時」季節,所以,體現「時、空」結合的圓形「天道」便被形象地視作「圓天」了。因此,《大戴禮記·天圓》而說:「天道曰圓」。

「圓天」中心「北天極」的標誌為「北極星」,然而「北極星」非常遙遠,亮度不高,較難辨識。於是,人們往往藉助附近體大明顯的「北斗星」,來尋找「北極星」。「北斗星」由「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玉衡、開陽、搖光」七顆亮星組成,其形狀類似舀酒的「斗勺」。「北斗七星」中的「天樞、天璇、天璣、天權」四星組成「斗魁」,「玉衡、開陽、搖光」三星組成「斗杓」。如把「斗魁」靠邊二星「天樞、天璇」連接,並朝鬥口方向延長五倍距離,即可找到「北極星」(見圖5)。

圖5「北斗七星」與「北極星」圖6西漢《星象占盤》

因「北斗星」常被用作識別「北極」的標誌,所以古人也常借用「北斗星」作為「天極」的標誌。如考古出土的幾個西漢《星象占盤》,便用「北斗星」作為「天極」的標誌。用「北斗星」作「天極」標誌,既有便於識別「北極」的好處,也有劃分「四季」的用途。「北斗星」每年也環繞「天極」運行一周,其「斗柄」的指向也隨之周轉,於是,古人便以「斗柄」的指向來斷定季節。

《史記?天官書》有言:「分陰陽,建四時,均五行,移節度,定諸紀,皆繫於斗。」司馬遷所說「建四時,繫於斗」,可能依據戰國時書《鶡冠子?環流》所言:「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因此,就不難理解西漢的《星象占盤》(見圖6)以「北斗」為「天極」的做法,同時也可明白古代《司南盤》(見圖7)中央放置「斗勺」的含義。

圖7古代《司南》模擬品圖8紅山文化玉璧

當代專家們常把西漢的《星象占盤》解釋為「天圓地方盤」,即將中部的圓盤釋為「天圓盤」,而將四周的方盤釋為「地方盤」,這種解釋實為誤解。最早的史前紅山文化玉璧(見圖8),其形制即為「內圓外方」,「內圓」處當為「中宮天極」區域,而周圍「四方」處應為「四方天域」,而並非「四方地域」。漢代的《星象占盤》繼承了遠古玉璧的形狀,整體皆為「天盤」,中間圓盤表示「中宮」,而周圍四方區域表示「天域四宮」;這樣說是因為:不管是圓盤還是方盤,其周邊標寫的都是天上的「二十八星宿」。周圍的方形畫法,不過是將「二十八宿」分為「四方」,以對應「四時」;中心旋轉運行的「斗杓」指向東、南、西、北「四方」,以象徵春、夏、秋、冬「四時」。

將圓形「天道」上的「二十八宿」進行「四方」分法的另類表現形式,即為四種「神獸」形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宮」外圍環列的「二十八星宿」,被分劃為東、西、南、北「四宮」,四宮中各有七座星宿,分別連線組成四種「神獸」的形象。如東漢《尚書考靈曜》說:「二十八宿,天元氣,萬物之精也。故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龍,曰左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其形如鶉鳥,曰前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龜蛇,曰後玄武。」古人將「二十八星宿」四方的各七個星宿連線,勾勒出「龍、雀、虎、玄武」四種動物形象,形成了所謂的「四靈神獸」。因後人常用「四靈神獸」代替「四方星神」,而幾乎掩蓋了「四靈神獸」的「星宿」出身。若細看漢代「四靈瓦當」的圓心,都有一顆大圓點,可知表明其本為「天球」中的「星辰」。「四靈瓦當」將「四靈神獸」與「星辰」刻在一起,可稱「四方星神」。「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種動物形象,古時簡稱「四象」。「四象」雖基本為動物形象,但俱為超脫現實的神性動物,所以稱之「四神靈」。史上「朱雀」的身份常被「鳳凰」取代,「鳳」與「龍」並列而成雙神;「白虎」因與神獸「麒麟」有淵源關係,亦為神物;「玄武」為龜蛇合體的異形,當然應屬神形。古人用「四象」表現「四方星象」與「四時氣象」,若將「四象圖」與「天球二十八宿圖」對應畫出,即為古代「宇宙時空圖」,既代表「天空四方」,又代表「天時四季」,可稱《四象時空圖》(見圖9)。

圖9《四象時空圖》

現代《天文圖》的視向,襲用西洋的畫法:「上北、下南、左西、右東」;而中國古代《天象圖》的畫法正好相反,為「上南、下北、左東、右西」,其平面圖也可視為「前南、後北、左東、右西」。《四象時空圖》本是《天球星象圖》的動物模擬圖,其視向的畫法及看法雷同,所以《尚書考靈曜》說:「前朱雀、後玄武、左青龍、右白虎」。由此,比對《四象時空圖》的表現形式,我們也就明白「四靈玉璧」的圓形與「四神靈」的寓意了。

三、「四神」崇拜

《禮記·禮運》:「麟、鳳、龜、龍,謂之四靈。」東漢鄭玄註:「麟為百獸之長,鳳為百禽之長,龜為百介之長,龍為百鱗之長。」文中的「麟」即「麒麟」,為神話傳說中龍頭虎身的「神獸」,故稱「百獸之王」;「鳳」即「鳳凰」,為傳說中的「神鳥」,而稱「百禽之王」;「百介」的「介」字,古通「甲」字,「龜為百介之長」即「百種甲殼類動物之王」;「鱗」為魚、蛇等鱗皮類動物,「神龍」為「百鱗之長」即「百種鱗皮類動物之王」。

比較《三輔黃圖》與《禮記》所說的「四靈」,名稱和形象有所不同。造成兩種「四靈」不同的原因,大概是歷史演變的緣故。《禮記》內容所記為先秦時代事宜,遠早於記載秦漢朝代事宜的《三輔黃圖》,所以,「麟、鳳、龜、龍四靈」的說法要早於「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的說法。再分析這些「神靈」,《禮記》中的「(麒)麟、鳳(凰)、龍」都是現實世界沒有、神話色彩更濃的動物,應屬早期神話傳說的「神靈」。而《三輔黃圖》所說的「白虎、朱雀」,則屬比較現實的動物,至於「玄武」,則是「龜」與「蛇」纏繞合體的形象,也是現實世界中實有的動物,根據時代越晚越近現實的規律,「蒼龍、白虎、朱雀、玄武四靈」應是晚到戰國或秦漢以後才有的說法。由此可知自戰國至西漢幾百年時間,「麟、鳳、龜、龍」逐漸演變為「蒼龍、白虎、朱雀、玄武」。雖然「四靈」形、名有所變化,但「天之四靈,以正四方」的神性職能卻完全一樣。正如魏晉曹植的《神龜賦》所言:「嘉四靈之建德,各潛位於一方,蒼龍虯於東嶽,白虎嘯於西崗,玄武集於寒門,朱雀棲於南方。」「四神靈」正是象徵所轄四方天域,而形成傳統的四方圖騰神象:「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

《三輔黃圖》所說的「蒼龍、白虎、朱雀、玄武」,雖與《禮記》的「麟、鳳、龜、龍」有所不同,卻也甚多相通之處。「蒼龍」(或「青龍」)與「龍」相較,除了「蒼青」顏色不同,形象差別不大;「白虎」與「麒麟」都是四腿走獸,形象大體類似,只是「麒麟」多了虛構的龍角、麟皮,而「白虎」為現實中的真實動物,不過突出了「白」色而已;「鳳凰」與「朱雀」的差別稍大一些,但「鳳凰」這種「神鳥」本是基於現實中的「孔雀」、「錦雞」等彩色大鳥變化而來,形象特徵基本一致,只是「朱雀」強調了「朱紅」顏色;「玄武」的形象為「龜」與「蛇」的糾纏合體,「玄武龜」與普通「龜」形象完全一樣,只是身體顏色標明「玄黑」而已。由此可知,「蒼龍、白虎、朱雀、玄武」的說法,實際上是將傳說中神化的「四靈」:「龍、麟、鳳、龜」,置換為較為現實的「四神獸」:「龍、虎、雀、龜蛇」,並附加了「青、白、紅、黑」四種顏色。

關於將「四神靈」與「四方」、「四色」結合的說法,源於上古的「五行」理論。早期古籍《尚書?洪範》提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其後春秋戰國至兩漢古人都結合「五行」談天說地,並言事明理。如將「五行」與天上「五星」對應,將「天宮」劃分為「五方」區域:「東方木星(歲星)、西方金星(太白)、南方火星(熒惑)、北方水星(辰星)、中央土星(鎮星)」;然後對應「五方上帝」:「東方太皞、西方少皞(昊)、南方炎帝、北方顓頊、中央黃帝」,以及輔佐的「五行之官」:「木正句芒、火正祝融(朱明)、金正蓐收、水正玄冥、土正后土」;同時配合「五方神獸」: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中央黃龍(馬)」;另外還配合「五蟲」、「五色」、「五音」、「五味」等等。

《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故有五行之官,是謂五官。實列受氏姓,封為上公,祀為貴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

《淮南子?天文訓》:「何為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皞,其佐句芒,執規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繩而治四方,其神為鎮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巳。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其獸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

《呂氏春秋?十二紀》:「孟春之月,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數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戶,祭先脾。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候雁北。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孟夏之月,日在畢,昏翼中,旦婺女中。其日丙丁,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律中仲呂,其數七,其性禮,其事視,其味苦,其臭焦,其祀灶,祭先肺。螻蟈鳴,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天子居明堂左個,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旗,衣赤衣,服赤玉,食菽與雞,其器高以觕。是月也,以立夏。先立夏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孟秋之月,日在翼,魂斗中,旦畢忠。其日庚辛,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律中夷則,其數九,其味辛,其臭腥,其祀門,祭先肝。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始用行戮。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輅,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食麻與犬,其器廉以深。是月也,以立秋。先立秋三日,大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秋。盛德在金。」「孟冬之月,日在尾,昏危中,旦七星中。其日壬癸,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律中應鐘。其數六,其味咸,其臭朽,其祀行,祭先腎。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虹藏不見。天子居玄堂左個,乘玄輅,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食黍與彘,其器宏以弇。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

《禮記?月令》:「孟春之月……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其蟲鱗,其音角……其味酸……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輅,駕蒼龍,載青旗,衣青衣,服蒼玉……立春,盛德在木……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於東郊」。「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蟲羽,其音徵……其味苦……天子居明堂左個,乘朱輅,駕赤騮,載赤旗,衣朱衣,服赤玉……立夏,盛德在火……迎夏於南郊」。「年中祭祀,中央土……其帝黃帝,其神后土,其蟲倮,其音宮,……其味甘……天子居大廟大室,乘大輅,駕黃馬,載黃旗,衣黃衣,服黃玉」。「孟秋之月……其帝少皞,其神蓐收,其蟲毛,其音商……天子居總章左個,乘戎輅,駕白駱,載白旗,衣白衣,服白玉,其味辛……立秋,盛德在金……迎秋於西郊」。「孟冬之月……其帝顓頊,其神玄冥,其蟲介,其音羽……其味咸……天子居玄堂左個,乘玄路,駕鐵驪,載玄旗,衣黑衣,服玄玉……立冬,盛德在水……迎冬於北郊。」

由上述古籍中看出古時崇拜的「五天帝」或「五行神官」,都是源自天上「五星天神」。所謂「五天帝」、「五方神」崇拜,實際為古代的「五星天神」崇拜。古代皇帝號稱「天子」即「天神之子」,並根據「五星天神」在「天宮」中的運行軌跡,在地面仿造出「天子行宮」:「春宮青陽、夏宮明堂、中宮大廟、秋宮總章、東宮玄堂」,並按照「四時」季節輪流居住。其實,所謂「五方」,除了「中央」之外,主要的還是「四方」,因這「四方」對應春、秋、夏、冬「四季」,所以「四方神」又代表「四季神」。古代帝王之所以輪流居住「四宮」並隆重祭拜「四方神靈」,實際上是祈求「四季」風調雨順,而「四季天象」則是古人觀察「天球星象」而定出的。古人觀察「五星」的運行(五行)規律,制定出「四時」曆法,以指導人類的生活與生產。

最早記載古人觀天象制曆法的古籍《尚書?堯典》說:「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暘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鳥獸希革。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餞納日,平秩西成。宵中,星虛,以殷仲秋。厥民夷,鳥獸毛毨。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鳥獸鷸毛。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閏月定四時,成歲。允厘百工,庶績咸熙。」漢代《史記?天官書》也說:「察日月之行以揆歲星順逆,東方木,主春。……察剛氣以處熒惑,曰南方火,主夏。……察日行以處為太白,曰西方秋,日庚辛。……察日辰之會以定辰星之位,曰北方水,太陰之精,主冬。」中國夏代先人「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根據四顆大星:鳥星、火星、虛星、昴星以「定四時」;商周以後演化為觀察「四星」:歲星(木星)、熒惑(火星)、太白(金星)、辰星(水星)制定「四季」曆法;春秋以後細化季節,又演變為將「二十八星宿」劃分「四方星宿」而定「四時八節。戰國秦漢時的「星神」崇拜,將「四方星宿」幻化為「四靈神獸」形象,隨後變成「四靈」崇拜。其實,「四象」、「四靈」、「四神」形意相通,都是代表「天球」上的「四星天神」。由此可知,漢代「四靈瓦當」中心的圓點,實為「四星」(木星、火星、金星、水星)的體現,而「四靈神獸」因其輔佐「四星」,也搖身變為「四星天神」了。

秦漢古人用「四靈神獸」象徵「四方星神」和「四季星神」,並按「四方」和「四季」特徵而加配「四色」。如東方七宿組成「龍」的形象,東方為「木星」所在,時值春季,樹木蒼青綠色,故稱「蒼龍」或「青龍」;西方七宿組成「虎」形,西方為「金星」所在,時值秋季,「金星」又稱「太白」,於是得稱「白虎」;南方七宿組成如「雀」形,南方為「火星」所在,時值夏季,熱火朱紅,因稱「朱雀」;北方七宿形成龜蛇交纏的「武」,北方為「水星」所在,時值冬季,幽冷玄黑,故稱「玄武」。

中國古代的道家崇尚「天道」,漢代道教輒由信仰「天道」進而崇拜「星神」,常將「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視為護佑「天神」而頂禮膜拜。歷代「星神」崇拜傳承不衰,逐漸成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古時「四星天神」甚具權威,還常被運用于軍容儀仗,成為行軍打仗的保護神。《禮記?曲禮》:「行,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陳滿註:「行,軍旅之出也。朱雀、玄武、青龍、白虎,四方宿名也。……龍旗則九旒,雀則七旒,虎則六旒,龜蛇則四旒也。」意思是說將「四靈神象」分別畫在前後左右軍旗上,以此排列四方之軍陣,達到鼓舞士氣、戰無不勝之效果。唐宋以後,「四靈神象」逐漸被人格化,並有了封號,「青龍」號稱「孟章神君」,「白虎」號稱「監兵神君」,「朱雀」號稱「陵光神君」;「玄武」號稱「執明神君」。如明代姚宗儀《常熟私志?敘寺觀篇》:「道觀山門二大神,左為青龍孟章神君,右為白虎監兵神君。」明清以後,「玄武」又變稱「真武」,神性地位進一步提高,躍居「真武大帝」的顯位,而祭祀「真武神帝」的廟觀也出現於全國各地了。

綜上所述,漢代「四靈玉璧」上的「四方神獸」,起源於古人的「星神」崇拜。古人將「天球」上的「二十八星宿」劃分為「四方天域」,並賦於神化的動物形象:「東方七宿」幻化為神龍,稱名「青龍」;「南方七宿」幻化為神鳥,稱名「朱雀」;「西方七宿」幻化為神虎,稱名「白虎」;「北方七宿」幻化為龜蛇合體,稱名「玄武」。古人認為,「四靈神獸」(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代表「四星天神」,有體現「四季」和保佑「四方」的神聖作用,於是製作「四靈玉璧」供奉祭祀,或佩帶身上驅邪保吉。

推薦閱讀:

愛與崇拜有關嗎?
男人是用來崇拜的 女人是用來疼愛的
何潔離婚:最好的戀愛,是相互崇拜
 毛澤東、蔣介石共同崇拜的一個人!!!

TAG:崇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