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乃古人成功之本

誠信乃古人成功之本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發布日期:2012-02-23]

姚老庚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誠信始終作為一種「善德」為社會各階層所推崇;誠信之光始終普照著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農耕文明走向商業文明。誠信的缺失往往是傷害親戚朋友熟人的感情,失朋友之「義」,是個人修養的缺失,是道德取向的偏差,是人性的墮落。在人際交往中營造一種和諧的關係,而現代誠信一旦缺失,不但個人失去立身之本,而且還會影響一個企業、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一言足以興邦,一諾豈止千金。一言承諾失信,可使一個國家威信掃地。「誠信著天下。」自從盤古開天到三皇五帝,朝朝君王以誠可格天、言而有信、為制國之本。「誠者,天之道也。」誠信是一個道德範疇,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稱。即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譽,一言九鼎,一諾千金。    古云:「成於信,毀於隨。」說到做到,遵守信譽,待人誠信,這是從業者影響、感染其他人的方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明禮誠信」作為公民道德的基本規範之一是十分必要的,「明禮」是道德行為表現,誠信是道德品質與內在精神,既然誠信是其他社會道德的基石,那麼誠信教育就應該成為道德建設中突出的工作,把誠實可信,作為用人的基本標準。誠信也是一種政治品質和經營理念。東晉高道葛洪在《抱朴子?交際》中,反對「匿情而口合」、「面從而背憎」,故我們應以真情實意對待朋友,不可口是心非,隱瞞實情。真誠是友誼的生命,如果對朋友詐偽而無真誠之情,這只是「烏集之交」。只有肝膽相照的朋友,才是「腹心之友」。西漢文學家、哲學家揚雄於《法言?學行》曰:「朋而不心,面朋也;友而不心,面友也。」若交朋友而不交心,不能開心見誠,這種缺乏真誠的友誼是難以持久的,故人際交往貴在真心、交心與知心。    誠信,顧名思義是誠實、守信。富蘭克林說過:「誠實和勤勉,應該成為你永遠的伴侶。」其中就包括誠實。朋友之間必須誠實忠信,《論語?學而》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而真的朋友,能做到如《禮記?儒行》所言:「久不相見,聞流言不信。」就算大家很久沒見,彼此仍能互相信任。將人際交往建立在道義的基礎上,彼此皆以道義為原則,這是一種君子之交。歐陽修在《朋黨論》中深刻地分析說:「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小人所好者利祿也,所貪者貨財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形者忠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終始如一。」將友誼建立在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基礎上,真正的君子之交以道義為基礎,真心相待,友誼是持久的。相反,小人之交以勢利為基礎,虛假造作,友誼是短暫的。貴者不應以自己的年資、地位、權勢、財富作為交友的資本,彼此應當相互尊重,做到正如《法言?修身》所言:「上交不諂,下交不驕。」遇到顯貴的人,不會因此奉承巴結;遇到寒微的人,不會因此傲慢自大,這正是平等之交的可貴之處。「人言而為信」。    晚清時期創辦的杭州胡慶余堂之所以聲名卓著,就在於它遵循「誠信為本,取信於民」的商業道德。該堂的營業廳內掛有兩塊巨匾,一塊朝著顧客,上書「真不二價」四字,另一塊面對櫃檯,上有創辦人胡雪岩親筆手書「戒欺」二字,旁邊還有幾行小字:「凡有貿易均不得欺字,葯業關係性命,尤為不可欺,餘存心救世,誓不以劣品代取厚利,……採辦務真,修制務精,不致欺予以欺世人,是則造福冥冥,謂諸君之善為余謀也可。」這兩塊匾額既充分表明了胡慶余堂的經營宗旨,又給顧客以誠實可信的印象。時間一長,這兩塊招牌便成為貨真價實的代號,深受廣大客戶的信賴。守信曾經是中國人最可寶貴的倫理規範,現在卻每況愈下,如果被說成「不守信用」,會引為奇恥大辱。我們的商場則不但視爾虞我詐為正常,而且還找很多理由把它合理化,彷彿人在工商界,互相防來詐去是應該的事,這應該也算是另一種模式的「禮失求諸野」!人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是需要「本錢」的,對於成功而言,同樣如此。都需要依靠以信用作為投資,這就是商人的成功之「本」。信用,是人類經久不變的美德,早已被現代企業經營實踐所認同,成為塑造和培育商人形象的根本。信用不但代表著國家的形象,也代表了企業的形象。    俗話說:「百金買名,千金買譽」,這就說明信譽的重要性,它比「名」還可貴,同時也說明信譽是要花大力、下大本錢才能形成的。一切有作為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都視信譽為企業的第一生命,以信得過的產品和優質服務來維護自己的信譽。在歷代思想家闡釋中大抵有三層含義:誠實、真誠、忠誠。《周易》:「閑邪存其誠。」孔穎達疏:「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禮記》:「今之教者,呻其佔畢,多其訊,言及於數,進而不顧其安,使人不由其誠,教人不盡其材。」孔穎達疏:「誠,忠誠。」《後漢書?光武帝紀上》:「純言甚誠切,光武深感,曰:『吾將思之。』」表示真實、真情的意味。《韓非子》:「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呂氏春秋》:「伯樂學相馬,所見無非馬者,誠乎馬也。」《史記?孟嘗君列傳》:「今齊王以毀廢之,其心怨,必背齊;背齊入秦,則齊國之情,人事之誠,盡委之秦,齊地可得也,豈直為雄也!」心志專一,使之真誠。漢賈誼:「志操精果謂之誠,反之為殆。」《中庸》:「誠之者,人之道也。」可以說,「誠」成為了中國儒家仁學思想中核心範疇,是君子必得完成的本體修為。「官不忠則民不誠」,難以做到政通人和。言行不一,口是心非,道德上的偽善正在從根本上破壞道德的生命,因為道德是以真情為靈魂的。人們開始強烈呼喚誠信的重建。信用危機是一種深刻的文化危機和精神危機,不僅破壞我們的穩定、改革和發展,亦將貽害子孫,後患無窮。誠信是儒家道德體系的基礎。誠信有兩大要求:一是真實無妄,二是重諾守信。儒家認為誠者是天之道,思誠是人之道(孟子)自然界,人應效法天道,也要實實在在,不弄虛作假,否則即違背天道。《中庸》說:「不誠無物」,人間的一切都是通過實實在在的努力,創造出來的,儒家把「誠」看得很高,視為天道,視為道德的根本,視為人間的常道。《中庸》提出「成己成物」和至誠、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之化育的人生進路,使誠學成為一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學體系。 「言必信,行必果」,為人處世要以誠信為本。孔子說:「主忠信」,他把「忠信」看做主要的道德規範,孔子從三個方面說明「信」的重要性:一是信為做人之本:「人而無不知其可也」;二是信為交友之道:「朋友信之」;三是信是為政之本:「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可見「信」是立身、行事、治國的墓本要求。荀子說:「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要取信於人、取信於民,必須以誠相待,欺騙是不能長久的。孔子孟子提倡仁義,他們的道德思想可以說以仁義為核心。孔子孟子都尖銳批判「鄉原」,認為它是「德之賊」,就是因:為「鄉原」外仁而內詐,以偽亂德。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矣仁」,孔子看到本質真誠老實厚道的人最容易具有仁德,而那些花言巧語、虛偽不實的人是很難接近仁德的。他說:「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依中庸之道而立身行事的人是難得有的,不得已而求其次,便是狂傲而進取的人,或者謙和而有操守的人,因為這兩種人雖有所不足,但都真實可信、有事可托的人。「性情中人」,是個真實的有個性的人,坦誠真率,既不掩飾自己的感情,也不隱瞞自己的觀點,隨時顯示自己的本色。這樣的人也容易與之打交道,因為他是真誠的,不會欺騙你。反之,厚貌深情、矯揉造作、虛假偽善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他在心靈上把自己孤立起來,不可能有真朋友。明代思想家李贄提倡童心、真心,他認為人既已假,則滿場皆假,他所說的話、做的事,都不可信賴,這是很可悲的。以真誠可信為靈魂,失卻了誠信,所有的道德便失去生命和影響力,變成了騙人的東西。    誠意是修身之要。《大學》提出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的養德致用的人生公式。前五項總為修身,後三項總為濟世。濟世以修身為本,而修身以誠意為要。王陽明說:「《大學》之要,誠意而已矣。」又說:「君子之學,以誠意為主。」儒家提出許多道德修養的方法,如反躬內省、下學上達、存心養性、推己及人、慎獨等等,所有這些都必須以誠意為主。因為道德修養以自律為主,有一個內在的要求,儒家稱為「為己之學」,即為了自我的完善。不僅要自覺去修養,而且要以道德人生為樂事,孟子說:「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反躬內省要靠道德自覺,下學上達也要靠道德自覺,存心養性和推己及人都必須以誠意為之,而慎獨直接就是誠意的表現。不欺人亦不自欺,以良知為驅動。「誠」最能表現儒學的真精神,儒家種種主張和實踐皆是誠的精神的發用流行。誠心誠意去修養道德,對道德修養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認知,以道德人生為幸福,以違反道德為痛苦,從善改過,不斷完善自己,在各種非道德的物質引誘面前不動心,使道德變成內在的東西,成為生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這是對君子的要求。程頤說:「涵養須用敬」,敬即是誠意修養,認真省察。按照儒學的觀點,先要學會做人,才能學會做事,否則個人的才華用不到正事上,到頭來事業也會受到影響,甚至會由於道德敗壞而違法亂紀,毀掉了自己,也毀掉了事業。    取信於民和開誠布公是民主政治的基本標誌。在經濟領域,信用體系的建立和信用秩序的運行是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黃金規則。如《中庸》所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誠信」關係到社會生活各個重大領域的健康化,是全社會都需要加以關心的問題。建立以誠信為基礎的社會道德體系是當務之急。所以誠信之道的堅持需要有正直無私的品格加以保證。即「擇善而固執」的弘毅不拔的精神。健全法制,建立有效的信用管理體系,有效扭轉不良社會風氣,推動道德文明建設。把誠信可靠、正直秉公的人提拔到關鍵的崗位上,以保證社會管理制度的正常進行。孔子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誠信之道從自我價值來說是人的一種尊嚴和精神財富,是人在社會上立身行事的依憑。要別人尊重自己、器重自己,必須以誠信為本,誠實可靠,言而有信,行而可托。倘若虛假不實、輕諾寡信、變化無常,不能為人所重。所以可信度是人格尊嚴的重要尺度。有人說老實人吃虧,偷奸耍滑的人得便宜。應當承認,有時候是這樣,特別是法律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的時候。偷奸耍滑和損人利己的人,雖能得逞於一時,但狐狸尾巴總要露出來,逐漸喪失周圍人們對他的信任和尊重,或避而遠之,或起而抗之,被人們拋棄,即使有求於彼而親近之,亦是相與利用而已,並無真情可言。虛假自私的人在心靈上必然是孤獨的,他得到了一些物質上的利益,卻失去了朋友和讚譽,失道寡助,付出的代價是很大的。而誠實守信、樂於助人的人,一定會得到社會在精神上的回報。得道多助,德不孤必有鄰,愛人者人恆愛之,對人以誠信,人亦報之以誠信。     最高的誠信是誠於仁義,信於仁義,形成一種以仁義為導向的人生價值觀,自覺把社會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服務社會、利益民眾為樂事,遇到挫折,無怨無悔。有這種誠信品德的人,具有很強的人格魅力和道德感染力,他們是社會道德的中堅。誠信是誠於社會公共生活準則,信於社會公共生活準則。有較強的遵紀守法意識,很在意個人的社會形象和群體的信任度,愛惜自己的聲譽,信守承諾,形成按規則辦事的習慣。從「規則意識」做起,然後再提升為自覺的道德意識,使社會風氣不斷得到改善。個人誠信關係個人的道德形象與事業發展,並影響到他所涉及的人際關係和社會工作。群體誠信則關係到群體的社會形象和整體事業,其影響則更加巨大。信譽的損害往往通過幾件不誠實的事情便可以造成,而信譽的恢復則需要長期的真誠的努力。所以不管個人還是群體,都必須像愛護生命那樣去愛護自己的信譽,認真建立自己的信譽,更一絲不苟地長期保持自己的信譽,經得起時間和反覆的考驗。中國人都來愛護國家和民族的信譽,中華民族才能在世界上樹立起崇高的形象。    (稿件來源: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苗族自治縣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 


推薦閱讀:

誠信座右銘
格蘭特的誠信
[轉自人民網]民警堅守對毒販承諾 每月匯款500元給其家人
誠信.尊重.謙卑.感恩
社會中的契約精神

TAG:成功 | 古人 | 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