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弟子規—做人的根本

弟子規—做人的根本 第1集 王貴清老師主講 2009/12/12 尊敬的各位長輩,尊敬的各位老師,尊敬的各位家長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題目是,「弟子規—做人的根本」,大家看了這個題目,《弟子規》是做人的根本。我在二00五年,從二00五年五月份,被老師派往山東的慶雲,去弘揚傳統文化、弘揚《弟子規》,在那一待,待了四年的時間。在這四年當中,跟來自全國各地的朋友,一起來學傳統文化,還有新加坡的朋友、香港的朋友,還有德國的朋友、美國的朋友都有。在這四年的學習當中,驗證了一點,《弟子規》確確實實能改變人的一生,讓人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舉幾個例子,一起學習的有一位男士,他在社會上是一名浪子,帶領一幫兄弟們在社會上混,還曾經坐過牢;學了《弟子規》三年多,變成一個孝子,正所謂「浪子回頭金不換」。還有一位離婚的母親,離婚十二年,學了傳統文化之後,跟她的先生重新破鏡重圓。還有像十五歲的學生,跟人家打架都動刀子,學了之後變成一名孝子,並且立志要弘揚傳統文化。

還有一位,跟我們一起學習的還有一位老師,她原先是家長,後來由於自己做得非常好,我們選出來當老師。她是怨她父親,在心裏面怨恨他父親十多年的怨。因為她母親走得早,她父親娶了一個繼母,繼母非常虐待她們姐弟兩人,虐待到什麼程度?她弟弟甚至要把喝水的水缸裡面放上毒,要全家同歸於盡,就這種心。後來學了《弟子規》,姐弟把對繼母、對父親的怨,十多年的怨化掉,然後當面給父親、繼母跪下認錯,還接過來能奉養。確實,《弟子規》能讓人離苦得樂,能讓人轉禍為福,能讓人趨吉避凶。昨天我們梁先生講到,《弟子規》還能救這個世界,這是真的。七十年代,湯恩比教授就講到,解決二十一世紀的社會問題有兩種學說,第一種是什麼?就是我們的儒家文化,第二就是大乘佛法。這兩種學說都在哪裡?今天我們怎麼樣?手裡就攥著能解決整個世界問題的寶!

我自己也是因為學了《弟子規》,學了傳統文化之後,人生才從一種非常苦悶走向了幸福。我原先也是一名小學教師,一九九二年參加工作,到今年二00九年,一晃已經十七年了,不算長也不算短。我教學的經歷可以分成兩個階段,苦、樂兩個階段,前十一年教得很苦。聖人說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我沒得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孟老夫子的一大樂。然後我們經常說,「老師是人類的靈魂師」,這份工作很神聖,今天向大家坦白交代,當時我真的沒有感受到這種心境。我苦到甚至想逃離教育界,想逃離,一上班就想著每周的兩個休息日,盼著暑假、寒假,很累,身心俱疲。看到學生,自己雖然努力在教,但是看到學生的道德還在一屆不如一屆,往下墮落,找不到為什麼,找不到為什麼,很苦。後來我是在二00三年的十月,把蔡老師盼到了海口,接觸蔡老師之後,我的人生徹底發生轉變,由苦變成了樂。

為什麼同樣從事教育工作,前後卻截然不同?現在我明白了,因為我學傳統文化之前,人生很茫然,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心裡經常活得不踏實,然後隨著這種功利的教育,也在隨波逐流,所以過得很迷茫。後來學了之後,人生才有了明確的志向,原來說「讀書志在聖賢」,這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價值在於什麼?不是索取的多少,而是為後代、為這個社會付出多少,用我們短暫的一生,給這個社會、給後代留下了什麼。後來才感到人生快樂,教學有了樂趣。天天早晨,由原先不願意上班,我天天早晨第一個上班。一想到要上班了,走進寧靜的校園,一想到見到我的學生,心裏面就非常的興奮,就是打個比喻,好像有一種初戀的感覺。所以每次我都是,從家裡到我學校很遠,天有的時候還黑,我就開始出門了,要走四十分鐘,騎摩托車要走四十分鐘。當我走到,每次上班路過一座高架橋的時候,走到高架橋的頂端,那個時候正好是一輪紅日從東方升起,每次走到那裡,我都會把我的腰直一直,深深的呼吸幾口新鮮的空氣,心裡:「原來人生也會如此的美好!」有這樣一種感覺。所以人生活得非常有勁,我們東北話說有勁,第一個到校。

我記得那是在一次,有一次開元旦聯歡的時候,每個班,學校都要求以班為單位進行聯歡。聯歡的前一天,元旦前一天,全校老師晚上七點半會餐,當時要走之前,我看我們班燈火通明,學生正在抓緊時間布置班級。我就跟我們校長告假,我說我回去看看我的學生,請校長批准,我不放心我的學生。其實也不是不放心,我覺得跟學生去一起布置班級是一種幸福。然後我就回到班,我一進班級,學生們光著腳,桌椅,班級布置得已經非常漂亮,我脫掉鞋跟學生一起干。布置完之後,已經是八點半鐘左右了,走出校門,萬家燈火。我們學校在大學的院內,我們要走一段路才能到校門,七、八個學生圍著我,邊走邊說話,然後學生有的把我的手抓得很緊,有的把我胳膊跨得很緊,我說:「你們抓得這麼緊幹什麼?」結果學生說了一句話,他說:「王老師,我怕以後就見不到您了。」因為我教的是從五年級帶上來,教的是畢業班,當學生說出這句話之後,鴉雀無聲,我內心既有一個為人師的幸福、感動,更有一種為人師的那種使命感。

一名老師對一個學生的影響是太深遠了,我就是因為遇到了一個明師,明白的明,不是有名的名,遇到了一位明師,蔡老師,我的人生徹底發生轉變。所以我深刻體會到,我也要做一個我學生人生當中的貴人,引領他們要走向光明的坦途!在一次學生寫的作文當中,一名學生寫了一篇文章,叫「感謝恩師」,我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我全身一震。因為我前十一年教學生涯,沒有一個學生跟我說感謝恩師,結果我把傳統文化帶進學生生命中的時候,孩子卻寫出了感謝恩師這樣的話。他在文章當中提到,他為什麼要感謝老師?他說我把中國文化帶到了他的生命當中,他人生有了明確的志向,他這一生知道幹什麼了。另外他說,他懂得了怎樣孝順父母,孝順父母原來是很快樂的,他要感謝恩師。所以我們體會到古代為什麼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父母去世了,守喪三年;老師去世了,心喪三年。像孔老夫子的學生子貢,為孔老夫子守喪六年,那種師生之間真摯、深厚的情義。因為老師給了他,引領他走向光明,讓他有了智慧,甚至讓他的子孫、讓他的家族綿延很長久。所以我們體會到,所謂「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孩子、下一代的命運掌握在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的手裡。

後來我發現一個問題,當我人生有了志向,變得快樂、幸福,我發現學生也跟我一樣變得快樂和幸福。什麼是教育?這個就是教育。因為我沒有學之前,沒有學中國文化之前,我也會經常跟學生講,你們要聽父母的話,你們應該快快樂樂學習,你看今天你們這種生活環境多好。但是我發現,學生學得還是很苦,樂不起來。大家說為什麼?因為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工作很苦、生活很苦,自己都沒嘗到樂的滋味,如何把孩子引向快樂、幸福的人生道路?這是不可能的。當我自己快樂,自己人生目標明確,孩子自然也就跟上來了。正己才能化人,這就是教育的本質。而今天我們接受的教育是什麼?是功利的教育。蔡老師可能在前幾天講到了,美國一位教育部長向全世界宣布,他說我們美國的教育是徹底失敗的教育。為什麼說失敗?他說我們是把人當作工具培養的一種教育,當作一種工具,什麼工具?「讀書志在賺錢」。把人當作一種慾望的工具在培養,人怎麼能不苦?他說我們要學習東方的人文文化。什麼叫人文文化?真正把人當人培養的文化,叫人文文化,那就是我們老祖宗的聖賢教誨!真正是以人為本、以德為本,這是教育的實質,人才會有可能快樂、幸福。

剛才我們談到教育,中國有句諺語,「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這句話把教育說得一清二楚。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成龍、成鳳,願望是好的,但是我們要「君子務本」,問一問自己是不是龍?是不是鳳?所以要想孩子有成就,要求誰?求我們自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要求己。自己要有真實的德行,才能帶出有成就的孩子,像范仲淹先生一樣。所以教育的實質確實是正己化人。我們今天學的才藝,它跟德之間的關係是什麼?司馬光先生講得非常好,他說「德者,才之帥也」,是才華的統帥,是才華的靈魂;「才者,德之資也」,資助,才華是資助德行,造福人類的,這是德、才的關係。所以教育的實質一定是先教德,「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後教才。這就是我們今天教育,為什麼培養出來的人,家長苦、老師苦、學生苦,因為把教育的「教」前半部分的那個德,那個孝忽略了,直接在枝末上教才。所以我們教得辛苦,學生學得也辛苦,不知道為什麼學。

「隱其學而疾其師」,隱其學就是厭學,疾其師就是還怨老師、怨家長;「苦其難而不知其益」,學習怎麼這麼難!到底有什麼好處,不知道,這就是我們今天學習的、教學的狀態。老師教得也是「師勤而功半」,很勤苦、很辛苦,但是收效甚微,沒有教德!教了德之後,我的感受是什麼?是「師逸而功倍」,老師教得很輕鬆,效果又非常明顯。學生是什麼?是學得「安其學」,學生安住在學業上,「而親其師」。安其學必然「樂其友」,同學之間互相的學習、切磋,然後是「信其道」,親其師必信其道。所以這個先後次第怎麼教?今天我們為人師、為人父母者,一定是德為本。態度決定人的命運,不是高學歷、不是高才華,那個不會決定人的命運。如果沒有德行做根基,才華反而還會成了人生的障礙,老祖宗一句話就蓋棺論定,「才者,身之災也」,這是指沒有德行做根基。

下面我就具體的跟大家,在我教學當中,如何把這些《弟子規》上正確的人生態度,植根在孩子的心裏面,做一點交流。首先我們談「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首先,學習一定要立志。我們知道宋朝的宰相范仲淹先生,那是被稱為宋代第一人、百世之師、一代賢相、一代大儒。他為什麼有這麼高的成就?他八歲就立下宰相之志,他人生有目標。人生一有了目標,他就會按照這個目標踏踏實實走下去,與目標無關的,一切他都會放下,所以才會有成就。他在讀書的時候,他二十三歲知道自己的身世,在他兩歲的時候,他父親就走了,他跟他母親,他母親又改嫁到當時一位縣官朱文翰的家裡。二十三歲,他知道自己原來是范氏家族的後代,當時他非常感慨,他說范氏家族到我這一代,居然衰到這種程度。於是他跟母親灑淚辭別,他說:「母親,十年之後,兒來接您奉養。」然後徑自到南京的南都學社去求學,他立的是十年。

結果他在南都學舍求學的時候,是每一天都沒有解衣就寢過,吃的是饘粥糊口,就把米熬出粥之後,凝固,分成四半,早晨兩份,晚上兩份。吃的菜是什麼?韭菜花,韭菜切碎,拌點鹽巴。五年!容不容易?五年吃饘粥糊口,我們吃同一種菜,我們吃上一個月看看。為什麼他能?這個值得我們思考,因為他的心不在這些吃上、穿上,完全在他的志向上。心一有志向就定了,定了然後就安,安了就樂了。所以他五年當中大通六經之旨,尤其擅長《易經》,五年就通達了經的道理,不是背下來。我們想一想,他這種學習的動力是什麼?是不是他立定那個大志?一提到范仲淹,我們就知道他的志向是什麼?「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那是學習的動力。他母親在那盼著兒子早日功成名就,他讀書還有一個動力就是這種孝。為天下是大孝,為母親,那都是學習的動力。人有了孝心,「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

所以古代這些讀書人,我們去看歷史,沒有一個不是大孝子的,這些有大成就的人,都是大孝子,那是學習的動力。所以范氏家族,他培養出的四個兒子都是國家的棟樑、重臣,一直綿延到清代,綿延一千多年不衰。這與范仲淹先生立的那個遠大志向,他的風範,他的胸襟、氣度,給他子孫做出了榜樣。所以我想,范仲淹先生不一定跟他兒子天天講那麼多道理。你看我們一天,學中國文化之前,可能天天為人父母、為人老師,都會跟孩子講很多大道理,但為什麼效果不彰?因為我們講是講,我們沒有怎麼樣?給孩子做出來,口是心非。根還在自己,正本清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要想流水清澈,哪的水要清澈?源頭的水要清澈。誰是源頭?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的就是源頭。所以我們不要怪孩子,「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這是真正明白人,這是明白人。

當初我分享完這個故事,我們下課了,有一個同學跑出來就說:「王老師,我要做范仲淹!」今天孩子不是不好學,是真的沒有人給他做出榜樣,他無路可走。今天說苦,其實我們的學生、我們的孩子,他們更苦,三座大山的壓迫,老師、家長、社會,他沒辦法。壓到最後怎麼辦?有沒有自殺的?有!你看憂鬱的、精神分裂的、自殺的,在今天社會不是什麼稀奇事了。我們只注重他知識技能的成長,卻沒有重視他最根本,決定他一生命運的人生態度的成長,那是根本。今天我們學了傳統文化明白了,我們要給教育正名,教育是什麼?是以身作則,給孩子做一個德行的風範,把孩子教成一個善人、君子、賢人、聖人。讀書志在聖賢,把他真正當人看,當人培養,這是教育。

後來我跟我的學生就說:王老師今天跟大家立志,我的志向就是讀書志在聖賢,向孔老夫子學習。我立定志向之後,然後我要求學生,你們跟家長回去商量,好好慎重的抉擇,你這一生立什麼志?商量之後,都寫成書面材料,然後每個人當著全班同學讀自己的志向,最後還張貼到後面的板報上,經常要看一看,「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不能忘了。有的學生立志當外交官,一個女同學,早晨四點半就起床,她父親說:「妳起來這麼早幹什麼?」攆她去睡覺。她說:「不行,爸爸,我立志當外交官。」她早晨做兩件事,一個是學英語,一個是讀經典。她說:「我要英語學好了,我把經典要翻譯給外國人去學。」我們給孩子在前面引導,做出來,孩子他就跟上來了!還有的孩子立志要當什麼?當一位好母親。這個重不重要?「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親的房間是聖賢人誕生的地方。「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因為我們分享范仲淹、孔老夫子、孟子,都是由聖母,他的母親教出來的。所以她想做一個好母親。還有個孩子說,我想將來就當一名教《弟子規》的老師。師志如己志,當初我就是因為受到老師這分感染,蔡老師早出晚歸,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多次累病,從來沒有埋怨,就為了讓人,讓下一代能夠聞到聖賢教誨,過上幸福的生活,不疲不厭,一直做到今天。當時我們就看到老師這種,被老師這種精神感動,我們後來也是毅然辭職,專門從事傳統文化的工作,所以今天才坐在這裡跟大家結這個緣。

所以首先要立志,范仲淹先生立的志向是大志,是有德之志,所以立志我們要立大志。志向有五種。第一種是「大志」,志與仁義合,志向與仁義合,濟世救民,這是大志;第二種志向是「高志」,志與情合,愛國家、愛民族、愛文化、愛父母、愛妻子、兒女,這是高志;第三種是「壯志」,志與理合,與道理相合,則創造發明,建功立業,這是壯志;第四種是「卑志」,自卑的卑,志與欲合,與慾望相合;最後一種是「危志」,危險,鍛煉身體,還有學一項技能是為了什麼?報仇的,與仇合。我們看看,我們自己為人師、為人父母,我們今天的志向是什麼?我們把我們孩子引領到哪個志向上?這個我們可以對照一下,是不是基本應該是這個志(卑志)?志與欲合,讀書志在賺錢。你看我們給孩子選擇學校,選擇哪所好,然後什麼科系,目的都是什麼?比如說,讓孩子要考什麼醫生,目的是什麼?讓孩子要當律師,目的是什麼?如果一個律師,他要是為了賺錢、為了慾望,他會製造多少冤假錯案?一個醫生如果為了賺錢,他手中的手術刀就不是手術刀,那就是屠刀了!所以今天人上醫院是不是都害怕?一個老師,如果也是志在賺錢,那個罪過就大了,為什麼?他毀掉的是師道!承傳傳統文化,一個人有沒有成就,根在孝親尊師,孝道跟師道。我們學校有一次校長開會,校長就跟我們這些老師說:「我們的老師,你們不要收家長的禮!家長跟我說,你們一手拿著我們送的錢,一手教我們孩子知識,你們還有什麼資格當孩子的老師?人格已經被人踩在腳下了!」我們毀掉的是師道,上無以對祖宗,下無以對子孫。孔老夫子是萬世師表,是我們的榜樣。人為什麼古代如此敬師?因為他真正表演出了至高的德行,是人們學習的榜樣。

我們確實要提醒自己,當老師說實在的,我今天非常慶幸,我沒有離開教師這個行業,原先是想逃離,現在很慶幸。如果我們教出一個孔子,您功德無量!能當老師都是祖上積德的,這是真的。你看孔老夫子是不是老師?第一個創辦私塾;孟子、佛家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伊斯蘭教的先哲,都是從事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利益千秋萬代。我們有幸居然也在裡面了,好好乾!立志要立大志,自己要立定志向。立定志向之後要立志有恆,恆心的恆,有恆為成功之本。我們看古人,他為什麼成就如此之大?他一旦立定一個正確的志向之後,一生不變,他會用一生的精力去實現自己的志向。比如說李時珍,他立下濟世救人的志向,用二十七年編撰一部《本草綱目》,今天這部著作還被人所青睞,二十七年做一件事。《資治通鑒》的作者是司馬光先生,他用十九年完成這一部歷史名著。真正專註,立定志向去完成一件事,他所留給後人的都是千古道德的文章,才能警醒、利益後人。

今天你看我們的下一代,他一生做多少件事?從這個公司,一會跑到那個公司,一生可能換了好多工作,最後的結果是時間浪費掉了,短暫的一生消磨掉了,一事無成,人已老。心不定,不知道幹什麼,就是眼前想掙點錢,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所以今天我們要想孩子有成就,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能看多遠?我們能看一百步,孩子就能走到一百步。如果我們今天就局限在自己的小家庭里,為小家庭掙點錢,自己享受享受,孩子的成就也就是在家庭那麼大的範圍,所以孩子的成就跟我們是一體的。你看孝道的「孝」,上面是「老」,下面是「子」,上一代有德,上一代有智慧,下一代就好,這叫一體。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殃及子孫,這是教育。所以我們今天明了了,教育是要回過頭來求我們自己,然後才能帶出好的下一代。立志還要有根。立定大志了,怎麼實現大志?我們看教育的「教」就明白了,從哪裡開始下手去做?孝,孝是做一切事的動力,一個人只要他有了孝心,他會克服一切困難。這個等一下我們再具體分享。

跟大家先談的是立志,立志完我們談到學習,要學,當然今天學的這個知識、技能也是學習。但是我們也要清楚一點,人要理智,當我們疏忽了德行的根基,我們今天用十年、二十年學來的東西,拿到一個文憑。我們想一想,我們用二十年時間學來的東西,我們走向社會,我們用到了多少?二十年就為了取一個文憑,有幾個二十年?而且拿到那個文憑,我們面對人生這個真實的大舞台,待人處事接物,經營自己的人生,夫妻怎麼相處,父子怎麼相處,朋友、君臣怎麼相處,仍然不懂!所以聖賢教誨談到的學習是什麼?是真正讓我們有智慧,人生需要智慧去面對,讓我們放下煩惱,讓我們真正心靈,人性的光輝從慾望當中解脫出來,這是我們老祖宗的教誨,跟今天所謂的教育不一樣。今天的教育愈學,慾望怎麼樣?愈多,慾望的路是一條不歸路,哪有幸福可言!我們一定要清楚。

首先需要學要明理。所以我自從學了之後,因為我是半路出家,三十三歲才學到聖教,我覺得太晚了。所以我雖然當時在學校里,我帶了六十名學生,當小學老師其實是很辛苦的,我就抓早晨。比如說,我有時候就是三點半就起床了,我一天早晨必然要聽兩個小時的聖賢,《弟子規》,或者讀經,每天必保證兩個小時,晚上回來我還保證兩個小時,自己要學!因為自己不學,怎麼利益自己的學生?不可能。自己早一天明白,早一天提升德行,才能讓孩子早一天從水深火熱當中解脫出來。有的為人父母、為人老師的可能在想,我沒那麼多時間。有志者事竟成,上班的路上可以聽耳機,把四十集「幸福人生講座」灌進去聽;我們為人母親做飯的時候,可以在那邊放上,做家務的時候都可以放著聽。只要有心,就能學到東西,隨時自己抓時間。所以我是第一個到校,到校之後是七點鐘左右,我往那一坐,我就開始讀經。學生一進來,大家想一想,會怎麼樣?正己化人,學生很快就走到座位上拿出書。七點到七點半,我是必保讀經時間,七點到七點半。然後每一節課的課前三、四分鐘,是輪流每一個同學帶一天,讀什麼?讀《弟子規》。長時的熏修,才能把人的思想變過來。

所以落實德行教育,大家要記住,不要急功近利,「落實一個月怎麼還沒變化?」這個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必須有足夠的耐心,欲速則不達,長期努力提升。這是早晨,就是我起來,我學習的一種狀況。比如說利用放假時間,就像大家一樣,犧牲休息時間來學習。這很不簡單,這是一種使命感。比如說利用放假時間,比如說讀《論語》,我會每一天讀《論語》,一天一天坐在那讀,看李炳南老師的批註,沒事我就聽,一坐有時一、二個小時就過去。跟古人對話、讀古書,其樂無窮。我們今天真的要跟對人,跟不對人,自己人生有可能就走偏頗了。要跟誰走?跟著我們老祖宗走,老祖宗是有五千年的教學智慧、經驗,經過五千年時間的檢驗,我們還不要嗎?我們要一、二百年的教育嗎?我們要跟五千歲的老人走才是聰明,才是有智慧的。今天我們的教育是把孩子當成實驗品,實驗實驗,一看不對,錯了,再重來。學生能重來嗎?一個人的心靈完全都污染了,你說能像產品一樣說不要、扔掉嗎?污染之後你再讓他還原,我們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是孩子的保護神,是孩子生命當中的貴人、恩人,我們做不好,對不起孩子。

我們談到「學」,我把學跟習分開,「習」是什麼?學完明理了,習是要落實在生活當中,因為經典,《弟子規》就是生活,落實不到,還是沒用。背多少,「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反而增長傲慢。要力行,從我們老師去做。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比如說《弟子規》上有一句,「聞譽恐,聞過欣,直諒士,漸相親;聞過怒,聞譽樂,損友來,益友卻」,這句話,這個人生態度重不重要?聽到別人讚歎,戰戰兢兢,我沒有你讚歎的那麼好,但是我要向你讚歎的那個方向努力;聽到別人給自己提出過錯,聞過喜,聞過欣,高興,因為我又可以改正錯誤了,我人生又可以提升了。這樣做下去是什麼?結果是益友來,損友卻,愈來愈多的好朋友都過來了,人生會減少多少的障礙,有雅量接受別人的建議。反過來,如果不能夠有這種雅量去接受別人的勸諫,自己人生會障礙重重。東北有一句諺語,叫「聽人勸,吃飽飯」,這些諺語都非常有道理。但是人往往都是很容易迷惑,願意聽別人的好話,人一說不好,馬上臉色就變了。很多有智慧的長者在身邊,人家都幫不上我們,不敢說,說了我們馬上就沒那個雅量去接受。所以能不能遇到貴人,不在外,在自己有沒有受教、恭敬的態度。

這句話,當初我跟蔡老師學《弟子規》之後,老師後來把講《弟子規》,在海南的時候,把講《弟子規》這個任務有一天就推給了我。深圳機緣成熟了,老師要到深圳去,然後說:「王老師,你先替我講一段,回來再給我。」,老師是怕我有壓力。如果老師說:「你就講了」,我可能就雙手搖上了,我不行!老師說帶一段,我還有可以依賴、依靠的,我說:行!結果一講,講到今天就沒下來。老師想成就一個學生,今天還得非常小心,因為我們的心靈都很脆弱。今天是老師怕學生,一不小心把學生就傷了,太脆弱了。所以如保赤子,像呵護嬰孩一樣那樣小心,不容易,當老師,為人老師者不容易。但是雖然不容易,愈不容易,我們愈要努力去做,說明這件工作太重要了。我這一路上講來,我最忠實的聽眾、最忠實的守護者是我的太太仉老師,她下午將跟大家分享。修學的路上,要善友相依,沒有善友經常提醒自己,說不犯過錯,或者發現自己錯誤,太難了。老夫子在《論語》當中,發出千年的慨嘆,什麼慨嘆?「已矣乎!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說我真的沒有看到一個人,能夠實實在在發現自己的錯誤,並且面對它,真正去改正的人。我們不要被老夫子慨中了,我們不要讓老夫子失望,我們就是要真正面對自己的過錯,怎麼樣?「如斬毒樹,直斷其根」,不能夠不忍心,這叫自愛。

仉老師她一路上,每次她聽課,她就給我在下面記,然後我講完課都已經都九點,晚間九點多了,騎上摩托車,我們倆一起回家。她一上摩托車就給我提,很急,太太是助夫成德,先生是領妻學道,夫妻之間是道義之交。結果她就跟我提,「你這句話說得不太恰當,把人都傷了。」如果我今天講課有傷到大家的,大家原諒。然後提的時候,其實跟大家說實在話,不想聽!嘴上說,「嗯,好,提得不錯,要改。」心裡想,別提了,我心都流血了!真的,剛開始是這樣一種心態,願意聽好話,知道得讓人提,但又不想讓人提。她一上摩托車就開始提,一句接一句,我說:「妳能不能回家再提?能不能讓我喘口氣?老師不都說了嗎?提缺點之前,妳先說我幾句好的,給我點信心!」提人缺點之前,大家要注意,要先美其長,先要讚歎幾句,人心不可忽!然後他一歡喜,好,我們再,真正目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後面我們就開始提,才能達到效果,這是待人處事接物的圓融。

一路上,一回到家,她把生死簿就打開了,一條一條的給我說上。然後我說:「好,我改。」她說:「你這句話說的,我覺得言為心之聲,你是傲慢。」我說:「是,我改。」但是後來我發現,我那個改、懺悔都在造假。我心裡在想,「我說這句話,人家家長聽到了,會不會覺得我講課講得不好?」患得患失,你看腦子、心停在那,沒有真正想改錯。真正想改錯,人家給提出來,是什麼態度?像老夫子的學生子路,「聞過則喜」。人家給我提出來,我都沒發現,我這回又可以改過、提升德行,高興才對,這叫真懺悔。不能自欺,求學問的道路要打破自欺這一關。一點一點的,有點心量了,由不願意接受到能接受,最後到歡喜接受,說:「好,來,給我提!」然後提完,向仉老師表示感謝。其實人能夠正視自己錯誤,那個心裡是踏踏實實、是舒服的;人有過不改,那個心裡是不安的。而且我們一改過,對方怎麼樣?人家給提出來,我們能改,他也高興。人還是要做得實在一點,有過就改。

這句《弟子規》,我在剛帶到學生,帶到班級的時候,我有一次上課,那個時候我穿西服,我們班班長,我正講得很起勁的時候,我們班長舉手了。我說:「你有什麼事嗎?」我怕他上衛生間。他說:不是。我說:「不是,你就先等一下,等老師講完課。」接著我講著講著,他又舉起手來,我說:你先別急。結果我講著講著,他又舉手了,我一看,實在有話要說了,我說:「你有什麼急事?」他說:「王老師,您西服第三個扣沒系,『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怎麼辦?很慚愧,當時我說:哦!心裏面不太是滋味。然後下課了,無巧不成書,我在平行班,另外班也帶了一門德育課,教《弟子規》,當天我也是講到「冠必正,紐必結」這句話。然後鄰班下課,有個女同學來找我,她說:「王老師,今天我找我們老師,到辦公室報告」,進去了,「我進去之後,我跟我們班主任說,老師,《弟子規》上說,『冠必正,紐必結』,老師,您這個拉鏈要拉。」然後她們班主任說了一句:「拉什麼拉?我們不要什麼都聽古人的。」當下這一個反應,老師想維護自己所謂虛榮的面子,但卻恰恰又失了面子,而且對孩子心靈的傷害是很大的。學生會想,我們老師有過還掩蓋,不能坦坦蕩蕩,孩子心靈受傷害。如果久而久之,孩子學到的就是老師有過掩蓋,那我也掩蓋,對不對?

然後這個女同學很巧,中午放學,下到樓下,碰到我們學校的領導,跟我同歲,三十八歲一位領導。在海南天氣熱,早晨長袖穿過來,中午他脫下來系在腰上。結果我們這個女同學又看到了,跑過去一鞠躬,說:「某某領導,《弟子規》上說。」結果我們這位領導說了一句話:「謝謝你這位同學,如果你再看到我以後這樣穿衣服,我校長不當了!」這一句話,這一個人生有過就改的態度,對這個孩子的心靈有相當大的震撼,所以這個孩子跟我說的時候,她表現出那種欽佩這位校長。不怕有過,就怕不改過。我一聽,我說不得了,我趕快,下午上課我就回班,我當著全班同學開始懺悔,我說:「上午王老師犯了兩個錯誤,第一個是『冠必正,紐必結』沒有做到;第二,當班長給我提出來的時候,『倘掩飾』,我又增了一辜,王老師錯了!」《論語》上子貢,老夫子學生子貢說,「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和月蝕一樣,全天下人都看到了,有過不怕,改了,人人尊敬。「小人之過也必文」,小人有過一定會掩飾。我說王老師又當了一次小人。真正的面對自己的過錯,真誠的跟孩子懺悔,這就是教育,這個就是教育!學生學到的就是什麼?老師有過就改,他學到的也是有過就改,「上有好者,下必甚焉」,上面老師愛好什麼,下面學得非常徹底,甚至還學得超過老師。

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君王齊靈公,他非常喜好女扮男裝,所以他宮廷里,女子都打扮成男的。結果後來是風行民間,下面女子都跟著學,他一看不得了,然後開始制定命令禁止,說看到民間哪個女子再這樣穿,女扮男裝,扯斷她的腰帶,撕碎她的衣服。即使這樣去禁止,仍然屢禁不止,後來他就問輔佐他的賢相,宰相晏嬰,是當時一位大賢人,他說:為什麼屢禁不止?晏嬰就說:「君王,屢禁不止的原因是什麼?是您雖然讓別人不做,但是您還在做,如果您能以身作則,從宮內不要再女扮男裝,下面就變了。」結果齊靈公就在宮內,女扮男裝從此這個愛好就取消了,下面自然而然就沒有了。正己才能化人,這是教育;自己不正,然後要求下面,即使用法律,也達不到真正改變人心的態度。「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我們老師,比如說跟專科老師,如果貌合神離,不和諧,學生能不能看出來?一定看出來,那個騙不了人,誠於中必形於外,裝不了的。學生看到我們對專科老師不恭敬,學生一定不恭敬專科老師。我們老師的好惡,喜歡學習好的學生,你看所有的學生都會圍繞那個學生轉;我們老師內心當中討厭哪個學生,全班都會討厭他,這就是教育。討厭,學生也討厭,把那個學生害了;我們喜歡那個學生,學生都恭維他、讚歎他,他也變得傲慢,也把他害了,好惡會害死人。老夫子是「有教無類」,平等對待一切學生。這是我跟大家分享的這個經句,如何我們落實、帶動學生。

然後我引導學生,把那個學生引導,因為這是機會教育,遇到事情,正是教孩子的時候。我跟全班同學講,我說給別人提缺點的時候,要「規過於私室,揚善於公堂」。古代的標準是,提過錯不能有第三個人在場,怕對方接受不了,怕得罪人,結了怨都不知道,這都是智慧。然後還有,提過錯的時候,內心是真誠、恭敬的,是真正想幫助別人。如果看別人有過錯很高興,嫉妒心,「這下可犯過錯了,我這回給你提出來」,我說你就先不要提,提出來不會有好效果。後來我跟學生懺悔完之後,在我的教案當中,第二天發現兩張便條,幾句話。一名同學寫的,他說王老師,我昨天早晨剛來學校的時候,我在校外買了早餐、零食,偷偷吃了,我對不起您,我沒敢說,當時給班級是扣了兩分。分、分、分,學生的命根;分、分、分,有的時候也是老師的命根。每周評優秀班級,流動紅旗一扣分,可能老師心裡也不舒服。你看,他主動承認了。另外一個同學寫的是:王老師,我在英語課上看了其它的書,我不說出來,我就感覺到不安。《弟子規》上說,「過能改,歸於無』,王老師,我向您認錯。我們能夠坦誠面對自己的錯誤,學生就可以坦坦蕩蕩面對自己的錯誤。

剛才跟大家提到《弟子規》上說,「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個人生態度重不重要?長養人的恭敬心。教育就是「長善救失」,善是什麼?恭敬、仁愛、寬恕、真誠,這是德行之本,孝心、禮貌,這叫善。善一長,失就怎麼樣?就救了失,君子道長,小人道就消,長善救失。而且一個人穿著很整潔,對自己恭敬,內心不會放逸,對別人也是恭敬。你看我們當老師的知道,經常會上操、站隊,如果一個班學生穿著有的都很隨意,一看就一盤散沙,都沒精神。老祖宗這些教誨,看似都是小事,其實點點滴滴都在長養人生最重要的態度,這是對我們多大的恩德!百事之成,在於敬之,恭敬;其敗也,在於慢之。人傲慢,人生肯定會敗。

有位大學生,是一位碩士研究生,畢業好不容易分配到政府工作,分配到深圳的一個區政府。有一天他接了一個電話,打來是找他們局長的,第一次打來,然後他說:「不在,您打錯了,這不是局長辦公室。」他就把電話放了。然後第二次又打來了,說:「能不能麻煩您給我找一下?」一名碩士研究生,他說:「我沒有時間。」啪,把電話放了。結果你看,人讀了二十幾年的書,那個文憑給他的是什麼?傲慢,「我一個堂堂碩士研究生,還給你去找人?」接電話,最起碼人與人的尊重都不懂。結果打電話來的是誰?這個區政府、這個大樓最高長官,他們區長。這個區長就告訴秘書,把這個電話給我查出來,查出來看是誰。然後給他怎麼樣?讓他回家。把工作都給弄丟了。一個接電話的態度都不會,二十幾年來的書讀到哪裡去了?文憑給他的是什麼?所以從這看什麼?態度決定命運,不是文憑。沒有正確人生態度,沒有正確德行的根基,才華是什麼?才者,身之災也,給自己人生帶來重重障礙還不知道。

所以在唐朝,一位大將軍叫裴行儉,禮部尚書。他非常精於人倫道德,而且深具知人的能力。有一天他的一個朋友,叫李敬玄,給他推薦四個人,這四個人是李敬玄非常賞識、器重的人。這四個人大家一定認識,唐初四傑: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大家認識嗎?讀過他的詩吧?以他們的才華,名揚于海內,李敬玄就向裴行儉推薦這四個人,希望能做個官。然後裴行儉私底下跟李敬玄就說,「士之致遠」,一個讀書人能不能有遠大的前程,看什麼?「先器識,後文藝」,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先要有恢弘的胸襟,有真知灼見,這其實就是什麼?德,然後才談到才藝。他說,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他們性情浮躁,而且非常好顯示自己的才華,他們不適合當官。而且他說,他們三個都不得善終,只有楊炯非常渾厚、沉靜,他可以當個縣令長,終老晚年。結果王勃過海的時候掉到水裡面,驚嚇而死;盧照鄰惡疾纏身,痛不欲生,投水自殺;駱賓王當時是輔佐徐敬業的幕僚,出謀劃策的,舉兵討伐武則天,兵敗,同時受誅;只有楊炯得到善終,一一被說中了。培養下一代,我們自己也好,一定是「先器識,後文藝」,德為本也,才為末也,這才是真正明了什麼是教育。

恭敬對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太重要了,剛才我們講到能不能遇到貴人,看恭敬老師的態度。一個有智慧的人,他選擇學生,他不是看我們讀了多少書,那個沒用的,是看我們有沒有受教的態度,那才是法器,可造之才。有一群孩子,他想拜少林寺的住持方丈為師,想學武功,就去了。出來接待他們的是一位法師,這位法師說,師父現在有事,你們先站在這等一下。這些孩子站在那等師父,結果一會這位法師又出來了,然後說,你們還需要繼續等,師父事沒忙完。因為孩子在外面站著,其中有幾個孩子就站得不耐煩,蹲在下面去玩去了,玩石子,在地上。法師就對著那個玩的幾個孩子說,你們幾個可以回去了。其它幾個孩子繼續站著,站了一會,天下雨了,下大雨,怎麼辦?我們要是孩子的母親或者父親在身邊,看到孩子在大雨中被澆著,我們怎麼辦?趕快,兒子,來,到屋檐下躲躲雨,別把身體澆壞了,別感冒。有沒有這個舉動?今天我們看的是孩子的身體,我們卻沒有真正看到孩子心靈的成長,那個是他一生幸福的根本。

你看我們為人父母的,選擇一所學校,到那還要看什麼?孩子住的環境,然後了解孩子吃什麼,我們只是見到眼前;利益孩子一生幸福的,甚至利益他生生世世幸福的,利益這個家族的,我們都沒看到,「見小利則大事不成」。也許一個孩子二十歲了,身體成長了,他心靈可能還在幾歲。所以我們今天培養出的下一代,已經成為,一位學者說到,現在我們中國人培養出的下一代,已經成為世界最短視的一代。我們老祖宗培養的人才是能看什麼?能看到千秋萬代,這個我們要反省。結果有幾個孩子就跑到屋檐下去躲雨,法師出來之後告訴他,躲雨的那幾個孩子可以回去了。最後剩下四個,說你們幾個跟我來,我領你們去見師父。

結果進到房間見到師父,讓他們坐下,師父給他們每人端了一杯熱茶,趕快暖暖身子。其中有三個孩子自己喝了,只有一個沒有喝,他把茶雙手恭恭敬敬端給師父,「師父,您先喝」。這位師父就問:「你這個態度是誰教給你的?」他說:「我外婆教給我的,『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師父說:好,那三個孩子可以回去了,把這個孩子收為徒弟。為什麼收他?因為他有真正的師道,有受教的態度。師道是什麼?師道就是聽話,就是恭敬的心,這叫師道。結果很多年之後,這個孩子學成了,拜謝師父,說:師父,謝謝您成就了我。他師父說:不是我成就了你,是你自己成就了你自己。是什麼成就了他?他一個為人學生的態度成就了他。今天我們學什麼?我們就學一個為人學生的態度而已,怎麼樣當好一名學生,做我們老祖宗、做聖賢人的好學生。有態度了,才能學好,它是德的根本。

這個經句,「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當時我就讓學生到前面表演,到底怎麼穿才是美。因為今天是歪戴帽子、反穿鞋子、趿拉著鞋的,然後還有衣鏈都不系的。我讓他們表演,到底怎麼穿著是美。結果學生一看都笑,有的反戴帽子的,有的衣服系在腰上的,你看那不好看。然後我們就統一,什麼樣叫好看?要拉鏈拉好,要拉到什麼程度,穿得什麼樣,一看給人就非常的舒服,我們班在穿著上非常整齊。那次學生提之後,從來衣扣各方面,我系得都非常謹慎。什麼叫做落實德行教育?我們為人師的言談舉止、一個眼神,無時無刻不在引領學生,在落實德行教育。為什麼說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不是在課堂上跟學生講課叫落實德行教育,當然那是言教,更重要是點點滴滴生活當中的行為,身教,做出來!

然後我跟學生講穿,還有站隊,《弟子規》上說「立端正」,我就跟學生講,為什麼要立端正?接天地,秉持天地之浩然正氣,而且身體會好。要立端正,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能接受天地之正氣。我說我們站隊的時候、走路的時候常常都要練,站隊可以練自己的意志,看誰能夠站在那不動。結果訓練下來,這些孩子站隊站得非常好,衣服也非常整齊,走出去一看,精神面貌非常好。我們學校上早操和課間操的站隊,體育老師很頭痛,經常有班學生鬧。然後體育老師把這一班說完,那一班又起來了,有時候嗓子喊得都疼。後來就是我們班自己不斷的在落實《弟子規》,站在那,不管其它班怎麼動,我們班就站那不動。孩子有的頭站暈了,他也不動,練意志,練他的意志。結果一個月下來,帶動全校的早操站隊都非常整齊,為什麼?「人之初,性本善」,人都有羞恥心,都有好善、好德的心,只是他沒看到好善好德的榜樣而已,正己一定化人。

然後我們校長到辦公室來找我,「王老師,你們班要立得住,要像一根鋼針一樣不能倒!」後來我們班落實《弟子規》,我們班行為紀律、學生學習狀態都非常好的時候,我們校長說要在全校推行《弟子規》,然後還請蔡老師到我們學校兩次演講。所以我們最重要,不要著急說想讓全校都學,我們在我們自身、在我們自班先做出樣子來,然後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去推廣。我們光著急,用嘴說好,人家說好在哪?你看你們班學習,學生是什麼狀態?人家沒有信心。先要做,默默的做,做出來了,人家一看,「你們班學生怎麼這麼聽話?學習怎麼這麼乖?」自然而然,他就開始學習了,正己化人!到時間了嗎?到了嗎?好,今天跟大家就分享到這,謝謝大家。 我們來繼續分享,上節課我們分享到「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這一句經句。而長養一個人待人處事接物恭敬的人生態度,我們想,當一個孩子、一個學生,他有了恭敬的心,他會不會不聽老師的話、不聽家長的話?會不會?一定不會。所以今天在教育界,我們聽到從西方傳來的,說孩子有叛逆的心,是吧?逆反,叛逆。在我們孩子為什麼叛逆?在我們老祖宗的教誨當中,有沒有叛逆這一詞?有沒有?也有,但是我們老祖宗不叫叛逆,叫「犯上作亂」。我們看《論語》在「學而」,第一篇的第二章就講出了,學生,一個人犯上作亂,就是叛逆的根在哪裡?我們來找一找。有子是老夫子的學生,他說,「其為人也孝弟」,一個人做人既孝又悌,《弟子規》上說的「首孝弟」,其實孝就是一個孝道,悌是師道,孝親尊師,一個人做人是這樣的話,「而好犯上者鮮矣」。我們看好犯上這是結果,原因是什麼?不孝悌。

「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好作亂又是個結果,原因是什麼?好犯上,對不對?所以我們這麼推下去,不孝悌然後才犯上,犯上才怎麼樣?才作亂。我們說學生、下一代,不跟我們父母頂嘴或者說做出一些不好的行為的話,我們要抓住「君子務本」,本在哪裡?教孩子孝、教孩子悌,就找到根本。所以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所以教育到底在教什麼?要是說得很簡單的話,就是在教孝、教悌。堯舜之道無他,孝悌而已矣。古代聖賢明王,他們治理一個國家,都是教孝、教悌。教育其實很簡單,難在哪裡?難在是我們自己要做孝悌的榜樣。我們要求孩子,希望孩子能聽話,能成為一個孝子、尊敬老師的人,我們首先就要做一個孝子、一個敬師的人。所以我們說立志有根,根在哪?根從孝道教起。一個人真有了孝心,他自然生出仁愛之心,為仁之本與,那個仁應該是仁愛的仁,為仁愛的根本,是孝。

今天我們教孩子說愛國,我在中國的時候,我發現一個現象,中國我們教育,每個周一早上有個升旗儀式,我們這有嗎?也有是吧?然後我發現學生,你跟他講怎麼愛國家,他好像感受不深,很空洞。結果後來學了《弟子規》之後,他孝心開了,你再跟他講國家的恩德,再升旗,我做老師的也一樣,我們看著我們中國那個紅旗冉冉升起的時候,我們深刻感受到一個國家對我們那種護持的恩德,我們站在那落淚,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孝心開了一些。一個人懂得愛父母,他一定是一個忠臣,忠臣必出自孝子之門。所以原點一定是先愛父母,把人的愛心喚醒。《弟子規》首先就是「首孝弟」,首是本,然後到「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接下來到「泛愛眾」,原點是孝。所以在我的教學當中,我始終沒有離開孝道。

我們班有一個同學,她學了《弟子規》之後,孝心打開了。打開之後,她是從下面縣城送到海口市讀書的,一個女孩子,她每個月回家一次,第一個月回家,一進門就把她母親抱住了。她母親說:「一個月沒有回來,就懂得撒嬌了。」她說:「媽媽,我不是撒嬌,我覺得對不起您。」她媽媽說:「為什麼?」她說:「您當初把我送到海口讀書的時候,我恨您。」為什麼恨?她說:「您把弟弟留在身邊,把我送出去。」海南有一個,就是有一點重男輕女的習慣。她說:「我覺得您偏心,我怨您。但是我學了傳統文化、學了《弟子規》、學了孝道,媽媽,我理解您了,您把我送到海口市,是讓我接受最好的教育,是為我的人生前途著想,我誤會您了,媽媽,我向您道歉。」她媽媽一聽非常歡喜,並且告訴孩子,讓孩子轉達,向王老師表達,要感謝王老師把中國文化帶進了我們孩子的生命當中。

其實不是感謝我,要感謝我們的老祖宗代代把這種智慧,五千年的智慧代代傳給了我們。可見老祖宗這顆念念為子孫著想的心,我們要能夠感受。我們手捧每一本經書的時候,那裡面凝聚了我們祖宗多少的那種愛心、那種恩德,沒法計算。所以我們必然要以感恩的心,以至誠恭敬的心,真正去力行,才能對得起祖宗這分恩德。這個孩子每個月回家一次,她都會教她弟弟一句《弟子規》,而且跟她的母親講:「媽媽,你一定要對姥姥、爺爺、奶奶要孝順。」你看,當一個孩子孝心開了,他也會養父母之智,智慧的智,他也會去勸父母什麼才是最重要的。伊斯蘭教當中有一句話說,「天堂就在母親的腳下」,這句話很有味道,人要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一定要孝順父母,當下就活在天堂。假如有天堂的話,將來升天堂,一定也要從孝道做起。這句話很好。

所以當這個孩子孝心一開,這個孩子送到我們海口市是因為學習不好,數學不及格,語文六十分左右。送去三個月之後成績,數學、語文都達到九十分左右,當我離開這個學校的時候,從來沒有退過。而且這個孩子學習,我給她留作業,她覺得不夠,她說王老師,你要多給我留。所以當一個孩子孝心開的時候,學習不用我們在那老看著,那多累!我們班學習的整體狀態,學得確實體會到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真的。態度端正,孝心開了,「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他自己就發憤了。我們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沒有發現說哪個讀書人「厭學」,有這個字嗎?為什麼五千年的教育都沒有提到厭學,今天我們才教了多少年,學生就厭學了?我們要深思。教對東西,不會厭學的。人愈學愈有智慧,煩惱愈來愈少,怎麼可能厭學?我學中國文化是學得欲罷不能,不是厭學。讀起古書來,跟古人對話,真的是,有的時候讀得興奮的時候,站起來走幾圈,太好了!一拍桌子,太好了!其實我們學對了東西。

有的老師可能擔心,抓德育,成績都沒時間抓了,有沒有這分擔心?磨刀不誤砍柴工,我們從德行根本入手,孩子的成績會愈來愈好。我們班學習最後達到什麼狀態?我上課叫資源共享,我是教語文的,每篇課文,學生自己回家他自己查資料預習,預習的數據查得都非常精闢,還知道篩選。然後來了之後,我屬於一個主持人的角色,在課堂上,學生談他自己預學的感悟心得,對課文進行分析,談得非常深刻。今天孩子寫作文,我們看到非常蒼白無力,哪景色美,「啊!這景色真美」,就光啊,都沒有真情實感;一寫做好事,就「扶老大娘過街」,對人生毫無感悟。為什麼古人的文章,千古道德文章,行雲流水,讀起來是氣勢磅礡?那是「真感情,好文章」,不是坐在那憋著腦子疼,爬格子寫出來的,他是真有那種德行、有那種感悟,下筆如神。所以當孩子學了這些孝道,有了人生感悟的時候,他寫出的文章,我們看了會吃驚,對人生有很深的感悟。

所以我們從孝道上入手。剛才談到學習,班級上課每個同學發言,很快就下課了,一節課。結果同學學快樂的時候,你看,時間是假的,當人很快樂去做一件事,覺得時間很快就過去了,美好的時光永遠是短暫的。只有人覺得活著痛苦,才會覺得度日如年,一種感覺而已。一節課一晃過去了,學生說:「老師,下課了嗎?再等,我還有一個問題。」我說:「不行,不能延課。」下課之後,一些學生就把我圍上了,我一直是寸步難行,往辦公室移動。「老師,你看我這樣分析對不對?」「老師,你看我這樣想對不對?」有的學生跟我還說:「王老師,我都這麼用心準備,您要再不叫我,我可生氣了。」到辦公室門口,我說:停!我進到辦公室,他們算回去了,才止步。學習樂,不是苦。所以這種學習狀態,我們班的成績始終在平行班當中是第一名的。

所以給大家保證,從德行抓起來,我們看到最起碼是立足於孩子一生的幸福,這是為人師的一分使命、為人師的一分良知,成績一定會好。後來總結出來一點,有孝心的孩子,他的成績跟他自己不斷的比起來,一定會愈來愈好,這是肯定的。范仲淹先生為什麼五年大通六經之旨?他父母在身邊看著他了嗎?沒有,志向和孝心推動著他,他讀書的動力不是金錢。我聽一個老師跟我講到,有個中學生,這個中學生不願意學習,這個老師感到束手無策,最後沒辦法,想出一招,把他找來說:「你要不好好學,將來你就不能像你父親一樣賺大錢。」結果這個孩子一聽,說:「那我就不用讀書了。」老師說:為什麼?「我父親把我一生的錢都給我賺出來了,我還讀什麼書?」讀書不是在賺錢,那人生價值觀完全偏頗掉了。苦為什麼苦?就在這,讀書是為了慾望,慾望是深淵。

所以我們一定要很清楚,我們把我們的下一代在引向何方?我們自己又在走向何方?人生要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一步踏出去都踏踏實實,不能舉棋不定。老祖宗的教誨是「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身」,不是像今天的教育,是摸著石頭過河,走一步看一步,自己都不知道這樣走下去,將來是什麼樣結果,都不知道。老祖宗的教誨不是,三歲,七年,三年、七年之間把人一生的根基就扎穩了。其實在胎教都紮下去了,老祖宗太有智慧了,從胎教就開始了。我們為人父母、為人老師者,留給孩子最大的財富絕對不是錢。用錢培養出來的,我們去看,幾乎都是不孝子孫,敗家子。老祖宗五千年,沒有用錢去培養孩子的,用什麼?用德,留給孩子最好的德行風範,我們要深思。

我在山東慶雲,有位母親從東北黑龍江,領著她十五歲的兒子到我們山東。一進門,給我們就跪下去,說王老師,您救救我的孩子。她這個孩子是個網吧少年,當他一進我房門的時候,目光獃滯,面無表情,就是機器人那種感覺。我們坐下來聊的時候,我們聊做一個人要行孝什麼的,他都毫無感覺,目光獃滯,他的思惟全停在那種遊戲當中,那叫精神鴉片。後來在這學了一段時間之後,一點一點的好一些了,有一天,這個孩子跟他母親說,「媽媽,我想找王老師,我有話要跟王老師說。」他母親很高興,領著他到我們家來,坐下來之後,孩子沉默不語。我說:「你既然找我有話說,沒有關係,有啥心裡話,你跟王老師說。」結果孩子說出的第一句話,讓我們在場的人震驚,他說:「王老師,我不想孝順我媽。」為人父母者聽到孩子說這樣的話,是什麼心情?當孩子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沒有看到他哭過,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眼淚奪眶而出。我說:「為什麼你不要孝順你媽?」他說:「因為在我三歲的印象當中,我母親對我奶奶就不孝,從來沒有叫我奶奶一聲媽。」

不要覺得孩子小,什麼都不懂,孩子的眼睛就是攝像機,孩子的耳朵就是錄音機,孩子的眼睛就是攝像機。我們從他小,在他面前表現的言談舉止,我們的每個舉動、每個眼神、每句話、每分心境,都已經深深的刻在了孩子的心裡,那就是人生的根基,那就是教育。然後他母親說:「兒子,我可以改!」他母親也很不簡單,「我可以改,你相信媽。」她孩子又說了一句:「我不相信你。」他現在媽媽不叫了,他說我不相信你,為什麼?「因為你對你媽媽都不孝。」為人父母對於公公婆婆、對父母不孝的時候,把孩子的心傷透了,把孩子人性本善都給傷了。因為孩子跟爺爺奶奶之間是天然的親情,為人父母不孝,那是我們親手扼殺了孩子的幸福。還有一個人也痛苦,先生也痛苦。所以今天我們說忙忙碌碌,為了孩子在賺錢,其實我們真正為了孩子,真正給孩子的,不需要多少錢,是什麼?就是這分孝道、這分德行,家庭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當我們忙碌在賺錢當中,忽略了孩子、下一代的培養的時候,得不償失。我們要看得長遠,因為人一到中年,兒孫都賢孝,這是我們最大的幸福。我們要會算這筆賬,要順道而教孩子,所以我們要抓到一個根本。

所以有孝心的孩子,他就有笑,哭笑的笑;有孝心的孩子,他就有效果,學習一定有好效果,一定聽話。我們有孝心,經營家庭、經營事業,一定都有效果,會經營很成功,一個孝道,全家安。所以今天我們不要在枝末上累得半死,回到根本,好好以身作則,我們會事半而功倍。所以我在班級引導孩子,教孝,首先我要告訴孩子,我們為人師者一定要告訴孩子,你們的父母有多偉大,讓孩子要知道父母和他們親人的恩德。因為人是需要提醒的,不提醒,恩德就忘了,對父母的付出都是視而不見,覺得理所應當。做人的態度,《弟子規》上說是什麼?「恩欲報,怨欲忘」,這是做人的態度,恩義、道義的態度。父母不能說,「你要孝順我」,說不出口,老師要跟孩子引導。有個孩子跟母親鬧了矛盾,跑出去了,在外面繞了一天,很餓,然後在一個餛飩攤,一位老奶奶坐在餛飩攤旁邊看。老奶奶說:「你是不是餓了?」她說是。她說:「我給你做一碗餛飩。」她說:「我沒錢。」她說:「沒關係,奶奶送給你,不要錢。」

結果做好端到她面前,她就開始吃,剛一吃,眼淚就落下來了。老奶奶說:「你為什麼哭?」她說:「你對我比我媽對我都好。」你看,我們往往對別人給我們一頓飯的救濟,我們覺得別人是如此的好,甚至在車上,別人給我們讓個座,我們都覺得很感恩人家。這位老奶奶說:「你有沒有想到,你母親在這十五、六年當中,給你做了多少頓飯?」這個孩子一聽,馬上放下餛飩,說:「奶奶,我要回家。」回家到門口,她的母親在巷子口已經在盼著她,一看女兒回來了,說:「來,媽媽把晚飯已經給你做好了,走,咱們去吃飯。」女兒趴在母親的懷裡哭。父母從小到大,我們來的時候不帶一個布條絲,來是一身光,我們擁有了工作,長這麼大,父母付出多少!懷抱三年,哺乳之恩,這種恩德,我們都忘了嗎?但是父母從來沒給我們講過條件,父母對我們是一片至誠,我們回報給父母的是什麼?有父母對我們的那分心嗎?

我跟學生講,我父母對我的恩德,我之所以學習,我沒有讓我父母操過心,為什麼?我在我印象當中,我父親是名老中醫,我父親只要沒有病人的時候,在我印象當中,就是坐在那一張用紅松木做的椅子上,那張椅子坐了幾十年都沒有動,一直坐到發黑、發亮,沒事坐在那就是讀中醫書。而這種身教,我想我父親絕對沒有刻意做給我看,而是自然而然。但是往往自然而然的這種身教,對孩子教育的力量非常強大。所以我們很自然的就去讀書,不用父母操心。我們老王家是個大家族,我們一家是三代同堂,我父母、爺爺奶奶,下面是我們兄弟四人,八口人。每次吃飯,一定先請爺爺奶奶上座,然後我父親、我母親,我們再上座。每一次我看到我父親都是把用熱水燙好的酒,給我爺爺倒上一盅。鹹鴨蛋,小的時候那不是隨便吃的,有一個鹹鴨蛋,切成兩半,這一半吃了,下一半還給爺爺留著,「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

來客人了,爺爺和父親陪著客人,母親和我們在廚房裡吃飯。現在我明白了,那就是做人的根基,孝道。我父母對我爺爺奶奶從來沒有說過一句埋怨的話,父母之間也沒有打過仗、吵過嘴。我小的時候童年是非常幸福的,我就是在我父母這種愛的呵護當中成長,我的心是安的,我放學第一件事就想回家,因為有父母慈愛的呵護。今天我們都忙碌上班掙錢,孩子為什麼有的不願意回家?為什麼迷上網吧、迷上電視?他人生的根沒了,那個根就是父母的慈愛。我記得我母親,當我二姨媽生病得肺結核,那是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病,她女兒都不敢去照顧,我母親去照顧一個月,很自然那種兄友弟恭,那種天然的手足之情。這些事我沒有刻意去記,但是經常會浮現在我的腦海當中。所以我覺得兄弟姐妹之間,為了一點財產還能去爭,我覺得太不可以想像,兄弟姐妹就是應該和樂的。

有一次我下午放學,我小學的時候,我蹦蹦跳跳回家,一到家,因為每次都有母親做的好吃的東西。那個時候我們讀書不像現在孩子壓力這麼大,語文、數學學好就好。結果我回家是三、四點鐘,到家,東北坐的是那種火炕,桌子放在火炕上,我們東北吃飯都盤腿。我剛坐在炕上,我母親從鍋裡面,端出來一碗熱乎乎的荷包蛋面。剛要吃,然後外面來了一位乞討的叔叔,冬天。我母親趕快把這位叔叔就讓到家裡,坐在我的對面,當時我的小名叫小子,說小子,你先等一下,這碗面先給叔叔吃,媽等一下再給你做一碗。我親眼看到我母親做的這一幕,然後看著叔叔在我對面把這碗面吃下去,叔叔那種感激、那種感恩,和母親那種自然的去幫助人的心境,我內心感到有一種非常的幸福和喜悅。所以老祖宗說,「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真的,這些都深深的種在我的內心。今天我能聽聞聖教,我想與我父母的為人都有關係,這就是教育。

無論我們給孩子種下去是好的和不好的種子,它都會生根發芽,教育沒有絲毫僥倖,絕對沒有,我們做出什麼,我們的孩子就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在中國大陸有一首歌叫什麼?「長大我就成了你」,真的,我們看我們帶出的孩子,他的音容笑貌、走路的姿勢、說話的語調,都會非常像我們,大家有沒有注意觀察?就像模子似的,刻字的模子,我們在克隆下一代,刻得很像,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言談舉止,全部種在孩子的心裡,所以我們今天要非常的謹慎。講到我們給孩子要留下的是這種孝道、這種德行的風範,講到我父母對我的這一分恩德,點點滴滴的恩德,這是最大的一個財富。我父親是名老中醫,半夜來人敲窗戶,正睡得很香,來人敲窗戶,我父親冒著大雪,膝蓋深的雪,背起藥箱就去。年三十剛要吃餃子,馬上來病人,我父親放下,趕快就去,給人針灸不收錢。這些一講起來,全浮現在我的腦海當中,自然而然為之教育,「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自然而然。所以我們今天學了《弟子規》,要深深的把它落在自己的身上,才能造就出好的子孫。

我們孩子,我們引導孩子認識他父母的好處,一提,其實孩子全知道,我們不要覺得孩子不知道。有的孩子說,我的母親如果要評「十佳孝子」的話,我母親可以當選,他說為什麼?照顧我奶奶,照顧得非常孝順,非常孝順我奶奶。一看奶奶下地,馬上就給拿鞋,然後把鞋輕輕給提好,扶著奶奶。奶奶牙口不好,做奶奶喜歡吃的東西,吃蘋果,有些硬,煮軟了給奶奶吃。奶奶的內衣褲,因為奶奶有點大小便失禁,奶奶不好意思讓兒媳婦洗,藏起來,他母親一定給找出來洗,並且說,為人父母的有沒有嫌我們?養我們子女的時候,有沒有嫌我們臟?我相信,為人父母從來沒有嫌自己孩子臟過。正吃飯,孩子在旁邊大便,你看那為人母親者,很快就放下去照顧孩子,照顧完回來洗洗手,照樣吃飯,一點髒的意思都沒有。這就是為人父母的心境,所以我們對老人也要用同樣的心境。

甚至我父親要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自己給自己把脈,因為我父親是一名老中醫,一把脈是絕脈,我老父親跟我母親就說,給我準備吧,就這幾天的事。然後臨走之前,我父親自己颳了鬍子,自己洗的澡,第二天就走了,大年正月十六的半夜十二點。走之前跟我母親說了幾句話,我的大名叫貴清,說貴清結婚的錢也不用擔心,也夠了。你看為人父母,他連自己要走了,他不是想到自己的生或死,他還想著他的兒子,這分恩德如何回報?我們一家八口人點點滴滴一年四季的衣服,全是母親一個人一針一線做出來的,那個時候沒有錢買。我們穿的鞋,甚至我的書包,全是母親做出來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無法報答。所以我們引導孩子想到自己父母的恩德,因為人感恩的心一提起來,「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自然而然他就能做到,他就會知恩報恩,他學習不用人催。所以這個孩子,你看,都知道他母親,只要做出來,孩子全知道。

有個孩子提到,這是孩子共同的心聲,他們對母親的一個希望,都是希望一個好母親的標準,一定要孝順爺爺和奶奶,這是孩子的心聲。有個孩子提到,他說我母親對我爺爺奶奶都很孝順,家裡料理得也井井有條,他說:「我可不可以給我母親提個建議?」我說:「什麼建議?」他說:「我母親對我爸爸說話聲音大一點。」我說:「說話聲音大一點怎麼樣?」他說:「不太恭敬,讓人感覺。」結果他母親聽到了,我把這個話傳給他母親,他母親當著孩子的面,給他先生跪下去,向他先生道歉,說:「我以前說話聲音大,對您不敬,以後我改。」家長真落實《弟子規》,真干!我們想,當這一幕下去,會給孩子什麼樣的觸動?所以教育孩子,確實是父母跟老師共同要為孩子做榜樣。孩子,我們引導這些,包括他十幾年的成長,父母做了哪些,孩子全能講得很清楚。孩子知道了,他就開始去回報,怎麼回報?有的孩子說,我要把學業學好,不讓父母操心;有的回家自己事自己做,房間自己料理,然後有時幫母親洗點菜,做點飯,我們這個都教。有些能力絕對不是在課堂上讀書能讀出來的,仁愛、恭敬、責任、謹慎,讀不出來,是在生活當中歷練出來的。

為什麼我們為人父母的那一代人,他們做事能力那樣強?他們那種使命感我們遠遠不及,一輩子為這個家付出,去任勞任怨,是一分為父母、為爺爺奶奶、為這個家的那種愛,那種使命感的推動。我們這裡很多為人父母者,有些長者,我想會有同感。今天孩子有什麼能力?今天孩子不是幸福的一代,他們是痛苦的一代,從小慾望的心,從小活在父母的呵護之下,沒有能力去抵擋風雨、搏擊藍天,沒有能力,註定他們會苦一輩子。當我們明白,我們看清楚了,我們趕快從自身給孩子做榜樣,給孩子種下正確的人生態度。同時歷練他、磨鍊他,「自古英雄多磨難」,「君不困不成王,烈士不困行不彰」,德行無法彰顯。一定要讓他們磨鍊,該做家務做家務,不要怕心疼孩子。古人五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學洒掃、應對、進退,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奉事師長,在這個做事過程當中,他的心志不斷在成長。今天的社會,我們把孩子保護得太好了,豈不知是愛之足以害之!

所以我們那些孩子,都領著他去幹什麼?種地,栽棉花,冒著烈日去栽棉花,翻地、除草。結果這些孩子幹完之後,再讀起那首詩,「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這首詩,他就不是讀了,他真正感受到每碗白米飯端到桌子上,是多麼的不容易,經歷多少的程序、多少人的付出。所以他掉到地下一顆飯粒,有的孩子馬上就撿起來吃掉,他知道粒粒皆辛苦,這不是坐在教室讀出來的。有的孩子做完之後說,原來糧食到收成之後要經歷這麼多,又除土、又翻地的,太不容易了,我要珍惜糧食。從而他會體會到父母的辛勞,習勞就知感恩,這些教育我們今天都缺失了。從小多磨鍊,那才是叫「吃苦就是吃補」,積福;長大了有能力,有能力又為社會服務,繼續積福,到老了才能享福,這個我們都要很清楚。我們有的孩子他孝心一開,比如說有的孩子,有一天我們有位媽媽,早晨被一種聲音吵醒了,什麼聲音?切菜的聲音。她以為是她先生起來做飯,一看不是先生,是她的兒子,把早餐都給做好了。晚上下班,孩子親自到院子里去接他父母,把晚餐給做好。

我們想想我們的孩子如果是這樣,我們高不高興?這樣的孩子學習還用催嗎?有個母親有一次去接孩子,你看,那孩子孝心一開,他就能看到父母的需要,他一看,「媽媽,您的臉色怎麼這麼不好?」母親說:「我肚子疼。」然後母親說:「走,咱們回家。」結果母親騎著車子在前面走,突然覺得孩子好像沒在車上,她回頭一看,看孩子在車下跑。她說:「你為什麼跑?」孩子說:「我怕坐上去增加分量,讓你肚子更疼。」然後母親說:「你這樣跑,我騎得更慢,回家不時間長嗎?你坐上來,我早點到家,媽媽好休息。」孩子聽媽媽這樣一說,坐上車子。到家之後,給母親扶在床上,蓋上被,然後自己到廚房給母親做飯。實實在在講,不是孩子不好教,是我們沒有教他正確的人生態度,是我們自己為人父母、為人老師者不好教,這倒是真的。孩子很單純,他只要見到真正對的榜樣,他就去學。

所以古代我們看到,家家都有祠堂、有家譜。這一次我來吉隆坡,到一個「萬姓宗祠紀念堂」去看,當我們看到老祖宗這些姓氏、這些牌位,我們生起一種感恩、恭敬,同時更重要的,一種使命感,我們要把文化傳承下去,要傳承下去。所以祠堂是什麼?那是孝道的根,古人每頓飯一定先要拿出來,沒吃之前,拿出來要奉養自己的祖宗和父母,那就是教育,讓人不忘本。「慎終追遠,民德歸厚」,老祖宗太明了教育、太明了人性了。我們要有信心,要跟著老祖宗走,這是一條康莊大路,要非常堅定的走下去。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家譜,自己祖宗歷代的名字,你看,裝在心中的時候,那就不一樣了。一個沒有孝心的人,一個不孝的人,他絕對不敢跪在祖宗面前,像秦檜一樣,他敢跪在祖宗面前說,我是一個奸臣,我殘害忠良,禍亂國家,向祖宗彙報,他敢嗎?不敢。古人都是子孫發達,建功立業了,然後跪在祖宗靈牌面前向祖宗彙報,以慰祖宗在天之靈,所以那是對孩子最好的護身符。今天我們都怕孩子出這個事、出那個事,那個擔心保護不了孩子,而這個孝道是最好的護身符。孝心一開,「事雖小,勿擅為」,對不對?他不需要我們提醒。

所以我在教學當中,處處抓住「以孝為根本」。《孝經》上有一句話,昨天梁先生,還是丹斯里先生,說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之根本,教育的原點、起點。我利用,比如說,我們這有沒有開家長會的習慣?有沒有開家長會?我們每次開家長會,我不會跟家長說太多什麼分數怎麼樣,我不會說這個;我開家長會會給家長講什麼?如何落實德行教育,我會給家長分析正確的人生態度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因為教育是一個合力,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我們非常希望家長能配合。因為我們跟家長的目標是一樣的,都是成就孩子,目標一樣,自然能達成一致,用我們真誠的愛去喚醒家長。今天有的朋友說,家長不配合怎麼辦?「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我們好好乾,孩子真的有變化了,以孩子帶動家長。先自己做,能做多少,儘力而為,會做得很歡喜。

還有,我有時候利用,比如說在德育課上,我的德育教材就是《弟子規》,我每一句跟學生細講,但是必須要自己努力去做,講出來的才有感受,才能讓孩子有那種心靈的撞擊。如果沒有做,光講,說出來的話沒有力量的,自己都沒體會到那種幸福。毛主席說過一句話,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必須要怎麼樣?親口嘗一嘗,然後我們才能告訴孩子,這個梨是酸的、是甜的。還有,譬如說利用我們的課文,在中國我在教語文,我發現我們每一篇課文都沒有離開八德,有的是寫愛自然的、愛父母的、愛朋友的,然後做事的態度要講信用,全圍繞一個「愛」字。課文,我們備教案的時候,第一個目標是德育目標,放在第一位。教課文,課文的實質是什麼?文以載道,教課文是把文章當中表達的一個道理教給孩子,然後以德載文,德文並進,這是根本。所以每篇課文,比如說講到李時珍,我會跟孩子講李時珍如何立志,成為一代濟世利人的醫生,我不用講太多,一個態度,深入給他講明白,去做。其實每篇課文也都是我們非常好的德育教材。

因果教育,因果教育也很重要。我們有一次,消防員到我們學校做消防教育這種安全工作,結果他就講到,一個六層高的樓失火,他們去救。結果在最高第六層,有一家是四口人,奶奶,然後父母和一個孩子,奶奶六十多歲,癱瘓在床,手可以動,腳不方便。結果在大火燒上來的時候,夫妻兩個人放棄老奶奶,帶著自己孩子往樓下沖,能不能衝出去?結果他們三口人活活嗆死在樓梯上,老奶奶爬著,居然爬出去了。我們孩子一聽這個故事,你看,孩子他有是非善惡的觀念,他很清楚,這就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想,當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頭,他的父母做出這種決擇,那一念放棄自己的母親,那是偶然決擇的嗎?那一念的決擇,就是他父母平時對待他老母親的那種態度,他平時對他母親一定不孝,關鍵時刻來了,所以他才放棄他的老母親。當這個父母做出放棄老母親的時候,我們有沒有想到,將來他孩子學到的是什麼?人生遇到危急存亡的時候,一定也放棄他的父母,人算不如天算!如果當下他真正給孩子表演的是,「寧可我死掉,我都要讓老母親救出去」,我們想一想,也許他們真的不會死,一念有時候就決定了人的生死存亡。而且他孩子看到自己父母寧可自己死,都要救自己的奶奶,學到的是仁愛和孝道,他也會用同樣的心孝敬他的父母。我孝親,子才能孝我,孝是一體的,來不得半點僥倖。這是一個因果,這些教育也很重要。

還要利用一些德育故事,請聖賢人來幫助我們教孩子。我們講到春秋戰國時期,「黔婁嘗糞」,他剛當官十天左右,突然身冒冷汗,他就知道肯定父親得病了。「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孝心真誠了,跟父母是通的。結果他要回家,黔婁上面寫「辭官而歸」。古人他都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無論當多大官,當宰相也好,父母需要了,毫無猶疑,都沒有一點思考,一定是辭官回到父母身邊照顧父母。「事孰為大?事親為大」,都把孝順父母放在第一位,這是一定的,沒有絲毫考慮,「我去照顧父母,我前途怎麼辦?」沒有這個想法,根深蒂固是這樣。回到家看父親得病了,醫生說需要嘗父親的糞便,甜,父親病就重;如果苦,父親還有救。四個字,「黔婁嘗之」,沒有想,連一個說臟不髒的念頭都沒動。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心,今天孩子知道父母的恩德,反過來用父母對孩子的心去對父母,那個就是孝。 結果講完這個故事,我們有個學生,有一天他父親得病了,他父親上完衛生間,他馬上過去拿起一大塊,放到嘴裡就嘗。他母親說:「你嘗個小塊就行了。」他:「說不行,我要嘗個大塊。」他一點那個說髒的念頭都沒有,那種至誠的孝心,老實!孩子確實不是不好教,我們教學相長,孩子這個做法讓我們汗顏,我們可能還會猶疑,那臟、臭。動這個念,那分孝心就不純了。父母會不會?如果當我們孩子有生命危險,需要比如說換腎,我們父母毫不猶豫會把自己的腎給孩子,天下父母之心!今天我們就要把這一分父母對孩子的心,孝道,都要傳承下去,這樣人與人之間才會互相關愛,這個世界每個家庭才會真正走向和諧。老夫子的理念,「大同世界」,根在孝道。

還有,比如說我們利用音樂,「移風易俗,莫善於樂」,這個力量都很強。我有一次在唱「兒行千里」,我們有個學生沒有回家,他給我按摩。我在那唱那首歌,我想起我母親,每次我放假回家,要離開家的幾天,我母親就開始為我打點行裝,準備。離家的那個時候,我母親送我,從巷子里一直送我出來,然後,背有點兒彎。什麼時候彎的,我不知道;母親頭髮什麼時候花白的,我也不知道,人不學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母親步履蹣跚的,不知道。母親在後面送我,然後還伴著咳嗽,冬天,手插在棉襖里。結果送完,我說:「母親,您回去吧!」然後母親說:「不用擔心我,我沒事。」當我走了一段路,回頭一看,母親還在那望著我,兒子走了,母親的心隨著兒子走了。但是為人父母者,寧可自己忍受,一切都可以忍在心裡,不要耽誤自己孩子的前程,就是這樣的心。

所以我唱著唱著,當時就哭了。結果給我按摩的這個孩子,在後面也哭了,他說:「老師,我是一個壞孩子,我十三年來太傷我母親的心了。我母親想進我房間,沒有敲門進去,我會指著我母親說,你給我出去,憑什麼進我的房間?」母親筷子掉在地上,母親說:「兒子你給媽媽撿一下筷子。」他會說:「我憑什麼給你撿筷子?」他說:「我把我母親傷透了。」在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時候,我們二百多人在一個禮堂里開聯歡,這個兒子當著二百多人的面,給他母親跪下去,送他母親一枝,那叫什麼花?百合花,然後跟他母親說:「媽媽,您真是我的好媽!」這首歌,等一下如果有時間,我可以跟大家唱一下。

孝親必尊師,這是一定的,所以我們班有一次在三八婦女節的時候,我都忘了,我們班長提醒我,他說老師,明天是三八婦女節,我們每個同學帶一枝花,全校挨各班給女老師送。我一聽,這太好了,我就在後面,我鼓掌,我鼓勵他,我說這個事就交給你負責。第二天,我們班學生帶來像小山一樣的花,擺在我的講桌上。早自習的時候,我們學生挨各班給老師送,結果每位老師收到我們學生送的花都很感動。然後送給我們的校長,每人一束鮮花。回來,我們班長跟我說:「王老師,我有個感受。」我說:「什麼感受?」他說:「王老師,施比受更快樂。」這種感受,不去做是無法體會的。我們校長從一樓爬到四樓來,到我們班感謝我們的孩子,校長說著說著哭了,我們孩子熱烈鼓掌。喚醒人性的本善,人才會真正有幸福可言;活在慾望當中,不可能幸福。人性本善的原點一定是從孝道喚醒,「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人說不孝順父母,孩子沒有紮下孝道的根,說我能活得幸福,那叫自欺,不可能。所以我們要給孩子做出孝親尊師的榜樣。

我們有一位,後來我在山東教學,我們有一個月的「幸福人生講座」,有一位七十八歲的老人家參加,一個月,自始至終,每天上午都三個小時,老人家坐在那聽得非常歡喜,給我們在場的人做出了好學的榜樣。這位老人家原先是學基督教的,我聽說學基督教的朋友,好像一般很少能給祖宗鞠躬,而且不輕易會學其它的東西。當他孫女兒把他接過來的時候,外孫女兒跟他說,我們現在學什麼什麼,學老祖宗的教誨。她這個姥爺就說:「不要跟我提,我是學基督教的。」然後跟我們一起學的這位朋友,她就不說了,天天做,晨昏定省。她們家四代同堂,姥爺,還有這位姥爺的兒子,然後就是這位外孫女兒,接著外孫女兒的女兒。舅舅每天領著他們三代人幹什麼?早晨給姥爺請安,跪下磕頭,晚上也是給請安,也跪下磕頭。她姥爺說:「你們就學這個?這個我要學」,結果第二天就跟著去聽課。聽課去之前,齋戒沐浴,他說:「我的身上不能帶著味去,我要穿好新衣服,我對老師要恭敬。」到底誰有學問?這才是真實的學問,敬師。

結果每天坐在那,聽完上午的課,一下課,向老師感謝,他就是一句樸素的話,「祝老師長命百歲!」他就是這一句話。老人家多麼希望有更多學聖賢教誨的老師,把傳統文化承傳下來,讓更多的人過上幸福的日子。他從小不識字,七十八歲了才學到聖賢文化,他哭,下課跪在老夫子面前磕頭。他有一天,他把我拉在身邊說:「王老師,我今天兜里揣滿了金子。」我說:「揣滿了金子?」他說:「中國文化我揣滿了,我不僅自己要學,我還要帶給與我有緣的人去學。」這是一個七十八歲老人的肺腑之言,我們聽了感動。後來在結束的時候,家長送花,我們把這束花獻給了老人家,在場,都被這位老人家所感動。其中有一次,早晨早餐做完了,他們家包餃子,離聽課時間來不及了,結果老人家飯都沒吃,自己從六樓走下來去聽課。他說:「我不能夠遲到於老師去,這樣對老師是不敬。」當我們為人父母這樣做出恭敬的態度,我們的孩子哪能不敬師?這叫師道。親師的配合,給孩子一個是扎孝道,一個是扎師道,這兩條根紮下去,我們的孩子才會有成就。

我們給孩子什麼?就是給他一生成就的根,孝親尊師的根。我們不能陪他一輩子,我們終究一天要離開他,但是我們把他人生的根基紮好了,那個才能抵禦今天社會強烈的污染和誘惑。我們要清楚,明白人吃苦一陣子,我們把他正確的態度給孩子,我們一輩子會輕鬆;不明白人會苦一輩子,老是擔心孩子會出什麼事,老在枝末上打轉,甚至閉上眼睛那一天,他還擔心自己的孩子,我們這筆帳都要會算。還有,比如說我們有舉行祭祖、拜師的儀式,這就不是我們要求,當時是家長要求,家長領著孩子三跪九叩跪拜孔老夫子,然後請老師們上座,教他孩子的老師,給老師又三跪九叩。當家長給我們三跪九叩的時候,我們是什麼心情?我們坐在那真的如坐針氈,我們在場老師落淚、家長落淚,孩子也哭。才體會到老祖宗為什麼有這些禮,制禮作樂,那個會把人的本善喚醒,會把老師那種使命感喚醒,就一個態度,要對得起人家家長,要對得起孩子,要教好他。我們不能要求家長說恭敬我們,我們不可能,我們要做出來,我們真正做出德行的風範,真正是一分成就孩子的心,家長自然就恭敬了。這樣親師配合,來成就我們的下一代,才能培養出真正國家的棟樑。

在這個其中,還有一點很重要,夫妻,親師之間,不能給孩子種毒,什麼叫種毒?老師可能有時候埋怨家長怎麼樣,家長當著孩子面埋怨老師,這叫給孩子心裡種毒。教育就是把孩子的孝心保持一輩子不變,這就是教育的功能。保持一輩子不變的孝心再擴大,就是泛愛眾,這是什麼?這個孩子才會幸福。其實我們有很多時候,都把孩子心給污染了,帶孩子出去,遇到乞討的,孩子要給一塊錢,我們可能馬上會說:「他是騙子」,我們往往就見到這點小利。其實我們這個動作一做下去,我們教給孩子一個什麼態度?把社會的陰暗面,人與人之間那種真誠相信全給破壞掉了。孩子甚至看到我們為人夫妻的都不和睦,孩子一看,這麼親近的人都彼此的不和諧,還有什麼人可以相信?把孩子本善的心全給毀掉了。當他這樣念念去覺得社會都沒有值得可信的人,他對人一輩子都是懷疑、都是猜忌、都是怨恨的心,他還會有幸福嗎?每個動作都是教育。

所以當我們讓孩子給這位乞討的人一塊錢的時候,恭恭敬敬送過去,我們給孩子長養一種仁愛。我們老祖宗有一句話叫「吃虧是福」,好像吃虧了,送點錢,吃虧了嗎?長養的是孩子正確的人生態度。還有一句話,貪小便宜會怎麼樣?吃大虧。有的時候我們會告訴孩子,人家打你,你就打回去,不能吃虧。吃大虧了,孩子這樣的打回去,最後他的拳頭一定先打誰?打父母,一定是這樣的。他不可能對別人是這樣爭鬥的態度,反過來對父母就不爭,不可能的。人算不如天算,一定要順道而教,不要自作聰明。當我們老年的時候,我遇到一些朋友,老年了,埋怨兒子不孝,甚至得病了,沖兒子要錢,躺在病床,兒子都不給,最後寫借條才能給。我們一聽,可能覺得這個兒子禽獸不如,對不對?但是我們有沒有想到,我們回到幾十年前,孩子之所以這樣的跟父親都談利,去爭,我們有沒有想到,那也許就是小的時候,我們告訴孩子,人家打你,你就打過去;你吃蘋果,吃水果餐的時候,你就要找大的吃,別吃虧。也許就是那個時候,我們給他種下去的人生態度,最後它開花結果,然後它在我們身上起作用了。所以我們要很清楚,種什麼因就結什麼果,教育不要存在絲毫僥倖。

還有,就像有的父母之間也不能給孩子種毒。有的母親說,你就像你那個懶爸,成天就知道睡覺。這樣下去,孩子慢慢對父親就不尊敬了,而且父親慢慢也覺得,這麼親近的人,孩子對我都不尊敬了,他會愈來愈墮落。所以有個孩子,他老師跟他講:「你要把你寫作業慢的這個習慣改一改。」他說:「我改不了,老師。」老師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媽媽說,我就像我那個懶爸。」教育一定要非常謹慎,處處要有智慧。沒智慧,不懂得怎麼教,他心是好的,有的時候做出的行為,已經把孩子引向背道而馳。所以最根本的,我們要先學,要先落實。

《弟子規》上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正所謂家和才能萬事興。所以我帶班的時候,我跟我們專科老師,我們數學老師是龍老師,我姓王,學生說兩位老師正好是龍王。每次我都在我們同學面前,我非常尊敬這個龍老師,他長我十五歲。我跟我的學生說,龍老師有這深厚的教學經驗,我都要向龍老師學習,你們一定要像老師一樣聽龍老師的話。我們想一想,孩子最崇拜的是誰?班主任,對不對?他覺得班主任都向專科老師學習,那他能不向老師學習嗎?而且每次,比如說龍老師站在前面講話,我會很快的端過一杯水給龍老師,我會搬張椅子請龍老師坐。我們專科老師之間這種和諧,其實就在潛移默化,在教孩子「兄道友,弟道恭」,這個不需要說的。我們跟專科老師貌合神離,那也教孩子貌合神離,兄弟姐妹之間不和諧。

教育的根本是什麼?是一分心境,教育就是提升自己的心境,從而提升孩子的心境。其它教英語、數學,還有音樂這些老師,我跟他們講,我說只要發現我們班有什麼問題,你就跟我提出來,我非常感謝您。而且我每次從家裡到辦公室,我們家冰箱里經常準備一些水果,我一開冰箱,如果沒有了,那肯定被仉老師帶到她學校去了;她開冰箱,沒有,就被我帶走了。我帶到學校讓大家,有的時候在一個辦公室里,同仁,有時候吃點東西,要和諧。如果這個單位都不和諧,那到單位還有什麼意思?打電話,往往公用電話有時候都不願意接,每次我就去接,辦公室衛生我也經常搞,結果跟大家處得非常和諧。那都在教孩子,教育可不是單單自己一個人的問題,是整體的和諧。

然後我們班,學生給自己起了一個班級的名字,叫「愛心班級」,而且還自己自發組成愛心小組,去幫助一些學習成績,或者是思想上有困難的孩子。我們班有個孩子,考期末試的時候要串班,考期末試的時候分班,把班級都打亂。結果考完試回來,我們班學生說了一句話,他說:「老師,咱們班這個磁場太好了,我一到其它班,感覺到心裏面都亂,咱們班這個磁場好」,這是真的。而且我們班那種境教,前面是老夫子的像,左右牆上,前面的牆是班訓,「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最後「做好人」,謝謝;然後左右牆,「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後面牆上是「知恥近乎勇」,讓孩子所看到的、所感受到的,全是提升正念的東西。圖書角上擺的全是我挑選的非常好的書,《感悟母愛》、《感悟父愛》,一些歷史上這些故事。不好的書不能讀,「非聖書,屏勿視,蔽聰明,壞心志」。

然後我們班,當我們有這個孝心的時候,我們老師跟孩子應對,不用刻意去找方法,很自然的,我們那分愛過去了,然後方法就有了,我們要君子務本。我們班有一個孩子,他是他嬸娘收養的,他父親在他二、三歲就走了,然後他母親又改嫁了,把她孩子丟棄。他嬸娘看他可憐,收養了他。收養之後,嬸娘覺得這孩子可憐,對他的愛超過對自己孩子的愛,當然這種愛,溺愛了。結果這個孩子後來被寵壞了,但是他嬸娘卻感到很委曲。這個孩子,我有一次引導他,我跟他講,做人要「恩欲報,怨欲忘」,我跟他講他嬸娘點點滴滴收養他、照顧他的恩德,講著講著,把我講得哭了。當我在那哭的時候,這個孩子給我鞠躬,然後跟我說:「王老師,您不要哭,我改。」其實我們這種真誠的愛心,才能去喚醒孩子的愛,從而讓孩子按照我們希望的方向在走,因為他覺得,我不能對不起愛我的老師,讓他從內心裡生出一種慚愧,「知恥近乎勇」。教育就是保護孩子這種好善好德的心、慚愧的心,還有對人生的信心,而不是打擊、指責,那隻能適得其反。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孩子的回頭,扶持他、提升他人生正確的態度,從而衝破他自己習氣的慣性,讓他自己上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是我們老師的責任。

好,這個還有很多,時間關係,今天跟大家就分享到此。這樣,佔用大家幾分鐘,給大家唱一首「兒行千里」,好,謝謝大家!我們會唱的,可以咱們大家一起唱。謝謝大家!「衣裳再添幾件,飯菜多吃幾口,出門在外,沒有媽熬的小米粥。一會兒看看臉,一會兒摸摸手,一會兒又把想起的話兒,塞進兒的兜。如今呀,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里母擔憂。千里路的啊!我還一步沒走,就看見淚水在媽媽眼裡,媽媽眼裡流,媽媽眼裡流。替兒再擦擦鞋,為兒再縫縫口,兒行千里,揪著媽媽的心頭肉。一會兒忙忙前,一會兒忙忙後,一會兒又把想起的事,塞進兒的兜。如今呀,到了離開家的時候,才理解兒行千里母擔憂。千里路的啊!我還一步沒走,就看見淚水在媽媽眼裡,媽媽眼裡流,媽媽眼裡流。」好,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26_以師長之志為己志,什麼是真正的快樂
弟子規的讀後感2000字
2005年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第二集)
39-《弟子規》與佛法的修學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三十九講
圖文《弟子規》

TAG:弟子規 | 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