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和諧活動 健全孩子個性
親子和諧活動 健全孩子個性
彭建蘭 楊美珍
構建和諧社會是我黨十六大六中全會提出來的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和諧社會須建立於和諧家庭之上。和諧的家庭基於孩子身心健康成長。一個孩子的表現至少與三家人的喜怒哀樂緊密相連。孩子健康、快樂、優秀,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高興又開心;孩子生病或愁眉苦臉, 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揪心,提心弔膽;孩子要是進了少管所,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感覺天塌地陷……因此孩子的健康成長,不但是國家的大事,也是家長的大事。從理論到實踐都表明,孩子身心健康成長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質量。人們普遍認識到,學前兒童家庭教育在孩子的一生成長中起著啟蒙、奠基、定向的重要作用。
隨著獨生子女的大量出現,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學前兒童教育備受廣大家長的關註:孩子剛出生就忙著開發智力,快到上幼兒園的年齡又忙著選擇好的幼兒園……家長本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可是結果呢?20多年過去了,孩子的成長並不象家長們期望的那樣優秀,相反出現了不盡如意的結果:一些孩子上小學、中學就開始厭學,一些孩子成了無所事事上網成癮的少年,還有一些成了少年犯。家長日夜為孩子操勞,可一些孩子卻把家長看作冤家對頭,輕則不理睬父母,重則離家出走、自殘、甚至弒父母……是什麼造成這種事與願違的結果呢?人們逐漸認識到錯誤的家庭教育觀念、本末倒置的內容和粗暴的方法都是造成的原因。
孩子不教是不行的,關鍵是教什麼,怎麼教。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裡提到的「看」的內容,不是指認了多少字,會背多少詩,或是會唱幾首歌,會畫幾幅畫,而是孩子整體表現出來的個性。從小養成了良好個性的孩子,長大後有自己的並惠及社會的明確的人生目標,在實現人生目標的過程中會戰勝一切干擾,克服一切艱難困苦,直至目標的實現或是生命的終結。因此重視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個性是我們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當務之急。一、 培養兒童良好個性是學前兒童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
個性,也可稱人格,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徵的獨特結合構成的整體。它包括能力、氣質、性格、動機、興趣、理想、信念等。個性中這些特徵錯綜複雜交互聯繫,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對人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
氣質是天生的。組成良好個性的因素主要有:高層次的需要、廣泛積極興趣、正確的價值觀、遠大的理想與寬容大度、善良正直、友好互助、勤勞勇敢、目標明確、做事專註、認真仔細、刻苦努力、堅忍不拔、自強自立等良好性格,加上較強的能力,這些因素交互聯繫有機結合成一個整體,共同組成良好個性。
1、培養學前兒童良好個性重要意義
(1)避免家教中的片面性,重視孩子全面發展
個性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是心理傾向和心理特徵的總和。是一個人的心理面貌。每個人的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徵並不是各自孤立的,它們相互聯繫、相互制約,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現代心理學家把個性看作由各個密切聯繫的成分所構成的,多層次、多水平的統一整體。在這個統一體中各個成分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依存,如果其中一部分發生變化,其他部分也將發生變化。因此孩子良好個性的發展應是整體的全面的發展。良好個性的培養,要求家長重視孩子的需要和興趣,不管學什麼都應該重視孩子的感受,關注孩子良好性格的培養。杜絕為了識字而強迫孩子學習卻不顧孩子消極情緒出現的片面做法。這種做法往往挫傷了孩子的求知慾,甚至讓孩子滋長厭學情緒。
(2)抓住個性形成關鍵期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這一諺語反映,孩子個性形成關鍵期在2—7歲期間。
兩歲左右,個性逐漸萌芽。3—6歲,兒童的個性開始形成。所謂個性萌芽是指心理結構的各成分開始組織起來,並有了某種傾向性的表現,但是還沒有形成穩定性的個性化。我們說3-7歲是兒童個性開始形成的時期。因為這時期,個性心理特徵和自我意識已經初步地發展起來;同時,各個心理活動不僅已經結合成為整體,而且表現明顯的穩定傾向性,形成了各人的獨特性。每個兒童在各不同場合、不同情景、對不同事件,都傾向於一種自身獨有的方式去反應,表現出自己所特有的態度與行為方式。注重培養學前兒童良好個性的培養抓住個性形成關鍵期,在教育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重視孩子的需要
孩子的需要是其行為積極性的源泉。重視孩子的需要,有利因勢利導。需要是孩子活動的動力,家長了解了孩子的需要,在家教工作中才可把教育的要求內化成孩子的良好的個性品質。
(4)良好個性是孩子可持續發展的保證
孩子在學前階段培養的良好個性主要有:對勞動的需要,求知的興趣,喜歡思考、喜歡記憶、文明禮貌、善於合作、有條理、講衛生、動作協調、精力充沛、認真仔細和獨立勇敢的良好性格,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孩子的這些良好個性因素相互交錯結合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心理結構,它在抗擊外來挫折和困難時具有較強的韌性和彈性,它在無所不在的良莠混合信息面前具有擇良汰莠的功能。因此,良好的個性有利孩子面對外界社會迅速適應環境,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持之以恆,以不變應萬變,良好的個性有利孩子不斷進步,可持續發展。
培養學前兒童良好個性是家庭教育的核心內容,可是我們的家長卻忽視對學前兒童良好個性的培養呢?這是因為個性的特點所造成的。良好個性的培養需要長期地、全方位地日積月累地進行。以下把個性與德智體育進行對比,有利對個性更清晰地認識。
2、個性與德、智、體育間的關係
素質教育中提到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內容與良好個性培養有著密切的聯繫,他們一起構建孩子的素質。深刻了解它們之間的聯繫,有利我們深刻理解良好個性培養的重要意義。
體育、德育、智育是教育對孩子施加的一種外界影響,個性是已內化了孩子素質的體育、德育、智育內容。體、德、智能在個性的範疇中找到相應的內容:體——氣質,德——性格,智——能力。體、德、智與個性又不相同,主要表現在:
(1)時間長短不同
相對來說,體育、德育、智育能在較短的時間裡見效,個性需要較長的時間。對於5歲的孩子,家長告訴他要尊重老人,吃飯時不掉飯,坐車時讓坐,孩子馬上能學會;教他背唐詩,不出幾天就見效;帶著他堅持在室外鍛煉數個月,孩子的身體就能明顯好轉。但是個性的培養需要較長的時間,它不是短時的一天兩天,數個月能見成效的,如,家長要培養孩子專心致志做事的性格,需要數年的努力。
(2)空間大小不一
相對來說,德、智、體教育需要的空間較小,個性需要的較大。在一小塊空地便可開展體育活動,在一間小教室里可開展德育也可開展智育。但是要培養孩子勇敢的性格,需要若干件事在大小不同的地點,或野外郊遊、或家裡、或在教室等地方反覆經歷才可出現。
(3)影響的因素複雜程度不一
影響德、智、體育因素相對來說單純些,影響個性的因素複雜多了。影響德、智、體的因素一般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材、教育過程,而影響個性的因素則較複雜多了,除了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過程外,還有家庭環境、師生關係、孩子與小夥伴的關係、社會大環境、遇到的大事小事都會影響孩子個性的形成。
(4)方法的多少不一
德、智、體育的方法相對個性培養的方法要單純一些,個性培養則需要多種方法。如要求孩子學會數數,只要出示實物,一個一個數給孩子看,並讓孩子跟著說,幾遍下來,孩子便會數數了。如果要培養孩子好學上進的性格則需要結合多種方法,除了數數練習中的示範、練習外,還需要採取興趣法啟發孩子遇事多思考,多與他人交流討論,讓孩子多體驗學。經過長長的一般時間多種方法的交替運用,孩子才可能形成好學上進的性格。
(5)表現的形式不一樣
德、智、體育能夠通過外顯的方式表現出來,個性則內隱,它不易被人覺察出來。智育能通過一張卷面分數能進行反映,體育能通過運動過程表現,德育能通過卷面表現認知水平,情感表現及行為表現出來。個性則不能輕易被人發現,它需要經過一個較長時間的言談舉止、處事方式、解決問題態度和採取的方法逐漸表現出來。
(6)素質含量及組合方式不一樣
德、智、體育中的素質含量較單一,組合方式為物理組合方式較鬆散型。個性中的素質
含量較豐富,組合方式為化學式的密不可分。德、智、體就象構建人生大廈中的鋼筋、水泥和磚塊,在構建大廈時我們明確知道那裡用的是鋼筋,那裡用的是磚塊,那裡用的是水泥。個性就象多種物質通過化學反應後的產物,就如氧氣和氫氣結合在一起形成的水,在滋潤莊稼時,你分不清是氧氣的功勞還是氫氣的功勞。
孩子的發展是整體的、全面的。德智體教育最終都會內化成孩子的個性品質。有的教育,單方面看,似乎有利孩子,如早期智力開發中的片面過負過重識字計數教育,近期看來,孩子增加了識字量,會計數算數了,好象智力發展了,但從長遠看,卻是佔用了孩子幾乎所有時間,剝奪了孩子體育活動遊戲活動的寶貴時間,犧牲了孩子其他心理方面的發展時間,不利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
二、 親子和諧活動是培養學前兒童良好個性的最佳途徑
孩子良好個性的培養是長期的全方位的複雜的一個過程,如何培養?我們認為親子和諧活動是培養學前兒童良好個性的最佳途徑。親子和諧活動有三層含義,一是活動,二是親子活動,三是親子和諧活動。活動是一種需要孩子全身各種感官都積极參与的遊戲;親子活動是指需要父母與孩子一塊參與的活動;親子和諧活動指的是父母孩子一起愉快的活動。
培養孩子良好個性,需要孩子全方位地長期地與家長產生共鳴:家長說要讓遊戲好玩必須遵守遊戲規則,孩子便會約束自己,遵守規則;家長說要讓遊戲快樂需要定一個目標,孩子便會在遊戲前定下一個小目標,逐漸養成凡事先立目標的習慣;家長說要讓遊戲進行下去需要專心致志,孩子便思想集中;家長說遊戲中的挫折、困難是紙老虎,看起來嚇人實際上只要動腦子想辦法它就會不堪一擊……
親子和諧活動是學前兒童最喜愛的活動之一。父母是學前兒童最喜親近的人,這時的孩子身心稚嫩,他們對父母有著強烈的依戀。餓了父母馬上給食物,渴了父母立即端來開水,困了父母早就給準備了一張溫暖的小床。學前兒童的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快樂和幸福。與父母一塊和諧活動是孩子們心理發展的需要。良好個性的培養需要全方位地影響孩子,在孩子喜歡的親子和諧活動中,孩子注意力集中,情緒愉悅,孩子的整個身體和大腦都處於一種喚醒狀態,這時的教育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良好個性的培養需要日積月累地長期地進行,親子和諧活動是好玩的有吸引力的,孩子始終會樂此不疲,持之以恆。親子和諧活動的兩個特點:全方位,長時間,與良好個性培養的最重要的兩個特點全方位,長時間,是吻合的,由此我們說親子和諧活動是培養學前兒童良好個性的最佳途徑。
親子和諧活動是培養學前兒童良好個性的最佳途徑還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1、 「親子和諧活動」符合學前兒童的心理特點
學前兒童感知覺能力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直接經驗,「親子和諧活動」提供了大量的視覺聽覺觸覺等直接經驗;學前兒童以無意注意為主,「親子和諧活動」提供的豐富信息,吸引孩子的無意注意,有利發展孩子的有意注意;學前兒童對事物的觀察源於對事物的興趣,「親子和諧活動」經常出現有趣之事,促使孩子對事情的進一步觀察;學前兒童以操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親子和諧活動」中具體的操作及生動的映象,符合學前兒童以操作思維和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學前兒童的想像力是隨著接觸的信息的豐富情況而豐富,「親子和諧活動」為孩子全方位提供的信息,不斷豐富孩子的想像力。
2、「親子和諧活動」有利家長全面了解孩子
要想教育孩子,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孩子。在「親子和諧活動」中,孩子的身體狀況心理狀況都會在活動中一一表現出來,這便於家長全面地了解孩子。
孩子在「親子和諧活動」一直都是興趣盎然,突然有一天孩子無精打采,這可能預示著孩子生病了,這時需要送孩子上醫院;孩子在「親子和諧活動」對聲音反應遲鈍,這可能預示著孩子耳朵有問題;孩子在「親子和諧活動」視覺反應遲鈍,這可能預示著孩子眼睛有問題;「親子和諧活動」需要孩子全身各種生理器官的參與,其隱性的疾病都能通過活動中有所表現,這便於了解還不善於言語表達的學前兒童的身體狀況。許多疾病發現得越早其治療的效果越好,特別是對孩子的一些先天性遺傳疾病的矯正有好處。
孩子在身體健康情況下參與「親子和諧活動」,其行為表現著心理發展的狀況。有的孩子表現出較強的合作意識,他們會與家長一塊商量並形成共同的認識,然後分工合作完成同一個遊戲;有的孩子表現出孤獨不善合作的行為,他們很少與家長交流,喜歡自己玩;有的孩子能夠堅持把一個遊戲完成;有的孩子則容易被新異刺激所影響,以致忘了自己到底要做什麼;有的孩子反應敏捷,動作利索;有的孩子反應遲鈍,動作拖拉;……通過「親子和諧活動」家長能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能了解到孩子需要什麼,對什麼感興趣,有什麼特長,厭惡什麼……對孩子心理現狀的全面了解,有利家長有針對性地教育。
3、「親子和諧活動」有利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
朱智賢先生說:兒童主體和客觀事物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亦即在兒童不斷積極活動的過程中,社會和教育向兒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兒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狀態之間的矛盾,是兒童心理發展的內因或內部矛盾。這個內因或內部矛盾也就是兒童心理不斷向前發展的動力。
要培養孩子的良好個性,需要四個條件。第一、在兒童不斷積極活動的過程中,第二,教育者要向孩子提出要求,第三,孩子對教育者提出的要求產生需要,第四,教育者與孩子共同解決好需要與孩子現有水平之間的矛盾。「親子和諧活動」有利健全孩子的個性,就表現在它具備這樣四個條件。「親子和諧活動」讓兒童處於不斷積極活動的過程中,在「親子和諧活動」中家長向孩子提出相應的要求;孩子在和諧的活動中對家長提出的要求容易產生新的需要;在和諧的氛圍中孩子與家長共同合作解決孩子新的需要與現有心理水平之間的矛盾。
孩子良好個性的培養是一項複雜而又長期的工程。「親子和諧活動」重在「和諧」,它尊重孩子的需要和興趣,孩子樂於參與,這便於長期堅持下來。在「親子和諧活動」中,孩子全身心地投入,他們注意力集中,耳聰目明,思維清晰,想像豐富,反應敏捷;這些現象不斷地日積月累,便於養成孩子對外界事物抱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以及專心致志勤奮努力等良好個性。在「親子和諧活動」中,家長對孩子良好個性進行有意識的培養,利於孩子養成高層次的需要、廣泛積極的興趣、崇高的理想、禮貌熱情、寬容大度、善良正直、友好互助、勤勞勇敢、目標明確、做事專註、認真仔細、刻苦努力、堅忍不拔、自強自立等良好個性。
4、「親子和諧活動」有利奠定良好的親子關係基礎
目前青少年中存在的問題多數與脆弱的親子關係有著必然的聯繫,「離家出走」是因為孩子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相反感覺到的是恐懼和煩惱;沉湎於網路,是因為孩子與父母無法交流;交上壞朋友變成少年犯,是因為孩子太孤獨……這些脆弱的親子關係引起的嚴重後果是家長們沒有想到的。建立良好的牢固的親子關係,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要想建立良好的牢固的親子關係需要父母長期的努力,特別是在孩子學齡前期下功夫。一些父母忽視了孩子學齡前期親子間的密切聯繫,孩子一出生,或是送爺爺奶奶家,或是送外公外婆家,一直到上小學的年齡才接到自己的身邊,上學的孩子很少有大量的時間與父母一塊活動,造成交流少,親子間的親情自然就少。沒有親情的親子關係是脆弱的。有的父母雖然把孩子放在自己身邊,可是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要不太少,要不就不愉快:有的父母忙自己的事業,早出晚歸,孩子醒著的時候幾乎見不到父母;有的父母與孩子在一起就是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認字、背詩歌、計數」或是學彈琴、學書畫、學唱歌,孩子在高壓下不得不學,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學得一點兒也不快樂,整天地不快樂,親子間的親情無從談起,良好的親子關係難以建立。
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濃濃的親情,親情需要培育。「親子和諧活動」中充滿了親情的交流,在親情的交流中,親情越來越濃;良好的親子關係需要共同的價值觀念,「親子和諧活動」中不斷面臨需要共同處理的問題,需要親子間共同的價值取向,如此反覆親子間逐漸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念。濃濃的親情,共同的價值觀構成良好的牢固的親子關係,有了這種良好的牢固的親子關係,不管世事波譎雲詭,孩子都將與父母一起共同面對,不管遇上多大的困難,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精神支柱。
孩子在與家長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同時,孩子學會了與人商量與人合作,這對孩子今後進入社會的發展很有幫助。
為了讓「親子和諧活動」更好地起到培養學前兒童良好個性的作用,需要堅持以下八條原則:
三、「親子和諧活動」八條原則
1、關愛性原則
關愛性原則強調家長要在「親子和諧活動」的過程中關心和愛護孩子。這種關心和愛護是全方位的,它要求家長不但要關心孩子的身體,還要關心孩子的心理發展;要愛護孩子,不讓孩子受到心理上外界機械物對他的傷害,也不要讓孩子受到心理上的傷害。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要求家長在「親子和諧活動」中,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對待孩子的成長問題,防止用靜止的眼光對待孩子的成長問題。要避免教育的短視行為,要重視教育的長效性。
發展性原則要求家長正確對待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問題和錯誤,面臨孩子今天出現的錯誤,處理時要把眼光盯在是否有利孩子發展的基點上,盯在若干年後對孩子的影響方面。發展性原則告訴我們,孩子今天犯的錯誤,就是孩子明天的經驗。
發展性原則要求家長重視教育行為的長效影響。在早期智力開發的過程中,一些家長存在著急功近利的行為。例如,單純追求識字量的片面識字教育,是一種短視行為,在這一識字活動中,家長總是不擇手段地讓孩子多識字,孩子在打罵中艱難地增加識字量。最後孩子的識字量大了,可學習的熱情卻幾乎泯滅。孩子的求知慾、好奇心是一種長期有效的學習動力,在「親子和諧活動」中千萬不能傷害孩子的求知慾和好奇心。
3、整體性原則
整體性原則是指孩子的發展是全方位的,它包括孩子身體生長和心理發展。身體生長包括身高、體重和身體素質的全面發展。心理發展包括德、智、美、個性的全面發展。德的發展包括社會道德規範的認知、道德情感發展以及自理自立意識的培養,人際關係處理能力的發展以及良好個性品質的培養。智的發展包括認知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觀察力、創造力、記憶力等的發展。美的發展包括孩子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的發展。個性的發展包括性格、能力、需要、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在「親子和諧活動」中堅持整體性原則,我們要看到孩子正處在各方面整體蘇醒蓬勃發展階段,要關注孩子的整體發展而不是偏向某一方面而疏忽其他方面。
4、理智性原則
理智性原則強調在「親子和諧活動」過程中家長不要讓情緒、情感左右教育孩子時的心情,特別要注意的是不要被消極的情緒、情感所影響。在「親子和諧活動」家長應該清醒地知道用適當的態度、有效的方法、科學的內容施教。感情用事是家庭教育中最容易也是經常出現的偏向,是家庭教育中最不容易突破的難點,許多家教的失敗,都是由於家長的感情用事。
5、操作性原則
操作性原則是指在「親子和諧活動」中家長要激發孩子的參與意識,讓孩子在動手、動體、動腦中親身體驗,從而達到養成良好品行、增長知識、開發潛能的目的。
學前兒童三種思維方式都存在,但是以操作性思維為主。
操作性原則要求我們家長在「親子和諧活動」中,重視孩子動手動體能力的培養。除了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外,可以讓孩子疊積木、插雪花片、組合玩具、畫畫、撕畫、剪紙、捏橡皮泥、彈琴、唱歌、跳舞、開展科學小實驗……到野外讓孩子跳、跑、鑽、爬、攀登,還可讓孩子種植花草蔬菜、採摘水果、挖沙坑、鑄沙雕、雪雕……在操作的過程中,孩子手眼越來越協調,大腦反應越來越敏捷。
6、漸進性原則
漸進性原則要求家長在「親子和諧活動」對孩子的教育要依據孩子的身心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的學習規律進行,逐步提高對孩子的要求,讓孩子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
孩子學習的前提是已經具備了的生理基礎。有的家長希望不到1歲的孩子能走,希望2~3歲的孩子會寫字,孩子卻做不到,這主要受孩子動作發展所制約,多數1歲的孩子還「站」不穩,「走」就不可能;2~3歲孩子肌肉群還未發展成熟,不可能控制寫筆劃時手指運筆動作。
兒童手握筆自如地一筆一划地寫字,往往要到6~7歲才能做到。漸進性原則要求家長注重孩子所學知識本身的層次性、系統性,教育孩子時應先易再難,先簡單再複雜,注重知識的層次和銜接,前邊的知識未學好,未學紮實,不能急於學後面的知識,操之過急是學不好的。
7、一致性原則
一致性原則是指在「親子和諧活動」中家長應把來自各方面的教育影響加以協調、整合,使教育內容與要求、手段與方法能前後一致,左右貫通。首先要做到家庭成員一致,其次要做到家園一致,然後要做到對孩子的要求前後要一致。
8、因材施教原則
因材施教原則是指在「親子和諧活動」家長要了解熟悉孩子的興趣特長,明白孩子的個性特點,然後再施以適當的教育,促進孩子健康成長。首先要觀察孩子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愛好、能力、性格,並進行對症教育,其次要進行揚長補短全面發展。因材施教不是只突出特長教育,忽視全面發展。因材施教原則要求我們家長在滿足孩子需要,促進孩子特長發展的同時要注重孩子其他方面的發展。兒童的發展是全方位的,任何限制在某一方面的做法,都有害於孩子的前途。
「親子和諧活動」主要內容包括:自理活動、體育活動、動手活動、動腦活動、良好習慣養成、解決問題等,具體操作有待進一步地研究。這也是我們課題「幼兒園親子和諧活動研究」的主要內容。
學前兒童良好個性
孩子在學前階段培養的良好個性主要有:對勞動的需要,求知的興趣,喜歡思考、喜歡記憶、文明禮貌、善於合作、有條理、講衛生、動作協調、精力充沛、認真仔細和獨立勇敢的良好性格,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孩子的這些良好個性因素相互交錯結合成一個比較穩定的心理結構,它在抗擊外來挫折和困難時具有較強的韌性和彈性,它在無所不在的良莠混合信息面前具有擇良汰莠的功能。因此,良好的個性有利孩子面對外界社會迅速適應環境,調整心態,明確目標,持之以恆,以不變應萬變,良好的個性有利孩子不斷進步,可持續發展。
親子和諧活動
親子和諧活動有三層含義,一是活動,二是親子活動,三是親子和諧活動。活動是一種需要孩子全身各種感官都積极參与的遊戲;親子活動是指需要父母與孩子一塊參與的活動;親子和諧活動指的是父母孩子一起愉快的活動。
推薦閱讀:
※你不教育孩子,總會有人替你狠狠教育他
※(8)三年級孩子如何教育
※一爸兩媽的孩子駭俗但不驚世
※孩子說話晚要不要緊?三歲前家長可以這麼引導
※家長們,別「包辦」孩子一生(國人心理透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