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科學家變成「老糊塗」

精彩閱讀  四分之一的老年痴呆患者在中國,根據《柳葉刀》雜誌2013年刊登的數據,2010年,中國有919萬人患有老年期痴呆,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達到了569萬。  阿爾茨海默病屬於「世紀頑疾」,目前的所有治療只能減輕癥狀或部分延緩病程,無法做到根治甚至逆轉疾病。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高錕罹患阿爾茨海默病讓很多人震驚不已,但事實上,相對於教育程度、學歷、職業等因素,老齡才是老年痴呆最大的危險因素。

  全球頂尖的阿爾茨海默病專家斯諾登歷時近二十年進行的「修女研究」表明,雖然基因決定了老年痴呆的發病風險,但生活細節決定了我們是否發病。規律的運動、樂觀的心態、防止中風等都可能對預防老年痴呆有幫助。  老年期痴呆包含很多種類,病因也很多,阿爾茨海默病是最常見的一種,還要重視血管性痴呆。腦梗死、腦出血事件越來越多,不僅會對腦造成損傷,還會影響認知功能,造成痴呆,及時治療,認知障礙會穩定甚至好轉。  新聞背景:每年9月21日是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設立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中國老年痴呆症的患病人數約佔世界總病例的1/4,已成為世界老年痴呆症第一大國。  受訪專家:張新卿,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師、教授,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腦保健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88年在國內率先開設了老年記憶障礙專科門診,先後承擔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北京市腦老化重點實驗室等多項科研項目。  擅長:記憶障礙、老年期痴呆、腦血管病等老年神經系統疾病  出診時間:周三夜間門診,周四上午(專家門診),周五上午(特需)  2009年,華裔物理學家、光纖之父、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高錕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令人感慨的是,此時的高錕因為患病,已將自己投入一生心血研發的光纖技術遺忘。  近日,以刑法理論研究為專長的北師大教授李希慧在北京外出走失,經過108小時的全城搜尋最終被找到。  是什麼讓頂級科學家、著名學者變得如此「老糊塗」?它就是阿爾茨海默病。目前中國的老年人已達2.2億,如何優雅而有尊嚴地老去,不被「老糊塗」所困擾,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生命議題。  1/4老年痴呆患者在中國  2013年6月出版的《柳葉刀》雜誌刊文稱,2010年中國有919萬人患有老年期痴呆,其中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為569萬,佔全世界患者的1/4。  「門診中來就診的老年痴呆患者確實越來越多!」這是張新卿教授近些年來最深切的感受。從1988年成立國內第一個老年記憶障礙門診以來,張新卿教授已經在老年痴呆的一線臨床診治工作奮戰了近三十年。  中國是老年痴呆的重災區,這個詞兒,知道的人多,但真正了解的很少,甚至有的時候還成為老人之間相互調侃的玩笑話,「你呀!真是老糊塗了」。而在張新卿教授看來,這種疾病帶來的軀體的痛苦或許可以忍受,但精神上的痛苦卻難以消弭。  接受採訪前,張新卿剛剛接診了一位老年女性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因為就診時病情已經比較嚴重了,竟然把陪在一旁的女兒錯當成別人,任憑女兒怎麼解釋,母親此時已完全記不得自己的女兒。

阿爾茨海默病俗稱老年性痴呆,是老年期痴呆的一種。從1906年發現至今已100多年,屬於「世紀頑疾」,直到今天,最根本的病因還是不清晰,目前的所有治療只能減輕癥狀或延緩病程,無法做到根治以及逆轉疾病進程。  老年期痴呆包含很多種類,病因也很多,阿爾茨海默病只是最常見的一種,約佔一半多,由神經退行性病變引起。此外,還有腦血管疾病、腦外傷、感染、腫瘤、中毒、營養缺乏等原因。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痴呆(腦梗死、腦出血不僅會對腦血管造成損傷,還會影響認知功能,造成痴呆)加起來共占老年期痴呆的70%-80%。

  聞名於世的「修女研究」  2009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瑞典國王破例走到高錕面前,授予其諾貝爾物理學獎。從2004年被診斷為阿爾茨海默病,病情逐漸發展,此時的高錕已到了中期痴呆的程度,大腦萎縮讓這位頂尖科學家對「光纖」這個詞已非常陌生,幾乎難以拼湊出一句完整的句子,頒獎典禮上的致辭只能由夫人代講。  事後接受媒體採訪,高錕的夫人說,「照顧高錕壓力不小,因為這個病將人改變,以前那個人已經走了,不再在這裡了。」  一直以來,很多人存在誤解,認為得老年痴呆的都是文化水平低的人,高學歷的人不會得。但現實擺在眼前,不論是政績顯赫的美國前總統里根、鐵娘子撒切爾夫人,頂尖科學家甚至醫學大家,也逃不出這種疾病的魔掌,這是為什麼?  「其實,相對於受教育程度、職業等因素,老齡才是老年痴呆最大的危險因素。」張新卿解釋,老年痴呆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加,以2011年6月到2012年12月在上海進行的一項研究為例,研究調查了上海六個社區的1547名老人,結果發現,65歲以上老年人中,老年痴呆患病率是6%,80歲以上達到30%以上,到了90歲以上,患病率高達50%以上。  根據目前大致的統計數據,在65~85歲的老年人中,以每5年為一個年齡段,老年痴呆患病人數增加1倍。可以說,人越長壽,老年痴呆患者將越多,而如果人活得夠久,到了生命的最後階段,或許都將終究逃不過老年痴呆的魔掌。  除了老齡,遺傳也是決定是否會患老年痴呆的重要因素。「但並非家裡有老人患病,子女就一定會患病。」張新卿強調,事實上,國內外研究表明,80%左右的患者都沒有家族史,有家族遺傳史的只是少數,有的文獻報道是10%,有的調查結果稍高一些,但還沒有見到超過20%的。  從人群流行病調查結果來看,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其實患老年痴呆的風險相對還是要低一些。「儲備學說」可以解釋這一點,即不斷學習,不斷接受外界新的信息,更好的大腦發育及認知功能儲備可以部分補償晚年的神經退化效應對認知功能的影響。因此,早期生活的影響、教育以及學習新知識,接受新信息,可能對於減少晚年的痴呆症的風險具有特別的重要性。  而真正擊倒總統、學者這些精英的,可能跟壓力、工作節奏、睡眠等多種因素有關係,持續的高強度工作、長期壓力大等都會影響腦細胞的老化。  今年6月,全球頂尖的阿爾茨海默病專家大衛·斯諾登的著作《優雅地老去》在中國上市。作為美國肯塔基大學醫學中心的流行病學和神經學教授,斯諾登花了二十多年時間完成了一項舉世矚目的研究,即「修女研究」,以678位74歲-106歲修女為研究對象,通過嚴格檢測和訪談,並研究修女死後捐出的大腦,來破解阿爾茨海默病之謎。斯諾登調查發現,活到85歲以上的修女中,會有55%的人不會得阿爾茨海默病。在96歲至100歲的死亡大腦,有40%的腦部幾乎無損傷。而在研究中也發現,即使在大腦損傷嚴重的修女中,有1/3生前都沒發病。

「修女研究提醒,基因決定了發病的風險,但生活的細節決定了我們是否發病。」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協會主席王魯寧如此評價。規律的運動、樂觀的心態、接受高等教育、從事腦力勞動、防止中風及頭部受傷等都可能對預防阿爾茨海默病有幫助。  「老年痴呆的影響因素很多,年齡、遺傳這些無法改變,但我們能改變的有很多,譬如培養健康的生活習慣。地中海飲食結構有利於預防阿爾茨海默病;適當的運動對認知功能的改善有利;此外,要注意壓力、工作節奏、睡眠問題等。」張新卿強調,除了這些,一旦老年人出現糊塗、記不住事兒,儘早去正規醫院諮詢專業醫生,因為有些可治性疾病也會表現為痴呆。

  對老年痴呆的懼怕遠超過癌症  癌症、老年痴呆,你更懼怕哪個?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的一項英國最新調查給出了答案:50歲以上英國人中有2/3害怕自己會得老年痴呆症,而擔心自己患癌的只佔1/10。為什麼對老年痴呆的擔憂遠遠超過了癌症?原因就在於,老年痴呆不但讓患者忍受病痛,還會一點點消磨掉人的記憶,剝奪一個人在生命晚期的生存尊嚴。因此,在美國前總統里根患病的十年里,為了「捍衛」丈夫的尊嚴,妻子南希甚至謝絕他們最親密朋友的探訪。  張新卿解釋,老年痴呆最大的破壞力就是對一個人認知功能的影響,尤其是記憶力。最開始可能是「近事遺忘」,剛做過的事兒,剛說過的話,一會兒就忘了。隨著病程進展,遠期的事兒也會遺忘,到最後出門找不著家,不認識自己的親人。此外,語言能力、邏輯推理、判斷和思維能力等認知功能等會進行性下降,逐漸影響患者日常生活。  正如一位患者家屬所說的,人世間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看著最親密的人在眼前一點一點地「消失」,自己卻無能為力。  從最初漸漸失去生活和工作能力,到不懂得躲避危險,需要家人24小時貼身照顧,痴呆患者會給家人帶來沉重負擔。有的患者還會出現精神及行為異常,比如固執、罵人、打人,沒有正常的情感反應。這種疾病不光影響患者本人的生活質量,對整個家庭影響巨大。  談起之前的一個患者,張新卿至今仍然非常心痛。老人當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在自己生活了一輩子的屋裡居然找不到廁所,出門找不到家。為了更好的照顧老人,子女們輪流排班照看。但有一次,因孩子有緊急的事情臨時外出,怕老人自己出門走失,孩子特地把家裡的門鎖好了。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老人竟然把窗戶當成了門,打開後從三樓「走」了出去。「當病情發展到一定程度,患者已經沒能力區分門和窗的差別,最終釀成了悲劇。」  阿爾茨海默病雖不能治癒,但儘早治療、正確服藥,能減輕癥狀、延緩病程。而血管性痴呆可防可治,它主要是由腦梗死、腦出血等腦血管病導致。控制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腦血管病的危險因素,及時治療腦血管病,血管性認知障礙的癥狀會穩定甚至好轉及恢復。如果家屬將認知功能減退當做老年人衰老的「正常現象」不及早就診,認知障礙不僅不會慢慢恢復,還會逐漸惡化,最終導致痴呆。此外,有些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引起的痴獃等可通過藥物治療好轉。因此,對於老年痴呆一定要重視,及時就診,積極防治。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科學家晚年都信神學?他們發現了什麼?
石頭堆里摸爬滾打一生的張瀰漫
科學家眼裡的星座 星座與性格沒有關係
宇宙毀滅時的場景,科學家預測人類研究的上帝粒子將毀滅宇宙
美國諾獎得主為華裔科學家請願 要求獨立調查|華裔科學家|獨立調查|美國

TAG:科學家 | 科學 | 糊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