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對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思考
現代科學所有觀察對象、實驗、理論有一個最基本的前提,此前提即先假設存在一物體,有一觀察對象,可感知或可探測,有形體,有功用,即「有」這個概念。以「有」為前提,科學家觀測到許多因果現象,其實是在嚴苛條件下的顯現,如果引申開來,那還要解決,為什麼眼會看到,看到的究竟是什麼,腦子為何會思索,生命從何來這些問題。整個宇宙生命的問題是一體的,這又會回到宇宙本原問題上。比如我們看到一碗水,是由視神經、水、陽光、視皮層產生的。而視神經又是通過解剖、神經生理、電生理獲得相關知識的。而電生理又是基於細胞、電流、電子。深究下去,必然需要真實認知基本粒子、宇宙本源等物理問題。儘管人們觀察到的許多現象可知可信,大部分情況下是準確的。可那只是在宏觀觀察範疇內,在經典物理學範疇內才能成立,是在「有」的前提下成立的。但在考慮事物本質時,「有」的前提也必須受到質疑。牽涉到本質問題,事物都是與其他事物相互依存,在此種條件下存在成立,條件變了,事物也不存在了。事物自身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即所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如果要追求事物自身不變的本質,無論如何尋找,所尋找到的所謂本質的不變的事物,其存在仍然要以原來事物的存在為前提,仍然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最初的「有」能成立,而最終發現事物並沒有不變的本質,即「無」,若「有」成立,則「無」為無形之物,「無」也成立;若「有」不能成立,則「無」為一無所有,此「無」亦不成立。
「有」這個概念又是與「無」對立的,「無」是人意識創造出的一種想當然的觀念,表示無任何物質存在,一切都不存在,是不是世界就是一無所有。一無所有,此概念還是從感知到的萬物引申出來的。萬物的存在使人們產生了有的概念,有的概念又產生了無,一無所有的概念。因此有、無也是互相依存的。此即《道德經·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在否定了有無這兩個最高概念後,聖人需要創造新的概念,來表示本質的存在,即本體,於是有了「道」,而概念產生的來源是語言,語言來源於生活,是為了交流,交流需要靜態的事物,靜態的事物又不存在,這就是語言的尷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反之,本體為道,道屬無形,無形之物才能為體,有形之物因其運動變化故無體,故非本體。正因為道為無形之物,故能生器,才能生化萬物。因其無形,故有大能,才能風寒暑濕燥火、生長化收藏。因其無形,故才能主宰萬物,升降浮沉,生老病死。
3.2本體不變故簡易,簡易故易知
因為人們感知到的世界會變化,人們內心渴求找到穩定不變的存在。因此所謂本質即不變、簡易、可知之物。《易經·繫辭》:「乾以易知,坤以簡能。易則易知,簡則易從……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看到水會變成冰、甚至蒸汽。人們想找到水的本質,即不變而簡易的東西。而任何人類感知到的事物包括觀察到的水,都是與其它事物關聯的,以其它事物的存在為前提,都是有前提的。而本質的東西是自在自為的,沒有前提的,因為他始終存在,且是不變的,所謂先天地而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因大道至簡甚夷,所以也是易知的,簡單到極點,不需要感知就可知道,故易知,大道即是感知者自身,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3.3基本粒子的認識誤區對真實的無知,導致了無窮無盡的幻想。出於對物自體的無知,即不了知實無有一法可言,產生了有與無的對立,物體的運動又產生了時間與空間的錯覺。進而引伸出物質微粒的虛幻觀念。印度哲學俱舍論提出了極微觀念。瑜伽師地論對極微觀念有詳盡精確的論述。而現代物理學是西方科學的皇冠,代表著對物理世界的最高認識,當代其表現有兩大趨勢,一種是在實驗方面,本來人們希冀尋找到一種穩定不變的物質微粒來作為萬物之源,卻出現越來越多的基本粒子,這些粒子則是變幻莫測,稍縱即逝,如《道德經·第二十一章》言:「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正如《道德經》所說「搏之不得名曰微」,搏之不得即屬無形,即是微,搏之可得即屬有形,不名微。微為無形之物,故屬道。有形之物為器,器之極微為無形之物。從現代科學講,用粒子加速器撞擊出的基本粒子不穩定,很難捕捉。另一種是更多的沉于思辨,因而創造出越來越多的科學理論,目的只有一個,試圖統一各種矛盾的數據、現象、理論。為了滿足人們宏觀的知覺還有觀測,極微最後成了怪物,宇宙無數極微能共居一處而不壞,任一極微遍處宇宙一切處。這已經突破了人們常規對空間的理解。成了奇怪之子。奇怪之子即是搏之不得之微,無形之微。這奇怪之子只是人們的想像之物。不可能用人們感官感知到並藉助儀器和它發生作用,它只存在人們的觀念之中,如同空間時間一樣。時間空間物體三者互相依存,物體運動使人產生了時間、空間概念,因為具有時間空間屬性,物自體才能成立。愛因斯坦說:「對於我們篤信物理學的人來說,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的區別只不過是一種幻覺而已,儘管這種幻覺有時還很頑固[23]。」同樣科學家再建立了某種基本粒子後,把它當成了宇宙本原,一定無法用物質探測它。它只存在於科學家的思維之中,只是人為的賦予它各種特性,以滿足各種觀測數據,使它們看似統一和諧。可是這種粒子已不具備事先預想的空間屬性了。它也並不是一種實在之物,而是意識的產物了。如《道德經·第十四章》言:「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恍惚。」本來人們試圖找到一種比感官感知到的物體更實在的物體,結果發現完全是意識賦予之物。問題是人們一開始所假設的前提是萬物是存在的,即「有」,經分析又產生了「無」,因此有無均是意識的假設,如果不去假設,甚至不去觀察探尋,沒有二元的對立,才是真實的存在。而這種認知,勉強說是認知,是建立在對有無認知的基礎之上的,是知而不知。
之後並非一無所有,會直觀到一種實在,當然這是知而不知,不知而知。只是為了交流而言,勉強說有。然後為了交流,又說萬物是他產生的。但說有,卻無法準確的指出,因為他不是世間任何一物,也不是他們的聚集體,用現有的語言概念完全無法描述。但也不是人們想像的空無一物。此即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總之作為本體,道家的道,是一種直觀,直接觀見,是在邏輯思維、語言描述基礎上的超越、升華,是一種真實客觀的終極認知。
由上可知,古人認為本體為無形之物,即道屬無形。既然體為無形,萬物為有形,則無形生有形,故「有生於無」。依此法則,人們觀察感知到的有形之物為「有」,從中又衍生出「無」的概念,以「無」為本體,而人們以「無」、四大(地水火風)、五行、基本粒子為萬物本體,則必為無形之體。作為本體,無形之物本沒有相同或不相同的分別。從人類認識的角度講,為了解釋現象,經深入思維,又產生了「本體」概念。為了解釋地水火風四類現象的不同特性,產生了四大。為了解釋物質的空間屬性,產生了基本粒子。為了解釋物質的能動特性,產生了能量。為了解釋運動的規律性,產生了信息。為了解釋物質,產生了意識概念。這些概念,既為本體,則屬無形,為無形之物,其體相同,只是為了解釋不同的現象,因而又被賦予了不同功能及數量。都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不能言基本粒子而否定四大五行。言能量信息而否定道、「無」。言分子蛋白而否定「氣」、「精」。言組織、系統而否定「臟腑」。言物質而否定意識。另一方面,人們依據共同觀察到的並予以承認的諸多現象,由於思維認知方法的差異,觀察的角度不同,實踐的手段不同,而得到了不同的結論,產生了不同的理論體系。這些模型又是有形的,形而下的,都是局部的相對的認知,各成體系,在實踐中都能得到檢驗,因而不能是古非今,或是今非古。
對待人體,中醫認為是氣,為陰陽、為五行,為臟腑,屬形而上,重其功能。西醫則認為是分子、組織、器官,屬形而下的,重其形質。西醫分析到基因、蛋白。是空間與時間的自然延伸。精確,嚴謹,如果發現線性的因果關係,就有效、快速。但在宏觀整體上,必然牽涉太多因素,則無所適從。是謂「多則惑,多則失」。而中醫則簡潔宏觀,臟分為五,病不過六經。性無非是陰陽,熱則寒之,寒則熱之,舉重若輕,道中庸而極高明。
推薦閱讀:
※既然掏耳勺只有中國才有 那歪果仁耳朵癢怎麼辦?
※中日一旦開戰 這三個國家表態誓死保護中國感動普京
※中國漢字五行-查詢(按筆畫)
※網紅?蹭毯?搏出位?戛納除了中國的驚喜還剩什麼
※中國百萬富翁人數首次突破100萬人 佔全球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