厭學是病嗎?
文/米糕
最近,因為厭學,發生了一單悲劇。四川南充一名女孩爬窗輕生,老父為救女兒不幸墜亡,女兒也摔成重傷,而其舅舅在奔喪途中遭遇車禍也受重傷,真是禍不單行。究其原因,是上高二的女孩不想上學和父親發生激烈爭吵,隨後從4樓窗檯往下跳。
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因為厭學而發生悲劇了,在不少家長眼裡,厭學可以說是孩子未來的絕症,是一個家庭希望的滅絕。似乎,如果孩子厭學,未來將一片灰暗,所以會有各種各樣的輔導機構、特殊學校、訓練營像治病一樣來治療厭學,在他們看來,厭學就是一種病。
其實,人類的童年挺可悲,如果以生命為100歲來計算,如果要讀到大學畢業,前面的20年基本上都是在按部就班的教育過程中度過的。這是人生最寶貴的五分之一,如果沒有把握好,人生將會非常黯淡。不是說你不接受教育就會失去生存的機會,而是如果沒有接受教育,未來可能會沒有光明。
父母對孩子最常說的一句話恐怕是,你把學習搞完就可以去玩了。在中文的世界裡,學和玩是兩個完全分開的概念,厭學的「孿生兄弟」就是貪玩。那些被父母看做是厭學的孩子,多數把時間放在了父母認為不務正業的地方,看小說、打遊戲、上網、早戀,然而一到學校就跟打蔫了的白菜一樣,無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然後是考試成績一塌糊塗,表現出極差的適應力,有的導致抑鬱、反叛、甚至不惜以死相逼。
學習在不少孩子眼裡成了非常痛苦的事情,然而醫治痛苦的止痛藥就是父母口中許諾的那個未來:好好學習,將來你就有好日子過了。而當這個將來不能如期而至的時候,很多孩子即便熬過了痛苦的學習過程,也會瞬間崩盤,每年總會有孩子因為高考失利而選擇輕生,就是因為那個被期盼已久的將來好像不會再好了,對於這樣的學習過程除了忍耐別無樂趣,叫人如何不厭倦。
其實,父母也是能夠理解孩子的痛苦的,但是似乎也沒有更好的辦法,所以只能循循善誘,堅持苦讀幾年,上了大學就好了,學習苦似乎父母也是知道的,所以他們真正恨地是別人的孩子為什麼能挺住,我的孩子不行,那麼將來該怎麼辦呢?
學還是玩,在父母那裡從來不是一個問題,其實沒有選擇。但是,在英文世界裡,「play」這個詞會有很多解釋,既可以是玩也可以是干很多事情,比如彈鋼琴、比如打網球、比如表演舞台劇甚至連播放器上的播放鍵都是用「play」來表示,似乎,在英文世界裡,玩這個詞有更多的內涵,而不僅僅是玩物喪志。也不會有人把愛玩當成一種病,這其實是人類的天性,我們喜歡遊戲,我們喜歡開心的感覺,我們趨利避害,我們不願意活在痛苦當中。所以,厭學也不是一種病。討厭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是多麼正常的生理、心理反應,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如果學習是必須做的事情,怎麼讓它更有趣些。
實際上,我覺得中國父母更加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正確看待和客觀評價自己的孩子,不止一項研究表明,智商的差異確實與基因有關。英國愛丁堡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對英國和挪威的3500多人進行了基因和智商測試。他們發現,對於知識性的智商而言,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約40%與基因有關;而對於解決問題能力這方面的智商而言,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約51%與基因有關。
那麼,作為父母,你有兩種選擇,一種是為了剩餘一半的幾率對自己的孩子苦苦相逼,讓他在不擅長的領域不斷受挫、不斷被打擊,直到寧願失去生命;或者,你也可以選擇靜靜地陪伴,慢慢地觀察,發現他剩餘一半的基因到底可以在學校之外的哪些地方閃光,這個世界不僅僅需要學霸,可以發光的地方還有很多,只是你或許還未發現。
或許,等你老了,你發現自己的孩子平凡得如同一粒沙子,但是卻是你最好的人生夥伴,願意挽著你的手陪你散步,推著你的輪椅帶你曬太陽,這樣的孩子難道就不是天使嗎?
推薦閱讀:
※孩子貪玩·厭學有什麼錯?家長忽視「內在動機」才是禍首!
※走出厭學的沼澤
※孩子厭學情緒愈演愈烈,家長該如何引導
※怎樣解除兒童的厭學心理?
TAG: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