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詩人——林逋
(三)「三不」詩人
林逋之墓中到底藏了一些什麼秘密?這個謎底的確非常吊人胃口,然而我覺得,如果你對一個人比較陌生,即便是知道了他的一點鮮為人知的秘密,聽完至多「呵呵」而已,這似乎有點大煞風景。基於此,我覺得還是暫時按下不表,並請讀者稍安勿躁。下面先請大家走進這位號稱大宋「真的隱士」的內心世界,看看他有哪些過人之能和不同凡響之處。
首先,我要申明,林逋「真的隱士」之名不是我個人得出的結論,而是後世喜歡他的人共同看法。為什麼大家都持這一觀點,我看不外乎在林逋身上,表現了「三個不」。當然,肯定不是台灣前領導人馬英九的「不統、不獨、不武」,而是「不仕、不娶、不存」。
先說不仕。若從字面上看非常好理解,就是不願做官;若從價值觀上從判斷,就會覺得很難理解,在那個崇尚「學而優則仕」的年代,原本有機會做官,卻甘願歸隱「江湖之遠」,絕對是非常人之所為。然而,林逋卻完完全全地做到了。相傳,40歲之前,林逋一直在江淮地區漫遊,之後則在西湖結廬,隱居下來,20多年足不及城市,也就是20多年未踏足過城市一步。其間,包括宋真宗在內的許多人勸他做官,你猜林逋會怎麼說?他說:「然吾志之所適,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貴也,只覺青山綠水與我情相宜。」也許會有人問,林逋可以不要家,不要做官,整日里寄情山水,但總會要吃喝的吧?他拿什麼養活自己?對一般人來講,這的確是個問題。但是林逋卻不用擔心,因為有人已為他安排好了。安排他的不是別人,正是當朝皇帝宋真宗,因其欽慕林逋之名,便下旨要求當地官員經常給他送衣送食。如此看來,「名」這玩意,有時還真不是如柳永所說是「浮」的,若遇到一個真正愛才之人,它能給人帶來生活的必需品。從這個意義上看,祖籍福建的林逋,比籍貫是福建的柳永則幸運得多。林逋晚年,自知時日不多,便在孤山為自己修了一座墳墓,並題詩曰:
湖上青山對結廬,
墳前修竹亦蕭疏。
茂陵他日求遺稿,
猶喜曾無封禪書。
人之將死,其言也真。僅憑這一點,林逋也絕對配得上「真的隱士」稱號。
再說不娶。這一點歷史上有不同觀點,有人說林逋曾娶妻生子,後因家庭發生變故,才至死未再娶。但大多數都持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林逋膝下無子,終生未娶,是毋庸置疑的。林逋去逝時,也是他的兩個侄子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趕回杭州,為其治喪盡禮。時人還送給他一個「梅妻鶴子」的雅號,這裡面有什麼故事,我將在下會詳細解說。
第三是不存。這個我要解釋一下。林逋寫詩有一個特點,就是興之所至,或提筆或口占,寫完就扔,從不留存。有人對此很不解,問道:「何不錄以示後世?」林逋的回答很直接,說:「我方晦跡林壑,且不欲以詩名一時,況後世乎?」我一個山野之人,並沒有想過靠詩詞揚名,更不在乎清史留名。這種超凡脫俗的行為,需要多深的修養啊!儘管林逋無心,自有有心人偷偷地把他的詩詞作品記錄下來,使得林逋有300餘首得以留存。在這些作品當中,還有一個有趣現象,即有的作品只記了半截,甚至一句。
林逋的「不仕、不娶、不存」,並沒有使其「晦跡林壑」,反而更使他不朽。
推薦閱讀:
※宋犖(1634~1713) 清代詩人。字牧仲,號漫堂,又號西陂,綿津山人
※《秋詞》中把詩人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的詩句是
※胡風及七月派詩人
※著名台灣詩人周夢蝶5月1日病逝 享年94歲(圖)
※詩人劉潤東作品之《讓生命豪華》《謝謝你愛我》
TAG: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