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母乳餵養嬰兒的缺鐵問題研究進展

缺鐵是嬰兒最常見的營養問題之一。鐵對於嬰兒神經系統發育有著廣泛、深遠的影響,鐵缺乏嬰兒在精神、行為、認知、心理方面發育都相對滯後。母乳中平均含鐵量為0. 35 mg/L,較配方奶中低。母乳中的鐵含量與母親鐵營養狀況無相關關係。純母乳餵養超過4個月是嬰兒缺鐵的危險因素,純母乳餵養兒缺鐵性貧血和鐵缺乏的發病率較配方奶餵養兒高。缺鐵嬰兒應及時採取補充鐵劑、添加輔食等各種方法達到滿意的鐵儲量以滿足嬰兒迅速的生長發育。嬰兒缺鐵的相關診斷標準嬰兒缺鐵的診斷指標包括血紅蛋白、血清鐵蛋白、 轉鐵蛋白受體濃度、總鐵結合力等。臨床上一般用Hb來反映嬰兒的貧血狀況,但要評判鐵營養狀況的話,Hb缺乏特異性和敏感性,缺鐵早期,血紅蛋白沒有明顯降低,而其他的原因如基因缺陷、慢性感染,葉酸、維生素B12缺乏等都可造成低血紅蛋白,因此要結合其他的實驗室指標來診斷。目前較常用的診斷標準為:IDA:Hb<11g/dL,SF<12ng/mL;ID:Hb> 11g/dL,SF<12ng/mL。

純母乳餵養

為嬰兒鐵缺乏的一個危險因素

嬰幼兒貧血的危險因素很多,美國兒科學會將其歸納如下:早產、低出生體重、鉛暴露、純母乳餵養超過4個月而不補充鐵劑、斷奶後全牛乳餵養以及輔食中沒有富含鐵的米粉等食物。本文主要討論了純母乳餵養方式與鐵缺乏和缺鐵性貧血的關係問題。WHO對純母乳餵養方式定義為:嬰兒只攝入母乳(無論是直接從母親乳房吸吮的還是預先擠到奶瓶中去的)而不添加其他的固體或液體食物,以滴劑或糖漿形式的維生素、礦物和藥物除外。WHO認為母乳可滿足嬰兒6月內生長所需要的營養,推薦應純母乳餵養至6個月。母乳中成分豐富,易於吸收,還含有多種免疫細胞和因子,是嬰兒最好的食品,但由於母乳中鐵含量較低,而嬰幼兒需求量較大,因此,純母乳餵養是嬰兒鐵缺乏的一個特殊的危險因素,尤其是當母乳餵養超過4月時。母乳餵養兒鐵缺乏的發病率一項對北京地區1000名4月齡嬰兒的調查顯示,不同的餵養方式對嬰兒鐵營養狀況的影響是不同的:純母乳餵養兒,尤其是男嬰,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48. 8%)明顯高於混合餵養組(32. 1%)以及配方奶餵養組(32. 4%)。母乳與配方奶中的鐵含量對比

鐵元素不同於其他的微量元素,沒有生理性的排泄機制,人體鐵代謝的平衡主要靠吸收機制來調節。對於把母乳當作唯一食物來源的嬰兒來說,母乳中的鐵含量是否能滿足嬰兒生長發育所需,鐵能否得到有效利用,都是值得密切關注的問題。母乳中的鐵是非血紅素鐵,與母乳中的一些蛋白或者低分子物質結合而存在,如乳鐵蛋白。母乳中鐵的生物利用率比較高,能夠達到50%,但母乳中的鐵元素含量比較低。成熟乳中鐵含量均數約為0. 35 mg/L。初乳中鐵含量最高,隨哺乳時間延長,母乳中鐵含量逐漸低。母乳中的鐵含量有晝夜變化,早晨較低,夜晚較高。

胎兒宮內後三個月是鐵轉運的關鍵時期,足月兒在出生時已經有較充足的鐵儲量,可維持4月內的生長發育所需。6月後,嬰兒對鐵的需要量繼續增加(11 mg/d),但母乳中的鐵含量逐漸降低,嬰兒自身的鐵儲量耗竭,鐵缺乏的風險凸顯出來。早產兒由於孕期短出生時自身鐵儲量不足,出生後會追趕生長,需求量更大,因此,早產兒純母乳餵養鐵缺乏的風險更高。母乳中鐵與母體鐵營養狀況並無相關關係,有研究表明,貧血母親與非貧血母親母乳中的鐵含量並無統計學差別,也不與母親飲食中鐵含量相關,目前國內市售的配方奶粉都強化加入了鐵元素,較母乳中高數倍到數十倍不等。隨著嬰兒體重增長和血容量擴張,對鐵元素的需求量增加,配方奶中的鐵含量也相應增加,能夠較好的滿足嬰兒所需,並且其中也加入了維生素C、A促進鐵吸收的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奶粉中鐵的生物利用率。儘管配方奶中鐵元素的吸收率僅為母乳的1/5(10%), 但嬰兒從配方奶中可吸收的鐵元素仍高於從母乳中 可獲得的鐵,使配方奶餵養兒缺鐵性貧血和鐵缺乏的發病風險降低。

缺鐵的危害儘管貧血是鐵缺乏最普遍的臨床表現,鐵缺乏對各種組織、器官、系統的其他影響更令人擔憂。鐵是體內許多重要酶合成的原料,參與了運動系統和大腦神經系統功能的發育,包括髓鞘的形成、多巴胺神經遞質的通路建立等。2歲內是嬰兒快速生長的時期,也是腦發育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期嬰兒鐵攝入不足,會對嬰兒神經系統產生一系列不可逆的損傷。研究發現,鐵缺乏的嬰兒在精神、運動、情感發育方面都受影響,並且這些影響會持續到成年時期。嬰兒在鐵缺乏階段以及缺鐵性貧血的早期沒有明顯臨床表現,容易被家長忽視。母乳餵養兒鐵缺乏的防治鐵缺乏的防治重點是使嬰兒獲得充足的鐵。孕期母親的鐵營養狀況對嬰兒出生時的鐵儲量有影響的。有研究證實,即便嬰兒足月生產,出生體重正常,但母親孕期貧血,嬰兒的鐵儲量也較低。因此,在孕期母親應該補充足夠的鐵。孕期鐵通過胎盤由母體主動轉運至胎兒,使得胎兒維持較高的宮內Hb水平,能適應相對缺氧的宮內環境。越接近足月,胎兒所獲得的鐵越多。出生時健康足月嬰兒有相對充裕的鐵儲量,約75mg/kg體重,Hb>170 g/L,是一生中最高的時期,包含了全身鐵儲量的70%。生後為適應宮外高氧的環境,紅細胞破壞,血紅素釋放,以鐵蛋白的形式儲存在體內,為生後前幾個月所需鐵的主要來源。因此,應加強孕期保健,盡量減少早產的發生。延長臍帶結紮的時間,可以使胎盤、新生兒的血液重新分布,稱之為「胎盤輸血」。但斷臍的時間仍存在爭議。有報道稱對所有胎兒而言,最理想的斷臍時間為臍帶血流循環中止時,此時臍帶扁平,沒有明顯搏動(大約為生後3 min或更長時間)。在胎兒肩娩出後2?3 min再斷臍,可獲得35?40mL/kg體重的血液,對一個3 kg的嬰兒來說,這就意味著多獲得了75 mg的鐵元素,可滿足嬰兒3月所需。晚斷臍的嬰兒比正常斷臍的嬰兒有著更高的血紅蛋白水平和鐵蛋白濃度,這種優勢可從出生一直延續到6 個月,晚斷臍2min可將足月兒6月齡時的鐵儲量提高27?47 mg。因此,晚斷臍是一種簡單易行、經濟有效的補鐵方法,對於早產兒以及低出生體重的嬰兒意義更大,應納入到旨在降低嬰兒IDA的整體項目中去,尤其是在發展中國家。嬰兒出生後,前幾個月的生長發育是最迅速的,包括瘦體重的增長和血容量的擴充。 鐵作為造血和大腦發育的原料,需求量增加。早產兒和低體重兒由於孕後期貯鐵少,生後追趕生長,需求量更大,母乳中的鐵元素(0. 35 mg/L),尤其是4月後,不能滿足嬰兒所需。因此,美國兒科學會推薦純母乳餵養兒從4月齡起每日補充1mg/kg體重鐵劑直至嬰兒可以攝入足夠的含鐵食物以減少嬰兒鐵缺乏的發生。以上全文摘自《中國兒童保健雜誌》2011年11月第19卷第11期

長按上方指紋樹自動識別二維碼,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推薦閱讀:

奇門大成心傳九篇【簡體標點本】(發於此供大家研究)
【東南亞研究】趙干城:「老馬」復出 馬來西亞何去何從?
詳批(c型)?八字研究精論??(二十五)
【盤點】近期卵巢癌重要研究進展一覽

TAG:嬰兒 | 母乳 | 母乳餵養 | 研究 | 問題 | 進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