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送來一盒食物,謀士打開一看空無一物:我命休矣!服毒自殺
每當改朝換代之時,就是對「忠君愛國」的考驗之日。一個王朝走到了窮途末路,原先那些吃朝廷俸祿、滿口道德仁義的官員如何選擇自己的道路,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難題。如果按照「君臣大義」的思想去做,勢必跟著一起殉葬;如果改弦易轍投奔新主,又受到良心的譴責,更怕在史書上被打入另冊。
但中國人向來是有智慧的,每當一個王朝即將滅亡,首先就會被文人們歸咎於「天命如此」和「氣數已盡」,為了順應天意而拋棄舊主,自然是不用受到良心的譴責。其實這也是正常的,很多王朝到後期已經黑暗到令人痛恨的地步,天怒人怨,滅亡是其必不可免的歷史宿命,完全沒必要為其陪葬。
但還有一些人,卻深受儒家思想的羈絆,把自己牢牢拴在舊王朝的戰車上,死而後已。在三國時期就有這樣一個,忠心於東漢王朝,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典型代表,他就是荀彧。
有人說,「身在曹營心在漢」不是說的的徐庶嗎?錯啦,徐庶哪裡是心在漢,分明是心在劉備!真正的漢統在漢獻帝那裡,劉備只不過是個姓劉的諸侯而已,徐庶效忠的只是劉備這個「主公」。這沒什麼奇怪的,在東漢末年基本上都是如此,文臣武將表面上尊奉漢室,其實真正效忠的只是自己的「主公」,無論是沮授、周瑜還是諸葛亮,無不如此,沒一個把漢獻帝這個朝廷當盤菜。
但是荀彧確實一個另類,也是一個謎,他出山輔佐曹操立下不朽功勛,但最終卻堅決維護漢室,以至丟了卿卿性命。
荀彧出身潁川(今河南許昌)世家大族,父祖輩皆是東漢名士,其父親曾任濟南相。荀彧在189年也被舉孝廉,擔任了守宮令,掌管皇帝的筆、墨、紙張等東西,成為皇帝的近臣。後來發生了董卓之亂,荀彧憤而棄官歸家。當時天下大亂,荀彧將宗族遷至冀州避難,袁紹待之為上賓。荀彧卻見袁紹「終不能成大事」,離袁紹而投曹操,成為曹操首席謀臣,從此開始了他的傳奇經歷,成為一個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划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等根本戰略。在戰術方面曾面對呂布叛亂堅守鄄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奇襲荊州等諸多功勞。此外還為曹操廣招人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大量人才。尤其在官渡之戰的時候,後方就留給了荀彧,他負責曹操的糧草、後勤,還經常給曹操寫信打氣鼓勁,成為曹操的堅實後盾。曹操對荀彧非常倚重,稱他為「吾之子房」。《晉書》稱他「昔魏武,達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
轉眼到了建安十七年,也就是212年,此時的曹操已經基本統一了北方,野心也膨脹起來,在手下的勸進下欲進爵國公、加封九錫,為今後取代漢室預作準備,這是曹操前進路上的關鍵一步。而就在這件事上,荀彧堅決反對,他私下說:「(曹操)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國志·魏書·荀彧傳》)。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荀彧輔佐曹操是想讓他匡扶漢室,讓曹操做個像齊桓公和周公那樣的人,沒想到強大起來的曹操卻要謀朝篡位,這是荀彧不能接受的。
但是,此時的荀彧還是當年的荀彧,而此時的曹操已經不是當年的曹操了!
晚年的曹操權欲極強,猜疑心極重,惹怒了曹操,就只有死路一條。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征孫權,讓荀彧勞軍,荀彧因病留在安徽壽春。據范曄《後漢書·荀彧傳》和《魏氏春秋》記載:「太祖饋彧食,發之乃空器也,於是飲葯而卒」。也就是說,當時曹操贈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食器,見器中空無一物。荀彧知道其中隱含的意思,是說你就像空食盒一樣,對我沒有作用了,於是就服毒自盡了。他死後第二年,曹操就進封魏公。
關於荀彧之死後人有很多疑問,荀彧既忠心於漢,又何必輔佐曹操,這豈非自相矛盾?
裴松之的《三國志》議論說:「(荀)彧協規魏氏,以傾漢祚;君臣易位,實(荀)彧之由。雖晚節立異,無救運移;功既違義,識亦疚焉。」 認為荀彧前期為魏效力,之所以其晚年又改節忠漢,是出於愧疚之心。
其實,聰明的荀彧難道直到此時才看出來曹操的野心嗎?我想他其實早就知道曹操的心意了,只不過他心裡清楚,漢室傾危、氣數已盡,已經沒有挽回的可能,要想早日實現天下歸一,拯救蒼生,只有擁護曹操重造天下。而當曹操篡位之時,作為深受儒家思想熏染的士大夫,又在情感上難以接受,內心充滿了痛苦,以至慨然赴死。理性與感性,矛盾與困惑,這或許才是荀彧的死因。
寫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了王國維。其遺書曰:「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荀彧死時,也是五十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推薦閱讀:
※自殺的果報
※杜鵬:一個老人的自殺
※網傳「喝酒臉紅的人喝酒就是自殺」 這種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
※何潔自曝產後抑鬱想自殺 回應與超女不和傳聞
※跳樓自殺的人,為了彼岸,驕傲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