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思路》讀書筆記之第一章

《哲學史思路》讀書筆記

【關於文本的說明:該書名稱為《哲學史思路——穿越兩千年的歐洲思想史》,這是一本比較有特色的哲學史著作。它最顯著的特色在於,不是按照單一時間的推進而將哲學史一堆堆地往前敘述,也不單純是哲學家們的年代表式的思想,而是按照哲學課題,對哲學史進行分條理地敘述。這大概算是優點吧。但是,中譯本卻是個殘次品,有很多翻譯錯誤。這樣的譯本,很可能會讓嚴肅的人感到憤慨。不過,對待哲學史比較嚴肅的人,也不會只依靠一本哲學史來為自己的哲學史觀做支撐。這樣,帶著批判和幽默的眼光,閱讀這個殘次品一樣的中譯本,也是有趣的。】

第一章 組成現實世界的基本元素及其存在的規律

——西方哲學在希臘的起源

1、哲學的起源

思想與文化的廣泛交流→反思自己對世界的看法→用經驗和理智找答案→在對世界進行理性解釋的基礎上,哲學誕生了。

2、有關組成現實世界基本元素的問題

希臘哲學起源於對世界基本規律或起源(arche)的探討。

隨著探討的深入,此問題分離成兩個問題:「組成現實世界的基本元素」以及「決定其存在形式的規律」。

由此,對這兩個問題的探討,奠定了形而上學和自然哲學的基礎。

3、畢達哥拉斯用數學的方法解釋現實世界存在的規律。

數字是現實世界存在的規律

這把數學、形而上學、宗教結合起來的理論,打上了畢達哥拉斯的烙印。

它對柏拉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4、赫拉克利特認為,世界處在純粹的運動變化之中。

萬物流變

世界理性,邏各斯

5、巴門尼德把世界看作是純粹的存在。

現實是永遠不會改變的純粹的存在。

把現實劃分為兩個不同的世界:現象世界(經由知覺可以感知的)和真實世界(通過理性思考而存在的)

這種思想在歐洲形而上學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6、恩賠多克勒

7、德謨克利特,原子學說和唯物主義

原子是萬物存在的基礎,卻不是萬物本身。

德謨克利特認為,精神是原子的複合體,因此他的原子學說是典型的唯物主義學說。

8、柏拉圖以及古代詭辯學派的挑戰

柏拉圖與蘇格拉底不同,他不僅限於對倫理問題的探討。

柏拉圖與以前的自然哲學家也不同,他與詭辯學者進行對抗,特別是普羅泰戈拉的「相對主義」。

柏拉圖發展出自己的「理念」學說,在其中保留了巴門尼德首創的理論:現象世界與真實世界是相互對立的。

9、柏拉圖的理念學說。

在理念(或形式)中,事物的存在是不可改變,永恆的真實存在。

自然界中萬物的存在,則是處於不停運動和變化之中的非本質存在。

人類經由感官了解到的是「觀點」;精神體驗認識到的是「知識」。

10、「洞穴喻」

在《理想國》第七卷中,講了一個「洞穴喻」,用以闡明理念學說的基本思想。

11、數學是真實知識的典範。

理念學說也建立在數學基礎上。

希臘術語eidos:理想的形式

12、事物的本質

柏拉圖理念學說的另一個根源,是對事物本質或概念的探討。

13、「靈魂不滅」的論證

與理念學說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是柏拉圖的靈魂學說,這是他在繼承畢達哥拉斯思想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柏拉圖把「靈魂不滅」和「生命輪迴」的觀念結合起來。

靈魂是非物質而永恆存在的。靈魂從一個肉體轉移到另一個肉體,不斷變得更加純凈,知道解脫為止,一旦解脫,它就回到了使自己得以產生的極樂世界中去了。

在《斐多篇》中,柏拉圖對靈魂不滅這個問題進行了大量論證。其中一個論據認為,數學知識不可能通過經驗產生(經驗中不存在「圓形」或「三角形」這樣理想的形狀)。因此,柏拉圖認為,只有一個假設能夠解釋人們擁有的數學知識,即:靈魂在人出生之前就具有數學觀念,現在,它們的數學只是是通過回憶得到的。數學知識是經由對生前看見過的事物的回憶而得到的,柏拉圖把這種觀點作為證據,證明靈魂不滅。

14、柏拉圖理念等級制度的思想。

處在理念等級制度頂端的,是善,既是現實世界的最高原則,也是行為的最高準則。

《巴門尼德篇》

15、柏拉圖「理念」學說的影響。

理念學說,兼顧巴門尼德和赫拉克利特,在所有此類學說中,柏拉圖是集大成者。

新柏拉圖主義;基督教的形而上學;共相辯論

現代數學中,「承認存在理想的數學形式和概念」這種態度,仍被稱作「柏拉圖主義」。

他的「靈魂不滅」思想的影響。

他把數學融入自然哲學之中,成為現代物理學的先驅,同時,他也把物理法則和幾何學聯繫起來。

整個哲學史不過是在為柏拉圖做注釋而已。——懷特海。

16、「形而上學」這個名詞的產生

在探討哲學問題時,希臘人用這個概念「meta taphysika」,含義是「在物理學之後產生的知識,或經由物理學得到的知識」。

「形而上學」這個名詞是公元前一世紀一位書籍發行者首先使用的,用以命名亞里士多德的一些論述現實世界的起源以及存在規律的著作所編輯成的一本書(亞里士多德從未使用這一概念)。

17、亞里士多德提出「形而上學」的兩個基本問題。

亞里士多德本人把「形而上學」叫做「第一哲學」。

亞里士多德對第一哲學提出兩個問題:一是關於「存在的存在」基本原理的問題(現代人稱之為本體論);二是有關「最高存在形式」的問題,即有關上帝、上帝的特徵以及上帝與世界關係的問題(神學)。

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形而上學包括本體論和神學。

18、對概念的定義是本體論的基礎

亞里士多德首創「邏輯學」,有三個部分:本體論,推論學說,證據學說。

亞里士多德認為,在為一個概念下定義的時候,應該先確定與它最接近的較高種類(核心種類)及其特徵(區別於其他種類的特徵)。

19、亞里士多德的「範疇」學說

要為一個概念下定義,必須有更高級、更普遍的概念。亞里士多德認為,最高級、最普遍的概念本身是無法被定義的,這類概念是基本概念,也即是「範疇」。範疇反映出事物的最普遍的特徵。

亞里士多德劃分出十類範疇。

20、事物普遍的本質

與柏拉圖不同,亞里士多德認為,普遍性概念和基本概念所反映的不是理念中的個別領域,而是事物普遍的本質。

個別事物會發生改變,但無法克服普遍性本質的影響。和柏拉圖和巴門尼德一樣,亞里士多德堅信,真實的存在,永遠不變。亞里士多德在其本體論中,對比進一步的闡明,對哲學史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亞里士多德把牢不可破的元素看作「本體」,在這個意義上的本體是指永恆的元素,是構成現實世界的「基石」。

21、「四因說」

亞里士多德用「四因說」來說明事物存在的規律,並認為四種原因決定了事物的產生和存在。

如今,自然科學中對現象原因的解釋,對應於亞里士多德的所謂「動力因」的解釋。

22、亞里士多德認為上帝是客觀的主宰。

亞里士多德認為,上帝是世界最初的原因和最終目的。上帝是世界的精神原則。

亞里士多德理解的上帝和基督教的上帝有本質的區別。

23、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的世界觀

「目的因」在亞里士多德的自然觀和世界觀中具有核心地位。

24、亞里士多德的靈魂學說

亞里士多德認為,靈魂是一種運動的、對物質產生影響的「形式」,或是一種影響物質的力;植物、動物、人都有靈魂。

柏拉圖在談到「人類靈魂不滅」時,更強調個體靈魂的不滅,而亞里士多德則傾向於「宇宙理性」的永恆。亞里士多德把人類靈魂看作「宇宙理性」的一部分。

25、亞里士多德的意義

亞里士多德最先把邏輯學、形而上學、自然哲學、倫理學、政治哲學以及美學等學科區別開來;亞里士多德還首創「本體」,「動力因」,「質料因」等哲學辭彙,豐富了哲學的專業表達方法。

亞里士多德對中世紀的影響。亞里士多德對現代的影響。

26、希臘思想是形而上學和自然哲學的基礎。


推薦閱讀:

學會如何讀書
johnney908的【《子平真詮》讀書心得】
多讀書的名言警句
這7本書,專治「不會讀書」的你
《教你搞定熊孩子》讀書摘要

TAG:哲學 | 筆記 | 讀書筆記 | 哲學史 | 讀書 | 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