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激發「效尤現象」 誰都可能成「恐怖分子」?

發布時間: 2016-07-28 09:52:12 來源:歐洲時報網

【歐洲時報網】砍人、爆炸、槍擊、人質劫持,近期歐洲接二連三的發生惡性襲擊事件,其中不少涉及恐怖主義。從作案方式角度我們不難發現,許多襲擊事件都能在此前的一些類似事件中找到相應的對照,可以說手法十分相似。而這些現象也引起了外界的關注,專家指出,引起媒體轟動的重大兇殺事件,往往會引發一些人效仿的衝動。

德國慕尼黑槍擊案槍手David Ali Sonboly的生前照片。調查發現,其生前愛打射擊類遊戲,德國警方在搜查槍擊案其住所後表示,有證據顯示槍手對大規模屠殺著迷。(圖片來源:英國《鏡報》)

「效尤」現象一直存在

其實,對暴力事件的效仿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現象,也是一種極難避免的情況。

正如,7月22日德國慕尼黑少年槍擊案發生的日期,也正是挪威極右分子布萊維克槍殺77名無辜生命五周年的紀念日。對此,兇手是不是要刻意效仿布萊維克呢?警方推測,兇手在7月22日,也就是5年前挪威殺手布雷維克實施恐襲的日子發動襲擊可能不是巧合。

如果說上述還僅僅是揣測,那一些已經得到證實的事例則更具說明意味。2015年1月法國《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襲擊,然而沒過多久,在同年2月14日情人節當天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接連發生兩起槍擊案。襲擊不光手法上採用與「查理血案」相同的槍擊,目標也都是漫畫家,當時有專家稱其為巴黎《查理周刊》血案的「翻版」。

同樣,2016年1月印尼雅加達發生了系列恐怖襲擊事件。事後印尼警方發言人Anton Charliyan表示:「我們強烈懷疑這是一個與「伊斯蘭國」有關聯的組織。就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該組織策劃爆炸案的手法模仿了巴黎恐襲案的模式。」而對於作為參照的巴黎恐襲案也並非是恐怖分子「獨創」的,據美國《華盛頓郵報》報道,「伊斯蘭國」組織宣稱製造的巴黎襲擊事件的規模令人震驚,而且把從2002年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到2008年孟買襲擊事件在內的15年來數次恐怖襲擊的要素融入了一次暴力事件。

可以肯定的是,濫殺無辜的暴力襲擊案件往往會產生模仿效應。據德國之聲報道,亞利桑那大學數學家謝麗·托維斯(Sherry Towers)希望通過研究發現,這些濫殺案件是否相互有關聯,尤其希望了解濫殺事件是否會引起模仿效應。托維斯對468起濫殺事件展開了研究。這些案件發生在2005年2月至2013年1月,案發地點遍布美國全境。

托維斯對上述案件展開的研究分析顯示:「我們發現有明顯證據顯示,造成至少四人死亡的槍殺案往往是受此前不久類似案件的啟發而發生的。」濫殺案發生後的13天內發生類似案件的危險最大,這一時段內發生濫殺案的可能性要比平時高出22%。

德國多起暴力案件與難民有關,使得德國社會對難民群體的偏見愈發加深。(圖片來源:新華網)

信息技術締造扁平化社會 誰都能做「恐怖分子」

最近德國接連發生5起嚴重的惡性襲擊事件,而其中有3起事件與難民有關,這一現象報道後引起了德國社會的強烈反彈,很多人對難民的偏見也愈加明顯。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使得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及途徑更為廣泛。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從未有一個時代能如今天一般,信息資源爆炸性的增長,碎片化、高效化的信息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全面覆蓋人的生活方方面面。而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里,技術的精進也顛覆了舊有的社會結構,呈現「扁平化」的發展態勢。

最簡單的例子,人們現在能從書刊、報紙、網路等方面獲取想要的信息,而在幾個世紀前人們只能通過官方的報紙上來閱讀諮詢。舊式高低層級社會結構,如政府與個人、強者與弱者等等,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掌控信息的不對稱是一個重要素因。強勢群體通過對信息的控制以影響弱勢人群。而當代信息技術的突破改變了這種結構,大眾可以通過互聯網甚至其他手段獲取到任何他們希望得到的信息,舊式的結構也就無法維持,社會結構也就趨於「扁平化」。

從這個角度去理解當下歐洲範圍內的恐襲,或許能更理性地看到,極端化同難民沒有必然聯繫。不論是否是難民,任何一個人若不滿於自己當下的生活境遇,他便能通互聯網等手段尋求新的「寄託」,甚至能在短時間內「極端化」。據《歐洲時報》報道,人格形成中的困難不是移民孩子或穆斯林家庭出生的孩子獨有的,所以有30-40%激進化了青少年是改宗的。年輕人在接觸到激進思想前,就有一種尋求激進化的傾向,他們不管這些激進思想到底是什麼,只要能「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就行。網路上有一些針對對伊斯蘭文化一無所知者的初級讀物,有很多年輕人會通過網購這些讀物去了解伊斯蘭文化,但這其中有很多是宣傳激進思想的讀物。

而對於那些暴力的作案手法那就更加簡單了,互聯網時代,各種媒介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能夠將暴力襲擊事件清清楚楚還原給讀者。當少數有激進傾向的人看到暴力兇手是與自己境遇相同的人,便很可能出現效仿。據《歐洲時報》報道,對於「聖戰分子」常常做出的自殺行為,法國專家Fethi Benslama分析到,激進思想認為,自殺行為實質是一種自我犧牲,這種犧牲成為榜樣,成為永恆。有極端思想的個人很可能會跟隨「榜樣」,以相似的手法發動襲擊。

近期德國發生幾起襲擊雖然是難民所為,但給整個難民群體打上恐怖主義的「標籤」顯然缺乏理性,這無關政治正確。在時下「扁平化」的信息社會裡,只要個體認同,任何人都有可能一夜之間「極端化」,甚至成為恐怖分子。在右翼勢力崛起的歐洲,民眾需要打破簡單的「偏見」,尋求更「理性」的思考。

(編輯:澤勤)


推薦閱讀:

為什麼婚戒要帶在無名指上(一個奇妙的生理現象!)
「張顯現象」之網路暴民
不可思議的因果現象4
大門一旦有此現象,今後別想發財,還會越住越窮,窮的叮噹響!
最近身上出現這種現象,是要發橫財的徵兆

TAG:恐怖分子 | 恐怖 | 現象 | 信息 | 時代 | 信息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