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尋找好父母

曾經看到過一幅圖片,圖片上兩個小孩子,身形很高大,小男孩背上背著父親,父親的身形很小,軟塌塌地被綁在小男孩的背上,另一個小女孩也是有成人的身量,手裡牽著身量像小女孩的母親,兩個小孩子目光很堅毅的樣子。這副圖非常令人震撼,黃博士常說一句話「有的父母是披戴著父母外衣的小孩」,而有的小孩成了披戴著小孩外衣的父母。這種小孩兒通常被誇為懂事的「小大人兒」,好孩子、乖孩子的典範……

可悲的是,這樣的小孩子長大做父母以後,就會又循環成為「披戴著父母外衣的小孩」。令Ta的小孩子受苦,這樣惡性循環地代代相傳下去。

《愛是一種選擇》中談到「儲愛槽」的概念,意思是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盛裝「愛」的虛擬容器,當一個得到許多愛,儲愛槽是滿的,就會流淌出愛來給別人。通常的原則是,父母要往自己孩子的儲愛槽里傾注愛,讓孩子帶著滿滿的儲愛槽,健康地成長。而不成熟的父母自己的儲愛槽也是空的,不僅不能給予孩子,反而要從孩子的儲愛槽里吸取愛,索討愛,可以想像可憐的孩子日後的光景。

黃博士說,每個人心裡都有父母的一面,甚至小嬰兒,看見媽媽流淚時,會伸出小手來替媽媽擦乾眼淚。對兒童裡面的慈父慈母,我的朋友lizhi是深有體會。她有一個很調皮的兒子,6、7歲,有一次她跟丈夫吵架,丈夫自己躲進了房間,把門重重地關上。她在憤怒中砸碎了玻璃器皿,滿屋狼藉,自己坐在那裡傷心無助地痛哭。兒子從自己的房間輕手輕腳地走出來,拿了一本《聖經》塞在媽媽的懷裡,或許小孩子的想法是上帝能夠安慰媽媽,然後用小手撫摸著媽媽,給媽媽擦眼淚,過了一會兒,又把屋子裡摔碎的東西清掃乾淨,小傢伙平時從不做家務的,這時特別乖巧。每當我想到lizhi和兒子的這個故事心裡就很感動,這是真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恩慈的父母。

同時,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子。這些年來,我觀察下來,比較真性情的、比較好玩有趣的人,常常都是裡面的小孩子比較自由,當一個人里外一致時,裡面的小孩子被愛得足夠,就會帶給他人很大的安全感和愛。我覺得最難打交道的是那種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只有成人的部分,沒有童趣,沒有孩子氣,沒有率真,會令人感覺僵硬、呆板,所謂完全去「兒童化」的純粹的「成人」,跟這樣的人相處很讓人受不了,甚至動輒就觸犯了他們所篤信的某些規條。其實這一類人未必裡面沒有小孩子,而是Ta裡面的小孩子被完全囚禁和禁錮了。或許,從很小的時候,Ta就被要求成為「小大人兒」,就一直綳著做「大人」,以至於失卻了童年的單純和歡笑。

天下最不可思議的事是我們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地方不肯移步,比如,不少人就沉溺在對原生家庭的血淚控訴中,總是以「都是因為我爸我媽在我小時候……」,原生家庭成為許多人不成長、不改變的借口,不僅如此,還會一直不斷地停留在向自己的父母追討欠款的境地中,覺得自己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愛,覺得父母必須償還,自己又會自責、愧疚,覺得自己沒有孝道,這樣令自己陷入死胡同般的絕境。不斷重複地受傷、傷人,折磨自己也折磨身邊的人。黃博士有一個中藥鋪的比喻。我稍微演繹了一下,假如我們去一家中藥鋪配中藥,如果這家中藥鋪沒有我們想要的一味或幾味中藥時,我們不會一直呆在這家鋪子的櫃檯前,不停地指責對方:「為什麼沒有這一味?!憑什麼沒這味葯?!你開中藥鋪怎麼連這常用的葯都沒有?!你算什麼中藥鋪啊?!」我們通常不會在這家鋪子停留,我們會再換一家中藥鋪子去尋找我們需要的那一味葯。

若,我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找不到父母的愛,在父母的愛上面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另闢蹊徑,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到別處去尋找好父母呢?

答案是,這條路是完全走得通的,是可行的。那麼,「好父母」存在於哪裡呢?若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就會四處看到「好父母」,當我們在父母的愛上面缺失時,上帝常常會賜下各路天使來填補這個功能,我們的其他長輩會充當代父代母,我們的老師,朋友,若肯去探索,列一個天使榜,會發現很多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充當了我們的「好父母」。最強大的「好父母」是一個健康的有愛的團體,除了小時候我們生活的家庭,其他的幼兒園、上學時的班級,教會,等等團體,都給我們提供了「第二家庭」,再一次有機會重新獲得我們所需要的好父母的愛。黃博士說,一個健康有愛的團體就是好母親,這個團體是接納、包容、安全的,沒有人擔心在其中被冷落,沒有擔心自己說錯話被嘲笑,被看不起,不需要彼此爭競,比較誰更高明,誰更優秀,大家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不需要隱藏自己。恨能帶來恨,而愛能止息恨,並帶來更多的愛。一個好的團體,就是把每個人裡面的天使激發出來,天使邀請天使,大家就得以在其中健康成長。在各地的親密之旅「第二家庭」正是在這樣發展著,我自己最近在帶領一個每周一次的親密之旅小組,就深深體會到黃博士說的那種團體的愛與滋養,彷彿一個常在電影中看到的黑人母親,那種高大的胖胖的開朗樂觀的母親,敞開自己的懷抱擁抱著每一個孩子,每一個被擁抱的孩子都會覺得母親的胸膛厚實、溫暖,令人覺得可以放下自己,完全做真實的自己,是一種踏實極了的感覺。

每個人裡面都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子,這個孩子可能是在某一方面特別饑渴,比如,特別需要被肯定,特別需要被關注,而當Ta這部分得到滿足之後,Ta會變成特別願意肯定他人、關注他人的人,Ta能在眾人中辨認出那種需要被肯定、被關注的跟Ta同類型的人裡面的小小孩兒。

每個人裡面都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是因為我們在愛上面沒有被完全滿足過,即便是父母非常健康有愛的,依然是罪人,依然有局限,有的孩子是被凍傷,缺乏愛,而有的孩子是被燙傷,那種愛的過頭,掌控型的愛,也是傷害,被罪污染的愛是無法完全的,所以無法滿足我們內心對愛的需求。無論我們是否承認,我們裡面都有一個對愛有強烈渴望的怕受傷的小孩子。

尋找好父母的捷徑是把自己內在的好父母的一面發展出來。黃博士的太太淑煙師母有一次在黃博士金魚缸的治療中,說到她自己的一個轉折,她談及以前在人際關係中總是有被欺負的感受,一到那種情形中就又回到一個失落的受傷的孩子的情緒中,需要被安慰、被擁抱,但後來發展出一個溫暖的有力量的母親一面的大淑煙,就可以直接去擁抱那個受傷的小淑煙。師母的這個貢獻幫助了很多人,我自己也是從其中受益。以前當落入受傷的小孩的心境時,需要尋找很多外在的「好父母」的安慰和幫助,有的時候不見得能及時和到位,而且自己也不喜歡四處暴露自己「成人兒童」的狀態,有時即便得了安慰,一轉念又不接納自己。而當我發展出一個健康的有愛與力量的母親的自我,去擁抱裡面受傷的小孩時,就能及時到位地自我撫慰。

而發展自我的好父母的方式則需要不斷去實踐,去實際地做別人的「好父母」。事實上,當我們裡面的小孩子被寵愛了,被照料好了,自然就渴望去做別人的好父母,去照料和寵愛別人裡面的小孩子。這是很有趣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小孩子」和「好父母」是可以並行發展的,當均衡發展時,我們就會有極大的幸福感,就會非常享受人生,這也是上帝創造人的奧秘之處吧。

曾經看到過一幅圖片,圖片上兩個小孩子,身形很高大,小男孩背上背著父親,父親的身形很小,軟塌塌地被綁在小男孩的背上,另一個小女孩也是有成人的身量,手裡牽著身量像小女孩的母親,兩個小孩子目光很堅毅的樣子。這副圖非常令人震撼,黃博士常說一句話「有的父母是披戴著父母外衣的小孩」,而有的小孩成了披戴著小孩外衣的父母。這種小孩兒通常被誇為懂事的「小大人兒」,好孩子、乖孩子的典範……

可悲的是,這樣的小孩子長大做父母以後,就會又循環成為「披戴著父母外衣的小孩」。令Ta的小孩子受苦,這樣惡性循環地代代相傳下去。

《愛是一種選擇》中談到「儲愛槽」的概念,意思是說,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盛裝「愛」的虛擬容器,當一個得到許多愛,儲愛槽是滿的,就會流淌出愛來給別人。通常的原則是,父母要往自己孩子的儲愛槽里傾注愛,讓孩子帶著滿滿的儲愛槽,健康地成長。而不成熟的父母自己的儲愛槽也是空的,不僅不能給予孩子,反而要從孩子的儲愛槽里吸取愛,索討愛,可以想像可憐的孩子日後的光景。

黃博士說,每個人心裡都有父母的一面,甚至小嬰兒,看見媽媽流淚時,會伸出小手來替媽媽擦乾眼淚。對兒童裡面的慈父慈母,我的朋友lizhi是深有體會。她有一個很調皮的兒子,6、7歲,有一次她跟丈夫吵架,丈夫自己躲進了房間,把門重重地關上。她在憤怒中砸碎了玻璃器皿,滿屋狼藉,自己坐在那裡傷心無助地痛哭。兒子從自己的房間輕手輕腳地走出來,拿了一本《聖經》塞在媽媽的懷裡,或許小孩子的想法是上帝能夠安慰媽媽,然後用小手撫摸著媽媽,給媽媽擦眼淚,過了一會兒,又把屋子裡摔碎的東西清掃乾淨,小傢伙平時從不做家務的,這時特別乖巧。每當我想到lizhi和兒子的這個故事心裡就很感動,這是真的,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位恩慈的父母。

同時,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子。這些年來,我觀察下來,比較真性情的、比較好玩有趣的人,常常都是裡面的小孩子比較自由,當一個人里外一致時,裡面的小孩子被愛得足夠,就會帶給他人很大的安全感和愛。我覺得最難打交道的是那種道貌岸然、不苟言笑的,只有成人的部分,沒有童趣,沒有孩子氣,沒有率真,會令人感覺僵硬、呆板,所謂完全去「兒童化」的純粹的「成人」,跟這樣的人相處很讓人受不了,甚至動輒就觸犯了他們所篤信的某些規條。其實這一類人未必裡面沒有小孩子,而是Ta裡面的小孩子被完全囚禁和禁錮了。或許,從很小的時候,Ta就被要求成為「小大人兒」,就一直綳著做「大人」,以至於失卻了童年的單純和歡笑。

天下最不可思議的事是我們會永遠停留在一個地方不肯移步,比如,不少人就沉溺在對原生家庭的血淚控訴中,總是以「都是因為我爸我媽在我小時候……」,原生家庭成為許多人不成長、不改變的借口,不僅如此,還會一直不斷地停留在向自己的父母追討欠款的境地中,覺得自己沒有從父母那裡得到愛,覺得父母必須償還,自己又會自責、愧疚,覺得自己沒有孝道,這樣令自己陷入死胡同般的絕境。不斷重複地受傷、傷人,折磨自己也折磨身邊的人。黃博士有一個中藥鋪的比喻。我稍微演繹了一下,假如我們去一家中藥鋪配中藥,如果這家中藥鋪沒有我們想要的一味或幾味中藥時,我們不會一直呆在這家鋪子的櫃檯前,不停地指責對方:「為什麼沒有這一味?!憑什麼沒這味葯?!你開中藥鋪怎麼連這常用的葯都沒有?!你算什麼中藥鋪啊?!」我們通常不會在這家鋪子停留,我們會再換一家中藥鋪子去尋找我們需要的那一味葯。

若,我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找不到父母的愛,在父母的愛上面沒有得到滿足,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另闢蹊徑,為自己的幸福負責,到別處去尋找好父母呢?

答案是,這條路是完全走得通的,是可行的。那麼,「好父母」存在於哪裡呢?若我們有一雙發現的眼睛,就會四處看到「好父母」,當我們在父母的愛上面缺失時,上帝常常會賜下各路天使來填補這個功能,我們的其他長輩會充當代父代母,我們的老師,朋友,若肯去探索,列一個天使榜,會發現很多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充當了我們的「好父母」。最強大的「好父母」是一個健康的有愛的團體,除了小時候我們生活的家庭,其他的幼兒園、上學時的班級,教會,等等團體,都給我們提供了「第二家庭」,再一次有機會重新獲得我們所需要的好父母的愛。黃博士說,一個健康有愛的團體就是好母親,這個團體是接納、包容、安全的,沒有人擔心在其中被冷落,沒有擔心自己說錯話被嘲笑,被看不起,不需要彼此爭競,比較誰更高明,誰更優秀,大家可以做真實的自己,不需要隱藏自己。恨能帶來恨,而愛能止息恨,並帶來更多的愛。一個好的團體,就是把每個人裡面的天使激發出來,天使邀請天使,大家就得以在其中健康成長。在各地的親密之旅「第二家庭」正是在這樣發展著,我自己最近在帶領一個每周一次的親密之旅小組,就深深體會到黃博士說的那種團體的愛與滋養,彷彿一個常在電影中看到的黑人母親,那種高大的胖胖的開朗樂觀的母親,敞開自己的懷抱擁抱著每一個孩子,每一個被擁抱的孩子都會覺得母親的胸膛厚實、溫暖,令人覺得可以放下自己,完全做真實的自己,是一種踏實極了的感覺。

每個人裡面都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子,這個孩子可能是在某一方面特別饑渴,比如,特別需要被肯定,特別需要被關注,而當Ta這部分得到滿足之後,Ta會變成特別願意肯定他人、關注他人的人,Ta能在眾人中辨認出那種需要被肯定、被關注的跟Ta同類型的人裡面的小小孩兒。

每個人裡面都有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是因為我們在愛上面沒有被完全滿足過,即便是父母非常健康有愛的,依然是罪人,依然有局限,有的孩子是被凍傷,缺乏愛,而有的孩子是被燙傷,那種愛的過頭,掌控型的愛,也是傷害,被罪污染的愛是無法完全的,所以無法滿足我們內心對愛的需求。無論我們是否承認,我們裡面都有一個對愛有強烈渴望的怕受傷的小孩子。

尋找好父母的捷徑是把自己內在的好父母的一面發展出來。黃博士的太太淑煙師母有一次在黃博士金魚缸的治療中,說到她自己的一個轉折,她談及以前在人際關係中總是有被欺負的感受,一到那種情形中就又回到一個失落的受傷的孩子的情緒中,需要被安慰、被擁抱,但後來發展出一個溫暖的有力量的母親一面的大淑煙,就可以直接去擁抱那個受傷的小淑煙。師母的這個貢獻幫助了很多人,我自己也是從其中受益。以前當落入受傷的小孩的心境時,需要尋找很多外在的「好父母」的安慰和幫助,有的時候不見得能及時和到位,而且自己也不喜歡四處暴露自己「成人兒童」的狀態,有時即便得了安慰,一轉念又不接納自己。而當我發展出一個健康的有愛與力量的母親的自我,去擁抱裡面受傷的小孩時,就能及時到位地自我撫慰。

而發展自我的好父母的方式則需要不斷去實踐,去實際地做別人的「好父母」。事實上,當我們裡面的小孩子被寵愛了,被照料好了,自然就渴望去做別人的好父母,去照料和寵愛別人裡面的小孩子。這是很有趣的,每個人的內心深處的「小孩子」和「好父母」是可以並行發展的,當均衡發展時,我們就會有極大的幸福感,就會非常享受人生,這也是上帝創造人的奧秘之處吧。


推薦閱讀:

尋找下一個土地神話 系列(四)
尋找藍迪:愛的盡頭是空山
尋找蒙田
從人生的悲苦中尋找超越
滿城尋找花仙子

TAG:父母 | 尋找 |